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整本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教学教程.pptx
《环境社会学整本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教学教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社会学整本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教学教程.pptx(52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环境社会学第一章第一章 环境社会学概述环境社会学概述l环境社会学是在20世纪下半叶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一种学术回应,它从探讨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引发的社会应对及其效果入手,揭示环境与社会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规律。l环境是相对于人类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创造。大体上,这种物质条件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型。环境中的资源(或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直接的物质基础。l所谓环境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这种失调不仅影响到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对人类社会自身构成了威胁。环境问题可以区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两种类型。本章要点本章要点l有关环境科学的定义包括四种类型:一是专门科学说,二是学科群说,三是科学体系说,四是跨学科领域说。相对环境研究的其他学科而言,环境社会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探讨环境议题的社会维度和社会现象的环境维度。l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基本视角可以归结为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和社会建构主义三种类型。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争议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在如何看待环境问题方面的建构主义与真实主义之争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l环境社会学继承了社会学学科综合性、整体性的分析视角,始终注重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和应对之策,倡导现代社会的整体性变革。环境社会学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亲和性,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学科基础之一。本章要点本章要点u环境问题u环境科学u环境社会学u资源社会学关键概念关键概念u新环境范式(NEP)u真实主义u建构主义u生态文明目录第一节 环境的科学研究第二节 环境社会学的特色第三节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 环境社会学研究及其方法论第五节 环境社会学的意义第一节环境的科学研究目前,人们通常是在两个“中心”的意义上使用环境概念:一是以生物体为中心,这是生态科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二是以人类为中心,把其他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视为环境要素,这是环境科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本书主要是在第二种意义上讨论环境议题,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人类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创造。大体上,这种物质条件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型。(一)环境的概念一、环境与资源根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和人类对环境加工改造的程度,我们可以把“环境”区分为以下四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其中,聚落环境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包括院落、村落、城市等;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和基地,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岩石圈,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藏;星际环境就是宇宙,它将是人类未来的活动场所。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与环境发生密切联系,同时也生产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直接影响人类态度与行为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经济体制、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需要指出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一方面,环境表现为人类社会所依存的物质条件总体,这一总体具有外在性、系统性、一致性和抽象性特征,有人将其看作与人类社会相对的独立变量;另一方面,环境又具有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其嵌入人类社会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千差万别、不断变化,所以要关注环境因素的差异性、动态性、社会性和具体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社会学对于“环境”的认识和解构,而不能停留在对环境概念的抽象认识和简单使用上。(二)环境与资源的关系(二)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环境中的资源(或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直接的物质基础。大体上,资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在一定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例如空气、风力、太阳能等;二是在人类开发使用过程中可能枯竭的资源。但是,考虑到资源自身的再生产能力,我们又可以将第二种类型的资源区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环境中的资源通常具有功能上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它又是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系统自身的良性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环境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这种失调不仅影响到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对人类社会自身构成了威胁。从理论上讲,按照环境问题产生的动力不同,它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另一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后者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生态遭受破坏;另一类是由于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二、环境问题历史地看,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相应的环境问题。一方面,环境系统自身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诸如地震、洪涝、飓风之类的自然现象总是造成环境变化,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是要从环境中汲取能源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人造的废弃物,当这些方面的行为超过环境承载力时,自然也就引发环境问题。一般而言,传统社会中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即使发生环境问题也只是局部性的。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开发飞速发展,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范围不断扩展、能力不断增强、强度不断加大。三、环境科学的发展1954年,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环境科学”一词。一般认为,第一个环境科学定义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如今,环境科学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周光召曾经指出“我们可以把现在的科学领域分成三大类,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环境科学”,由此可见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及其突出地位。