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剩余空间微更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pdf
《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剩余空间微更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剩余空间微更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李佳敏,杨震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剩余空间微更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J风景园林,2023,30(8):44-50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剩余空间微更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李佳敏 杨震*摘要:【目的】剩余空间是城市存量更新中具有特殊潜力的公共空间,具有数量多、分布泛、规模小、现状杂、效益低等特征,针对其复杂特征,多采用微更新模式进行优化。在实践中普遍面临空间物质性和社会性的耦合问题,从社会设计视角分析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反思设计目的、主体、产物和过程的社会性,可提升微更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效果。【方法/过程】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同时展开思考:在认识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
2、新需要设计者思考“为谁而设计”“与谁一起设计”和“由谁来设计”,理解在此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实践模式和自身角色;在方法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设计者兼顾具体做法和整体策略,最终探索得出剩余空间微更新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的路径。【结果/结论】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是社会网络不协作,需要依赖社会创新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网络修复。从认识论来说,设计者要围绕为公共利益而设计的价值导向,推动完善与多元参与主体一起设计的实践模式并把握自身作为辅助设计执行者的媒介角色。从方法论来说,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在视野聚焦、方向把握、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方面积极行动:1)关注真实与具体的日常生活;2)以“接近性”为空间
3、设计的标尺;3)多元参与平衡空间利益;4)空间设计同步社会机制创新。关键词:城市更新;剩余空间;微更新;社会设计;公共空间;日常生活;接近性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地生态敏感地区社区活力与生态肌理适应性耦合研究”(编号517780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保障房社区非正规就业的空间失配测度、空间影响要素与规划干预研究”(编号 51978090)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23)08-0044-07DOI:10.12409/j.fjyl.202212280729收稿日期:2022-12-28修回日期:2023-06-1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4、OSID)2021 年,住建部提出城市更新行动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同时积极拓展公共空间和公园绿地,提高城市宜居度1。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城市剩余空间作为潜力资源得到更多关注,成为公共空间拓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提倡可持续、织补式、渐进式的微更新能够兼顾“增量”和“提质”双重目标,成为替代大拆大建旧方法的新模式。但城市剩余空间的复杂特征也更易凸显空间物质性和社会性的耦合度,暴露出当前微更新实践仍旧缺乏系统性和适应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微更新实践,本研究基于社会设计视角探究 3 个问题:1)剩余空间本体及微更新面临哪些问题?2)剩余空间微更新在认识论层面有哪些新问题需要思考?3)剩余空间微更新
5、在方法论层面有哪些新做法可以借鉴?1 社会设计视角下的剩余空间微更新1.1 城市剩余空间的特征及问题辨析剩余空间从社会生活角度强调空间公共价值衰落的本质,展现出被边缘化和可能令人不愉快的属性,在城市中多以桥下空间、附属空地、街头三角地、夹缝空间等形式存在2,它们在宏观规划中往往被忽视和悬置,因此多数缺乏精心设计且空间活力丧失。剩余空间具有一些共同特征3-4:1)分布广泛,多集中于高密度中心城区,特别是老旧社区;2)缺乏组织,呈碎片化分布且与其他空间关联性差;3)自身边界模糊,规模较小,形状不规则,内部设计水平较低;4)往往处于闲置或占用状态,具有安全、卫生等隐患。由于土地权属纠纷、规划要求模糊
