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pdf
《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引文格式:卢欣晴,张秀英,汪振,等.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4,39(1):141152.DOI: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10029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卢欣晴1,2,张秀英1,3*,汪振1,3,李升峰4,郭文勇5(1.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2.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珠海519000;3.江苏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6;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5.鲁西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聊城252000)摘要:【
2、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 3 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 20182020 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分析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及作物固碳量的时空分布,评估农田生态系统在实现“碳中和”中的贡献。【结果】DNDC 模型模拟的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田间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 0.77,平均绝对误差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小于 13%);20182020 年中国水稻固碳总量为 523.29Tg,作物对总固碳量的贡献率
3、达 97%以上。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能力较强,而云南、浙江和海南的相对较弱。单季稻固碳量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湖北的固碳量较高。湖南、福建、江西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量大于单季稻,双季稻固碳量占总固碳量的 60%以上。【结论】DNDC 模型可用于模拟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且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关键词:固碳量;脱氮分解(DNDC)模型;稻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中图分类号:Q178.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2024)01014112Study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ect
4、 of PaddyEcosystem in ChinaLUXinqing1,2,ZHANGXiuying1,3,WANGZhen1,3,LIShengfeng4,GUOWenyong5(1.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EarthSystem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2.SchoolofAtmosphericSciences,SunYat-SenUniversity,Zhuhai519000,China;3.JiangsuCenterforCollaborativeInnovationinGeographic
5、alInformationResourc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Nanjing210046,China;4.SchoolofGeographyandOcean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5.LuxiChemicalGroupCo.,Ltd.,Liaocheng252000,China)Abstract:Purpose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paddy ecosystem,providingabasisforformul
6、atingandpromotingmeasuresofcarbonsequestr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incultivatedland.MethodsBasedonthedataofthree-yearcontrolledexperimentsinpaddyfields,the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modelwereverified.Thecarbonsequestra-收稿日期:2022-10-21修回日期:2024-01-29网络首发日期:2024-03-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1378,
7、4147134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211156);自然资源部城市国土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F-2021-06-028)。作者简介:卢欣晴(1997),女,广东东莞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过程模型与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E-mail:Xinqing_L*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author:张秀英(1977),女,河北唐山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大气环境遥感与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模拟研究。E-mail:网络首发地址:https:/ and Guangxi,while the regions with lower carbon seques
8、tration fordoublecroppingricewereYunnan,ZhejiangandHainan.Thecarbonsequestrationofsinglecrop-pingricewaslowerinthesouthandhigherinthenorth,withhighercarbonsequestrationinHei-longjiang,JiangsuandHubei.ThecarbonsequestrationofdoublecroppingriceinHunan,Fujian,Ji-angxiandGuangxiwashigherthanthatofsingle
9、croppingrice,andthecarbonsequestrationofdoublecroppingriceaccountedformorethan60%ofthetotalcarbonsequestration.ConclusionTheDNDCmodelcanbeusedtosimulatecarbonbudgetsinthericepaddyecosystem.TheChinesepaddyfieldsplayanimportantroleincarbonsequestration,withastrongspatialvariation.Keywords:carbonseques