在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关环境科学的定义不断丰富。大体上,这些定义包括四种类型。一是专门科学说。二是学科群说。三是科学体系说。四是跨学科领域说。中国大百科全书曾经综合性地将环境科学定义为“在科学整体化过程中,以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依据,充分运用化学、生物学、地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工程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它对人类的影响及其控制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的科学。按照李本纲等的观点,各种环境科学定义虽然表述有所区别,但其实质大同小异,大体可以归纳整理出一些共同要素,即:环境科学以复杂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各种环境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多学科融合交叉为典型特征、以揭示“人类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核心任务、以“人类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从历史发展看,环境科学研究呈现出“单一问题多学科跨学科复杂系统科学”的发展脉络,研究重点不断演进和拓展。20世纪506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科学主要针对公害事件进行研究,以环境质量和污染治理为主,关注人类活动污染的监测、评价与控制,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和环境工程学等一系列学科由此陆续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期,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工作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要有效地保护环境还必须加强人类对自身行为的管理,因此又相应地出现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评价学等一系列交叉学科。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环境保护工作实践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科学技术问题,因而要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还必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与环境的自然演化规律和谐协调,进而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与持续发展。这一时期,重视研究环境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环境管理、总体规划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始了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研究,环境社会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90年代,章申指出,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研究人与自然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即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变化的一般规律和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他还指出,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应集中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长期目标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的动态调控模型,预测中国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可选择的方案和途径。迈进21世纪,李本纲等指出,环境科学研究正在发生新的战略转移,即从单要素向多要素综合研究转移,从过程和机理研究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研究转移,从局部地区污染防治向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转移,从多学科分散研究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转移。在发展原有的“污染环境”研究的基础上,环境科学需要更注重资源与生态系统、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变化演替以及灾害与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更注重提升人类社会对可能到来的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面对复杂环境系统的演化,整体的、综合的、长期的、多空间尺度的、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各环境要素与环境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响应、适应与反馈,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第二节环境社会学的特色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其基本背景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大转型,这种转型凸显了社会秩序与发展方向问题。社会学可以说是对此进行的学术回应,它在支持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侧重探讨新的社会秩序原理。尽管不同学者给出的社会学定义不尽一致,但是关注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是其共同的内涵。郑杭生曾经明确地将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一、环境社会学定义施耐伯格1972年在其油印本论文环境社会学与劳动分工中就提出了环境社会学的概念,指出关于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环境社会学的核心,包括环境对社会的影响(例如资源匮乏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环境的影响(例如不同经济体系对环境的影响)。而邓拉普等则在推动环境社会学学科化、制度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1978年的文章中,邓拉普等区分了社会学研究的人类例外范式和新环境范式(后文将介绍),为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找到了理论支点,并凸显了其与传统社会学的本质区别。在1979年的文章中,邓拉普等将环境社会学界定为一个具体的分支学科,聚焦于探讨物理环境中的因素形塑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以及被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所形塑的方式。本书关于环境社会学的定义表明了其关键内涵:一是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二是环境社会学以当代环境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历史上环境问题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三是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重点包括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和社会应对三个主要方面;四是环境社会学研究主要采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发展具有社会学特点的知识体系;五是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宗旨是增进对于环境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解,促进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二、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角二、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角一是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社会差异的。二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具体表现为社会角色要求的差异,是由特定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所塑造的。三是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之间的失调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在本质上不是一个人的“德性”问题。四是环境问题具有社会建构性。三、环境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第一,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环境研究相比,环境社会学更加重视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强调环境衰退及其治理的社会因素。