6、、建设权责不清和运营管理真空等原因,剩余空间无法承载城市更新日益增长的功能需要,激活剩余空间需要面对多元问题。1)土地权属与性质问题:公有、集体和私有不同权属以及居住、公共管理和商业等不同性质直接决定更新策略方向,非公有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探讨权限、资金、程序等制度性问题。2)空间利用开发问题:早期的一些剩余空间在前期设计时没有明确的功能导向,设计没有满足部分真实的使用需求,另一些则因后期“管理真空”导致功能配置缺位和易位。3)更新程序问题:缺乏高效的多主体合作和全流程参与会导致更新项目落地时面临日常性、自发性与技术理性之间的对抗。1.2 社会设计概述及其与公共空间更新的联系20 世纪 40 年
7、代,Moholy Nagy 基于包豪斯精神提出应建立“社会设计的议会,希望综合各领域的智慧与实践,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5。之后巴巴约克6提出“为社会而设计”,探讨设计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2014 年,Armstrong 等7将社会设计分为社会创业、社会责任设计和设计行动主义3 类。社会设计强调关注社会问题并做出努力,其终极目标是通过社会创新而改造世界,主要方法是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成果形式多样,但其本质是适应时代的社会关系8。社会设计理论指明:社会设计目的、主体、产物、过程都是社会性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是提升公共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其主体是公共利益相关者,过程是公众L
8、andscapeArchitecture 2023/08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Periodical Office Co.,Ltd.Published b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44参与和制度化的,产物是物质的公共空间和非物质的公共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多元主体基于社会理想的创新实践。社会设计在对空间对象的理解上更加侧重社会性,认为公共空间是社会存在的媒介和形式之一,是社会目标指
9、引下将物质空间设计与社会行动紧密结合的产物9现状是“如何(how)”,动力是“应该(should)”,未来是“可能(will)”,其目的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就是时代意义10。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社会关系变化来调整设计主体,即“为达成有意义的秩序而进行的有意识而富有直觉的努力”11-12。1.3 社会设计对于城市剩余空间问题的解读从社会设计视角看,剩余空间的消极性既不是少数个体自身,也不完全是由宏大的时代和命运造成的,而是社会网络中的不协作导致的。社会网络分析将社会视为互动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复杂网络,直接触及作为社会生活本质的“关系”13。在空间规划方面,空间必要价值(舒适性、安全感、观赏性等)
10、的缺乏,以及人们因真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作出的消极反馈,导致剩余空间从实体上缺乏活力,从认知上被忽视14。通过社会观察和社会思考,社会设计工作者认识到当下时代流动性和社会生态化特征加剧了复杂社会网络问题15,推导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目标是社会网络修复,这需要依赖社会情境中的一切创新力量来实现16。正如笕裕介17将社会设计比做“在丛林中开辟道路”一样,这个过程不仅有探访、体验和倾听,还包括筑路搭桥。这种社会设计方法比依赖设计师经验的传统设计方法更加妥善和灵活,当然也更加需要新价值观念和方法技术支撑,这也是本研究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社会设计视角下,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在认识论层面思考社会创新力量,本研
11、究通过文献分析提出 3 条思考(为人民、与人民、由人民);而方法论层面的关键则是社会网络修复,通过案例分析提出 4 条行动建议(图 1),推动发现真实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2 基于社会设计的剩余空间微更新认识论在认识论层面,当代社会设计必须思考“为什么样的社会而设计”,具体来说包括“为谁而设计”“与谁一起设计”“由谁来设计”3 个子问题。有学者给出了为人民、与人民、由人民的答案18,本研究进一步推敲剩余空间微更新背景下公共利益相关者的构成、话语权的分割方式和不同利益的实现方式(图 2)。2.1 为谁而设计社会设计是为人民而设计,即强调设计者做“公共利益代言人”,为一切有合理需求的实际使用者和潜在
