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8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 规划报告 1 前 言 土地综合整治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作好充分、可行的规划设计。因此,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仪xxxx镇市投资的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工作,并为项目的施工提供依据,在《xx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制本项目的规划。本次规划的项目为市级增费项目。 1.1 项目建设背景 xx项目东临曹门院村;南接萝卜脚村;西毗老祖山村;北靠八弓丘村。项目区有溪道穿过,并有较多坑水塘,目前区内的灌溉方式主要依靠水塘集雨自流进行灌溉,区内没有相应的斗、农、毛渠配套,灌区内的农田还处于串灌串排和无法灌溉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区内水塘在灌区的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最大效益地发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效益,改善灌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地力,增加耕地,xx国土资源局xx分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特提出此项目。 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局土地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根据区内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特点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拟在具有良好的光、热、水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且交通方便,种植适宜性较广,相对集中成片,存在较大的整理潜力和价值的xx镇xx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xx国土资源局xx分局依据《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要求,按“先易后难,生态优先,综合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于2010年8月向xx省国土资源厅申报了该整理项目的立项报告。xx分局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意见,开展了项目的外业踏勘工作,并请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专家和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了现场踏勘,作了技术审查。根据踏勘和审查意见,分局土地开发整治中心委托我公司,对该项目作为市级新增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并按照xx省国土资源厅《xx省土地综合整治开发规划设计标准 (试行)》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划设计报告。 1.2 项目建设目的 ⑴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 ⑵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⑶因地制宜,完善项目区配套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完善项目区与水塘渠系配套的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设施,尽力消除旱涝灾害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⑷结合项目区实际,通过切实可行的改坡改土工程和土壤增厚培肥措施,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⑸合理布置水土保持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塑造项目区农村新景观,提高项目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⑹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项目区社会稳定。 1.3项目规划任务 ⑴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体落实《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xxxx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2005~2010年)》,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对该项目的批复,制定项目区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和方针,并落实土地综合整治指标; ⑵根据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适宜性分析的要求,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土地利用布局; ⑶尊重现状,通过水资源平衡分析,改善现有灌排系统,并根据需要完善田间路网; ⑷确定项目区主要工程的布局与设计; ⑸充分论证,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确定规划方案; ⑹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1.4 项目规划依据 1.4.1相关规划及报告 (1)《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2)《xxxx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1.4.2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踏勘报告 《xx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4.3行业技术标准 (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 (7)《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8)《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 (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10)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88); (11)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1992); (12)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1993); (1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14)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 (15)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1997); (1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1997); (17)渠道防治工程技术规范(SL18-1991); (1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995); (1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1989); (20)林业工程制图标准(LY/J002-1987)。