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李艳萍.doc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李艳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李艳萍.doc(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它的作用更加明确和提升了层次。在课堂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对于不少人来说,它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介绍其优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内涵 对策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 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 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 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 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南国农(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 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工具一样。 因此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一 ,应该在 以 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第二 ,对课程 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 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第三 ,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1】。 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3大环节构成【2】: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① 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例如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供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② 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例如把数字化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或学生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③ 充分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2、 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教与学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 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活动” 主要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 演示,自主学习, 讨论学习, 协作学习, 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3、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信息加工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另外,有学者认为,内涵还可以由以下方法实现【3】: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师生交流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3种变革体现【4】:①.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②. 教师角色的变革;③. 学习评价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本质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中,使三者完美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真正实现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些价值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程中去,实现整合的最高目标——改善学习【5】。以及以下作用【6】: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 目的;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所以,从以上观点可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日后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抵挡的作用。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技术的掌握不够到位。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或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传统教学要求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程整合实践中教师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识做到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及信息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培养却被很多教师忽视;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仍停留在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有些教师虽然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却没有从教学模式的根本和实质出发进行改革,仅仅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照搬课本的内容进行课堂授课,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呈现课本内容的工具,没有有效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到课堂上,这样的改革并没有真正的使得信息技术得到合理的应用,发挥应有的作用;主导弱化、主体绝对化。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而现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完成,而且缺乏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等;许多专业的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也没有认清自己在教与学中的位置。(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小学电教,2004。)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对于教师和学生方面的问题的对策 教师应该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基本方式,应该知道教学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发现的学习,强化主导的作用、突出主体的地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应该明白自己应该学什么,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在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育部门的领导没有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去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传统观念并没有转变。有些教育组织者没有认识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而地区教育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基本组成单元,只有充分发展地区教育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同时课程整合的普及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学资源缺乏的制约,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急需建立信息教育资源库。很多中小学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致使投入大量资金的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因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仅是在研究评比课、示范课中出现的较多,而在经常性的教学工作中却难于推广。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对于社会方面的问题的对策 领导应该起带头作用,认真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去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认真学习并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真正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 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先改善教学设备,增加必要的设备,提高一些设备的质量和利用效率,这是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政府应该注重对各个地区加强教育设备的投入,尽量使使各个地区都能够拥有设备齐全的高质量的教学设备。其次,也要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建设高质量教学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再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行政部门或各级学校要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方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老师目睹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统一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四、小结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以及一些实地的考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是十分的不成熟的。“整合”热使得一些老师在教学上死板硬套,没有真正的灵活的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且社会和政府也没有真正的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作出积极的适当的帮助。真正的整合还需要我们共同的继续努力,真正的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电化教育研究 ,2004年第5期. 【2】]孔颖.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河南: 北京文学出版社社,2011. 【3】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4】张翠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1. 【5】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6】王成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江西省:化工职业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期. 【7】贾甲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省: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2011. 【8】彭振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湖南: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出版社,2011. -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文献 综述 李艳萍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Fis****91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Fis****91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Fis****91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Fis****91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