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标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doc
《三标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标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doc(6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有限公司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 审 核 检 查 表 编号: 受审核部门: 陪同人员: 审核日期: 第 页 / 共 页 审核准则: 9001, 1401, 28001、体系文件、适用的法律法规 审核员: 条款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检查发现 结果 评价 管理 体系 9001 14001 18001 项目 提问 文件查阅 现场检查 4.2.1 总则 4.2.1 总则 4.4.4 文件 4.4.4 文件 ◆组织是否有文件化的管理体系?相关文件是否齐全?文件是书面形式还是电子形式? ◆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有多少?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与受审核部门相关的文件有多少? ◆组织结构图、管理方针、三同时报告等是否保存完好? ◆电子形式文件的使用是否有效? √ √ √ √ ◆管理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标准的适用要素(或过程)并符合其要求?要素(或过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是否给予确定及描述? ◆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是否满足 9001, 1401, 28001的要求? ◆管理体系要素(过程)间的逻辑关系、文件的接口是否清楚? √ √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有否规定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文件是否便于查阅? √ √ 4.2.2 综合管理手册 4.2.2 质量手册 ◆管理手册的覆盖面是否完整?如对 9001标准有剪裁,剪裁细节说明的是否合理? ◆管理手册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范围? ◆管理手册是否包括任何剪裁的细节与合理性? ◆管理手册是否引用或包括程序文件? ◆管理手册是否包括管理体系过程(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手册和程序是否相互协调,是否有可操作性? √ √ √ √ √ ◆管理手册的控制情况 ◆手册的发放、更改是否符合文件控制要求? √ 4.2.3 文件控制 4.2.3 文件控制 4.4.5 文件控制 4.4.5 文件和资料控制 ◆制定的文件控制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文件控制程序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可操作性?程序中是否对文件的编制、批准、发布、存档、查找、修订、评审做出了规定? ◆程序文件是否有效版本? ◆外来文件(如标准)是否包括在控制范围内? ◆是否规定了文件的保管办法? ◆是否规定了适时和定期评审文件的有效性? ◆对体系的运行起关键作用的岗位是否得到现行有效文件? ◆是否规定了失效文件的处置、管理办法? √ √ √ √ √ √ √ √ √ √ ◆文件的编写、批准、发布、保管、修订、评审情况 ◆所有文件是否字迹清楚? ◆所有文件标识是否明确? ◆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授权人的批准? ◆所有文件是否均注明制定或修订日期? ◆文件修改后是否重新批准? ◆识别文件现行修改状态的方法是什么?是否满足要求? ◆使用处是否都使用适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文件的查找是否方便? ◆文件的保管是否有效? √ √ √ √ √ √ √ √ √ ◆外来文件的控制 ◆是否对外来文件的收集、审查、批准、归档、发放、使用、评审、更新、补充和作废等作了规定? ◆执行的如何? √ √ ◆作废文件的管理 ◆是否对保留的作废文件进行标识和管理,以防止误用? √ 4.2.4 记录控制 4.2.4 记录控制 4.5.4 记录控制 4.5.3 记录和记录管理 ◆是否有对记录进行管理的程序 ◆程序中是否对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保存、维护、查阅、处置等管理内容做了规定? ◆与本组织有关的记录有哪些? ◆与受审核部门有关的记录有哪些? ◆程序中是否包含对记录的质量要求? ◆是否有保存期限的规定? √ √ √ √ √ ◆记录管理的实况 ◆是否对记录进行了清理,并列出了清单? ◆对记录的标识、贮存、检索、保护是否与书面程序的要求相一致? ◆记录是否填写正确、字迹清楚? ◆贮存是否便于存取和检索? ◆贮存环境如温度、湿度是否适宜,防尘、防蛀等保护措施是否得当? ◆过期记录是否按要求进行处置? ◆现行记录是否完整?能否提供足够信息?