第二,与传统社会学相比,环境社会学更加重视社会分析中的环境因素。第三,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更加关注环境议题之社会原因、社会影响和社会应对的综合性。第四,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更加注重分析具体的社会过程对于环境的影响。第五,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更加注重对环境问题的经验分析和研究。四、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尽管环境社会学实际上包括了对于资源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但是,一些环境社会学学者在反思的过程中,也指出了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或“自然资源社会学”)的区别。例如,巴特尔在同事提示和自己反思的基础上,认为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表面上看有着同样的研究主题,实际上是不同的知识工程。它们之间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学科起源、对环境的定义、从业者的骨干力量、分析尺度与分析单位、问题意识、理论承诺等各个方面。从本质上讲,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的差异主要是历史形成的,是学科起源上的差异和知识遗产方面的差异。资源社会学有着更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初步定型,并被认可为一门分支学科。当时的资源社会学学者主要由三部分相关人员组成,他们是关注资源依赖型社区的农村社会学学者、资源管理机构的社会学家、关注户外休闲活动的社会科学家,这些人参加了诸如农村社会学会自然资源研究组之类的组织。环境社会学则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早期环境运动的产物,其主要学者是持自由主义立场的人文社会学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社会学才开始关注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并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此外,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在对环境的定义和理解方面也有不同。环境社会学学者倾向于将环境看成是单数的、不加区别的某种完整的东西或整体,并且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正在日趋衰退和污染。相对而言,资源社会学则是建立在社区和区域社会学的基础上,优先分析的是地方性的、区域性的景观动力学。资源社会学学者常常对于地方性的或区域性的生态动力学和平衡有着相当复杂的理解,但是很少注意到跨越边界或全球的环境现象。尽管巴特尔指出了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之间的差异,但是他本人也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北美,而不是其他地区(如英国)。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之间的差异不应被过分夸大。第三节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环境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一、环境社会学产生的背景环境社会学的产生是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反映。日益活跃的环境运动引起了社会学学者的注意。在原有的社会学框架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环境社会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自身分化发展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可以把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大体上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社会学产生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环境社会学的史前阶段。此阶段虽然还没有明确意义上的环境社会学学科,但是社会学的发展为环境社会学奠定了一些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此外,如前所述,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和自然保护的经验研究。二、环境社会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整个20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环境社会学学科的确立阶段。随着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引起全球关注,不仅相关的调查研究不断增加,而且像邓拉普等明确倡导发展专门的环境社会学学科,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卡顿和邓拉普197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环境社会学:一个新范式的文章,并在1979年的美国社会学年评中再次撰写相关专题文章。卡顿和邓拉普的范式区分对于西方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卡顿和邓拉普将传统社会学所公开或不公开使用的“范式”概括为“人类例外范式”(HEP),卡顿和邓拉普根据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系统的依存性这一前提,提出了与传统社会学所持范式相对的、能够指导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即“新环境范式”(NEP)。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欧美的盛行,环境保护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抑制,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变化,环境社会学的研究空间和可用资源都比较有限。相对于70年代的勃兴,整个80年代环境社会学学科一直比较低迷,以至于一些人开始退出这个圈子,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一度出现倒退趋势。但是,依然有一些中坚力量在坚守,他们从更加深入的反思与交流中推进环境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例如,在1987年的社会学年评上巴特尔撰文讨论了环境社会学的新方向,包括:(1)新人类生态学研究;(2)环境态度、环境价值和环境行为研究;(3)环境运动研究;(4)技术风险和风险评估研究;(5)环境政治经济学和环境政治研究;等等。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议题进入公众视野,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再度抓住人们的眼球。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更是将环境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学术界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热情就像蓬勃发展的环境运动一样再度被点燃,环境社会学在学术共同体中得以迅速发展。美国社会学学会环境社会学分会的会员数量重新迅速增加,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在专业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机会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此阶段,区域性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已经开始向全球扩散,环境社会学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早期介绍西方环境社会学的两本教材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版的。21世纪以来,可以说是环境社会学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重要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国内、国际层面的生态环境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受到了西方环境社会学学者的关注,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研究中国、印度、巴西、南非、越南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二是环境治理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环境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对各国环境治理的条件与模式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在此阶段,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变得更加迫切,同时也更加艰难。