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索普初级中学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二 备稿) 主备 余成 编号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学习重点、难点: 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完成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 始人之一。 二、检查交流预习作业.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四、学习第一部分 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 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五、学习第二部分 阅读课文第2、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二段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于这一“魔鬼的幻术”,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原来,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影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影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这样,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在古人那里被视为“魔鬼在作怪”的现象。 六、迁移训练 学生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介绍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发生和海市蜃楼现象。 七、小结 关于“魔鬼的海”,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作者并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进一步说清楚了海市蜃楼这一奇怪的现象。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学生交流从报纸杂志或网上了解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 三、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到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思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 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 明确: 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四、比较阅读 推荐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一文,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却迥然不同。对比,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班上口头表述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可以谈两篇文章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的原因;可以谈两文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可以谈自己从中悟出的新的想法;可以谈课内和课外结合阅读的好处,等等。 让学生小组合作,写一份有关“沙漠与人类”的小论文。 五、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六、布置作业 1、 探究、练习一。 2、学案与测评。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培养语言能力及对其所运用的生动语言进行正确说明; 3、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学习难重点: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完成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斜塔上的实验》导入,请学生谈谈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在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科学精神。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出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二、交流预习作业。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明确: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 己无知。 四、细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五、阅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六、讨论探究 (一)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二)事实论据 1、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2、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明确: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3、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明确:吹口哨、吹树叶。 (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4、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七、 能力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八、总结归纳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九、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与测评。 13、 短文两篇 活 板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 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完成预习作业。 第 一 课 时 一、解题导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七、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 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2.根据板书订正。 五、布置作业 :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2.学案与测评。 核 舟 记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疏通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全文。 3.合作学习的过程: 主要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 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二、学习重点难点 : 1、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2、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完成预习作业。 第一课时 一、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 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学案与测评。 第二课时 一、 学习重点: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动作、神情。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 的格局不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顶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核舟雕刻的主题是什么? 4. 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是哪一句? (六) 作业布置: 学案与测评。 14、叫三声夸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完成课前预习作业。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四)、探讨艺术特色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五)、布置作业 学案与测评。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学习重点难点 : 1. 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2. 严密而巧妙的结构;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 准确、严密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完成预习作业。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二、 复习说明文知识。 三、扫除语音障碍 充沛( pèi ) 灼伤( zhuó )褪( tuì )分泌( mì ) 并蒂( dì )花卉( huì ) 虞(yú)美人 裸(luǒ) 萼(è) 四、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 1.划分文章段落,理清结构及说明顺序 (1)按设疑——解释——总结的方式安排材料。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部分(第2一10段):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三部分(第1l段):概括花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2)结构形式 总——分——总 (3)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2.课文第一自然段赞叹花的美丽,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本段用什么表达方 式?有什么作用? 3.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4.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的? 第2—6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7~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只要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 如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 6.研读赏析倒数第二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②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③本段列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从那几个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比较,突出了选择的显著成就。 ④本段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②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③时间长短、形状色泽、品种优劣。 ④总——分的结构。 五、总结本文说明的特色 本文运用不同的角度说明事物,并运用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得具具体又明晰。 六、布置作业 : 学案与测评 诵读欣赏 山 市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山市的虚幻景象. 2.抓住特点,脉络明晰. 3.详略得当,语言简明洁.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由海市蜃楼导入。 (二)、简介作者极其作品《聊斋志异》 (三)、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恒不一见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1、通览全文,了解全貌。2、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四)、自主学习 1、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2、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五)、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3、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4、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六)、作业布置: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解释。 12-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第三 单元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