信息是否可靠、可见证? ◆记录能否做到对相关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 ◆员工在需要时能否从组织的记录/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相应信息? √ √ √ √ √ √ √ √ √ √ 5.1 管理承诺 5.1 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对其建立和改进管理体系的承诺能够提供哪些证据? ◆总经理是否制定并批准书面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并采取措施使员工正确理解并贯彻执行? ◆是否通过培训、宣传、会议、评审、报告、文件等方式将相关方(客户)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传达到各阶层员工? ◆各阶层员工是否充分理解这些要求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确保这些要求的实现? ◆是否定期进行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是否为每项活动提供充分的资源? √ √ √ √ √ √ 5.2 以顾客、环境和员工为关注焦点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是怎样做到以顾客、环境和员工为关注焦点的? ◆组织是通过什么方法掌握顾客、员工以及其他相关方对产品质量的要去以及对保护环境、保障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 ◆组织如何将顾客的要求、环境保护的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转化为各项工作的要求并实施,从而达到顾客、员工以及其他相关方的满意? √ √ √ √ 5.3 管理方针 5.3 质量方针 4.2 环境方针 4.2 职业健康方针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制定 ◆是否制定了文件化的管理方针? ◆管理方针是否经最高管理者批准? √ √ ◆管理方针的内容 ◆是否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宜? ◆是否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适合于组织环境的影响、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是否对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对持续改进、污染预防和降低风险作出承诺? ◆是否对遵守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作出承诺? ◆是否提供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是否与公司的其他方针一致? √ √ √ √ √ √ ◆管理方针的传达与管理 ◆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 ◆采取了那些方式? ◆询问员工,看员工是否了解管理方针? ◆为公众获得管理方针提供了何种方便? ◆公众如何获得管理方针? √ √ √ √ √ √ √ ◆管理方针是否得到实施 ◆检查绩效测量结果,确认方针是否得到实施? √ ◆管理方针的评审与修订 ◆是否有定期评审管理方针的规定?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审过管理方针? ◆如何对管理方针进行修订? ◆评审、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 √ √ √ √ 5.4.1 环境因素 4.3.1 环境因素 ◆是否建立了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序 ◆有无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的程序? ◆程序中是否包括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的要求? √ √ ◆是否对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识别 ◆是否按程序要求识别环境因素? ◆是否规定了识别的范围和对象? ◆是否有环境因素的清单? ◆受审核部门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 √ √ √ √ ◆用什么方法和怎样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 ◆是否规定了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 ◆方法是否适宜? ◆识别环境因素时,收集了哪些原始资料? √ √ √ √ ◆识别环境因素应把握的要点 ◆是否考虑三种状态? ◆是否考虑三种时态? ◆是否考虑了环境因素的七种类型? ◆是否考虑到可对其他施加影响的相关方带来的环境因素? √ √ √ √ √ ◆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有无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准则和步骤? ◆有无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评价结果是否合理? ◆对新项目和变化是否进行了环境因素的补充识别和评价? √ √ √ √ √ ◆如何对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进行策划 ◆是否根据环境因素评价结果,制定了重大环境因素控制措施计划? ◆对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对潜在重大环境因素是否制定了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 √ √ √ √ √ ◆环境因素的信息能否及时更新 ◆有无更新信息的规定? ◆是否按规定实施更新? √ √ ◆在制定方针、目标和指标时,是否考虑了重大环境因素 ◆哪些重大环境因素列入目标和指标? ◆其他环境因素如何控制? √ √ √ 5.4.2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4.3.1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是否建立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程序 ◆有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程序? ◆程序中是否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要求? √ √ ◆是否对组织的活动及活动场所中的危险源及其风险进行了辨识 ◆是否按程序要求辨识危险源及其风险? ◆是否规定了辨识的范围和对象? ◆是否有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清单? ◆受审核部门的危险源及其风险有那些? √ √ √ √ √ ◆用什么方法和怎样进行危险源及其风险的辨识 ◆是否规定了辨识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方法? ◆方法是否适宜? ◆辨识危险源及其风险时,收集了哪些原始资料? √ √ √ √ ◆辨识危险源及其应把握的要点 ◆是否考虑三种状态? ◆是否考虑三种时态? ◆是否考虑了各种类型的危险情况? ◆是否考虑了可对其施加影响的相关方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 √ √ √ ◆如何进行风险评价 ◆有无规定风险评价的方法、准则和步骤? ◆有无重大危险源及其风险清单? ◆评价结果是否合理? ◆对新项目和变化是否进行了风险评价和事前评价? √ √ √ √ √ √ √ ◆如何对风险控制进行策划 ◆是否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了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对潜在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是否制定了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 √ √ √ √ ◆危险源及其风险的信息能否及时更新 ◆有无更新信息的规定? ◆是否按规定实施更新? √ √ ◆在制定方针、目标时,是否考虑了重大危险源及其风险 ◆哪些重大风险列入目标? ◆其他风险如何控制? √ √ √ √ 5.4.3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3.2 法律和其他要求 4.3.2 法规和其他要求 ◆是否建立并保持了识别、获得和更新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程序 ◆程序是否规定了识别适合本公司的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方法? ◆程序是否明确了获得法规的渠道? ◆程序中是否规定了收集、登录、保存的责任单位和人员,是否规定了收集频次、途径、登录方法? ◆该程序是否规定了对法规变更信息的跟踪及负责人? ◆该程序是否规定了向员工和其他相关方传达有关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方法和职责? √ √ √ √ √ √ √ √ √ ◆适用于本公司的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哪些 ◆受审核部门适用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是否建立了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清单?有无遗漏? ◆受审核部门适用的法规有哪些?有无遗漏? √ √ √ √ ◆法规信息是否及时变更 ◆由谁负责? ◆做得如何? √ √ ◆如何向员工和其他相关方传达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信息 ◆法规信息如何进行内、外部沟通?谁负责? ◆和需要了解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员工面谈,看其是否充分了解? ◆员工是否意识到不遵守法规的后果? √ √ √ √ ◆本组织的守法情况及守法证明性文件 ◆过去、现在有无违法? ◆各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标准是否清楚?有无违背情况? ◆有无守法证明性文件,如新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噪声的检测数据等? √ √ √ √ 5.4.4 管理目标和指标 5.4.1 质量目标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4.3.3 目标 ◆组织是否设定了管理目标和指标 ◆目标和指标是否形成文件? ◆是否经领导批准? ◆是否分解到有关的职能和层次? √ √ √ √ ◆设定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的内容 ◆是否符合方针的要求? ◆是否包括产品要求及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是否考虑了重大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及其风险? ◆是否考虑了员工和相关方的要求? ◆是否考虑了技术、财务及实施的可行性? ◆是否体现了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的精神? ◆是否具有可测量性,有无测量目标和指标的方法? ◆是否为目标和指标的实现设置完成时间? √ √ √ √ √ √ √ √ √ √ √ ◆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 ◆受审核部门是否均有相应的目标和指标? ◆目标和指标是否具体并尽可能量化? ◆是否设置了必要的可测量参数? ◆是否制定了实施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企业资源是否能保证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是否明确了执行部门和负责人? ◆是否已向有关人员传达? ◆有关人员是否清楚? √ √ √ √ √ √ √ √ √ ◆有无目标和指标实现的证据 ◆检查绩效测量结果,确认目标和指标是否得到实现? √ √ ◆目标和指标是否定期评审、修订 ◆目标和指标是否定期评审、修订? ◆依据什么评审、修订? ◆目标和指标的评审、修订是否体现持续改进? √ √ √ √ 5.4.5 管理方案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4.3.