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时空与因果:关于僧肇《物不迁论》之争的再讨论.pdf
《动静、时空与因果:关于僧肇《物不迁论》之争的再讨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静、时空与因果:关于僧肇《物不迁论》之争的再讨论.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年 月第 卷第 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册,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版,第 页。镇澄:物不迁正量论,见续藏经第 辑第 编第 套第 册,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版,第 页。动静、时空与因果:关于僧肇物不迁论之争的再讨论黄意明(上海戏剧学院 人文社科部,上海)摘 要:东晋僧肇的物不迁论在历史上曾引起过较多的争论,主要在该论是否符合大乘空义上,这个问题至今仍有讨论的必要。物不迁论首先引用中论,从真谛角度确立了全篇“性空”的大旨;接着从俗谛的角度,以“动静”“时空”“因果”三个角度作为切入口,论述了动静不二、因果不虚的道理。造成物不迁论歧解的原因,在于僧肇使用某些概念时没有严
2、格区分真俗不同的语境。在物不迁论的总体论述中,僧肇主要从俗谛的立场,回应了当时中土佛教界和学术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而在更高层面上,则连接了般若中观的缘起性空、万物无自性之义。阅读物不迁论,需要和肇论的其他几篇并观,才能得出更为公允的结论。关键词:物不迁论;动静;时空;因果作者简介:黄意明,男,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美学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一、历史上关于物不迁论的争论物不迁论是东晋僧人僧肇肇论中的作品,但不同于他的不真空论和般若无知论之般若性空思想所得到的高度评价,此论在唐代以后就在是否符合大乘教理方面存在争议。唐代名僧清凉澄观大方广
3、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观肇公意,既以物各性住而为不迁,则滥同小乘,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对物不迁论中的“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迁”的说法提出批评,认为违反了大乘空义,而有小乘三世实有论的嫌疑。明代五台山狮子窟沙门镇澄则撰物不迁正量论,在对肇论的总体思想作了很高评价的同时,却对物不迁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物不迁论的主要问题是“宗似而因非”。所谓“宗似”,即文中提出的“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的“即动而静,即迁而不迁”的观点与佛经相似;所谓“因非”,是指“以诸法性空为不迁,肇公以物各性住为不迁”,故而认为“不迁”的根据及理解不符合佛法。镇澄的批评引起了佛教界一场关于物不迁论是否如法的争论
4、。不少人为物不迁论的正当性作了辩护,如明代僧人道衡、龙池幻有、憨山德清等。及至近代,关于物不迁论是否符合大乘教义的争议仍在持续,并且这些争论还涉及到对物不迁论写作缘起的推测。汤用彤先生说:“全论实在证明动静一如,住即不住。非谓由一不动之本体,而生各色变动之现象。称为物不迁者,似乎是专言静。但所谓不迁者,乃言动静一如之本体。绝对之本体,亦可谓超乎言象之动静之上,亦即谓法身不坏。”也就是认为该论的主旨是阐明法身或本体超越动静。但汤先生的这种解读应该是在会通肇论其他诸篇的基础上得出的。如果仅从物不迁论的文本看,较难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吕澂先生说:“他(僧肇)之所谓不迁,乃是针对小乘执着无常的人而说的
5、。防止人们执著常所以说去;防止人们执著无常所以说住。因此说去不必就是去,称住未必就是住。这就说明,僧肇之所谓不迁,并非主张常来反对无常,而是动静未尝异的意思,决不能片面地去理解。”这是认为当时有执著于常与无常的人士,僧肇写此论是为了破斥这种执著。物不迁论文本中也确有“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的说法。洪修平先生说:“僧肇的物不迁论正是通过非动非静的论证,把动静归之于虚幻不实,也就是空。他并没有把静(不迁)视为真实的而加以肯定。他的物不迁只是为了破斥人们执著的有物流动而提出来的。”“符合般若经和中观学的原意、较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了印度佛学的要旨。”这个说法,和吕先生的说法较为接近,都认为物不迁
