![点击分享此内容可以赚币 分享](/master/images/share_but.png)
【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
《【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8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语文】 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2 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教学相长也(________) ④学学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 文章以比喻开篇,形象地论证了实践的重要性,为下面的论证做铺垫。 C.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D.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排比,一气呵成,文气充沛。 (4)试结合现实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D 解析: (1)味美;反思;推动,促进;同“教”,教导 (2)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D (4)①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旨:味美。长:推动,促进。通假字词,学:同“教”,教导。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是故:所以。 (3)D.排比应该三句或以上,这里不是三个。 (4)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学是教育和学习的双方,相是相互,长是启发,促进增长知识,促进共同成长。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增长知识,共同在成长。 故答案为:⑴味美;反思;推动,促进;同“教”,教导 ⑵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⑶D; ⑷①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生活的实际,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 , 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①黔敖:齐国的一个富人。②蒙袂辑屦: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③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 (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 ②从而谢焉________ (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4)文中的“饿者”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例子也能体现这种精神?请举出一例。 解析: (1)不食嗟来之食 (2)给……吃;道歉 (3)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 (4)饿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重人格,宁死不屈。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拟:不食嗟来之食; (2)①以待饿者而食之:用来等待饥饿的人来吃。食:给……吃;②从而谢焉:便向饿汉赔礼道歉。歉:道歉 。 (3)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重点词语有:唯、斯。译文: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联系文章的主题:骨气。可以联想到“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 故答案为:⑴不食嗟来之食 ⑵给……吃;道歉 ⑶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 ⑷饿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重人格,宁死不屈。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仔细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考生要理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 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如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干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遗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②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③之五百金,现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 , 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涓(juān)人:近传之臣。②反:酒“返”,返回。③买:花费,④期(qī)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③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________ ④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甲】文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寄寓怎样的情感? (4)【乙】文“涓人”千金买马首给你怎样的启示? 解析: (1)食,通“饲”,饲养,喂养;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购买;买 (2)①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②死马都用五百金买下了,何况活马呢? (3)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4)办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像是君主想要获得人才,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才是关键。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食,通“饲”,饲养,喂养。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市:买。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执:拿。策:马鞭。临:面对。况:何况。 (3)《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因此,这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招聘人才,不仅仅要放下架子,更要有诚心,要拿出实际行动。涓人以高价买马首,生马更不用说,以高价吸引千里马的到来。启发:办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 故答案为:⑴食,通“饲”,饲养,喂养;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购买;买 ⑵ ①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②死马都用五百金买下了,何况活马呢? ⑶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⑷ 办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像是君主想要获得人才,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才是关键。 【点评】⑴文言实词是必考题。本小题考查了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单音节实词大多是多义词,接触时一要清楚它的几种常规的解释;二是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词类活用属于词语功能的改变,和该实词在句中的位置关系很大,大致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通假字。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在平时阅读、做题做题中遇到的通假字都应积累起来多加理解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为必考内容,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平时训练注意自己抓住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要结合文中对千里马的给予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时不可脱离文本内容作阐释。 ⑷启示类问题既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也考查考生的个人思考和感悟能力。所以作答时除了要准确点到作者的思想观点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点出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几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几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返回交给了国君。国君非常生气:“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把死马弄了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大家肯定认为您是真心买马,很快就会有人把马牵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选贤与能 男有分 (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 ①子:________ ②子: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解析: (1)jǔ;fèn (2)名词作动词,以……为子;子女 (3)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4)《马说》通过写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有才华,有能力的仁人志士被昏庸愚昧的统治者所埋没的命运悲剧。