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环境社会学社区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其中,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快速发展也是本阶段环境社会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美,特别是美国,是环境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地,这里有规模较大的、学科意识很强的学术群体,也有一些学术杂志和定期的学术会议,孕育了人类生态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建构论、环境公正论、世界体系论等重要的理论流派。邓拉普、巴特尔、施耐伯格和弗罗伊登伯格等都是为环境社会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一)美欧的环境社会学三、世界上主要的环境社会学社区欧洲,尤其是荷兰、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环境社会学社区也很活跃。其中,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是个学术重镇,该校校长、环境政策系的首席教授摩尔是环境社会学的著名学者,他曾经担任国际社会学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学家耶利则对现代性理论、结构化理论、社会建构论、风险社会论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应用于环境社会学研究中。在其21世纪的进展中,斯巴哈伦、摩尔和巴特尔等还提出了“环境流动”的概念作为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社会实践论也被应用于可持续消费等领域的研究。(二)日澳韩的环境社会学(二)日澳韩的环境社会学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同属亚太地区,其环境社会学发展都受到美欧的影响,但又有着地区特色,特别是日本,还发展出一些相关的理论。相对而言,韩国的环境社会学比较集中在环境运动研究方面,最近在气候变化领域也比较活跃。澳大利亚学者在资源使用和管理方面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影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洛基教授就曾经担任国际社会学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并且正在主编该委员会主办的环境社会学学术刊物。日本的环境社会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是其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截止2019年3月,日本环境社会学学会注册会员数为564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环境社会学学会,据说是该国社会学社区中最大、最活跃的学术团体,环境社会学家鸟越皓之曾担任日本社会学学会会长。长谷川曾担任国际社会学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该国环境社会学具有三大特色:在本国社会学研究中诞生、直面本国环境问题、发展本土性的理论解释。鸟越皓之称日本环境社会学主要有四种理论:“受害结构论”(也称加害被害论)、“受害圈受益圈断裂论”、“生活环境主义”以及“社会两难论”。(三)中国的环境社会学(三)中国的环境社会学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几乎是与世界同步的,并且有着重要的国际影响。中国社会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重建后,也比较早地关注了环境研究。狄菊馨、沈健(1982)编译的美国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和卡顿发表在社会学年评(1979年第5卷)上的综述文章,是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第一篇文献。费孝通在1984年水土保持通报第2期和1988年瞭望周刊第14、第16期上分别撰文讨论了小城镇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呼伦贝尔森林保护问题。郑杭生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运行的重要条件,并在其1993年出版的社会运行导论一书中专门进行了论述。在2006年召开的首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上,洪大用曾提出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将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大致区分为“无学科意识的自发介绍和研究”与“有学科意识的自觉研究和建构”两个阶段。从文献发表情况看,2000年以后中国环境社会学确实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在学术社区的制度化方面,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将原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更名重建为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创建了“中国环境社会学网”,确立了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年会制度,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年会。同时,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加强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环境社会学学者之间的联系,从2008年开始,已经共同举办七届东亚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国环境社会学,以书代刊呈现代表性研究成果,现已正式出版了四辑。除此之外,关心支持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发表的正式学术刊物也越来越多。第四节环境社会学研究及其方法论一、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环境社会学的具体研究领域随着时代与环境问题的变化而变化,整体趋势是在不断扩大。1979年,邓拉普等指出,环境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包括:人工环境;环保团体、工业界及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反应;自然灾害与灾难;(环境)社会影响评价;能源及其他资源紧缺的影响;资源配置与环境容量。1989年针对环境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次调查表明,其实际研究大概涉及九个方面:(1)环境研究的伦理标准、概念和方法;(2)对环境问题的描述与分析;(3)环境污染的影响;(4)环境立法;(5)环境政策;(6)环境管理;(7)环境意识(关心)、行为、运动和环境犯罪;(8)环境教育;(9)环境与信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部分研究领域进一步强化,如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分析、环境政策和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分析、公众环境意识(关心)研究、环境运动与公众参与研究、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等。与此同时,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得以拓展,例如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经验性理论研究、环境公平、环境抗争、性别与环境、企业与环境、社会分层与环境、技术风险评估、社会与环境变迁中技术的角色、风险社会、生态现代化、可持续消费、环境流动、全球气候变化等。在部分研究领域,目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性知识和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环境社会学研究日趋成熟。(1)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因为正是人们对于环境的看法指导着其针对环境的行动;(2)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逐利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以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把物质占有看成舒适与快乐的源泉,因而西方文化与环境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3)关于环境状况的研究需要广泛探讨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必然结果;(一)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二、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视角(4)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提供了关于环境问题的一种乐观前景,社会系统是在对环境的不断适应中进化的,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时,社会系统会自动调整以建设性地回应环境威胁;(5)转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的局限在于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强制与紧张的一面,忽视了社会不平等和权利分配问题。同时,其关于解决环境问题的乐观看法不仅有可能模糊人们的环保意识,而且与环境状况实际的演变趋势很不相符。(二)社会冲突论视角(二)社会冲突论视角(1)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2)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对精英利益有利的社会安排。