6、论为破执而发,而在根本上符合大乘空宗之义理。释印顺说:“僧肇的物不迁论,就是开显缘起的即动即静、即静常动的问题。一切法从未来来现在,现在到过去,这是动;但是过去不到现在来,现在在现在,并不到未来去,这是静。三世变异性,可以说是动;三世住自性,可以说是静。所以即静是动的,即动是静的,动静是相待的。从三世互相观待上,理解到刹那的动静不二。但这都是在缘起的假名上说,要通过自性空才行,否则,等于一切有者的见解。”这也就是承认僧肇无论是说动还是说静,应该是建立在性空的前提之上的。他同时指出了“不迁”是在“假名”基础上才可以这么说。与以上今人的这些肯定不同,今人中也有反面的意见。张春波先生认为,该论的“主
7、旨是论证万物绝不变化、延续、流动。过去的事物一旦产生,便永恒地停留在过去;现在的事物一旦产生,便永恒地停留在现在。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不符合佛教理论”。从文本来看,物不迁论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方立天先生则以为:“僧肇关于动静关系的论证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和逻辑的矛盾:其一,僧肇肯定动静相即,两者不可分离,但又以真谛俗谛加以区别,不迁属于真谛,“流动”属于俗谛,从而在实质上肯定了静止,否定了运动,将本质与现象对立起来,表现出自身的观点缺乏一致性。其二,僧肇在物不迁论的开头依据般若经论来论证物不迁,后来又着重以“事各性住于一世”的思想来论证物不迁,前后不一,出现混乱。他的
8、因不灭不来的论点,是从因果的相对性割断因果联系,否定因果的互相转化,也就是否定了因果的必然性。”由此他认为镇澄的批评是公允的。许抗生先生也认为物不迁论要证明静止是绝对的,与佛教的基本教义“诸法无常”说相矛盾,更与中论“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的龙树中观思想大相径庭。有些学者甚而怀疑物不迁论的作者并非僧肇。日本学者也对物不迁论表达了看法。末村正代肇論物不遷論動静一解釈提出了他的理解:“物不迁”可从事物在时间上的存在方式和空间上的存在方式来探讨。动是时间上的存在,而静是空间上的存在。在水平时间线上存在的动有始有终。事物在流动着的时间中,经历从起始走向终点的过程。这就是事物的动态,也就是时间上的存在
9、方式。与此相对的,垂直时间的静是没有始终的。事物在某一地点存在的那个瞬间是可以被截取的。这就是事物的静态,也就是空间中的存在方式。这样将动静理解为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颇富启发性。三桐慈海物不遷論対一見解认为动静、时空与因果:关于僧肇物不迁论之争的再讨论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年版,第 页。洪修平:肇论,(高雄)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年版,第 页。释印顺:中观论颂讲记,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张春波:肇论校释绪论,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
10、出版社,年版,第 页。许抗生:三国两晋玄道佛简论,齐鲁书社,年版,第 页。参见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 卷第 号,平成二十四年三月。应该结合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观来认识物不迁论的主题。中国人对生死问题是以现世为中心来思考的,而从印度传来的的佛教包含了三世轮回的观念和解脱轮回的学说,当时亲佛与反佛的人士在没有完全消化理解佛教生死观的情况下陷入了神灭论和不灭论的辩论,佛教轮回和脱离轮回的本旨反而混乱了。僧肇其实更侧重讨论众生不迁即“业”的轮回。当时的佛教徒和学者并没有完全理解“业”的概念,因此有神灭不灭论、解脱论和神明论并起。僧肇则想要从佛教的角度来回应神不灭论的问题。物不迁论里的“业”指功业,修功业可以成
11、为行履佛道的基础,但“业”和神(灵魂)并不是一回事。僧肇针对当时的神不灭论的背景讨论了佛教中业的轮回,过去的业不迁,现在的业因会造成未来的果,这是从造业的角度说的。从历史上看,虽然当时神灭不灭的讨论主要发生在南方佛教徒和士人中,但南北交流在当时是存在的。另外三桐慈海认为物不迁论所谓“静”,并非禅定的那种寂静体验,而是出于实用原因,把重点放在“静”的一面,这种“静”也是受到烦恼染污的。这样,三桐慈海的讨论应该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业力不会消失,即业不迁;二是在动静中强调“静”或“不迁”是方便说。如此,“不迁”的第一层意思即是业力不失,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文中有言“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
