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集体备课.docx
《四上语文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语文集体备课.docx(2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5.古诗两首 2 6.爬山虎的脚 12 7.蟋蟀的住宅 21 5.古诗两首 主备人:熊英 参备人:许慧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咏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悟理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实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节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巩固旧知 1.检查《题西林壁》背诵。 2.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 (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宋)陆游,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范读古诗,然后生自读,读后思考:“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师点拨: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 三、细读课文 学习语言 (一)感知文意 1.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师点拨: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指名回答,师适时点拨) 5.生小组交流,思考: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从哪句诗知道的?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6.汇报展示。 指小组汇报,相互补充,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古诗的一二句体现了乡亲们是如何招待客人的。 (二)学习一二句诗 1.师: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点拨) 预设: 师:“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 师: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指导朗读) 2.师: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生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三)学习三四句诗 1.师: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自读三四句诗,思考: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师: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师: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师: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欣喜,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抑后扬。(指名读——齐读) (四)背诵古诗 生齐读古诗,再次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并尝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 拓展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指名回答) 五、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教学实案 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 预习反馈 1、 我能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组长评价: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家长签字: 检查反馈: 基础巩固 1、 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pǔ( ) mò( ) nà( ) hún( ) 朴 莫 腊 浑 bǔ( ) mù( ) là( ) hùn( ) 2、组词。 壁( )腊( ) 疑( )莫( ) 浑( ) 碧( ) 蜡( ) 凝( ) 模( )混( ) 3、下列各组词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请写在括号里。 ① 苹果 香蕉 梨 哈密瓜 ( ) ② 赤 橙 黄 绿 青 蓝 ( ) ③ 风衣 衬衫 夹克 羊毛衫 ( ) ④ 碗橱 方桌 床 梳妆台 ( ) 4、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 A、做题 B、书写,题写 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 A、缘由 B、缘分 C、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 A、不相信 B、疑心 C、以为 5、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描绘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风光习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字,表示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整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人们会用这两句诗。 阅读乐园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梅 花 绝 句 宋 陆游 闻到梅花坼(ch?)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1)诗中描写梅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作者联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7、 我会背。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8、 我知道“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默 题 西 林 壁 游 山 西 村 宋 ( ) 我会订正: 9、作业评价: 字 迹端 正 认真独立完成 及 时 订 正 教师总评 自我评价(做到的画个笑脸哦!) 6.爬山虎的脚 主备人:熊英 参备人:许慧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3.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2.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师:孩子们,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这个谜。 (板书课题:6.爬山虎的脚,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师范读课文。 2.汇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 (指名汇报,师点拨:铺、重叠、空隙) 3.出示本课认读字。 指名领读,生齐读,尝试组词,指名回答,师点拨:茎、蛟。 4.出示本课读记词语。(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蛟龙。 5.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指名领读,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师点拨:叠、逐。 6.出示本课读写词语。(语文园地二“读读写写”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空隙、叶柄、逐渐。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指生评价。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师点拨: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四、细读课文 理清思路 1.生小组合作读,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爬山虎的?(课件出示) 2.指一组汇报,其他组适时补充,全班交流。 3.师点拨并板书: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 4.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或语段,小组交流。 5.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爬山虎生长在哪儿?(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7.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爬山虎生长在学校操场北边的墙上和“我”家小院的西墙。从而引发了作者的观察兴致。 五、课堂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 “我”家小院的西墙 叶子 脚的形状和特点 教学实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巩固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6.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6.爬山虎的脚) 2.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名领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师点拨文章写作顺序并板书: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生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能看出来?(生自读课文,同桌交流,师巡视)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师: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板书:颜色好看 排列整齐) 三、细读课文 学习语言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样子的句子。(生自读,同桌交流,师巡视) 2.汇报展示。(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3.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点拨:注意) (二)学习4、5自然段 1.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然后听录音。闭上眼睛,想像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2.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触→巴→拉→贴) 生尝试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4.师: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点拨:观察细致、耐心) 6.小组交流,思考: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7.汇报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作者善于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 四、课堂小结 拓展升华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五、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 叶子:颜色好看 排列整齐 脚的 形状 特点:爬墙过程:触→巴→拉→贴 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 预习反馈 1、我能读准确。 (1)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波纹 叶柄 蛟龙 (2)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家长评价: 2、读课文,填空。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是从叶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讲的。 (3)作者在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先讲爬山虎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再讲爬山虎是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与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字: 检查反馈: 基础巩固 1、看拼音,写词语。 jūn yún chóng dié nèn jīng yè bǐng ( ) ( ) ( ) ( ) hén jì chù jiǎo zhú jiàn yāng qǐ ( ) ( ) ( ) ( ) 2、加上偏旁组成你学过的字,再组词。 甫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占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艮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相当( ) 牢固( ) 休想( ) 新鲜( ) 舒服( ) 均匀( ) 4、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满:A、全部充实 B、达到一定期限 C、全 D、满足 E、骄傲 (1)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 (2) 假期已满,我准备返校了。( ) (3) 老师满意地说:“不错,你们真能干。”( ) (4) 会场里人满了。( ) 5、选字填空。 巴 爬 触 贴 拉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6、想一想,说一说。 (1)“重叠”、“重复”都有“重”的意思,区别是什么? (2)“平均”、“均匀”都有“均”的意思,区别是什么? (3)“波浪”、“波纹”的区别是什么? 7、缩写句子。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2)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8、给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墙上。( ) A、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由直变弯的。 B、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紧贴在墙上的。 C、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把茎紧贴在墙上的。 (2)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 A、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是相当牢固的,不费一点儿劲是拉不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的。 B、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是相当牢固的,不费一点儿劲就能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来。 C、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是相当牢固的,费上多大劲也拉不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来。 阅读乐园 9、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 A、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B、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C、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及叶子。 (2)把这一个自然段中的比喻抄写在下面。 (3)按要求抄写句子 A、写爬山虎脚的颜色的句子。 B、写爬山虎的样子的句子。 拓展延伸 10、 推荐阅读---- 叶圣陶的《稻草人》,并简单地写写读后的感受。 听写 我会订正: 11、作业评价: 字 迹端 正 认真独立完成 及 时 订 正 教师总评 自我评价(做到的画个笑脸哦!) 教学实案 7.蟋蟀的住宅 主备人:熊英 参备人:许慧娟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难点: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蟋蟀图片)师:同学们认识它吗?(指名回答)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师: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指名回答,师点拨: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师: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师范读课文。 2.汇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指名汇报,师点拨:选择、扒土) 3.出示本课认读字。 指名领读,生齐读,尝试组词,指名回答,师点拨:穴、搜。 4.出示本课读记词语。(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慎重。 5.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指名领读,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师点拨:蔽、遇、搜。 6.出示本课读写词语。(语文园地二“读读写写”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随遇而安。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指生评价。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师点拨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四、细读课文 理清思路 1.生小组合作读,并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课件出示) 2.指一组汇报,其他组适时补充,全班交流。 3.师点拨并板书:总起——蟋蟀住宅的特点——蟋蟀住宅的建造。 4.学习第1自然段。 生自读,并思考:蟋蟀因什么而有名?(生独立思考) 5.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渗透用原文回答问题的阅读方法。 五、课堂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总起 住宅的特点 住宅的建造 教学实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2.积累-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集体 备课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