(3)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资本主义的逻辑是追逐利润,而对利润的追逐则需要不断的经济增长,资本主义本身总是不断地制造匮乏和需求,从而制造了资源消耗的长期风险。(4)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财富与权力分化的直接后果。(5)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社会冲突论视角所强调的正是结构功能主义所忽视的问题。但是也有人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所有社会成员、所有国家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实际上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日益合法化并在一些地区显著改善了环境质量;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穷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使用更多资源并排放更多废弃物的过程中,全球环境问题有可能变得更加严重。(三)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三)社会建构主义视角(1)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一种文化现象;(2)这种文化现象总是通过特定的、具体的社会过程,经由社会不同群体的认知与协商而形成的;(3)由于具有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人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不一样,所以“环境问题”一词本身基本上是一个符号,是不同群体表达自身意见的一个共同符号;(4)特定的环境状况最终被“确认”为环境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群体之间意见竞争的暂时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源于一系列互动工具与方法的使用,并且涉及权力的运用;(5)我们与其关注目前环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不如分析是谁在强调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进行解构很有必要;(6)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科学知识、大众传媒、组织工具以及公众行动成功地建构环境问题,并使之为其他人群所接受,进入决策议程,最终转变为政策实践。三、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环境社会学研究中客观形成的三个核心议题是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应对,这些议题既大致上对应于环境问题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又与前述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的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相对应。但是,在当下的研究中,这三个方面的议题常常是共同呈现的。一是关于如何看待环境。二是关于如何看待环境与社会。三是关于如何看待环境问题。四是关于如何看待环境问题研究中的行动因素与结构因素。五是关于如何看待环境问题研究中的价值介入。四、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之争四、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之争第五节环境社会学的意义环境社会学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对于非专业研究的学习者而言。首先这是学习社会学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学习环境社会学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促进自知之明。再次,学习环境社会学有助于提升环境友好的行为能力,增强环境友好行为的自觉。第二,对于从事环境社会学专业研究者而言,这种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拓展社会学研究领域,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推动社会学的理论创新。二是有助于拓宽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视野,增进人们对于当代环境问题的更加全面深入的科学认识。三是有助于探索更为合理、更加全面的环境保护组织制度安排和政策落实机制,完善环境问题社会影响评估和环保工作绩效评估,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规范性的知识和丰富的信息,推动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四是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思考题思考题1什么叫环境?如何看待环境与资源的关系?2如何理解环境社会学的定义?3如何理解社会学研究环境问题的特点?4如何看待北美环境社会学与欧洲环境社会学的区别与联系?5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争议有哪些?第二章第二章 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l北美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理论贡献密不可分,欧洲环境社会学理论则和当代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密切联系。l马克思代谢断裂思想、韦伯文化棱镜折射环境问题,以及涂尔干关于人口和稀缺资源对社会分工的推动,为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思想资源。l北美环境社会学理论更为关注如何解释环境问题产生及其恶化的原因;相比之下,欧洲环境社会学理论更加关注如何通过环境改革来提升环境品质。本章要点本章要点l日本环境社会学理论更为偏重本土环境问题的解释,更多的是从微观层面进行探究,对全球环境问题关注较弱。l中国环境社会学理论呈现多层次(宏观和微观)、多元化(研究对象的类型)和多学科(人口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视角。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呼唤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本章要点本章要点u代谢断裂u新生态范式u后物质主义价值观u生产的跑步机关键概念关键概念u环境公正u生态现代化u风险社会第一节 古典社会学家对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第二节 当代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理论流派第三节 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目录第一节古典社会学家对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不仅使得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异化,同时也使得他们对自然变得陌生起来。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土地,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一员,农场主为了摄取最大的利润,对土地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马克思提出以“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去取代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思想也处在不断变动之中,这就使得一些学者对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类和自然的看法存在不同的解读。一、马克思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著作里,他们认为有必要在人类和自然之间建立新的关系,但是在晚期的著作里更表明了人类将征服自然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技术的革新和自动化。吉登斯认为马克思对自然有着普罗米修斯的态度,也就是说马克思推崇技术而反生态论。另外,雷德克利夫特和伍德盖特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尽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但是这个关系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变迁中是恒定的。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中包含了一些生态学的重要思想。在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看来,马克思的理论中包含了代谢断裂的重要思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批评必须与当时以大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为特征的第二次农业革命联系起来。“代谢断裂”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对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土壤退化理论的发展。借助于代谢概念的拓展,马克思还强调了要维持地球能够满足未来世代发展需求的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抓住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关系并不会自动来临。