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⑹《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⑻《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⑼《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 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⑾《关于申报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耕发[2000]007号); ⑿《xx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 ⒀《xx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湘财建[2004]46号)。 1.4.5其它相关资料 ⑴本报告采用的社会经济条件数据引自《xx冷水难区统计年鉴(2008)》; ⑵本项目的土地面积数据采用xx土地资源调查2002年土地变更登记的数据。 1.5项目规划的理论基础 1.5.1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利用理论 环境伦理是指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时应遵循的人类道德行为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为土地伦理观。该观念由美国学者利奥彼德(Aldo Leopold)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他将人类群体的边界扩大,从而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它们的总和便构成了一个群落整体,利奥彼德称之为土地。这样土地伦理观将人类从土地群落征服者的地位改变为土地群落的普通一员,人类应该尊重其共同体及土地群落总体。根据土地伦理观,我们在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时,不要完全将其看成只是一个经济和工程问题,还应该考察其伦理上是否正确、美学上是否有价值和经济学上是否可行,以便判断规划设计方案和拟实施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措施,是否倾向于保护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学属性。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换句话说,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要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在于具有持续性特点的利用。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构成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出了宏观要求,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又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协调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遵循可持续利用理论,首先应将“新增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作为规划设计的目标,统筹规划后备资源的开发,并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的适宜性,以增加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新耕地。其次,各规划设计方案要有利于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肥力,提高土地的抗旱、抗洪、抗涝能力,降低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从而有效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实现项目区土地资源的更新和持续利用。第三,应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费用/效益分析,以保证按规划设计方案开展的土地综合整治所获得的综合效益,大于所耗费和所损失的效益(费用),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1.5.2生态经济理论 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土地本身就是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多重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也就是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以及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任何土地利用的措施(包括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并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 根据生态经济理论,我们在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要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如何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来加强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了所规划设计的对土地开发、整治和利用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实施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破坏。也不能只考虑项目区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视了涵盖项目区在内的整个地区乃至于更大范围内对其的合理利用。因此,应当将各种生物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和经济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山、水、田、林、路、村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实行综合治理,以期更大范围地改善生态环境。 