12、劫而弥固”,即是其根据(但按照佛教的说法,成果后因即消失,但僧肇未讨论及此)。而第二层意思,也把物不迁论的“不迁”和“动静”看作是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动静观的回应。此外尚有一些调和的观点,以为物不迁论是兼真谛俗谛二者而言的。所有这些讨论,提醒我们在物不迁论的义理上,还有进一步厘清的必要。以上种种意见,不管是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都谈到物不迁论讨论的是动静问题。从物不迁论的“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的言论来看,僧肇此文确实主要讨论了“动静”问题,且肯定动静不异。但从文中“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来
13、看,僧肇在此文中似乎暗示我们他讨论的目的主要在回应当时的问题,并不一定要在此文中彻底阐述般若空观之理。僧肇在这里强调了“物性”,对于般若学来说,所谓物性即是空性,即是缘起无自性。龙树中论观因缘品第一云:“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说有是事故,是事有不然。”僧肇作为当时中观学的一代宗师,“解空第一人”,在文中又屡引中论,对性空之义的了解当不会有误。动静问题是僧肇讨论“物不迁”的切入点,而之所以要以此为切入点,则因动静问题本身就是魏晋玄学的重大关切。王弼、郭象都讨论过这一问题。例如王弼在有无动静问题上,就以无为本,以静为体。他曾说:“天下之物,皆以
14、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郭象云“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则强调变化和动。因此僧肇从动静问题切入阐述他的见解,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也是比较顺理成章的。陈红兵先生认为,僧肇提出的“非有非无”“非动非静”观念,本质上是对魏晋玄学有无动静实体性的否定,注意到了物不迁论和魏晋玄学的关联性。而既然讨论到动静问题,则流动与静止又必然涉及时间,所以物不迁论就涉及今与昔的时间话题,而时间又必然关联空间,这样物不迁论就体现了僧肇的时间观。在物不迁论的结尾处,僧肇又曲
15、终奏雅,提出“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可知僧肇的写作还有说明功业不可朽的意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印度学佛教研究第 卷第 号,平成十年三月。印度学佛教研究第 卷第 号,平成十年三月。暴庆刚:析“物不迁义”的双重论旨 兼评澄观镇澄对物不迁义之诘难,宗教学研究 年第 期。王永元:中论五百偈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 页。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陈红兵:论僧肇佛学的有无论与动静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以下首先根据僧肇物不迁论文本,结合龙树中论
16、的思想,从“动静观”“时空观”“因果观”三个角度,对物不迁论中的思想作一探讨。笔者以为,从这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能够更好地把握物不迁论的主旨所在。二、动静中涵摄的俗谛与真谛根据高僧传的记载和张春波先生的研究,肇论四篇的顺序是这样的:公元 年,大品般若经译出后,僧肇据此和以前所学之大乘空观,写出般若无知论;公元 年左右,写成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公元 年,写成涅槃无名论。从般若无知论和不真空论来看,僧肇的般若空观思想是非常彻底的。般若无知论“通过否定人们的世俗认识来宣扬一切皆空的思想”。不真空论三次出现“即万物之自虚”的提法,反复要人们就万物本身去洞见万法之虚假不实,即是般若学“性空假有”的另一种说法
17、。有了这两论以后,僧肇为何要写引起争论、被澄观视为“滥同小乘”的物不迁论,原因之一是前文所言针对玄学等的动静观而发,汤用彤先生云:“据僧肇学说之背景言之,一则常人惑于有物流动。而二则玄学家贵无,又不免以静释本体(如释道安)。僧肇契神于有无之间,以为二者各有所偏。因而建立此不偏不二之说。”原因之二则很有可能如三桐慈海所言针对当时“神灭论”中的灵魂观念而发。由此,“物不迁义”是针对特别的问题而提出的,重点在破。元康编订肇论的顺序,物不迁论在第一篇,其后是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这与各篇的实际写作顺序不一样,据元康说,这样的顺序是“第一物不迁论,明有申俗谛教;第二不真空论,明空申真谛教;第三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不迁论 动静 时空 因果 关于 讨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