10、tration;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model;paddyecosystem;soilorganiccarbon农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水稻田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水稻种植面积超过 2.7107hm2,其碳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SOC)及植株生长的碳吸收量。SOC 作为全球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表征,其微小的变化将导致大气 CO2浓度剧烈变化,甚至严重影响全球碳平衡2。水稻 SOC 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强烈干扰,同时在较短时间内可对其进行人为调节3。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
11、的碳汇资源,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增加外源有机肥投入,可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碳汇总量3-4。在当前CO2排放增长的环境背景下,利用农田生态系统固定大气 CO2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4-6。目前,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核算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7-8、遥感反演9-10、涡度相关通量观测11-13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14-15等。作为获取地表信息的有力手段,卫星遥感能准确、及时地获取多时空尺度的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弥补传统地面观测的不足16;但受卫星观测成像频率的影响,数据时空分辨率不高,同时大多数生态参数反演模型缺乏明确的生理生态机制,难以清晰
12、解释区域碳平衡的变化机制17。涡度相关观测虽然具有较高准确性,但受制于有限的观测点,往往局限于特定的生态系统或局部区域18。生命周期法的计算过程详细而准确,包含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适用于微观层面的碳足迹核算19-20,但在划定系统边界时可能具有主观性,且需收集大量数据,易产生数据遗漏现象21,在核算区域尺度农田碳源汇过程中,估算作物固碳量主要根据经济系数、碳吸收率和产量,衡量固碳措施通常只采用同一系数来估算碳汇提升的能力。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比较复杂,除受作物类型影响外,还与作物生长固定的 SOC、作物生长吸收和排放的碳、气温和降水等气象条件以及当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相关22-23。因此,
13、利用单一的碳吸收率和产量数据核算农田系统碳吸收量,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核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气象条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异质性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基于过程的模型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工具,过程模型可以定量模拟植物在一定气象条件和土壤环境下的生长过程24,并在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准确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碳迁移过程及碳收支情况25-27。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作物生长情况及产142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39卷量、SOC 及其动态变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28-31,已在世界范围内得
14、到验证并开展了广泛的应用32-39。DNDC 模型由利用生态驱动因子模拟土壤环境动态变化的土壤气候、农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质分解模型以及用于计算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排放情况的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发酵作用模型共同构建35,37,40-42。随着模型的发展及参数优化,DN-DC 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湿地、草原和森林等生态系统26,43-44,其碳循环过程考虑了来自大气、土壤母质、施肥以及有机肥中的碳和氮,根据气温计算植物的水分胁迫情况以及受温度、水分和土壤碳氮供给量影响的植物实际生长量,并将植物实际生长量分配至根、茎、叶和籽粒中,最终输出作物生长吸收的碳、土壤中淋失和残留的碳以及排放到大气中的碳14。
15、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汇主要来自水稻生长期间的植株固碳和土壤固碳45。水稻的植株固碳是指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CO2,合成有机物并将碳固定在作物内的过程。该过程中水稻的自身固碳仅限于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生长期,局限在稻田生态系统内,而不包括水稻收获后作为副产品处理或快速分解和燃烧的问题。土壤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最活跃的碳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6。土壤碳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不断与地球大气进行碳交换且相对不稳定的有机碳,另一类是相对稳定的无机碳47,土壤固碳以及土壤碳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者。土壤碳固存是指土壤从大气中捕获碳并稳定贮存于碳库中45,48。目前稻田生态系统碳汇的研
16、究尺度主要以区域尺度为主49-51,而全国尺度稻田生态系统碳汇估测及固碳量计算的相关报道仍较少52。本研究基于 3 年的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对 DNDC 模型参数进行校验,利用 DNDC 模型估算 20182020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以期为区域稻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提供重要决策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稻田受控试验受控试验于 2015 年 7 月2018 年 7 月在江苏省句容市淮源农场(3148N,11913E)进行。研究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试验期间平均年降雨量 1609.5mm,日平均最低气温 20.7,最高气温 27.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壤分类53,该