1.5.3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当前,系统工程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城镇建设、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人口控制等社会经济领域,并在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有效的作用。系统工程是把对象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把研究过程也视作为一个整体。这样,人们把系统作为若干子系统有机结合成的整体来设计,对每个子系统的技术要求都首先从实现整体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研究过程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或子系统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选择解决方案。同时,把系统作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对它的所有技术要求,都尽可能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 在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中,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作为一个大型复杂的系统,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多种工程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安排。另一方面,就某项工程技术措施从子系统来看效果很好,但从项目的全局来看就不一定好,同样有些工程技术措施从局部看效果不太理想,但从整体来看却有应用的价值。因此,为了保证土地综合整治系统的整体性效益,在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时,就需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特别是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并对项目区的各项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如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进行均衡配置和布局,使项目区各处的土地利用均能受益,以期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1.5.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是关于土地利用投入和所得报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当土地的投入不断增加时,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下,人们从土地上获得的报酬也随之增加,但当投入达到一定量时,报酬将不再随土地的投入而增加,相反趋于减少,只有当科学技术有突破性进展时,才能重新出现报酬递增现象,一定程度后,又呈报酬递减现象。 因此,在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时,对项目区土地综合整治的各项工程安排及投入不能过多和盲目,要遵循集约经营规律,寻求项目区内各资源要素投入与土地资源的最佳配合比例,优化土地、劳力、资本三种资源的搭配,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达到依靠先进技术提高项目区土地生产力和合理投入生产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这也是合理组织土地开发整理中必须顾及和落实的。 1.5.5相关的工程技术原理 由于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区域内,主要通过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改善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因此,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主要涉及到如何采用并布局一定的工程、生物措施,在项目区内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修筑梯田,整治坑塘水面和农田水利设施,规整农村居民点用地;建设道路、机井、沟渠、护坡、防护林等农田和农业配套工程;治理沙化地、盐碱地、污染土地,改良土壤和恢复植被等。这样就需要依据和运用相关的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作为指导,如农田平整工程的技术原理及方法、农田水利、排灌电气工程的技术原理及方法、道桥工程的技术原理及方法等,并要求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设计标准来进行规划设计。 1.6项目规划设计的技术路线 本项目规划设计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1.7项目建设期限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7.1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的建设期限为四个月。 1.7.2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项目工程特性表。 确定项目范围和项目区土地整理建设规模 资料收集 现场踏勘勘; 各文案资料和相关信息资料 图件 资料 了解项目区土地利用状况 征询当地对土地整理的意见和要求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地貌气候 种植制度 水源水系渠系 道路设施现状 电力、通讯设施现状 确定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分析、评价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适宜性 形成初步的沟、渠、路、土地平整等主要工程的规划布置方案 项目工程总体布局 土地平整工程布局 农田灌排水工程布局 道桥工程布局 防护林工程 布局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单体工程设计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农田排灌工程设计 道桥工程设计 交叉建筑物工程设计 防护林 设计 典型田块设计 统计分类工程量 编制工程投资预算 撰写规划设计报告 制作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整理规划图和各单工程设计图 反馈及意见征询 反馈到项目区征求当地意见 征询专家意见 修改规划设计报告、工程投资预算和有相关图件 形成最终规划设计成果,并提交审核 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项目 现状图 项目规划图 设计平面布局图 项目 位置图 各单体工程设计横纵断面图 项目预算表及说明 居民点整理工程布局 项目工程特性表 编号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一、项目概况 1 项目名称 xx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建设规模 公顷 41.783 投资估算 万元 123.25 新增耕地 公顷 1.295 新增耕地率 % 3.10 项目性质 土地综合整治 建设期 月 4 二、建设内容 1 土地开垦 (1) 推土机推土 万m3 0.831 (2) 田间调配土方 万m3 0.265 (3) 表土剥离回填 m3 1325 (4) 人工细部平整 公顷 2.149 2 农田水利工程 (1) 灌排斗渠 m 965 (2) 灌溉农渠 m 1990 (3) 渠系建筑物 ① 管涵 座 3 管径500mm ② 水闸 座 1 宽度1.4m (4) 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① 泵站及输配电设备 套 ② 架空输电线路 3 田间路桥工程 (1) 通村公路 m (2) 田间机耕路 m 1257 (3) 田间生产路 m 4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 农田防护坎 m 农田防护坎 (2) 下田坡道 座 下田坡道 5 其它工程 棵 (1) 其它配套工程 处 1 进村标志牌 三、综合经济指标 1 投资标准 万元/ha 2.9500 2 年收益 万元 7.47 3 静态回收期 年 16.49 2项目区概况 2.1 xx简况 xxxx位于xx省西南部,潇湘源自于这里,湘江起源于这里。