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悬置到加速:近代上海城市殡葬中的用时制度及其伦理意涵.pdf
《从悬置到加速:近代上海城市殡葬中的用时制度及其伦理意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悬置到加速:近代上海城市殡葬中的用时制度及其伦理意涵.pdf(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1 期74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发展人类学研究从悬置到加速:近代上海城市殡葬中的用时制度及其伦理意涵潘天舒,唐沈琦摘 要:对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丧葬用时变迁的梳理,分析地方丧葬向城市殡仪转变的社会成因,以及这一由科学和“进步”理念所带来的变化对现代上海殡葬体系的影响。从近代至今,上海城市丧葬实践的时间系统始终处于加速状态。自开埠以来,现代性的社会结构在上海逐渐形成,人口处于增长与流动之中,社会高度分化,社会组织各擅其事。基于汉人社会的丧葬传统,客死他乡而无力返葬的人,得到了会馆的照料,遗体依然被
2、社会标记,保留生前的个体特殊性与社会文化属性。会馆为死去的人建立特有的社会空间,在客居者漫长的待葬过程中,地方性的文化体系得以重申,发挥着凝聚与整合的道德力量。随着近代西方公共卫生学在日常实践中的介入和社会医疗化程度的加深,关于“死去的人”的理解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在都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命被视作线性的时间过程,死亡被客观化为生物性的变化,通过技术的干预加以规范。这一在进化论和生物医学双重冲击下发生的观念变化,型塑了现当代城市丧葬实践:在人死后,死亡作为“科学”事实被快速确立,并被纳入到加速的组织流程与控制流程中。人们在快速和精细分割的丧礼过程中,如何排遣恐惧、痛苦、忧虑等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复杂情感
3、,将成为一个需要长期观察和讨论的问题。关键词:死亡;城市;殡葬;时间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24)01-0074-85一、问题的提出:处理个体死亡的社会时间时间不仅是人类学定义、构建以及书写其研究对象的工具a,其本身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社会进化论意义上的“时间”是物质性的客观实在,更是社会建构的制度产物。人类学往往关注时间在社会生活中的动态,包括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划分与使用,以及上述实践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在人类学领域,时间观念的生成过程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议题。早期人类学家倾向于关注时间观念的社会性起源,以及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有关时间的
4、感知、实收稿日期:2023-04-10。作者简介:潘天舒,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沈琦,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aJohannes Fabian.Time and the Othe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1 期75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发展人类学研究践与经验。涂尔干(Emile Durkheim)提出了“时间范畴的社会形成说”,以社会视角总结时间范畴的发生源头,阐述以社会为
5、中心的时间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涂尔干强调,人们对事物的分类并非仅仅依据知性的法则,也基于集体的认知、情感与态度。时间的划分也以社会的普遍认知与整体秩序为核心,是集体的认知实践,并以集体的形式表现,表达社会生活的集体意识。日期、星期、月份和年份等时间的制度性划分,是对集体时间的系统性呈现,日历则具有规范集体时间、表达集体生活节律的功能。因而,涂尔干界定了“社会时间”的分析范畴,赋予时间社会属性与集体含义a。涂尔干对社会时间的阐述,明确了社会科学探讨时间的特定范式。后续的社会人类学者进一步阐述个体藉由时间划分来组织社会生活的过程。埃文思-普理查德(E.E.Evans-Pritchard)将十九
6、世纪末期苏丹南部努尔人的社会生活的时间节律划分为生态时间和结构时间。生态时间意味着人们依照自然的季节更替与生态变化来划分时间。例如,雨季和旱季的区分,不仅是对自然节律的划分,也对应了不同的迁移与生计模式。结构时间则反映了社会关系的抽象距离,包括政治、世系群以及年龄的差异与分化,人们用时间来标记、表述对方在彼此关系结构中的位置b。相较于涂尔干所强调的“普遍的时间”,埃文思-普理查德更关注时间划分的社会结构特征,这些特征与自然现象、个体生活互为交织,处于不同生态空间、社会结构位置的人具有不同的时间划分方式。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则强调结构中的个体能动性,他认为个体的潜在行为倾向主