17、水稻田土壤为水耕人为土。试验田土壤(020cm)的理化性质为:pH 值 5.8,土壤容重 1.25g/cm3,总碳含量 9.12g/kg,总氮含量 0.96g/kg,黏粒占14.63%,粉粒占 78.62%,砂粒占 6.74%。稻田受控试验期间,水稻秧龄达 30d 后移栽至试验田。水分管理采用中期排水晒田措施54:淹灌晒田复淹干湿交替。在水稻移栽前7d 进行翻地和淹水,并维持淹水状态 1 个月;季中排水的时间通常为 714d;复淹后,采用干湿交替灌溉直至水稻收获前7d。作物管理按照当地水稻冬小麦轮作制度种植。水稻移栽和收获时间见表 1。每年水稻成熟时收割,收割时尽可能保证水稻根系的完整性,并将
18、根系清洗干净。水稻晾干水分后将其分为根、茎、叶和穗4 个部分,测定每个部分的干质量。表 1 水稻田受控试验设计Tab.1Designofcontrolledexperimentsinpaddyfields移栽日期(yyyy-mm-dd)transplantingdate收获日期(yyyy-mm-dd)harvestdate生长时间/dgrowthtime2015-07-012015-11-121352016-06-302016-11-071312017-06-202017-11-111501.2DNDC 模型参数输入及验证1.2.1DNDC 模型模拟的参数输入DNDC 模型模拟包括点位模拟和区
19、域模拟,模拟的前提是输入对应的气象数据、土壤属性、耕作参数等54。区域模拟前,首先对 DNDC 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和验证,从而确保该模型适用于模拟研究区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详细的参数优化方案及点位验证结果见文献 55-56。本研究运用 DNDC 模型(9.5 版本)对中国稻田固碳量进行区域模拟,研究设定的模拟单元为 1km1km的规则网格。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 20182020 年699 个气象站点的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ht-tps:/ 20182020 年间,全第1期卢欣晴,等: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143国气温为 10.110.3,较常年偏高 0.50.8;全国降水量为
20、645.5673.8mm,比常年偏多 3%7%,其中,东北、西北、华南年降水量偏多,而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相对偏少,西南略偏少。总体而言,主要粮食产区光、温、水匹配较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期间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57。土壤属性数据来源于协调世界土壤数据库(1.2 版本)(http:/webarchive.iiasa.ac.at/Research/L-UC/External-World-soil-database/),空间分辨率为1km1km。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基于 Landsat 卫星获得的 LandsatThematicMapper/EnhancedThem-aticMapperPlus(TM/
21、ETM+)遥感影像(http:/)产生。水稻种植区内各模拟单元的土壤属性由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叠加分析生成。总体而言,中国水稻田 SOC含量相对较低,大多数 SOC 含量低于 15g/kg,变化范围介于 351g/kg,其中黑龙江省和吉林省SOC 含量最高;土壤黏粒含量变异较大,其范围在 4%50%间;土壤容重的变化范围介于 1.21.4g/cm3,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土壤容重相对较低。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数据来自各省统计年鉴。2018 年中国水稻种植总面积为 3.019107hm2,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分别为 4.79106、5.27106和2.013107hm2,占比分别为16%
22、、17%和67%,平均产量分别为 5.967、5.958 和 7.559t/hm2;2019年水稻种植总面积减少至 2.969107hm2,早稻、晚稻和单季稻的种植面积分别为 4.45106、4.97106和 2.027107hm2,占比分别为 15%、17%和68%,平均产量分别为 5.902、6.049 和 7.561t/hm2。单季稻、早稻和晚稻的平均施氮量分别为150.53、139.91 和 138.98kg/hm258。尿素为中国水稻生产中最常用的氮肥类型,故在 DNDC 模型中以尿素作为输入的氮肥。由于目前缺乏完整的关于中国不同地区水稻田粪肥施用情况的统计资料,故本研究没有考虑粪肥
23、的施用。在水稻收获后,15%的秸秆施入稻田以实现土壤改良。本研究采用单季稻和双季稻 2 种常规的种植制度进行模型模拟。早稻、晚稻和单季稻的平均生育期分别为 87、94 和 109d59-61。1.2.2模型验证本研究依据相关系数(r)、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rootmeansquareerror,n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absoluteerror,MAE)评价DNDC 模型模拟结果的有效性62-63。为在全国范围内评估校准后 DNDC 模型的性能,本研究收集了各省统计年鉴中的水稻产量数据,并以“有机碳/有机质”和“20102020”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收集了 40
24、组土壤有机碳观测数据(图 1),用于验证区域尺度上水稻的产量及 SOC。1.3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计算1.3.1水稻固碳量水稻固碳量是指水稻光合作用形成的净初级生产量,即收获的籽粒、茎叶和根系生物量中固碳量的总和。水稻单位面积固碳量计算公式为:C=Cg+Cs+Cr。式中:C 为区域水稻单位面积固碳量,kg/hm2;Cg为水稻籽粒固碳量,kg/hm2;Cs为水稻茎叶固碳量,kg/hm2;Cr为水稻根系固碳量,kg/hm2。水稻固碳量的计算公式为:TC=ni=1(SiCi)。SiCi式中:TC 为水稻固碳量,kg;为每个模拟单元的水稻田面积,hm2;为每个模拟单元的水稻单位面积固碳量,kg/hm2;
25、n 为模拟单元数。1.3.2稻田土壤固碳总量稻田土壤固碳总量是指一段时间内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变化量,反映了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TSOC=ni=1(SiSOCi)。SOCi式中:TSOC 为稻田土壤固碳总量,kg;为每个模拟单元的 SOC 年变化量,kg/hm2。2 结果与分析2.1DNDC 模型模拟结果验证2.1.1点位尺度上的验证DNDC 模型模拟和基于受控试验实测的水稻根(n=15)、茎(n=17)、叶(n=17)、穗(n=25)和总生物量(n=17)的 MAE 均低于 8%,分别为 7.3%、7.7%、7.3%、4.5%和 4.7%。水稻根、茎、叶、穗和总生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稻田 生态系统 效应 模拟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