它北面与xx市交界,东面、西面、南面分别与本市xx、xx县和xx区接壤。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1°11′~111°47′,北纬26°15′~26°49′。 早在虞舜时期,xx就是“最古之名胜”。五代时设为潇湘镇,明代改设驿丞,称湘江驿。陆游诗中的“不到潇湘岂有诗”中的“潇湘”,指的就是xx。xx自秦、汉、唐、宋以后,前来经商定居者接踵而至,名流学者和游人骚客也是络绎不绝,留下了柳宗元、怀素、徐霞客等墨客的足迹,留下了“五代”时期的石牛石马遗址、“唐叟钓矶”石刻和宋人制陶“窑址”这里还有党一大的总召集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达的故居。 xx的母亲河~湘江,是从xx开始流向全省的。湘江犹如一条玉带,将xx的城区轻轻托起,使城市赋予了水的灵韵,拥有诗的灵魂。新潇湘八景之一的景点,潇湘平湖正是以xx城市中心为轴心向上下河游延伸展开的。当你来到xx,不仅可以体会到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开放性的现代城市,更为难得的是,可以亲身体验此“秦淮河里的浆声”放松、空净的城里湘江生活。 xx作为xx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xx的沿海地区和港澳市场的前沿阵地,又是华中、华南两大主要的经济区域结合部。总面积1222km2,总人口50多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近30万),辖13个城镇、6个街道办事处、3个工业和农业开发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作出为将xx建设成为全市的政治文明中心、城市经济中心、现代文化中心和区域城市核心的“潇湘第一城”发展战略,围绕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着力构造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格局的总体思路,把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首选战略,形成没有不可开发的地方、没有不可开发的领域、没有不可开放的产业的开放型格局,营造重商、亲商、扶商的良好氛围,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诚邀海内外客商来xx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2.2 项目区概况 2.2.1 位置与范围 该项目地处xx镇,涉及到xx村1个行政村,项目区东临曹门院村;南接萝卜脚村;西毗老祖山村;北靠八弓丘村。该项目区建设规模为41.783ha,本次综合整治后可新增耕地1.295ha,新增耕地率为3.10%。 2.2.2 地形、地貌、地质 ㈠地形、地貌 项目区处于深丘陵地带,属于丘岗盆地,地势较平坦,地貌为缓丘,地形起伏较小。 ㈡工程地质 地层岩性:成土母质和土壤种类多样,成土母质分石灰岩、砂岩、第四纪红色粘土地层为主,中生界、新生界则以陆相沉积为特征。出露岩性有松散土层、石灰岩、砾岩、泥灰岩、灰岩、粘土岩等。地表分布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与上朱罗一白垩系地层。主要由红土、粘土、亚粘土、砾石组成。 地质构造:本建设场地地质构造上属单斜构造。为白垩系红色岩层与二叠素灰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本区内无大的断裂构造通过。 项目区的土体由多层结构的耕植土层、洪积土层、冲积土层、残积土层、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组成;地表耕植土层、冲积土层、冲积土层厚度2~10m;部分区域地下水位高,在地势低洼地区潜育化,土壤侵蚀模数约2000t/km2·a。 本地区地震烈度小于6度,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查得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建设部、国家计委(89)建抗第586号“关于印发《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暂行规定》的通知”,设计可不考虑设防或简易设防。 ㈢水文地质 项目区全区年平均降水量1500mm,年均径流量760mm,年均地面蒸发量690mm。从年降水量来看,xx的雨水是充沛的,但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往往造成干旱或洪涝。夏季的降水强度一般都很大,尤其集中在7~9月,极易造成沿河两岸的洪涝灾害。秋季降水量也较多,秋收季节秋绵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旱季常在冬春与初夏季节出现,旱灾特别是春旱较严重。因此,项目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㈣气候与水文 该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历年均气温18.2℃.极端最低气温40℃,最低气温-6℃,且近10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0℃上,年平均>10℃积温5676℃,>15℃积温4886℃,无霜期长达300天。 ㈤土壤、植被 ① 土壤类型及分布 项目区表层为冲积层砂壤土,土层厚度在1.2~1.5m之间,底部为强风化石灰岩,耕作层厚35cm以上,砂粘适中,有机质较为丰富,呈中性反应,适宜耕种。 ②植被和主要农作物 项目区主要为农田植被,周围山丘多为松树,水田以种植双季水稻为主,旱地以种植大豆、玉米、蔬菜为主。 ㈥自然灾害 受气候因素和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项目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霖雨、寒潮低温、冰雹和霜雾等。其中又以干旱为主。 ⑴干旱。项目区的旱季常在冬春与初夏季节出现,在头年12月至次年4月旱灾,特别是春旱较严重。总体来看,项目区在旱季因无高位水源与灌溉设施而造成较重的旱灾,使项目区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 ⑵暴雨。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9月,占全年洪涝总数的91%。在暴雨中,时有闪电、雷鸣等现象。项目区的暴雨洪涝为7~9月,月降雨量达260mm。 ㈦社会经济条件 xx属xx中心城市区,位于xx北部,东邻xx,南毗xx,西接xx,北连xx、祁东,全区辖13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农业开发区,全区总人口44.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935万人,占66.7%,非农业人口为4.96万人,占33.3%。