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是否制定了管理方案 ◆方案是如何制定、批准的? ◆受审核部门有否相应的方案? ◆是否所有的目标和指标都有相应的方案? √ √ √ ◆管理方案的内容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是否明确了责任人? ◆是否明确了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措施、方法 ◆是否明确了时间要求? ◆是否规定了资源保证? √ √ √ √ √ √ ◆如何监督方案的实施 ◆由谁负责方案实施的监督? ◆如何验证方案实施的效果? √ √ √ √ ◆方案能否保证目标指标的实现 ◆是否存在一个评审方案的过程? ◆是否所有的目标和指标都有相应的方案? ◆有关人员是否参与方案的制定? √ √ √ √ ◆是否及时修订方案 ◆什么情况下修订方案? ◆是否进行过修订? √ √ 5.4.6 一体化管理体系策划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策划是否满足管理目标及管理体系总要求?管理体系策划的输出是否形成文件? ◆如何保证策划能满足管理目标及管理体系总要求? ◆现有管理体系策划后形成了多少文件情况?有多少份程序文件?是否满足要求? ◆管理目标是否实现(以此确认管理体系策划的有效性)? √ √ √ ◆是否提供了实施管理目标的资源? ◆实施管理目标的资源是否充足,有多少质检员?有多少计量员?有多少内审员?是否发给内审员聘书?有多少设备、计量器具?对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人员是否进行了培训? √ √ ◆管理体系策划是否体现了持续改进? ◆现有文件是否体现了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 ◆管理体系策划是否受控?更改期间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是否得到了保持? ◆文件的更改是否受控? √ √ 5.5.1 职责和权限 5.5.1 职责和权限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4.4.1 结构和职责 ◆是否明确规定了组织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 ◆是否有清晰的组织结构图? ◆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尤其是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人员)的职责是否得到规定并形成文件? ◆受审核部门的职责是什么? √ √ √ √ √ ◆最高管理者的职责、权限 ◆最高管理者是否明确其各项职责? ◆最高管理者是否指定了管理者代表,是否恰当地明确了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 √ √ ◆管理者的作用 ◆管理者是否为实施、控制和改进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务资源?提供资源的途径是否明确? ◆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如何表明其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是否指定了职业健康安全员工代表,其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 ◆管理者如何参与和支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 √ √ √ √ √ √ ◆有关职责、权限如何传达到位的 ◆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是如何传达的? ◆各有关人员是否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 ◆各类人员是否明确完成职责任务与实现管理方针之间的关系? √ √ √ 5.5.2 管理者代表 5.5.2 管理者代表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4.4.1 结构和职责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 ◆管理者代表是否对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负责? ◆是否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 √ √ √ 5.5.3 协商和沟通 5.5.3 内部沟通 4.4.3 信息交流 4.4.3 协商和沟通 ◆是否制定了协商和交流的程序 ◆组织是否有协商和交流的程序?程序中是否对协商和交流的方式、内容做了规定?程序制定过程中是否听取了员工意见? ◆程序中是否规定了与相关方的沟通和协商? ◆外部人员获取管理方针的途径和方法是否可行?是否方便? √ √ √ √ ◆内部协商的内容 ◆员工是否参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制定、修订、评审? ◆员工是否参与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作业指导书的制定、修订和评审? ◆员工是否参与过程的识别与确定;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员工是否参与可能影响工作场所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变化的任何活动,如引入新的或改进的设备、原材料、技术、程序或工作模式等? ◆员工是否了解谁是员工代表以及谁是管理者代表? √ √ √ √ √ ◆协商和交流的记录 ◆涉及重大投诉、事故的外部信息有无适当处理和记录? ◆是否保存有接受和答复员工已经建议的记录? √ √ ◆通报组织管理方针和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过程 ◆将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结果通报组织内所有有关人员的过程 ◆异常、紧急情况下的信息如何交流 ◆是否同员工、周围进行过信息交流? ◆是否将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结果通报组织内所有有关人员? ◆信息通报采用何种方式? ◆受审核部门涉及到哪些信息交流? √ √ √ √ √ ◆同外部相关方的信息交流 ◆如何得到政府有关机构的信息? ◆是否同供方和承包方交流有关信息? ◆如何处理顾客投诉? √ √ √ √ √ 5.6 管理评审 5.6 管理评审 4.6 管理评审 4.6 管理评审 ◆是否有定期进行管理评审的规定 ◆评审的时间间隔是怎样规定的? ◆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否由总经理亲自主持? √ √ √ ◆受审核部门应为管理评审提供什么资料 ◆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充分 ◆受审核部门应为管理评审提供什么资料? ◆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包括下列内容: ①内、外部审核结果。 ②方针、目标和指标、管理方案实施情况。 ③事故、事件调查处理情况。 ④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⑤相关方(顾客)的投诉,建议及其要求。 ⑥监视和测量情况报告;过程的业绩及产品符合性报告;法规及其他要求符合性报告。 ⑦来自管理者代表的关于综合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情况的报告;来自各部门经理关于局部有效性的报告。 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状况的总结报告;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总结报告。 ⑨可能引起管理体系变化的企业内外部要素,如法律法规的变化、机构人员的调整,市场的变化等。 ⑩改进的建议。 √ √ ◆管理评审的实施情况 ◆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充分 ◆如何参加管理评审? ◆是否就下列内容进行了评审: A)方针是否适宜?方针实现程度如何?是否需要更新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B)现有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是否适宜?风险的现有水平和现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C)现有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是否适宜?现行环境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D)过程控制情况如何(包括过程是否受控?某些过程是否需要改善或优化)? E)产品质量状况如何(有无重大质量问题)? F)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趋势。 G)事故和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 H)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I)顾客的满意度、与顾客沟通的情况、顾客投诉处理的情况以及顾客反馈的其他信息。 J)相关方的投诉、建议及其要求。 K)法规和其他要求符合性状况如何? L)资源是否配置得当,能否满足实现方针和目标的要求? M)组织结构、管理职能是否合适和协调?活动及其相应文件是否需要修正? N)自前次管理评审以来所进行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的结果及其有效性。 O)管理体系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P)需要改进和加强的领域是什么? √ √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完整并形成文件 ◆有无评审记录和形成的其他文件? ◆“管理评审报告”中有无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是否提出了需要加以修正的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或过程)? ◆有无不符合,是否提出了纠正要求? √ √ √ √ ◆管理评审的后续管理 ◆评审的后续工作进展如何? ◆对管理评审中的纠正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验证的结果是否记录并上报给最高管理者? √ √ √ 6.1 资源提供 6.1 资源提供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4.4.1 结构和职责 ◆组织怎样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 ◆组织是否规定了提供资源的途径? ◆对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人员如何进行培训? ◆如何进行人员补充?设施、设备更新如何实施? √ √ √ ◆提供的资源是否满足体系的要求? ◆是否配备足够的资源,有多少人员、计量器具、设备? √ √ 6.2 人力资源 6.2 人力资源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是否确定了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 ◆对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否包括对教育、培训和经历的要求? ◆是否对人员能力胜任与否进行了培训与考核?人员的安排是否满足要求? √ √ √ ◆是否建立了确定培训需求和实施培训的程序 ◆组织是否制定了实施培训的具体计划 ◆是否根据需要制定、评审和修订培训计划 ◆应接受培训的人员是否经过了培训 ◆培训需求是如何确定的,是否考虑到职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工作性质、环境因素、风险的不同情况的要求?培训的对象是否包括所有员工? ◆组织是否根据培训需求制定了培训计划? ◆有没有进行方针、目标、意识、程序的培训?