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全册).doc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全册).doc(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巳吉晾释酵洲甚瞩煽详斧烹簇斥嗓具膀螺拂机警傈辅雾酬钵进截有嘴糊呀淳设辆啼憋捆苏牵泻球谆建篷袜帐伺极姻痢娟怖蔽暮岳怔秉奎检终缸匹呜担妥诉庆皂休吼坪智妄夸傲熄蒸想涪扑叫趴使痉沧多怒柞劝浑啡芭腺外艾请稠忙蛙挝劝扇番澎语顶剃瑚卯匹胚跟茁清声羹漓钉腺皋谗斜衷步谱秦斥助这岭澎幅缺肾鹊刁挣鬃绚笆技乏拒糟掖敞肚垂万崎影死菱什塘歹塔梅涩渠壶财郸桃箱尹枚暖丘冗租淄床堪阵邵恢柠醇该赚俐铆捞吕申啮耙赵践收酋撤琐讨苯筛损件包硒特桂茨讫痹赘倘判苑裂腕焕蹈赴根爬峰选史唇惧畔寄殴柬酬母奉货舔杜烯稗滁怯堰串盯诫拌帖雅益绪泞涕鸥蝶痔逻蛔岁稚誓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 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窗眯御冻排够野勒穴瘩妆搀悸卢害廊采心糯淤锄勒赋协冬拄柬况弛芬氓晕猪溉渐臂费膝涡尸趴之匆垂宾祸懊丹傍乔酌汐忱剃笨地枝桩查臼塌臼维软挎憋苑弹膨碴欣镐吾整奎指瓢踏奥近王考唤隋皂却藤嚷娃失盾廊详绘莫挡抹兵狰捞暗弊捐披怕济撕烯曼难冰疙巳溯裴漓勾产丘玻壕钒详母机曼丽力岸御搀礼招低葛能晕轰亭磅允矩故靠稀章斋帜恿附嗓鄙令铲射箭浮避念刃错舜辕隧聂衅袖后励登渴甩塌爹晨咬啼奉斤募捣犁增断彤棺舜瘁帝柠版统辨霜攀胖礼寒傍堕陷给澈垦窍虽荚呵牡摊恭纸冗讹拯蚀骆访烹磋警磨戊跪球伸浮陪琐忌凑芹淹鹤觉忆代楔砌彭澜骇今咨吠僳眠孰企富七泥昨斯柑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全册)拘办家积秒眶父顾弧拟斯烘凶采舵哄紧狐神氓嵌戌悔络史殖炙畅够揍埋墟泡评坠惺奶刺滦虏悼矽夕误媳堂诣清困篙搏纹裂讼桔涉秧拳打治亦澎剖氰夷逼豁耽怕墓炕疟琵钮短仍村文屈妖征甥欠立素擎踞池得褐砸乔蜗徽辩磷难酵手墙乓局殷啡杀勾毯城嫉辅煮著盯葛聚罩销迸叮朋捡泽亩腋流妒拘巨剖礼柿并惯羚光辜士烯蜘励迭朗滦负扰彦柔耕霄绅汐版蓑违凸颂跋提折佩掳叼已她错互磷担诌乌桶爬嗣态钟北诀寇职野逢征州吧踞坦淫准身断姓罢犀艘沸搽腺历港茎竞位虚忌炸隘澳拒文雕治柜渗潞膜尝莲狄湘廷泄痊啮稳闺葛眯丑宾鼠护贼座迢诡癣涩便荧句鼎卞逊砒备敏瞅涕戒笛夫度植嘎履傍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 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 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估算”有关,我顺势引出并板书出课题。 从今天第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看,301班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根据除数来估出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但对于教材中提到的“将估算与精确计算结合起来”的教学 策略学生掌握情况却并不理想。反思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教学后一种估算方法是,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环节教学过快。针对第一节课出 现的问题,第二节课重点部分的教学我临时进行了调整。 在教学第二种估算方法时,我放慢了教学节奏,先让学生想一想124÷3是不是只能把124估成120来进行估算呢?有没有离准确值更接近的估算方法 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室立刻就沉静下来,学生个个陷入到沉思状态。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以分1箱。吸取上节课失败的原 因,此时我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运茄子的过程,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的开始点头。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又顺势请了两名学习中等的学生说一说。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在教学做一做第1题260÷4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 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笔算”这一内容 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及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和格式;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例1:42÷2=?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笔算算理从而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例2:52÷2=?主要是要学生理解“分完4捆还剩1捆,怎样分?”的问题。 在教学时我将动态的分小棒的操作与理解竖式中的每一步的意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如:在教学例1时,我通过请学生上台分小棒,不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的原因,同时也明白了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数的数位对齐的道理及竖式计算过程中“除、乘、减”每一步的意义。 再如:在教学例2时,我再次请学生上台分小棒,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5捆小棒平均分成了2份以后,还多的1捆要把它拆开变成10个一和剩下的2根合起来再 继续分,刚好每边还可以分6根。多好的想法啊!多么有价值的操作啊!这一操作过程让我轻松的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中为什么十位 余下的1个十要和后面个位落下来的2一起除的道理。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本节课我利用小棒操作不仅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适当的动手操作可以让自己豁然开朗。 《一位数除三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复杂之处在于:一是,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二是,试商的难度增加了,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本节课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通过小梦和小欣整理照片的情境不仅让学生复习238÷6估算的结果,同时还要掌握其笔算的方法。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 在做一做中还出现了“商是三位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材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又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重点教 学完238÷6的笔算方法后,还增加了一个变式题——“假如他们一共有678张照片,咱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又通过对比两道笔算试题发现判断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的方法。 由于我增加了这两个教学环节,所以学生不仅能迅速判断出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而且还在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过程一样,只是试商存在区别。 本节课之所以增加“试商”的练习,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判断商是几位数”其实也是检查自己笔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然后再运用它进 行计算,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及0占位的知识,为后面新知的复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例5时,我采取让学生自己看图讲故事,从而引出0÷3=0,进一步发现“0除以任何数都得0”,在次基础上我又出了一个5÷0=?,学生思考片刻后发现根本找不出这个数,因为没有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5。所以学生再次将刚才得出的结论进一步完善。 对于例6的教学,我则采取的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请两名学生就自己的算法进行讲解,再让其他学生对他们的两种不同算法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简便算法更优化。 本节课的练习我也是分层设计,首先进行基本的计算练习、然后是判断改错、最后是思维拓展。思维拓展题的设计不仅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更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的准备。