12、使用者而设计。但剩余空间的公共利益相关者包含多类主体和权益,需要在实践中围绕权利分配,明确公共利益主体(所有者、管理者、投资者、设计者、使用者及产生其他联系的公众)19,推动价值观转化为设计方法,避免“窄化”“矮化”和“异化”20。剩余空间的权利分配主要强调 3 类,同时也对应设计的 3 个主要阶段。1)所有权是公共利益的法定基础。法定规划通过统一的社会目标和规划制度引导剩余空间不同产权所有者在发展价值观上与“人民至上”理念保持一致。因此,尽管不同类型产权所有者在人民的内涵、范围的认识上有所不同,但也能基本保证一定公共利益。2)发展权是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在剩余空间的规划手段上,法定规划尚具有
13、覆盖度和精度不足以及滞后性等缺陷,对空间的“关系”属性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公共利益维护也相对被动。因此,更加灵活的单元式控制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3)开发权是公共利益实体化的关键环节。在微观尺度下,弹性设计成为维护公共利益的主要渠道,不仅需要关注实体空间中的周边,还应关注非空间的联系网络,如空间在经济、历史、文化、情感上与人的纽带关系,并期望与使用者建立积极的空间联系。在设计阶段,剩余空间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往往直接限定了使用主体和活动范围,因此必须围绕空间使用权增强剩余空间的开放性和公益性,由所有权让渡其合理性,由发展权强化其可供性,由管理权维护其稳定性。但在现实中剩余空间或
14、因所有者忽视,或因运维成本限制,公众使用权益较难得到保障。2.2 与谁一起设计与人民一起设计是公共利益实现的重要渠道,需要理解参与者的不同类型以及参与的不同方式。剩余空间微更新前期寻找共创伙伴时就需要尽量吸纳多类型的参与成员,这有利于参与者洞察社会空间的主体结构和权利关系。除相关利益主体外,还应积极邀请有不同诉求的志愿组织、媒体机构、教育单位、商业团体等参与。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1 研究框架Research framework研究问题剩余空间本体及微更新面临哪些问题?剩余空间微更新在认识论层面有哪些新问题需要思考?剩余空间微更新在方法论层面有哪些新思路可以
15、借鉴?社会设计视角复杂社会网络不协作社会创新力量社会网络修复城市剩余空间问题的社会设计思路为人民而设计、与人民一起设计、由人民来设计视野聚焦、方向把握、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研究内容理论建构理论建构理论建构理论建构文献分析案例分析12 剩余空间微更新认识论思考建议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suggestions for micro-renewalof leftover spaces为公共利益而设计的价值导向与多元参与主体一起设计的实践模式设计者介入辅助设计执行的媒介角色为人民而设计与人民一起设计由人民来设计2专题:公共空间更新设计/Special:Renewal Des
16、ign of Public Space45ANT)有助于理解“与谁一起设计”的问题。该理论重新定义了设计的工作对象与工作路径,与社会设计中的设计行动主义相对应,直接回应社会修复和空间更新等强调实践效果的社会设计类型21。它将多元行动者分为“人”与“非人”两类,“非人”行动者包括景观环境、建筑设施、资金政策、法规条例、地方历史文化等很难表达自身诉求的内容22,其与更新对象紧密关联,也参与更新实践。部分参与者能够从专业视角关注到“非人”行动者,强调景观风貌的协调性、空间遗产的历史价值、公共设施的友好性、自然元素的复愈性等,这些往往被使用者忽视或轻视的价值维度也有可能成为更新的创新点。在剩余空间更新
17、中的问题界定阶段,需要设计者深刻体会参与主体需求的多样性,正是足够多样化的参与主体才能够汇集足够数量、类型的问题与需求,作为后续专业观察和分析的基础。而在达成共识阶段,不同行动者之间围绕“异议”展开讨论,多元参与者的建议又可辅助专业决策,这也是权利关系重组的过程23。2.3 由谁来设计由人民来设计,需要围绕不同主体的设计能力差异明确公共利益实现机制,往往由所有者将最终设计决策权以合适方式让渡,需要考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路径各自的适应性。设计者将自身定位在设计层次的基础地位,辅助设计执行24,介入“上下”之间成为“桥梁”,利用专业能力使相关利益方的需求从隐性转化为显性,用空间语言表达
18、社会关系并推动其落实到空间中。社会设计还强调设计者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25,相对全面地考虑设计全过程中不同权益主体对空间可能进行的改造带来的社会影响,基于此预留多元主体的设计工作范围,引导其他参与者成为设计者的信息源泉、创意动力和实践助力,推动由设计者主理转变为由人民设计,让不同参与者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新力,从而令微更新设计在不断的正反馈中得到认可、达成共创。这种设计模式一方面有利于设计者更全面地把握场地信息和使用需求,以较高的敏感度和亲和力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力求准确、及时地获得使用者的需求信息,如以绘画、沙盘等趣味形式吸引儿童参与,以便签、投票等简洁形式吸引上班族参与等
