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工夫即本体”:《孟子·告子上》“求放心”说的工夫论特质.pdf
《“即工夫即本体”:《孟子·告子上》“求放心”说的工夫论特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即工夫即本体”:《孟子·告子上》“求放心”说的工夫论特质.pdf(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稷下研究“即工夫即本体”:孟子告子上“求放心”说的工夫论特质收稿日期:202208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研究”(18BKS1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9CX05028B)。作者简介:张瑞涛(197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研究基地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思想政治教育。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年版,第 368 页。参见王正:序言,王正主编:儒家工夫论,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 年版。“即工夫即本体”:孟子告子上“求放心”说的工夫论特质
2、张瑞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摘要:孟子告子上有“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的论断,“求放心”也就成为中国哲学道德修养论中的“公案”。在孟子那里,“放心”是指因利欲熏染而不能始终“居仁由义”和不能自觉“居仁由义”的“个体之心”,但“放心”不代表“本心”“良心”的“丢失”,只是被“遮蔽”而已;“求放心”是自我主体性的自觉发挥,是“本心”“良心”的自我澄明,体现了“即工夫即本体”的工夫论特质。孟子论“求放心”是以善根本性为始基,以“性”“情”“才”(“四端之心”)的“三位一体”为内在逻辑,贯通生存世界中善恶杂陈的“实然”镜像与可能世界中的性善“本然”,挺立意义
3、世界中道德判断和价值评判的“应然”,其本质是以“应然”的“求放心”工夫回归“本然”的性善世界。尽管先秦儒学并没有“工夫论”的具体概念,但其道德修养论对工夫论的有益探索,为后来宋明新儒学构建工夫哲学夯实了思想基础。关键词:“求放心”;本心;个体之心;工夫论;即工夫即本体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3828(2023)03005914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OI:10.19321/ki.gzxk.issn1002-3828.2023.03.05引言孟子告子上中有段脍炙人口的哲理名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
4、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对于“求放心”,当勘察“心”是什么?“放心”何指?为何会有“放”?何以“求”?这内在透显出“工夫论”的致思路向。工夫是人修身养性、练达处世的不二法门,无论是传统儒学,还是道家、佛家,都有丰富的体知与阐发。就儒学言,系统精粹的工夫哲学直至宋明理学时期才达到鼎盛,理学家们据工夫论探赜主体道德修养和外王致用事功的内在统一,力求将为己之德性修悟95管子学刊2023 年第 3 期与推己之参赞化育涵融隽永,将形上的道德之意寓于形下的践履之行。但先秦儒学的修养论已然内涵着后来宋明理学家工夫论的思想萌芽,先秦儒家贤哲对工夫论的有益探索,在宋明理学那里得以创造性转化
5、和创新性发展,梁启超在其所著儒家哲学中就较早提出,儒家哲学范围广博,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概括,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概括,儒家“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功夫次第,则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对先秦儒家的工夫论特质及与宋明儒学的关系更是做出这样的论断:“言工夫,一般人都易以为始自宋儒。其实孔子要人做仁者,要人践仁,此践仁即是工夫。孟子道性善,言存养扩充,尽心知性,此所言者,无一不是工夫。又孟子言养浩然之气,则更是工夫之著者。大学言明明德、言格物、致知
