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3套】.doc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3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3套】.doc(2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背全诗) 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 生(齐):叶绍翁! 师:也就是诗中说的—— (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生交流、师圈) 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 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 (一生读)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示范读)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 “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生(齐答):寒! 师:诗人不但身上冷,心里也冷。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诗人见到了哪些景才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体会。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让他感受到寒意。 师:为什么梧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 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 生:可能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梧叶一样飘零。 师:你们很会联想,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在古代,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 (课件出示,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的时候,他那寂寞和孤独的心情就更深了。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除了梧叶,还有哪些景让他心里顿生寒意? 生:还有秋风吹过梧桐树的萧萧声。 生:这让我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师:你很会联想。“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句诗是写哪件事的? 生:荆轲刺秦。 师:当时的荆轲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悲壮。 师:的确如此。其实,萧萧不单单形容风声,还可以形容马鸣。(出示课件)“萧萧斑马鸣”,在战场上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让人不由得产生悲壮的心情。原来,风声也会让诗人心生寒意。谁来读读这句诗,把描写声音的词读好? (一生读) 师:“萧萧”、“萧萧”,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刚刚有同学还提到了“秋风”,“秋风”为什么会让诗人感受到寒意呢?秋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秋风让我们感到冷和孤独。 师:“春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柔和的、温暖的感觉。 师:是呀,“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让诗人更为伤感。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来传递诗人这种伤感的心情。 师:如果光是“秋风”还不至于这么寒,这秋风偏偏要吹在梧叶上,梧叶已经让诗人感到很“寒”了,却偏偏还要让它发出这种“萧萧”的声音。那种“寒”意,是一点一点渗到诗人心里去的。因为心寒,所以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寒意。我们再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此时,江风在动,梧叶在动,客的情也在动,(板书“情”)。就是这些特定的景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乡愁、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孤独和寂寞。真是“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啊。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感受诗人这种在特定的“景”下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忧愁的“情”。 (配乐齐读)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 师: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因为—— 生(齐答):“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因为他看到“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生(齐答):“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远远看去,江岸上的篱笆墙内,一盏灯亮着,噢,知道啦,准是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在捉蟋蟀呢!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 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觉得有一丝高兴。 生:他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齐答):“明” 。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一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一读,我的心情亮堂起来了。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也许,他更想家了。 总之,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叶带来寒意,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里变得温暖、亮堂起来。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啊,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吧。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概括得也好。 生:儿童促织动客情。 生:秋风寒声动客情。 师:好啊,你把两种景物放在了一起说。 生:夜深一灯动客情。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板书“感”)。 其实对很多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说,“所见”,就有“所感”,见“景”,都会生 “情”,这叫“见景生情”。 师:不知你们自己能否读懂,下面的这些诗句,这些客居他乡的诗人又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情呢?还是请你用 ————动客情 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写一句。 (多种方式读《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 (生练笔,师巡视,交流) 生:我写了两句诗。一句是“月光寒霜动客情”,还有一句是“夜深皎月动客情”。 师:试着吟得再动情一些。 (生感情吟诵) 生:“春风绿岸动客情”。 生:我觉得“绿岸”不是很贴切,可以改为“春风明月动客情”。 生:“春风江南动客情”。 生(齐说):应该是“江南春风动客情”。 生:我写的是“春风明月动客情”。 师:概括得非常好。 生:我写了两句。一句是“窗前月光动客情”,第二句是“夜半钟声动客情”。 师:朗朗上口。 生:我写的是“月落乌啼动客情”。 师:写得多美呀。 生:我写了三句:“江枫渔火动客情”、“明月钟声动客情”、“月光寒霜动客情”。 师:“月光”和“寒霜”放在一起,肯定触动诗人的“情”。 生:“故乡明月动客情”。 师:加了一个“故乡”,怎能不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生:“瓜洲水间动客情”。 师:水间不是一个景,这句诗读起来就不流畅了。 生:我写的是“皓月钟声动客情”。 师:月亮被你们这么一描摹,各具形态,发现了吗,这些诗中都出现的一个景是—— 生(齐答):“月”! 师:像“月亮”啊,“寒霜”啊,“钟声”啊,这些特定的“景”经常出现在我们历代诗人的诗作当中。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诗人却都被这些特定的“景”所触动,牵动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既可以读到看得见的景,也可以读到看不见的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夜书所见》。 (配乐造境,全班齐诵) 师: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齐读) 师:是啊,在这漆黑的夜里,江边的梧桐树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听到风吹梧叶发出的萧萧之声;在漆黑的夜里,远处岸上抓蟋蟀的儿童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凭着这“一灯明”进行猜测。所以,在这样的夜晚,唯一所能“见”的,其实只是那盏亮着的灯,那“一灯明”啊。