有没有应急准备和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和职责的培训? ◆对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是否进行了培训并进行了资格认定? ◆对内审员是否进行了培训? ◆对临时工是否进行了培训? ◆受审核部门员工培训情况如何? √ √ √ √ √ √ √ √ √ √ √ ◆培训程序和培训计划是否得以有效实施 ◆上述重点内容的培训是否得以实施? √ ◆是否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培训的记录 ◆培训是否有记录? ◆培训后是否考核? ◆以何种方式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实际效果如何? √ √ √ √ ◆供方和承包方是否需要培训?效果如何? ◆培训的内容是什么? ◆培训的效果如何? √ √ ◆对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工作人员是否进行了培训,效果如何? ◆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岗位有哪些?是否明确? ◆这类岗位的人员是否都接受了适当培训? ◆这类岗位的人员是否都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 √ √ √ √ 6.3 基础设施 6.3 基础设施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4.4.1 结构和职责 ◆组织怎样确定、提供并维护所需的基础设施? ◆组织是否规定了确定、提供并维护基础设施的方法? √ √ ◆提供的基础设施是否满足要求? ◆组织提供了哪些设施和设备? ◆设施和设备是否符合需要? ◆设施和设备是否得到了维护? √ √ √ √ 6.4 工作环境 6.4 工作环境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4.4.1 结构和职责 ◆工作环境是否合适? ◆如何管理工作环境? ◆组织是否具备合适的工作环境? ◆组织是否制定了管理工作环境的办法? ◆工作环境是否得到了管理? ◆与工作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 √ √ √ √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产品的过程是否确定? ◆是否形成了必要的文件?没有形成文件的过程和活动如何实施?是否明确了必要的资源? ◆验证和确认活动、以及验收准则是否得到了规定? ◆是否规定了必要的记录? ◆有哪些过程?是否充分? ◆有哪些描述过程的文件?是否充分、适用? ◆没有文件的过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是否有文件对资源的提供进行了规定? ◆是否有文件对验证和确认活动、以及验收准则进行了规定? ◆有哪些记录?是否适用? √ √ √ √ √ √ √ √ √ ◆是否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编制了质量计划? ◆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这些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与现有的产品不同),是否编制了质量计划,是如何编制的? ◆质量计划是否包括下列内容: A)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要求和质量目标。 B)所需的过程及其控制方法。 C)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D)所需提供的资源。 E)验收的准则。 F)验证、确认、监控、检查和试验的方法与要求等。 √ √ ◆质量计划内容是否完整? ◆如何实施质量计划? ◆有无对质量计划的实施进行检查、验证? √ √ √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如何确定产品要求 ◆与产品有关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产品要求有无文件规定 ◆是否有识别、确定产品要求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是否包括识别、确定产品要求的职责、方法? ◆组织是否已从顾客明确规定的要求、隐含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组织的附加要求等方面确定了产品的要求? ◆有无与公司提供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清单?其文本是否有效? ◆产品要求是否形成文件? ◆说明产品要求的文件(如产品标准、销售合同、设计任务书、服务承诺等)有哪些? √ √ √ √ √ √ √ ◆产品要求评审的情况 ◆产品要求变更后,文件是否及时更改?是否将变更后的信息传递给有关部门? ◆是否在向顾客做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如投标、接受合同或订单之前),对产品要求进行了评审? ◆评审的内容有哪些?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评审的内容是否包括对组织确定的附加要求的评审?组织确定附加要求的目的是什么?有无效果? ◆评审的结果及后续的跟踪措施是否记录? ◆评审结果是否得到了落实,评审是否有效果? ◆顾客投诉中有无因产品要求评审不当而造成的问题? ◆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是否由授权人员执行修订工作? ◆修订时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了评审,并通知了有关部门? ◆修订记录是否完整? √ √ √ √ √ √ √ √ √ √ √ ◆与顾客进行沟通的方式是什么? ◆是否有部门向顾客提供产品信息,处理顾客的问询、订单? ◆是否对顾客的投诉进行处理? ◆组织是如何在产品提供的前、中、后与顾客进行沟通的? ◆是否对沟通的方式作出了规定,是否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人员、资源配备是否合适?