7、导了时间结构的生成,人们基于自身实践原则和行动目的生成相应的控时策略c。在上述讨论中,个体对时间的划分都基于既有的生态特征与社会结构,遵从特定的实践准则与行动目的,形成理性化和工具化的“用时”过程,时间本身也具有日常的理性,成为丈量和规范社会生活的常规尺度。有别于理性的日常时间,仪式时间则是道德性的,具有内在的意义体系。莫里斯布洛克(Maurice Bloch)认为各类文化中反复浮现两类时间系统:实用时间(practical time)与仪式时间(ritual time)。实用时间基于普遍的、规范性的交流与认知结构,构成制度性、生产性的社会生活;仪式时间则基于形式的、仪式性的沟通与认知体系,生
8、成超越经验的抽象感知d。阿萨德(Talal Asad)e和贝尔(Catherine Bell)f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类型,仪式具有内在的表达自我意识与观照社会机制的符号,仪式时间便具有特定的意义。涂尔干关注仪式时间的道德性特征与规范性功能,他指出节日、庆典、仪式的周期性节律是构成道德性的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g,他认为仪式中时间观念的同质与时间划分的协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道德实质,他试图以道德的形而上学来为仪式时间这一特定范畴赋予超越性的社会意义。葛兰言(Marcel Granet)则更关注仪式时间的意义体系与秩序结构,他认为仪式、节庆之节律与自然、事物之秩序密切关联,反a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
9、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商务印书馆,2011 年。bE.E.埃文思-普理查德:努尔人对一个尼罗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译,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144-147 页。c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12 年,第 141-160 页。dMaurice Bloch.“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in the Present.”Man,New Series,(2)(1977):287.eTalal Asad.Genealogies of Religion:Discipline and Reasons of Power in Christ
10、ianity and Islam.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1993:57.fCatherine Bell.Ritual 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7:259.g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 589 页。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1 期76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发展人类学研究映了共同体内部的情感与道德,促进了自然与人世的和谐a。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强调仪式时间的神话观与宇
11、宙观,他将仪式时间定义为神显时间(hierophantic time),这是一段重复神话原型、反映宇宙节律的神圣时间b,诸多仪式、节日象征生命更迭与社群延续c。在本研究中,死亡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文化意涵。首先,从社会与时间的维度来理解人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处理死亡的态度与实践,是本文的聚焦点。在以往人类学研究中,死亡很少被视作一种哲学的抽象,也并非仅仅被认为是人的物质性的湮灭,人类学更关注死亡的社会与文化含义。同时,作为生命的参照对象,以及生命过程的构成部分,死亡本身具有进化论意义上的时间性,并且需要通过现代时间序列的表达来被认识和理解。因而,人们如何安排处理死亡的时间,并赋予这段时间特定的意义
12、,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涂尔干的学生罗伯特赫尔兹(Robert Hertz),基于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的达雅克人的民族志,对当地二次葬中“被延迟的下葬时间”进行解释d。在经济状况尚可、仪式物资充足的条件下,达雅克人也只有在等遗体腐烂至白骨后才举行最终的葬礼。在达雅克人的地方观念中,遗体的腐化过程具有神秘影响力,游荡不居的灵魂隐含危险力量,只有当遗体彻底化为白骨,风险才得以消除。在延迟下葬的时间内,人们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对遗体保持戒备,对遗体的变化心怀恐惧。同时,他们心存怜悯,遵循服丧的制度与禁忌,对遗体加以照料。因而,在二次葬中,达雅克人用时间化的仪式过程来表达对死亡的理解,并形成集体观念。范热
