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doc
《浅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浅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姓 名: 王 丽 单 位: 巢湖市中垾镇滨湖小学 4 浅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摘要】有效的探究活动来自于有效的课堂组织,师生的互动,合作学习以及知识构建是实施探究学习模式的主要形式,一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准确把握课改精神,把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的教与学之中。 【关键词】探究 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 知识构建 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应建立于真实自然的探索环境中,为学生之需求,科学地“审时度势”,既不一味追求花哨的“情境”,也不一味追求无为的“合作”。所以在探究活动的“预设”“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磨砺关注学生,关注知识生成的双刃剑,亦要秉数学化本质与内涵,努力摸索探究活动为媒介,建立情感、知识、能力的三维动态的新型课堂。 一、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关键 师生双方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营建探究学习氛围的基础。开放的课堂、开阔的思维视野,淡化预设的束缚,更多突出能力与智慧的发展,为探究学习准备有力支点。 案例:教学六年制五年级“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片断: (一)导入(媒体出示) 把一根12米长的绳子剪成2.4米长的一段,可以剪多少段?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把学习典型的教学资源收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生成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状态(教师把这些资源同时呈现在实物投影仪上),为探究学习设置支点。 S1:12÷2. 4想2. 4×5=12所以可以剪5段 S2:12m=120dm 2.4m=24dm 120÷24=5 S3: 12×10÷(2.4×10)÷100=0.05 S4:12÷2.4=12÷10÷(2.4×10)=120÷24=5 S5:12÷2.4=(12×5)÷(2.4×5)=60÷12=5 S6:作图法 (二)新课 1、师问:上面的计算哪些对?哪些不对?为什么?然后在对的题目中,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你可以提问题考考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而把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作为那群体的互动性资源。 2、全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 S:12×10÷(2.4×10)×100=0.05不对。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再除以100是多余的。 S:答案是:0.05,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是剪成整数段,不可能剪成0.05段。 S:我是用商不变性质做的,12÷2.4=12×10÷(2.4×10)=120÷24=5 师:利用商不变性质,扩大10倍就把小数1.2转化成整数了,这样就把问题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了,转化是个好办法!我适时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提炼。 教后我反思,在师生探究互动中,我努力通过学生以尝试的方式,使学生解决问题中的不同状态得以呈现,这样就找到了探究学习的支点;接着,我努力地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到这些问题的差异,并把这些问题和差异呈现在黑板上,作为探究活动的资源加以利用;最后,我不急于解决这些计算中的错误,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重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在实施过程,褒贬不一,存在着颇多误区,但这并不能说明“合作学习”的不适用性,而是需要我们去更多尝试,更多的摸索,更多的理性思考,并精于取舍。教学中构建合适的合作学习环境,突出“数学”的特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为探究学习夯实基础。 片断1 问:谁能用这两张不同图形的纸,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分别表示出它们的1/2? 学生折纸,教师巡视。 师:先来看看长方形是怎样的。 问为什么要对折?(分成的两个图形是一样大小的,是平均分) 问:哪一部分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呢?(可以用阴影表示出来)。 学生示范,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请其他同学也像他一样,用阴影部分表示出你折的这个图形的1/2。 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用了不同的折法,都表示出了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问:空白部分该怎么表示呢?为什么? 问:但这些1/2一样大小吗? (这些长方形是一样大小的,所以它们的一半也应该是一样大小的)。 知识在热烈的探究中得到升华,这种看似无为的合作模式正是教师“匠心而为,却不露痕迹”;学生思维灵魂营造了资源共享的精神乐园。课堂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因为对1/2理解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安排两个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来感悟1/2的具体含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合作探究,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探究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数学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向高潮,有效地夯实探究的基础。 三、有效知识构建是基础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过程”,更要注重这个过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否则我们的教学可能成为“买椟还珠,反客为主”之举。 案例:数学第八册有这样一组计算题: (1)4.68-(1.68-0.32) (2)4.68-1.68+0.32 我在备这一题时是这样预设的: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通过分组比赛,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这两道题目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不过第(2)题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从而学生正确地脱去括号,以使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变得简便一些。 算法一: (1)4.68-(1.68-0.32)=4.68-1.68-0.32=3-0.32=2.68 (2)4.68-1.68+0.32=4.68-(1.68+0.32)=4.68-2=2.68 我一看就知道学生对括号的使用并不十分理解,他们很容易受数学的诱惑随意添加或者去掉括号。面对学生出现的意外错误,怎么办呢?我犹豫了一会儿,决定抓住探究的机遇将问题抛给了学生:“这样算对吗?” 一开始,很多学生都看不出错在哪里,于是我提醒他们一步一步仔细检查。学生看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这两道题目中的计算的第一步和原步都只是相差了一个括号而已,在第(1)道题中,从“4.68-(1.68-0.32)”到“4.68-1.68-0.32”是去掉了一个括号;而在第(2)题中,从“4.68-1.68+0.32”到“4.68-(1.68+0.32)”又是添上了一个括号。 “那么这个括号是不是可以随便添加或者去掉?在这两道算式中到底能不能这样添括号和去括号呢?”我一连问了两个问题。学生在这个时候非常想知道答案,可我没有直接告诉,而是启发他们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对加减混合运算中“能不能直接添、去括号”,“应该怎么添、去括号”,这样两个问题加以猜测、验证。 指着黑板上的板书,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老师把你们举的例子分成几类?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类。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有了刚才的铺垫,较多学生发现我把加减混合运算分成了“先加后减”和“先减后加”这样两类式题。在先加后减的式题中,可以直接给后面的算式添括号,结果不变;而在先减后加的算式中,就不能直接给后面的算式添括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从“4.68-1.68+0.32”到“4.68-(1.68+0.32)”添括号是错的。 到这时候,学生已经发现了“在连减和先减后加的式题中,不可以给后面的算式直接添括号。”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将上面的例子倒过来看,聪明的学生一点就通,发现“如果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把括号直接去掉;但是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就不能把括号直接去掉。”同学找到了刚从“4.68-(1.68-0.32)”到“4.68-1.68-0.32”的错误所在。在同学的相互补充之下,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先减后加或者连减的式题中,如果在减号后面添括号,就要改变符号,就是把后面的加号变成减号,减号变成加号。” 总之,课堂数学是教与学的共同体,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学情”,不同的“知识”特点,审时度势,合理糅合多种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多种学法。不可能通过一种学习方式“单打独斗”来“独霸课堂”。以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知识建构为媒介,搭建探究学习支点、夯实探究学习的基点并完成探究学习的落点,正是体现课堂教学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实之内涵,教学中博众家之长,为学生之所需,亮丽探究学习方式之精华,从而使用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纷呈,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如何 学生 自主 探究 学习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