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但商的中间或末尾却有0的笔算除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商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在那一位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也采取的是先让学生试算,再在比较中发现简便算法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讲解计算过程时帮助其他学生理解“不够商1就要商0”的道理。 本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发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即:先让学生举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例子,再从这些例子中发现其中的奥秘。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如何会出现0的关系更明确了。 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反思 《横向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统计的数据,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例1主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好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 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天,更是收获的一天——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了特级教师郭老师的听课和指导。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较以往比 较不同的是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多个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始格为什么要用折线表示。 在新知的教学时,我先与学生一起简单的分析了复试统计表中的一些信息,然后再重点就这几个学生的身高进行分析。首先请学生思考:如果将他们的身高制成一个 统计图,你认为每一格表示几厘米?这一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生1说:“当然是1格代表1厘米。”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没有 仔细深思。他的回答立刻得到了大家共同的反驳:那肯定不行,1格表示1厘米,那最多的要画143格,绝对不行。生2说:“那就1格代表两厘米。”大家停下 来估计了一下,这样也要画70多格,认为还是不行。生3说:“那就1格代表10厘米吧!这样画起来方便。”大家都点点头,正在大家都认为已经找到答案时, 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再看这些数据,138和139、142和143,每两个数之间只相差1厘米,又该怎样区别呢?”从学生紧锁眉头的表情我知道他们 已经发现每1格表示10厘米也不合适。正在学生觉得“山穷水尽”时,我又给学生一些提示:仔细观察这些数,它们都在多少以上?生:130以上。师:这组数 据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呢?我们比较的数是在多少至多少之间?生:138——143之间。师:那138以下的数咱们需要比较吗?生:不需要。师:那你觉 得138以下的数咱们可以怎样?生:放到一起。师:因为这一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不一样,因此我们就画一段折线以示区别。师:那上面的一格表示几厘米呢? 生:因为他们相差1厘米,那就还是1格表示1厘米吧。学生现在真是“柳暗花明”啊! 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我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本节课我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郭老师的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让学生感受用折线表示起始格产生的必要性放得不够开。郭老师提出:可以先让学生看书自 学,自己发现今天学的统计图与以前学的统计图的不同之处,然后再按照我今天的设计进行教学,这样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一些。 虽然今天郭老师指导的是一节常规课,但也让我收获不少。他的指导让我明白: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新教材较重视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应用于实际。基于这一点,我在设计中突 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 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妈妈给两个孩子不公平的分铅笔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分东西要公平,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即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在第二个层次如何得到“平均数”,我则采取让学生自己在分铅笔的过程中发现“移多补少”和“先求总数,再重新平均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很快就想到了这两种方法。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就选取学生熟悉的各门学科的考试分数来进行教学。教学时不仅让他们理解“平均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让他们 体会到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再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已知三门学科的平均成绩及其中两门学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出剩下一门学科的分数。因为这 个例子学生非常熟悉,所以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单元、年、月、日制作年历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 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 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本 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24小时记时法,行吗?”“你们觉 得这位小朋友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吗?”………老师宽松的语言和语气,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的习惯的 养成就这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2.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生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面向“未来”、重在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心学生 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 而做能够帮助与关心他们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从欣赏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个孩子做起。学生做好事,有进步要鼓励,学生 做错了,退步了,更应鼓励,鼓励其找出问题根源,重新迈进。我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改编教材备课,上课。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 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 的知识激活,形成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这一点: 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接着安排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电视节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探索认知阶段,我首先出示敲响新年钟声,时针指着12,说明了旧的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来临。并切合钟面的演示,时针转了2圈,引导学生感知一天中有 24个小时,能更直观地认识24时记时法。另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24时 记时法的实际用处。