13、内普则认为,赫尔兹所探讨的葬礼的“延迟”状态在各类文化中非常普遍且重要(Arnold van Gennep)。在丧礼和葬礼的中间,死者和治丧者都将处于一种边缘状态(tat de marge):前者将被分离出生者的社会生活,被整合到“亡者的世界”;后者则停摆一切社会生活,直到葬礼结束才回归原有状态;中间的阈限阶段则是社会对死者与治丧者重新定义与归类的过程,在各类文化中都有相关的传说、神话与信仰,例如古希腊的“冥府之渡”等叙述,范热内普将这些故事总结为“路途”的叙事,这些“路途”大多漫长且坎坷e。然而,在上述研究中,生成丧葬的社会时间的主体往往被认为是社会意识本身,或是被集体观念所浸染的、具有同质
14、性的个体,从而忽视了时间生产者的异质性。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社会分化导致社会主体的多元:行政、市场、技术等社会制度、组织与实体,都参与了社会时间的定义和划分。此外,上述研究强调社会结构对时间生成的影响,却忽视了个体的“潜在行为倾向”,以及人们出于特定的实践原则和行动目的所产生的控制时间的策略f。同时,如罗萨(HartmutRosa)所指出的,随着技术、社会变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加速,人们处理相同事务量的时间缩短了。换言之,时间“加速”了。并且,时间结构的加速正成为世界性的问题g,影响了一部分人对生与死的理解,以及对死亡的时间化表达。例如,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日本社会的丧葬礼仪持续简化,并形
15、成“零葬”(葬,Zeros)。人们把遗体直接送到火葬场火化,没有丧礼或后续礼仪,也没有捡骨或领骨灰,仅仅关注对遗体的a 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51-161 页。b 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 378 页。c 米尔恰伊利亚德:永恒回归的神话,晏可佳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 年,第 45-53 页。d 罗伯特赫尔兹:死亡与右手,吴凤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 16-93 页。e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
16、46-165 页。f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第 41-160 页。g 哈尔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 77-111 页。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1 期77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发展人类学研究物质性处理a。在这些显著的变化之下,一个重要的问题开始浮现:人们应如何安排丧葬的时间,如何面对死亡发生后的一切?本文以上海的田野研究为例,基于对近代上海城市丧葬用时变化的历史梳理,以及2019 年至 2021 年间对上海 B 殡仪馆b进行的实地调研,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二
17、、近代上海的地方丧葬:从悬置到加速(一)被悬置的死亡近代上海,死亡人口统计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从 1863 年公共租界成立,到 1945 年中日战争结束,上海的地界由公共租界、法租界以及华人聚居的南市、闸北、浦东及附近郊区构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区域在人口统计方面各自为政,统计的口径、频次都不尽相同。在当时,租界更关心地界内的人口总量,对人口的死亡统计并未十分关注。尽管从 1870 年开始,租界对外籍人士执行死亡人口登记制度,并试图将中国人也纳入登记范围,但最终未能清晰地收集到中国人的死亡人口数据c。在中国人内部,情况也较为类似。在整个十九世纪,华界都未能形成完善的人口统计。直至 1928
18、年,华界开始强制执行死亡人口登记制度,并在 1929 年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人口调查制度,以周期性的人口登记来设立人口档案。然而,官方的死亡人口统计依然比较模糊,只能形成粗略的估计d。上海自开埠以来,人口的流动与增长,带来了诸多隐蔽的、未被标记的个体死亡。在大部分时期内,租界的人口总量、密度都处于增长态势,大批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移民迁徙而来。移民之中,不乏因动乱、饥馑与战争而涌入上海租界的避难者。在有限的租界空间内,人口的激增,伴随着生命的更新交替,死亡和丧葬逐渐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租界土地“对外租用”的性质,国人在此营葬,需要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成本,对于漂泊无依、生活困苦者而言,生
