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doc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doc(14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 指名读生字,新词。 2、 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2. 金色的草地 谢家湾小学 教学目标: 1. 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 检查预习 1. 开火车读生字。 2. 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 “耍” 3.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4. 抽读课文。 三、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1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 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 理解课文 1、 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 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 自读第二自然段. 2 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 3.汇报表演. 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 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 5 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 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 完成课后练习二:回顾全文: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 有感情地朗读。 3. 爬天都峰 谢家湾小学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 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四.教法设计:边读边想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边读边想,说出“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生朗读课文。 2. 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们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 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 .“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书圈划。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4、槐乡的孩子 谢小 徐允熙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陪阿姨能够自读能力,并是学生感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习时间: 1~2课时 学习准备: 1、 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利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词语,并提出疑问; 2、 教师准备学习网站; 学习过程: 一、引导认识略读课文,略知学习方法; 1、 从“*”认识略读课文 2、 略知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质疑、思考、讨论,读懂课文。 二、引导自己读懂课文 1、 默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了解重点词语意思; 2、 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从课文哪些描写重体会到的? (3)自己还有什么不动的地方?记下来,和同桌讨论一下; 三、利用网站,交流反馈: 1、 打开网站: (1)积累词语; (2)在网站提示下理解:满载而归、耷拉 (3)利用网站学习解疑,然后组内交流; 2、 反馈学习情况: 从课文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槐乡孩子的可爱体现在:勤劳懂事、吃苦耐劳、以苦为乐; 3、 读出劳动的欢快、轻松、活泼。 四、巩固练习 1、 完成网上练习:交流学习体会。 2、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3、 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 课后记: 语文园地一 谢家湾小学 知识目标: 1、 完成习作。 2、 准确区别区别的不同读音。 3、 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情感目标: 熟练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 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 1、导入: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乐趣与大家分享。 2、生分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3、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评议 (1)看学生他们的课作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注意内容充实) (2)选拔优秀,颁发小奖品。 (3)生谈交流后自己的打算。 二、习作指导 1、 导入。 2、 生选择写作题材 游戏娱乐生活:踢毽子、跳皮筋、跳绳…… 课余辅导训练: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 个人爱好:小收集、小饲养、小种植、小演奏家…… 家务劳动家庭帮手: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 3、写法指导: 这篇文章只需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 4、生拟定提纲、评议。 5、生起草。 6、生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7、生各自修改。 8、誊写文章。 三、日积月累 1、 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 指名横着诚。 3、 揭示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4、齐读巩固。 四、读读认认 1、 生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意拼读。 2、 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 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的共同之处。 4、 齐读巩固。 5、 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 五、读读背背 1、 师范读古诗。 2、 师引导。 3、 生模仿读。 4、 比赛读。 5、 师生合作、表演。 6、 竞赛背诵。 六、展示台 1、 小组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 2、 了解展示准备。 3、 举行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 评选优秀展示组。 5灰雀 区实验一小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合作学习 1. 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 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 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 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5、灰雀 板书设计 列宁 小男孩 6 小摄影师 区实验一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预习、准备 1. 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 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 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 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 在学习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 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 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 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 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 ”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 ”画出有关句子。 3.学习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 男女生、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 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 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 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 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a. 读一读 b.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 ,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五.板书 6小摄影师 喜爱 高尔基 小男孩 热爱 对话、细节描写 7奇怪的大石头 区实验一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方针 讨论,探究学习. 第一课时 一.投放多媒体,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三.解决一些术语词 1.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2.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3.突兀:高耸。 4.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5.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6.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三.完整地齐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 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把仍不能弄懂的记录下来. 二. 全班反馈,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三. 老师引导解决读懂文章必须弄懂的问题. (一).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分角色读3-----8自然段.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三).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小发现 板书: 7 奇怪的大石头 解 之谜 李四光 8我不能失信 杨小 王艳楠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谁订阅过《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哪位同学知道这份儿童刊物最早的创办者是谁?(宋庆龄)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谁自告奋勇来说一说? 让学生利用自己寻找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爸爸 妈妈 宋庆龄 到 教 伯伯家 小珍 c.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d.别人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么回答的? (让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回答) e.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可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布置任务: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进行比赛。 2.各小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她父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问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3.请三至四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出优胜组。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讨论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2.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 3.小结:俗话说得好“一诺值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板书设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王艳楠 语文园地二 杨家坪小学 陈展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 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 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 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 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 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 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 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 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 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 想清楚。 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三年级 语文 上下册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