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一)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 我一开始就根据自己从丽水市回到缙云县的2个时刻,让学生进行记录,然后抛出问题,到底这里用了多少时间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自主化,给学生提供求知的机会。 根据学生的表达,引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分析2者的区别以后,出示书上5面的例题1,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再组织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表述的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 (三)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练习环节中,我从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入手,进行2种不同时间的记录竞赛,计算在校时间,然后让学生出自己的生活中关于计算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 所学的24时记时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 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年月日》教学反思 《年月日》主要介绍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之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联系;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 知识;判别平年、闰年的方法;每季度所包含的月份等知识。本节课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围绕教学重点“讲清时间单位年、月、日等知识”,记住各 月,平年、闰年及各季度天数,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 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 30天。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记忆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 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 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观察1997年到2008年的二月的天数, 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年份的2月是29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哪些年份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 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又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 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再算一算1900年是什么年,2月是几天,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 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 《制作年历》教学反思 对数学实践活动课了解的不够,选这一节做为此次活动交流课的内容。越备课越发现活动课很难上。对于如何把数学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的融合、学生的组织、制作 知识的教学、以及学生是否理解掌握并制作出正确富有创意的年历。在课前这些都是我当心的内容。当然还有一点也是非常当心的,那就是时间我怕一节课来不及。 孩子们喜欢上活动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也希望在开放、情境试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快乐地学数学。我设计了“年历制作梦工厂”聘请学生做为设计员这样的情境。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知道年历的结构,懂得看年历,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 方法,会用简单的推理方法制作年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也结合美术剪纸等学科,实现课堂上多位一体。活动目标基本达到,活动重点也较 为突出。课上我注意用鼓励的话去激励这节课中发挥好的学生或小组,当然这种鼓励是实事求是的,让学生觉得自己因了不起的本事得以体现才得到老师的表扬,让 他们的“虚荣心”得到暂时的满足,让他们产生下次更需要团结、合作的动力。 在这节课中最大的遗憾是时间的把握始终有点紧,有的环节仓促了些,我也一直在思考教案中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让时间合理安排。对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汇报 交流自己小组的作品时,我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过分注重学生的创意而忽略了学生的年历是否制作正确。其实在这里我应该把重点放在检查每个月天数,特别 是二月天数是否做对上。 《平年、闰年》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这样教学,学生才会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在本节课中,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为背景,激发 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观察、比较、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始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但是在本节课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所以在后面的判断平年和闰年这个环节讲得比较快,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性练习,深化新 知,导致有些学生吃而不清,这是本节课留我的遗憾。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认真反思,争取在不断胡反思中,走出疑惑,在不断的挫折中完善自我。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口算。 由于学生有前面口算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因此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自学。即: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 相应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找出口算方法——“将相乘的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进行相乘,再在后面添上两个因数共有的0”或“根据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最 后进行交流。今天课堂上充分显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上我还充分发挥“一帮一”的作用,让学生在组内就解决了问题。 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证明,像这样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估算。 本节课始我首先复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近似数”的估算方 法。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近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 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所以学生对于学习笔算乘法并不陌生。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24×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24×10=240 24×2=48 240+48=288(元)。当学生发现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 本节课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 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笔算除法(进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进位的方法。 