6、、正心、诚意,均是道德实践的工夫。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实践的工夫。有实践处,便无不有工夫在。中庸言慎独、致中和 自喜怒哀乐处言致中和,此都是工夫。讲五达德、三达道,皆不能违离诚,而诚即是工夫。所谓诚者自诚也不诚无物,诚是关键之所在,亦即工夫之所在。”所以,立足工夫论堪悟孟子哲学思想,遵循了孟子学的研究进路。那么,从成熟完善的宋明理学工夫论回溯孟子“求放心”思想,可以发现,“放心”之“心”是“心中有性、性由心显”之“心”,“放心”是不能始终居仁由义和不能自觉居仁由义的“个体之心”,是生存世界中芸芸众生善恶杂陈世界的现象展示;“心”之所以“放”,是利欲物念使然。“求放心”是道德修养工
7、夫,可于其中体会“本心”“良心”之本然之明,“求放心”工夫的自觉展开是“本心”“良心”之明的自然开显。或者说,“求放心”本身是“明心见性”“尽心知性”的过程,体现出“即工夫即本体”的工夫论特质。一、性善与心善“求放心”是孟子的思想主旨之一,而宋明儒中阐发此义之大者,首推杨时。朱熹在其孟子集注孟子序说中就引龟山先生之言云:“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循龟山先生的论述,孟子所言的“正人心”之“心”是作为“心之端”的恻隐、羞恶、是非、辞让
8、四者,苟人人“心得其正”,自然是“知性知善”,因为“性”体本至善,“正心”与“知性”、“心”与“性”皆圆融统合。“率性”即是“循天理”,“性”上不添一物,若“外边用计用数”便是“人欲之私”,造成“邪说之害”,即此便是“放心”。当然,无论是“正人心”还是“收放心”,此“心”都与“性”不可分割,言“心”即是“性之心”,“心”内蕴了“性”;言“性”必是06梁启超:儒家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4-6 页。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 年版,第 78页。朱熹:四书集注,第 229 页。稷下研究“即工夫即本体”:孟子告子上
9、“求放心”说的工夫论特质“心之性”,“心”中有“性”。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段话将“心”与“性”的关系道明无遗。能“尽心”自然“知性”,因为“性”通过“心”得以明白昭示;能“正其心”则必是存养此“性”,“性”由“心”显。孟子所言的“性”是人所秉具、上达天理、下贯人心的本然存在。孟子告子上 有“杞柳”与“桮棬”之喻。在告子看来,“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杞柳能够被加工成桮棬,其中必然蕴涵了成为桮棬的潜在特质与可能性。但杞柳就是杞柳,它是成就桮棬的基质和前提;桮棬则
10、是人通过努力加工,基于杞柳材质和性质而创造成就的“新事物”,其表现必然多元和多样。桮棬尽管来源于杞柳,但要经过加工才能显现,意味着桮棬乃后天养成。因此,杞柳和桮棬本质上并不相同,倘若“以人性为仁义”,那就是把自然属性根本不同的杞柳和桮棬等同起来。所以,“性”与“仁义”亦必相异。告子以杞柳说“性”,以桮棬说“义”,性犹杞柳、义如桮棬,意味着“性”内“义”外、“性”本有而“义”后天造就。孟子则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在他看来,要“顺杞柳之性”看杞柳与桮棬的关系:就桮棬之所以成为桮棬、杞柳必然能够被
11、造就为桮棬而言,二者之间必然有“共同性”,杞柳“性”之能与桮棬“体”之具相通相融。生存世界中人的仁义道德,不是如同要把杞柳“戕贼”改造成桮棬那样被创造出来,而是作为人的本然存在而存在。这就意味着,“顺”人性是因为人性之中自然有仁义。所以,“性”即“仁义”,有仁义之性善,生存世界之中就必然推演流行为善行道德。从此意义说,“性”即“理”,诚如朱熹所言,“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从辩论的本质言,孟子与告子二人是从两个层面来讨论“性”。告子从生存世界“自然性”的现象形相来看,“性为内,义在外”,必然是沿着孟子所批判的“戕贼”杞柳之性而成就善的思路展开;孟子则从“天理本性”的“本体”存有层面谈“性”的天
12、然存在,“性”就是“仁义”,仁义就是人的本然之性。告子从“具体”角度视杞柳与桮棬为不同的事物,即便视杞柳为“性”,桮棬为“义”,作为一般、基质的杞柳、“性”,显然与作为具体、“义”的桮棬不同。孟子从“顺性”角度看到了杞柳之性与桮棬之性的相通特性,个别之中有一般,一般本身也是个别性的彰显。“性”就是“一般”,“仁义”则是“个别”。是以,赵岐对孟子和告子二人论性的差异有如此总结:“孟子言以人身为仁义,岂可复残伤其形体乃成仁义16朱熹:四书集注,第 384 页。朱熹:四书集注,第 359 页。朱熹:四书集注,第 359 页。梁涛指出,“仁内义外”曾是孟子之前儒家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宗法血缘伦理的特
13、殊表现形态,告子显然是遵从了这样的观点,并以特殊的表达方式将“仁内”与“义外”之间所蕴含的矛盾凸显出来。而孟子已然意识到,仁、义虽作为具体的伦理原则可以有不同的伦理对象,但其必然有共同的思想根源和来源,是“内”而不是“外”。参见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308 页。管子学刊2023 年第 3 期邪?明不可比桮棬。”可见,“性”与“仁义”之关系不能简单地类比为杞柳与桮棬的关系,“仁义”也只是“顺性”而成的自然过程,“仁义”即人本然之“性”。就人“性”之本然秉具而言,孟子还有“牛犬之性”与“人之性”的比较。告子从“自然”属性、万物实然存有的角度谈“性”