而在《大道之行也》中,就此现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积极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任用他们,使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的理想图景。 【解析】【分析】(1)“选贤与能”: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读“jǔ”。“男有分”:男子各有良好的职业。“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读四声。注意据义定音。 (2)“不独子其子”: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以(其子)为子。第二个“子”是名词:孩子。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行”:施行。“为”:是。还有“天下为公”判断句的翻译。 (4)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分别答出《大道之行也》与这篇作品所描绘的不同图景。如《卖炭翁》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然后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而在《大道之行也》中,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故答案为:⑴jǔ;fèn; ⑵名词作动词,以……为子;子女; ⑶ 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⑷ 《马说》通过写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有才华,有能力的仁人志士被昏庸愚昧的统治者所埋没的命运悲剧。而在《大道之行也》中,就此现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积极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任用他们,使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的理想图景。 【点评】⑴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的基本做题原则是据义定音。本小题的两个划线字都是通假字,一定要根据语境来推断。 ⑵本小题考查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确定用法及意义。第一个“子”是词类活用,第二个“子”是古今异义,都是常见的用法,具体意义不可脱离语境来推断。 ⑶要抓住关键的字眼翻译,“为”是判断句的标志,是赋分点。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 ⑷本小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主旨理解和课内学习的情况。首先要对 《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三个作品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对文段中“大同世界”的内涵进行具体的描述,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简洁性。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juān)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涓。官名,俗称太监。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有何用?③捐:白白费掉。 (1)关于“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以下几种,文中“反以报君”中的“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背叛,违反 B. 反而 C. 对立 D. 同“返”,返回 (2)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与《马说》中的千里马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述其不同。 答案:D 解析: (1)D (2)《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分析】(1)“反以报君”:返回来回复(报告)君主。所以“反”同“返”,返回。选D项。 (2)做此题时要注意“不同”的提示,细读选文并结合两文中心可以很容易看出两文中“千里马命运”的不同。《马说》中的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即指人才被摧残、埋没,选文中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指人才得到了重视。 故答案为:⑴ D ; ⑵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点评】⑴一词多义是常考的文言实词内容。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具体到做题时,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马说》和《千里之马》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认真阅读全文,找出体现千里马命运的句子加以概括,注意要语言简洁。 【附参考译文】 古代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频洲五亭记(节选) 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① , 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②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③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后又数十载,萎芜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三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④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寄书赍⑤图,请予为记。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⑥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⑦ ,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霅(zhà)溪:溪名。②柳恽:人名。③鞠:皆,尽 ④岫(xiù):山峰。⑤赍(jī):送。⑥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⑦牧舒:在舒州时做州牧(官职名)。 (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①洲一名白蘋________ ②花繁鸟啼之旦 ________ ③盖是境也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大 凡 地 有 胜 境 得 人 而 后 发 人 有 心 匠 得 物 而 后 开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开水香之夕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 守柳恽于此赋诗云 货恶其弃于地也 C. 乃疏四渠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策之不以其道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意思。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白居易在洛阳为官时,应好友杨君的盛情邀约而写的一篇“记”。 B. “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一句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表现五亭景色之美。 C. 作者将柳恽、颜真卿二人与杨君进行对比,意在对杨君进行褒扬。 D. 文章记叙白频洲的由来,描写胜景,探求有此胜景的原因,叙议结合。 (6)“记”这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表达情感或见解。本文体现了白居易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B 解析: (1)命名为,叫作;早晨;这 (2)大 凡 地 有 胜 境/得 人 而 后 发/人 有 心 匠/得 物 而 后 开 (3)B (4)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 (5)C (6)本文通过白居易对白频洲的生动描写,表达了白居易对绝美的江南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借景抒情,表现了白居易对杨君能够拥有政绩又能坐拥美景的敬佩之情,也从侧面表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名”,命名;“旦”,早晨。 (2)句子翻译为: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故可断句为: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3)A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B项的“于”解释为:在;C项的“乃”解释为:于是/竟然;D项的“以”解释为:用来/按照。故选B。 (4)本题重点字词:“相”,互相,彼此;“咸”,都;“方外”,世外之地。 (5)C项不恰当。不仅仅是对杨君进行褒扬。还表现了白居易对杨君能够拥有政绩又能坐拥美景的敬佩之情。 (6)结合文本概括“记”的主要内容。如“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了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意赅。