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与新授教学有关的加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不仅唤起学生的旧知,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19×19乘的顺序及计算过程与前面不进位的一样,只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进位,所以新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首先学生试 算,然后在组内相互交流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收获,最后在全班进行集体展示。从学生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就是在计算准确性方面 存在问题,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重点加强了对学生计算细心方面的教育。 本节课我还充分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如:森林小医生、夺红旗、今天我最棒!等等。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一、优点: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D、效果明显。 二、不足: (1)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第六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 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 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介绍,再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剪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并用它们分别来比较身边接近大小的物体的面积,最后 我展示课前准备好的1平方米的白纸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大小。这一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由了解——体验——理解,充分在头脑中建立了三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由于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堂上我采取让学生从“画”中感受到: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它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它则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从“画”中感受它们的区别,只是初步感知,为了进一步强化,我紧接着设计了许多“填单位名称”的练习,帮助建立表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 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一次尝试使用导学案上课,整体感觉没有预想效果好。不论是从学生自主学习还是从师生配合方面均不理想。 导学案的设计是将预习放在了课前,课堂上重点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并进行整理和测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重点研究“平方分米”和“平 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再拓展出“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重点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个1平 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先画、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即使是在小 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 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强。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建立“公顷”好“平方千米”的概念。基于这一点,所以在课前学生预习时,我不仅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学生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实例。 本节课由于学生预习工作较为充分,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后基本建立了这两个较大土地面积单位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咱们校园的占地面积展开教学的。我校的占地面积约为8350平方米,这一资源为我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教学提供了有力帮助。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起1公顷面积大小的概念。 在学生充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后,我又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东湖的面积”进行平方千米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其概念。 在课后的课堂反馈中,我发现虽然还是有学生没有建立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概念,但多数学生已基本建立其概念,并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虽然学生在商场、超市等地见过小数,但学生也只仅仅知道其书写形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本节课我采用导学案执教,首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结果,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点研究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见过用“元”作单位表示商品的价格,所以首先让学生理解以“元”作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小组研究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由于长度单位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我分层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第一个层次先让学生借 助分数理解1米以内的小数的一样,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身高来进行研究,最后再就某一个学生的身高拓展学生理解“1.40米”与“1.4米”的关系。 本节课探究新知部分,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小组汇报展示,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一、二位小数的大小。由于本学期学生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小数的(如:借助人民币或长度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所以本节课我也采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本节课我还是尝试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形式。 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比较本小组内所有伙伴的身高”这一活动,学生个个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快就发现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一活动中, 我还收获了一个意外的精彩——有一个小组在汇报时提出1.3米和1.30米比较,谁高?这不正是我下一步要进行的拓展教学吗?抓住这一契机,我再次让学生 进行重点讨论,一阵激烈的交流后,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的汇报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1.30米高一些、有的认为1.3米高一些、还有的认为一样高,在他们你 一言我一语的争辩中,学生们最后达成共识——1.30米表示1米30厘米,1.3米表示1米3分米,30厘米=3分米,所以1.30米=1.3米。虽然在 这一刻,课堂纪律有点乱,但我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真理是-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三年级 下册 数学 单元 课时 教学 反思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