19、;另一方面有利于设计者更高效地推进空间改造,以较高的执行力和资源整合力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的可行性,适当跨越时间、人力成本障碍,如鼓励居民自行建设花圃菜园,合作完成物料回收与改造等。3 基于社会设计的剩余空间微更新方法论当下的一些微更新实践已经可以看到社会设计观念和创新方法的痕迹,能够作为方法论构建的案例来源。笔者基于归纳分析发现,目前在视野聚焦、方向把握、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 4 个方面仍需要推动转变观念及做法(图 3)。3.1 视野聚焦:关注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要达到剩余空间不同利益主体的预期目标,离不开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微更新需要更关注人使用空间的体验和感受,契合不同使用规律和偏好,更加精
20、细化地反映人与各类空间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物质设计角度来说可以强化两点。1)构建场景体验。徐前进26认为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情绪、观念等可以传递到物质空间中,富含情感的公共空间具有改变集体叙事的可能。因此,构建场景体验需要关注剩余空间使用中的“情感通路”,通过兼容多种可能性,尊重、包容、引导每个使用者的公共生活,建立空间与使用者的亲密关系。微更新要想能够真正优化使用者的公共生活,就必须将效益从空间本身转移到社会中去27,需要基于生活场景来调整空间功能配置及组合关系。实践中的常规手段主要是增加儿童游戏场地、老人闲聊空间和青年健身设施,这主要是在功能上“补短板”,即弥补空有场地而无功能的不足;而附加
21、手段包括增加极限运动空间、遛狗活动片区和自然教育场地等,满足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使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强化场所精神。很多剩余空间包含丰富的集体记忆乃至历史信息,因此挖掘剩余空间的情感记忆和隐藏的场所价值能够唤起使用者的场地依恋,并能够在更新时将其改造为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空间28。在实践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符号,如上海杨浦滨江段利用第十二棉纺织厂的工业记忆,以“编织”为理念设计慢行空间和休闲场地,为周边居民提供开放的历史体验(图 4),并通过符号强化、激活人们在使用公共空间时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使其文化意义得到丰富和传承。3.2 方向把握:以“接近性”为空间设计标尺剩余空间其
22、实并非孤立、零散的点,而更像社会网络中逐渐黯淡和消散的节点,亟须3 剩余空间微更新方法论行动建议Methodological action suggestions for micro-renewal of leftover spaces剩余空间微更新方法论构建场景体验强化场所精神前期推动达成共识后期空间运营维护尽力维护“附近”空间的异质性适度摒弃“附近”空间的效率标准创新微更新制度搭建专业孵化平台视野聚焦:关注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平台搭建:多元参与平衡空间利益制度保障:空间设计同步社会机制创新方向把握:以“接近性”为空间设计标尺3LandscapeArchitecture 2023/0846采
23、取激活手段使其重新“入网”。剩余空间微更新可以将曼奇尼30提出的“接近性(proximity)”作为空间设计标尺,呼唤紧密的连接和亲密的社会关系,将分散布局的剩余空间作为消除空间隔离、缩短空间距离的突破点,将其恢复为社会交往中充满未知性和吸引力的地点。从物质设计角度来说可以侧重两点。1)尽力维护“附近”空间的异质性。既要尊重日常生活的购物、医疗、教育的场所需求,又要突破功能主义和配套设施的局限,将邻里空间和公共设施建设为不同阶层邻里交往的中心31,满足与社会群体产生互动和交集的情感需要,在精神层面形成人和人之间的联结,将剩余空间变为公共生活的落脚点32。保护现存的尚未被资本化的微小市井空间,需
24、要以更加在地性的手段延续其存在、维护其魅力。结合中国的“社区生活圈”和“口袋公园”规划,可以从日常服务角度提出“补短板”设计,借助公共空间功能的完善来补全城市居民“附近”公共生活的空白。同时,预留自下而上的生长性,让日常生活的使用者成为建设者,参与创造各具特色的空间功能和使用规则,如社区闲置空地变身为公共健身中心、儿童艺术之家、都市农园等。2)适度摒弃“附近”空间的效率标准。从实体空间更新到社会关系改良,设计者必须适度摒弃对秩序、机动性(流动性)的追求和对功能、效率的执着,以生态社会的观念分析空间的内在秩序,有时候甚至需要制造空间中的“不方便”引导人们停驻、思考和交往33。很多国内外实践都在尝
25、试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具有吸引力的“附近”新节点。瑞典提出的“1 分钟城市”计划是期望以全民共创的方式,由居民改造家门口的每一条街道,从而实现末端社会关系的优化;中国有的城市则从公共设施和装置入手,在都市丛林中增加或自然、复杂的,或实用、美观的物质载体吸引过路者,如上海Micro Nature 公共艺术装置和田林东路展示栏装置、休憩设施都是增加了人与空间、人与人的对话机会,使空间中生长出具有无限社会交往可能的新节点。越来越多的设计方案期望增加剩余空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以达成文化、历史等层面的意义植入。3.3 平台搭建:多元参与平衡空间利益公共空间中的多元利益是动态平衡的,微更新过程既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间 设计 迈向 社会 剩余 更新 认识论 方法论 探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