止到2009年10月,全区农用地1440445.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8%,其中耕地444702.6亩,占土地总面积肥的24.3%,全区人平耕地0.99亩,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为主,农村人平纯收入1558元,项目区人口1500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该项目区群众都有重农惜土和精耕细作的习惯,大部分劳动力均以种植水稻为主。 ㈧生态环境条件 项目区周围在农田、沟、渠、道路旁,农村居民点周围和山坡都种植有多种树木,林地、园地,占项目区土地面积的20.9%。项目区林草覆盖率较高,植被茂密,特别是近年来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工程,进一步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逐年增加。但由于项目区林草分布不均,主要覆盖于坡度较大的丘陵上,项目区又没有特别的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因此项目区常有大量的水土流失。为此,项目区应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通过沟、池、涵、塘、堰、水库的修整,发挥蓄水防沙、排水保耕的作用,减少旱涝灾害的影响;同时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坚持天然保护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相结合,加强公路、田间道路、沙流等旁边的绿化工程。这样,必将进一步提高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改善项目区农田的整体生态环境,逐步控制水土流失,进而促进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 2.3 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 2.3.1交通状况 项目区外交通便捷,项目区旁有G322国道穿过,区内有乡镇干道与村级水泥公路相连,十分方便。同时,项目区内现有的田间道、生产路布局尚不合理,需增加、调整田间机耕道和生产路布局,因而需新建和整修田间道与生产路,并与村道和生产道形成完整的生产交通网络系统。 2.3.2排灌设施状况 ⑴灌溉设施 项目区周围有山塘10多座,蓄水量6.57万m3。项目区现有的沟渠,都较浅窄,不能满足项目区的灌溉与排涝要求。项目区沿山脚处有多处山塘,地势较,可以满足自流的灌溉水源,配套修建灌溉与排水沟渠系,可充分保证项目区灌溉需水量和排涝要求,因此配套建设山塘干渠支渠的斗、农毛渠十分必要。 ⑵排水设施 项目区排水设施主要是以各沟渠排水,没有专门的排水渠系设施,一遇大大雨就不能满足排水需要,雨天山水基本上全部散流,所以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为此,必须完善排水系统,解决项目区排涝保土的问题。 2.3.3电力设施状况 电力通讯设施状况良好,项目区附近电力、通讯条件优越,有380伏和220伏的线路到各村各户。 2.3.4其它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街道、坝区和居民点均安装有程控电话,并架设通讯发射塔一座,通讯设施较为完善,项目区内已实现了村村通国际国内电话和移动电话,村村通电视,信息便捷、灵通。 2.4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xx镇xx村,水田面积17.820ha,旱地面积14.527ha,园地面积0.999ha,无林地,田间道路面积0.547ha,沟渠面积0.470ha,山塘水域面积4.387ha,其他未利用地面积3.033ha,项目区具体利用情况详见下表。 表2-1 xx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ha 地类编码 地类名称 地类编码 地类名称 现状面积 比例(%) 1 耕地 111 水田 17.820 42.65 114 旱地 14.527 34.77 小计 32.347 77.42 2 园地 121 果园 0.999 2.39 3 林地 31 有林地 0.000 0.00 33 残次林地 0 0.00 小计 0.000 0.00 10 交通运输用地 153 田间道路 0.547 1.31 15 水利设施 156 沟渠 0.470 1.12 11 水域及水利 154 坑塘水面 4.387 10.50 12 其他土地 123 晒谷场等 0.293 0.70 20 村庄 203 村庄 0 0.00 30 未利用地 311 荒草地 2.740 6.56 建设规模合计 41.783 100.00 3 项目分析 3.1土地利用问题分析及对策 ㈠拟建项目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⑴土地资源数量少,后备资源缺乏,人地关系紧张。项目区人均耕地面积0.07ha(合1.05亩),接近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且项目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较相对缺乏,未利用的荒草地和晒谷场等面积3.033ha,仅占项目区土地面积的7.26%。因此,随着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项目区的人地矛盾将日益突出。 ⑵田间路网布局不合理,路面条件差。项目区现有各型道路虽已构成了最基本的网络,但没有田间道,且生产路布局不合理,有的地块路网分布极不均匀,这些道路均无垫层和排水设施,也无道路防护林带,路况简易、路面条件差,部分路段沉陷、毁坏,标准低,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⑶灌排设施缺乏,抗旱、防洪能力弱,耕地效益低下。项目区属丘陵地形,虽降雨量丰富,区内与周边均有山塘、水库蓄水,但项目区排水设施不完善,串灌串排现象严重,灌排沟渠多年又没有治理,现有耕地效益难以有效发挥。 ⑷有一定数量的荒草地,整理潜力较大;项目区有荒草地和晒谷场等尚未利用,合计面积3.033ha,占项目区土地面积的7.26%,存在一定的整理潜力。 ㈡针对项目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次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对策是(贯穿于项目初步设计中): ⑴整修田间道,整理废弃宅基地和居民点内宅基地周围的闲散地,并根据后备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对未利用荒草地进行适当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⑵调整田间道、生产路布局,并新建和整治部分田间道、生产路,以使项目区的村道、田间道和生产路之间形成完整、有机、便利的生产交通网络系统,实现田、渠、沟的协调。 ⑶在充分尊重当地多年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尽量利用原输、蓄水设施的基础上, 整修与新建农田灌排水利设施,改善排灌系统,解决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 ⑷通过开垦工程和土层增厚培肥措施,改良土质,改善旱地耕作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3.2土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的适宜性是指一定土地类型对一定土地用途的合适水平,它可以按土地的现状或按改良后的状况加以考虑。土地适宜性分析是通过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鉴定,分析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程度。