14、之存在,主张“生之谓性”。孟子诘难告子:“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经验世界中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无论如何,牛犬之性与人之性必然差异。天地生物之中,人是灵秀聪明、最具智能的创造者。孟子以“情感”上高超的“人”与相对低层级别的“动物”来比较“性”的本然问题,打破了告子以“生之谓性”谈人之本然“性”的思辨逻辑,使告子语塞。实际上,从“生之谓性”、人与万物都是宇宙生生、大化流行的产物而言,人与他物又有何异?朱熹即有言:“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但是,人自然又有其超越于其他物类之上的社会属性、创造智能,显然不能仅仅从“气之生
15、”看人在世界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所以,孟子不会仅仅从简单的基于自然属性的“生之谓性”谈作为“根源”的“性”的问题,而必然上升到作为“天理”的“性”。朱熹据此有论曰:“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理、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理”是超越的天道,万物生生之道;性是内在的人道,人因生而有知,就人所明所知的“理”而言,天道之“理”转生转化为人道之“性”,即此可说“性即理”。此“理”是天理、事理、物理、人理共通的
16、“理”,但具体到人,便衍生为“性”。孟子与告子辩论“仁义内外”,批评告子“不知义”,王阳明则从孟子的辩论中得出“心外无理”的论断。在阳明先生看来,“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有孝亲之心、忠君之心则必有孝之理、忠之理,无孝亲之心、忠君之心即无孝之理、忠之理,是以“理在心中”,“理”即“心之性”的自然凸显。也就是说,凡言“心”者,必蕴涵某理,言心必不离理,言理必为心所禀赋,即心即理、心理合一。而且,在阳明看来,“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不外乎一人之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阳明从“心
17、即理”角度以仁义为心之理、心之性,心是纯乎天理之性。不过,在明末大儒刘宗周蕺山先生看来,孟子“性”说“为时人下猛药”,“古今性学不明,只是将此理另作一物看,大抵臧三耳之说。吾儒曰:性,理也。理与气对,理一物也。佛、老叛理,而吾儒障于理,几何而胜26孙奭: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94 页。朱熹:四书集注,第 360 页。朱熹:四书集注,第 360 页。朱熹:四书集注,第 360 页。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第 42-43 页。稷下研究“即工夫即本体”:孟子告子上“求放心”说的工夫论特质之?”蕺山意在表明,“性”因“心”而“
18、名”,“心之所同然者,理也。生而有此理之谓性,非性为心之理也”,作为人、事、物之存在的“意义者”,“心”通过“生生不已”之意使得它们有了意义和价值。就“心”之“生生不已”而言,“心”天然自在蕴有此“理”;就人、事、物之意义和价值为“心”所赋予、“心”之“生生不已”蕴于人、事、物而言,三者无不含蕴此“理”,无不是从这样的“生生不已”中挺立主体性。所以说,“性”是“心”之“性”,“凡所云性,只是心之性,决不得心与性对”。理学家们言“心”必不离“性”,“心”与“性”不可割裂开来。但存在着两种比较明显的分析进路。一种是“心统性”,把“性”作为“心”的功能、属性。如张载言:“性者理也,性是体,情是用,性
19、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统如统兵之统,言有以主之也。且如仁义礼智是性也,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本是情也,孟子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以此言之,则见得心可以统性情。一心之中自有动静,静者性也,动者情也。”朱熹从“性”即“理”的角度,更明确表现出“心统性情”的观点。如他说:“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者。发于智识念虑处,皆是情,故曰心统性情也。”另一种主张“即心即性,心性圆融”,以刘宗周为代表。他说:“夫性因心而名者也。盈天地间一性也,而在人则专以心言,性者,心之性也。心之所同然者,理也。生而有此理之谓性,非性为心之理也。如