相反,他认为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例如通过人口疏散消除城乡对立、通过土壤营养循环恢复和提升土壤的肥力。二、韦伯韦伯著作中关于生态内容的思想最早被威斯特发掘,但是由于威斯特1975年撰写的博士论文社会结构和环境:对人类生态分析的韦伯视角发表在环境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没有得到广泛承认之前,因此他的著作被引用得很少。随后,雷蒙墨菲基于韦伯的经济与社会探讨了“形式理性”的扩张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作用。所谓形式理性就是强调“技术上可能的,并被实际应用的量化计算或者核算程度”。尽管在韦伯讨论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比较历史分析中,环境因素不是处于核心地位,但是他还是明确地指出,炼焦煤的发现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没有炼焦煤,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实际上,韦伯对资本主义与环境关系的分析更侧重于资本主义发展对能源和石化燃料的依赖。在比较宗教研究中,韦伯通过文化这个棱镜来折射当时的环境问题。例如,在论述古代犹太教的时候,韦伯认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贝都因人和半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使得他们的生活围绕骆驼的饲养、绿洲和贸易路线的控制。这个结果以复杂的形式在他们的宗教和政治中折射出来。在某种程度上,韦伯发展了对环境问题的因果解释方法,也就是在社会意义或解释中通过环境后果的文化折射进行比较分析。福斯特等认为韦伯对环境社会学的贡献中还包括用两组不同的理想社会类型来对应不同的历史或现代化阶段:(1)传统有机时期;(2)理性无机时期。对韦伯来说,传统有机时期指的是前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而理性无机时期指的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这一理想类型的划分贯穿在韦伯的著作中。韦伯指出整个生活模式的理性化(或“祛魅”)与那些和自然紧密联系的、依靠有机过程和自然事件的农民是对立的,因此传统有机生活的解体是伴随着理性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有机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被无机的原材料和生产方式替代。然而,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把生产力从自然的极限中解放出来才是可能的。在涂尔干看来,决定社会演进的原因存在于个人之外,也就是说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环境之中;同样,社会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当然,在涂尔干的著作中,环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社会环境,另一个是物质环境。这里的环境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在涂尔干看来,物质环境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无法解释持续不断的变化。因此,要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变化的最初环境。必须承认,涂尔干也认识到物质环境对社会机制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不能外在于自然,而且认为“任何生存在一定环境下的有机体,无论是否具有破坏倾向,它越是复杂,则与环境所发生的联系就越多”。三、涂尔干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外在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充分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涂尔干也再三强调,即使外界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它们也决定不了专业本身的性质。涂尔干认识到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把社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机械团结社会,在那里社会成员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经验,社会分工程度低;另外一个是有机团结社会,在那里社会分工程度高,个人的异质性强。涂尔干认为人口密度的增加和争夺稀缺资源的强度是有机团结社会产生复杂社会分工的重要前提。第二节当代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理论流派面对一系列的环境危机,邓拉普和卡顿反思传统社会学研究范式的不足,提出范式转移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时候,邓拉普和卡顿通过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生态学批判,开始了对新范式更深入的思考。在定义环境社会学这一学科的时候,邓拉普和卡顿发现古典社会学家对环境问题着墨较少,或者他们对把环境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不是很感兴趣。这个发现促使他们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传统和假设使得社会学家没有认识到日益增长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一)范式转移理论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一、北美环境社会学理论邓拉普和卡顿认为,这个答案就在于古典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他们把这个世界观称作人类豁免主义范式(最初用人类例外主义)。该范式认为:第一,人类在地球生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们有文化;第二,文化可以无限地变动,而且比生物学特征变化快得多;第三,许多人类差异是社会引入而非天生的,它们可以被社会改造,而且不利的差异可以被消除;第四,文化积累意味着进化可以无限地进行,这使得所有社会问题最终都可以得到解决。这个范式和他们后来所称的新生态范式完全不同。与范式转移理论强调人类的文化价值观有些类似,美国政治学家英格尔哈特提出了富裕国家的代际文化转移理论,他称之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他认为人们对环境的关心属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一部分,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应的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物质主义价值观关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则强调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对环境的日益关心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年轻一代中社会化的产物。英格尔哈特的概念是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发展而来的,从物质层次,比如生存,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和价值需求。(二)政治经济学视角(二)政治经济学视角美国社会学家艾伦施耐伯格认为分析环境问题应深入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必须不断地扩大投资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去。这就是说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是永无止境的,不断扩大的生产必须伴随日益增长的消费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增长是大家所乐见的,但是其不断地投资引发的环境后果最终会损害经济的长期发展。施耐伯格和他的同事认为,这种生产体系从生产和消费上彻底改变了环境。他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生产的跑步机”(国内也翻译为“苦役踏车”)来形容这种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根据这一理论,“跑步机”式的生产体系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生产体系一方面从环境中获得自然资源,另外一方面又向环境倾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种生产体系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在施耐伯格看来,这样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对政治经济学的制度分析还包括詹姆斯奥康纳提出的“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这一概念。奥康纳认为第二重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其中资本积累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技术消费加重了这一趋势,而不平衡的联合发展是导致全球-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社会学 课件 电子 教案 全套 教学 教程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