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在职期间的实干功绩。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故答案为:⑴命名为,叫作;早晨;这 ⑵大 凡 地 有 胜 境/得 人 而 后 发/人 有 心 匠/得 物 而 后 开 ⑶B; ⑷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 ⑸C; ⑹本文通过白居易对白频洲的生动描写,表达了白居易对绝美的江南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借景抒情,表现了白居易对杨君能够拥有政绩又能坐拥美景的敬佩之情,也从侧面表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知识对句子中词语的推断,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首先要对句子的理解,要掌握常见停顿标志的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注意停顿的地方。以此来进行文言语句的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的辨析。考生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用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运用掌握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和辨析。考生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以及句意的顺畅。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辨析。 ⑹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理解,从而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概括要准确。 【附参考译文】标志 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抵达霅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蘋。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在此作诗“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年,有名却无亭,都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担任刺史,才剪枝导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时休息之用。不久水灾连续而来,水泽堵塞,亭台毁坏。后来又过去几十年,没有一点儿空地可供立足。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园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看到那横跨大水长汀的建筑,称之为白蘋亭。 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之为集芳亭。面朝广池、观白云者,称之为山光亭。玩赏晨曦者,称之为朝霞亭。玩耍清涟者,称之为碧波亭。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 当时我在洛阳工作,杨君写信附图,请我为亭作记。我拿着图握着笔,冥思苦想,逐条陈述梗概,十条中不得二三。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境心相遇,一定有迹可循吗?大概这种胜境,实则起源于柳恽太守,草创于颜真卿公,发扬光大于杨君:三贤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杨君之前在舒州做州牧,舒州人安居乐业;现在在湖州做州牧,湖州人安康。安康之路,源于改革兴利,比如改革茶法、改变税书之类的。利兴,因此州府有多余的钱财;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时才有空闲。因此有余力满足高尚的情怀,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托,难道是偶然吗?当年谢、柳二人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怀,却没听说过他们有美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忧心于黎民,有美好的政绩,却没听说过他们拥有美景。兼而有之者,大概只有我的朋友杨君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月久远,后来者不知,因此写下他的名和字。 时间为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录。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 , 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 , 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执策而临之__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________ 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5)请谈谈你如何评价【乙】文中涓人“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的做法。 答案:A 解析: (1)竹制的马鞭子;见同现,显现;(派遣)命令;丢掉,白白扔掉 (2)A (3)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劳动者马来喂养。②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 (4)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5)①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可以让人看到君主买千里马的诚心,不难想象,千里马到这样的主人座下,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得到爱惜的。②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可以鼓励活着的千里马不用为自己的将来和后路犯难,有一天跑不动了、生病了或有了其它困难,不至于被卸下马鞍杀肉吃。③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可以折射出君主的公道正派。没有为君主效劳过的死千里马,尚且受到礼待,有了这样不循私情的主人,不用担忧不被重视。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见”,通假字,通“现”,显现;“捐”,丢掉,白白扔掉。 (2)A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B项的“之”解释为:代词;C项的“之”解释为:代词;D项的“之”解释为:代词;故选A。 (3)本题翻译重点字词:“食”,饲养;“况”,何况。 (4)结合文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分析,反其意即可得出对待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5)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言之有理皆可。可以从国君重视千里马的角度分析。可以从千里马的角度分析。可以从统治者对待人才的角度分析。如:这个故事对今日的启示是重视人才,体现人才为本的思想。从对人才的认识是否端正,看有无识才的慧眼;从人才是否得到应有的尊重,看爱才的感情深不深厚;从人才的走与留,看聚才措施是否得力。 故答案为:⑴① 竹制的马鞭子 ;② 见同现,显现 ;③ (派遣)命令 ;④ 丢掉,白白扔掉 ⑵ A ⑶ 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劳动者马来喂养。②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 ⑷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⑸ ①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可以让人看到君主买千里马的诚心,不难想象,千里马到这样的主人座下,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得到爱惜的。②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可以鼓励活着的千里马不用为自己的将来和后路犯难,有一天跑不动了、生病了或有了其它困难,不至于被卸下马鞍杀肉吃。③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可以折射出君主的公道正派。没有为君主效劳过的死千里马,尚且受到礼待,有了这样不循私情的主人,不用担忧不被重视。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⑸本题考查文章阅读评价,注意结合“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 ”的做法,谈出这样做的目的。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你认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解析: (1)同“鳏”,老而无妻;女子出嫁 (2)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3)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矜”,通假字,通“鳏”,老而无妻;“归”,女子出嫁。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故”,所以;“子”,以……为子。 (3)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分析:社会纲领;结合“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中考 文言文 专项 练习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zixin.com.cn/images/bang_tan.gif)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