20、谓心但一物而已,得性之理以贮之而后灵,则心之与性,断然不能为一物矣。”“性”因“心”而名,“心”是“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性”是“心”之性。同时,“心”必然有此“性”,惟有通过“性”才能将其“灵秀”加以彰明。“心”通过“继善成性”而落实于人、事、物,就人之“性”言,人之“性”为“仁义礼智”,四者便是对“心”的显明。孟子谈心论性开显的是后一种分析进路,尽管孟子未有后来的“心之性”之论,但他论“性”与“心”之关系,同样遵循了心性一体、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的逻辑进路,已然潜存着“性”在“心”中之意,到了刘宗周这里,才达至了“心性圆融”的精准论述。二、善性与才情孟子不仅明确了“性”的特质,而且还通过与
21、公都子的辩论明确了“性善”的基本内核,并主张“性”由“情”显、“才”尽其“性”。公都子援引关于“性”之“善”的“性无善无恶”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以及“有性善有性不善的混合”三种论调,对“性善”表示怀疑。孟子就此提出了著名的“乃若其情”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36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第二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 419 页。参见张瑞涛:心体与工夫 刘宗周人谱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 169 页。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 465 页。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 339 页。朱杰人、严佐之
22、、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 1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第 3305 页。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 280 页。张瑞涛:心体与工夫 刘宗周人谱哲学思想研究,第 169 页。管子学刊2023 年第 3 期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
23、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从汉代的赵岐到宋代的朱熹,再到清代的戴震和焦循等,历来对“乃若其情”章的解释多有差异。统合各学派诠释进路,“乃若其情”中“情”是指“性”表现出来的三种情况,该句的完整释读应该是:关于“性”的本质理解,可能有诸多的性善、性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诸多表现形相,但就本然本真的人“性”而言,原本都是“可以为善”的(虽然它现实的表现并不一定为善);顺乎人之本性并由本性自然发展而来的善,既是公都子所概括的“性”之“善”,也是孟子性善论所主张的“性”之“善”,“乃所谓善”就是如此而已;倘若生存世界中的人不为善,不是他禀赋与才能(“非才之罪”)
24、的过错,而是他(个体之人)“不求”即“舍”的自然后果。所以,“乃若其情”一句就引出了“形而上”的本然善性与“形而下”的具体道德践履间的辨证关系问题,“孟子的性善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儒家人伦文明的精神地基,关键也就在于这种双重的统一上”。赵岐对“乃若其情”章的注释,客观地揭示了孟子“性”由“情”显、“情”以见“性”的思想。他说:“性与情相为表里,性善胜情,情则从之。能顺此情,使之善者,真所谓善也。若随人而强作善者,非善者之善也。若为不善者,非所受天才之罪,物动之故也。”这就是说,凡可谓之“善”者,总是以本根之“性”为源头。即,“顺情”之“善”是“真善”,因为此“情”乃“性”之自然彰显;人强作善之“善
25、”,非“情”意所属之“善”,不具有纯粹性和自在性。就万事万物并存的生存世界而言,凡“能求”“可求”的,必是本心本性内在的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本质的仁、义、礼、智,这是人“内在禀赋”。因此,从人“能”善、“可”善,人“乐”善、“行”善视角推衍,人的生存世界中表现为“善”的言行举止、事功践履,无不是作为本根之“性”的呈现。所以,生存世界之“情”是“性”的自然彰显。后儒进一步发挥了赵岐注所体现的孟子“性”“情”关系论。如朱熹解释此句有言:“情者,性之动也。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尽管朱熹未能充分理解赵岐“性情在内,而主于心”的诠释逻辑,但确实将作为虚性的表示诸多表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告子上 工夫 本体 孟子 告子上 放心 说的 特质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