谁再读最后两句,把这盏温暖的灯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生读) 师:最后的“一灯明”,你读得意味深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一灯明”,诗的最后就这样给这盏灯拍了一个特写镜头。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这盏灯一样,留在作者的心中,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和三年前读它时收获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是呀,古诗是需要重读的。相信等我们长大之后再读这首诗,会读出更多的味道和感受。下课! 2019-2020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6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什么?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我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 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的读音和用法。 3.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漫话山水。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本单元我们要一起领略祖国的山山水水, 你准备好了吗?先来看几幅图片。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出示图片:天门山、长江、西湖、洞庭湖。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诗人有三个,你都认识他们吗?知道他们的诗歌吗? 出示:李白、苏轼、刘禹锡 预设: 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刘禹锡的《浪淘沙》、苏轼的《题西林壁》。二、整体感知 1. 听诗歌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 自由朗读三首诗。出示朗读要求: (1)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 (2) 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 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风景? 3. 依次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预设: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 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亦、抹、宜、庭、未、磨、盘。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2. 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重点讲解“抹、未”的上横的长短。 3. 掌握多音字:抹、磨。四、朗读诗歌 1. 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色? 预设: 这是三首写景诗。诗中有长江天门山、晴雨美西湖、月夜洞庭湖。学生根据图片想象情景。 2. 根据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歌的意思,画出每首诗歌描写的景物,读一读。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预设: 读出《望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读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妩媚动人;读出 《望洞庭》的恬淡寂静。 3. 出示图片,配图朗读。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 课件出示“断、楚……”等 13 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 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跟随老师书空,注意笔顺。 3. 指导书写。 (1) 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每个汉字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2) 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至” 的最后一笔是长横。“孤”的右边是“瓜”。“帆”的右边不要少写一点,变成“几”。 “初”的左边部首是“衤”,不要写成“礻”。“银”的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 (4) 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六、巩固提高 1.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2. 小组合作,试着背诵诗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醒,互相检查,互相挑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有句对联说得很好:“万里江山如画,一人潇洒如我!” 同学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最悠闲、最潇洒的事情就是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了。 2. 检查背诵。 小组检查背诵诗歌,全都可以背诵的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学生对照图片朗诵诗歌。 二、了解诗意 1.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预设: (1) 参考课后注释。 (2) 借助工具书。 (3) 加入自己的想象。 2. 抓住关键词,感受山河美。 (1) 《望天门山》中最能够表现山河雄奇秀丽的词语是哪个?预设: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抓住“断、开、回、出、来”等动词,体会作者坐着船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的景象。感受作者以动写静的美感。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了哪两种天气下的西湖美景?预设: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抓住“潋滟、空蒙”两个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水光潋滟”指的是晴天;“山色空蒙”指的是雨天。这两句诗分别是写不 同天气的西湖美景。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把西湖比作了什么?有什么好处?预设: 西子: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把西湖比作西施,生动地写出了西湖景致的妩媚动人。同时用“淡妆”和“浓抹”来形容两种不同的天气,更是贴切。 (4) 《望洞庭》中的两个比喻句你读出来了吗?跟大家说一说吧!预设: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句诗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写出了秋月的照耀下湖面的平静、光亮的特点。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图片:洞庭湖和君山的关系,感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形象比喻。三、赏析诗歌 1.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意境,注意感受景物的特点。 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小组研讨,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提示:你能不能说得跟诗一样美呢?注意表述的语言美。 2. 你能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三首诗的景物特点吗? 出示图片,学生按照图片表述。 (1) 《望天门山》:青山对立,景色壮丽雄奇。日出行舟,舟行大江,两岸青山迎面而来的波澜壮阔。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雄奇秀丽的景象。 (2)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雨两重天,描绘了西湖美景的妩媚动人。 (3) 《望洞庭》:湖水和秋月两相融和,塑造出一幅和谐宁静的情景。也表现出诗人孤单寂寞的心。 3. 这三位大诗人,分别描写了长江天门山、晴雨西湖、洞庭湖的美景,朗读这三首诗,交流一下你的体会。 预设: 这三首诗歌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 主题阅读 江山如画,大好河山任我游。风景在途,四海美景向前走。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赞美祖国山河的名诗?说一说,大家来交流一下。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2.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祖国山河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 品。 出示诗文《望庐山瀑布》、《咏华山》《望岳》。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和诗中的情。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套 部编人教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 课堂实录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