土地开发整理的土地适宜性分析就是对开发整理后的土地用于农用地的适宜水平进行分析。 根据《xx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主要以提高耕地使用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建设目标。因此,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分析,主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目的,重点分析新增耕地的适宜性。 由于涉及土地质量的因素众多,在土地适宜性实际评价过程中以考虑自然属性为主,评价方法主要是定性的描述分析。 为了便于面积量算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评价中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现状图,主要以未利用地的现状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参评因子的选择主要考虑光热水资源、地面坡度、成土母质等自然属性。 ⑴光热水资源:项目区气候温和,日照充分,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光能资源丰富,能满足多种植物生长需要。据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年均径流量760mm。历年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6℃,且近10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0℃上,年平均≥10℃积温5676℃,≥15℃积温4886℃,无霜期长达300天。 ⑵地面坡度:本项目区大部分未利用地坡度在5o以下,适宜开垦为优质水田。 ⑶成土母质: 本项目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有:①以第四系全新统Q3的“广汉层”再积物。该母质发育的土壤多为泥性土,色紫黄,质地较粘,结构紧实,土壤呈微碱性,肥力较好。②浅丘区老冲积物。第四系全新统Q2水沉积层的老冲积物。该母质发育的土壤多为酸性黄泥土,质地粘性适中,土层深厚,熟化高,肥力较高。 项目区形成的土壤主要有冲积土、紫色土、黄沙土三个种类。冲积土其母质来源成分复杂,矿质养分含量较高,理化性能较好,PH值在7.0~8.0;紫色土由侏罗系中该区域的紫色砂、泥岩残渣及坡积物风化发育而成,紫色土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保费力强,微碱性反应,碳酸盐反应强烈,是发展蔬菜和药材的适生之地;黄沙土其母质为黄色粘土与砾石的混合堆积物,自然费力较差,PH值在5.0~8.5左右。 项目区现有耕地适宜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项目区垦殖系数低,复种指数较高,多为一年二熟,水稻土是人工栽培水稻,经过长期的淹水耕种熟化发育形成的一种土壤,项目区水田多属潜育型水稻土,水热状况比较稳定,PH值呈中性,有机质积累多,磷、钾、有效性高,发展水稻生产基础条件好;该区土层厚度在40~80cm,土地质量中等适宜。 综上所述,项目区自然条件好,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较肥沃,未利用荒草地、闲置地资源较丰富,适宜整理为一等水田。并可种植优质双季水稻、油菜等。 3.3新增耕地潜力分析及计算 3.3.1参与整理土地的确定 本次土地综合整治的项目区位于xx镇xx村1个自然村,项目区建设规模总面积为41.783ha(含耕地32.347ha,园地面积0.999ha,无林地,田间道路面积0.547ha,沟渠面积0.470ha,山塘水域面积4.387ha,其他未利用地面积3.033ha)。其中,全部耕地、荒草地、裸土地、大部分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参与整理;园地、林地、交通用地(公路用地)、公共建筑用地、河流水面、少部分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不参与整理。 3.3.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新增耕地的潜力是指耕地可利用空间的扩展,表现为耕地经整理后有效使用面积的增加。根据所确定的项目区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规模,并结合项目区实际,经分析,本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增加有效耕地主要来源于荒草地开发整理为水田。 3.3.3新增耕地潜力计算 ㈠新增耕地来源量计算 ⑴通过对现有田间机耕道的整修,路面进行加宽硬化,以及新修田间道,将减少一定数量的水田,改变项目区耕地系数,则减少耕地0.502ha; ⑵通过对现有田间沟渠的整修和新修,将减少一定数量的水田,改变项目区耕地系数,则减少耕地0.352ha; ⑶开发未利用的荒草地、晒谷场等3.033ha,可新增加耕地2.740ha; 综上所述,项目区预计新增耕地潜力合计为1.295公顷。 ㈡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占地规模计算 ⑴田间路桥占地规模计算。 本次土地综合整治,在区内规划整修着田间机耕道1条,长886m;新修着田间机耕道1条,长371m。含转弯半径与田边坡系数在内的设计占地平均宽度4m,整修与新修田间机耕道的占地合计为0.502ha。 ⑵农田水利设施占地规模计算。 本次土地综合整治,在区内规划整修灌排斗渠1条,长965m,占地宽1.8m;新修灌溉农渠6条,总长1990m,占地宽0.9m,新修田间灌排水渠占地为0.352ha,但整修的水渠不新增占地。 ㈢净增耕地面积计算。 根据以上计算,项目区预计新增耕地潜力合计为2.740ha,扣除预计新增的田间道工程占地、生产路工程占地、农田水利工程占耕地共0.854ha,则预计净增耕地面积1.295ha,新增耕地率为3.10%。 3.4灌溉水源分析 xxxx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在季节上分布很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集中分布在下半年,尤其是7~9月,而旱季常在冬春与初夏季节出现,尤其是春旱特别严重。 由于项目区内有坑水塘面积4.387ha,加上项目周边的山塘、溪道引水,可以满足项目区灌溉需要。 综上所述,项目区内河流以及大气降水是其主要的水源,农作物主要靠降雨和在两河提水来灌溉。因此,通过本项目实施,对水利灌排系统进行改造、整治和配套后,利用区内和周边山塘、水库供水可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的供需平衡。 3.5水资源平衡分析 3.5.1需水量估算 ⑴用水保证率的选定 项目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雨充沛,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99-99的规定,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充分考虑灌区水土资源、种植结构、水文气象、作物组成等因素的前提下,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95%。因此,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拟定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95%. 根据当地的降雨资料绘制降雨频率曲线,得出相应于频率为95%的降雨量为292mm-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整理 初步设计 报告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