19、难为,死亦难为。在当时,路边街头经常出现无人认领的婴孩、成人遗体,一些遗体被放置于棺材中,无地安葬。这些无主遗体构成了特殊的城市景观,却并未被纳入官方死亡统计。在官方话语中,他们被称为“露尸”e。他们未被社会标记,没有人为他们主持礼仪,没有人纪念他们,他们被无限期地延迟入葬。他们隐蔽、无标记,却又彰显、标记了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性。在当时,同仁辅元堂、普善山庄等传统慈善机构收集散落于城市的无主遗体,并为他们举办葬礼,埋于慈善墓地之中f。通过此类慈善实践,无主遗体被纳入到慈善行动者所构建的社会道德体系之中,通过葬礼和墓地,重新被标记和归类。作为重要的地方力量,会馆接管了部分客居者的丧葬事务,长期照看
20、客居者的遗体。会馆源于明清,是近现代上海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参与了社会制度的制定、社会活动的组织以及社会利益的协商。在具体实践中,会馆不仅参与贸易仲裁与行规制定,同时协调官商关系、调停同业纠纷。更重要的是,会馆构建了基于地缘和业缘的社会生活共同体,aYohko Tsuji.“Evolving Mortuary Rituals in Contemporary Japan.”A Compan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Death,edited by Antonius C.G.M.Robben,Hoboken:John Wiley and Sons,Inc,2018
21、:21.b 本文对调查所涉及的殡仪馆及报道人作匿名化处理。c 上海市档案馆,1873 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第 61-62 页。d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60-65 页。e 上海市档案馆,Q400-1-3928,上海市立公墓火葬及露尸土葬火葬人数,1948 年。f 上海市档案馆,U38-5-1641,上海慈善机构业务及账目管理报告序言,1933 年。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1 期78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发展人类学研究对在沪客居的成员予以关切。这些关切从生延续到死,跨越生命的
22、完整过程a。当时,多数客居者都期望能在死后“落叶归根”。身故后,遗体将在紧凑拘束的城市空间内停留并转移,这一过程往往由会馆接管。会员治丧时,会馆提供板材或棺材,临时寄柩并以船只运柩返乡,在收费时,富者多收,贫者少收或蠲免。这一“酌盈济虚”的原则,既符合大部分人的道德预期,也为会馆的治丧服务补充资金b。治丧过程中,由于经济或运输条件的限制,寄柩往往是用时最长的环节。19 世纪后期,会馆保存灵柩的最长年限可达 5 至 6 年c;20 世纪初期,被缩短为 3 年,并在大多数会馆中形成惯例d。在这段较长的时间内,会馆需要妥善保存、照料遗体。由于各个会馆的经济状况不同,其下属的寄柩所的建筑规模和装潢也丰
23、俭不一,但大都是高墙围绕的封闭式建筑,并设有一个中庭,对暂居于此的遗体以礼相奉:遗体在进入或离开寄柩所时,会进行仪式;在清明时节,则对遗体进行祭飨e。同时,会馆对死者进行信息的收集和登记,包括死者的姓名和年龄,棺材的编号和寄柩日期,以及寄柩者的姓名和地址f。会馆的记录弥补了官方对流动人口的死亡统计的空白。同时,会馆的寄柩制度表达了汉人社会普遍奉行的事丧观念,即 荀子.礼论 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即便长期处于待认领、待葬的状态,客死他乡的人不仅仅是一具具孤独的尸体,他们有姓名、有故事、有亲人、有家乡,或许也有遗愿,他们生前的个体特殊性
24、与社会文化属性依然存在,并羁绊着亲友的情感和日常生活,生成相应的责任与伦理。在地域界限模糊、人口流动加速的城市社会,客居者死后,长久的寄柩过程,表达了一种明确、稳定的地方文化与道德体系,重申了个体在这一体系中的位置与意义。然而,基于近代西方公共卫生学的视角,中国社会的停灵习俗被认为具有卫生隐患。19世纪的英国医学传教士德贞(John Dudgeon)认为,中国人持续数周、数月、数年甚至数代地停灵,其环境存在风险,尤其在天花、霍乱、白喉流行的季节,人群的聚集更易于传播流行病g。在当时,租界当局基于本国的公共卫生实践,对租界的卫生事务进行规范。英国在 1875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污物的排除,是
25、这部法规的核心议题,包括下水道排污、去除垃圾、禁止煤烟,以及修建墓地以维护生者之卫生h。这一原则也主导了公共租界的卫生管理:道路、码头须维持整洁;阴沟、下水道须按时清理;街区、弄堂须定期清扫;垃圾、粪便须及时处理i。这一系统性的卫生制度也影响了租界当局对地方丧葬的看法。不论是当地人还是客居者,死后停灵是必经的仪式。然而,公共租界卫生处在 1903 年的报告中指出,遗体的腐烂会释放一定的公共卫生风险j。公共卫生学将人的生命视作线性过程:人死后,作为一种物质性遗留,遗体会进入腐烂a 潘君祥等:上海会馆公所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42-61 页。bChristian Henrio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悬置 加速 近代 上海 城市 殡葬 中的 用时 制度 及其 伦理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