是否有效的进行? ◆怎样向顾客提供产品信息? ◆如何处理顾客的询问、订单及顾客的投诉? ◆是否建立用户档案,是否向有关部门及时传递顾客对服务要求的信息? √ √ √ √ √ √ √ 7.3 设计和开发 7.3 设计和开发 ◆是否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 ◆是否明确了参与设计的不同组别之间的接口?是否进行了管理?沟通的效果如何? ◆设计开发计划、策划的输出是否随设计进展而适时修改? ◆是否对每项设计开发活动进行了策划?策划是否包括了: A)阶段的划分? B)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C)完成设计开发活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策划的输出是否形成产品设计开发计划? ◆不同设计组、不同部门之间的接口是否有恰当规定? ◆不同设计组、不同部门之间互提条件和信息是否形成文件加以传递? ◆产品设计开发计划是否及时修改? √ √ √ √ √ ◆设计输入是否完整并形成文件?这些文件是否通过评审? ◆设计输入要求是如何确定的?设计输入的形式是什么? ◆“设计任务书(设计输入的形式)”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包括法律、法规、合同等方面的要求? ◆“设计任务书”有无与法律、法规、合同等文件相矛盾和含糊不清之处,矛盾与含糊不清之处是否得到解决? ◆“设计任务书(设计输入的形式)”是否通过评审?其内容是否恰当,相关部门的人员是否参加了评审? √ √ √ √ ◆设计输出文件有哪些? ◆文件发放前是否得到了批准 ◆设计输出文件是否满足输入的要求 ◆设计输出是否都形成文件?设计输出文件是否以能针对设计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来表达?文件发放前是否得到了批准? ◆设计输出文件有哪些?输出的文件是否完整? ◆设计输出文件是否: A)符合输入要求。 B)为采购、生产和服务运作提供了适当信息。 C)包含产品验收准则。 D)规定了对安全和正常使用至关重要的产品特性值。 √ √ √ ◆如何进行设计评审? ◆评审的参加者是否具有代表性 ◆是否在设计的适当阶段进行了设计评审?是否对评审的结果及跟踪措施进行了记录?评审中识别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评审的内容是否完整合适?是否有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内容? ◆各阶段评审结论是否在下阶段中得到贯彻? ◆设计评审的参加者是否包括与所评审的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有关部门(生产、采购、品管、营销等部门)代表是否参加? √ √ √ √ √ √ ◆如何进行设计验证? ◆是否对设计输出符合设计输入进行了验证? ◆采用何种验证方法,是否能满足验证要求? ◆验证的结果及跟踪措施是否予以记录? ◆查验证后的结果是否得到贯彻? √ √ √ √ √ ◆如何进行设计确认? ◆是否进行了设计确认?采用何种确认方法 ◆确认活动能否确保产品能够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确认的时间、方法是否恰当?确认的结果及跟踪措施是否予以记录? ◆如进行局部确认,确认的范围、时间爱你、方法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 √ √ √ √ ◆设计和开发的更改 ◆设计和开发的更改是否形成文件?是否对更改进行了评价? ◆产品图纸更改如何进行标识和审批? ◆是否对设计更改进行了适当的验证和确认?更改实施前是否进行了批准? ◆更改评审的结果及跟踪措施是否予以记录? ◆设计图纸的更改如何下达和执行? 7.4 采购 7.4 采购 ◆组织如何选择和评价供方? ◆是否明确了对供方控制的方式和程度? ◆评价的结果和跟踪措施是否予以记录? ◆是否有选择、评价、重新评价供应商的准则和文件? ◆是否组织有关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评价? ◆是否有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记录?评价的结果和跟踪措施是否予以记录? ◆是否有合格供应商名册,是否保存有合格供应商的记录,是否定期对合格供应商进行评价? ◆对供应商是如何控制的,控制的方式和程度是否体现了该产品对随后实现过程及其产品的影响程度? ◆供应商质量下降时,是否采取纠正措施或作必要的更换? √ √ √ √ √ √ √ ◆采购文件是否清楚地说明了采购信息? ◆采购文件发放前,是否对其规定要求的适宜性进行了评审? ◆采购文件是否写明产品的类别、型号或其他信息? ◆采购文件是否写明验收的要求(可以合同、图样以及其他技术文件的形式体现)? ◆采购物资的规范有更改时,是否在采购文件上有说明? ◆采购文件中是否有对供应商的过程、设备、人员、管理体系的要求(必要时)? ◆采购文件发出前是否由授权人员进行审批?评审的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 √ √ √ √ √ √ ◆有无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的活动? ◆当组织或组织的顾客在供方的现场进行验证时,是否在采购文件中作出了规定?规定是否包括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 ◆有无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的规定及验证的记录? ◆有否有效实施对采购产品的验证? ◆当我公司或我公司的顾客要求在货源处验证时,是否在采购单或其他采购文件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 √ √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7.5.-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体系 审核 检查表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