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一、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光对于地球上的生命体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光,整个世界便会陷入无边的黑暗中,人类将无法生存与生活。人类通过眼睛接收了80%以上的外部信息。研究光现象与光变化对帮助儿童认识外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的行进、光在不同物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但许多人对“怎样看见光,如何发现色彩,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本单元主题的提出不仅承接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发展,还通过感性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初中学段光学现象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经验,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参与到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 本单元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将肉眼难于感知的光学现象转化为可视过程设计的。通过用某些能反射光的媒介显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用适宜的工具展现白光的复合性等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设计、动手操作的兴趣,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6.2.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光源、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光的反射现象;辨识哪些光来自光源,哪些光来自物体反射;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遇到物体时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光现象的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够反光的物体来发现光的现象、感知光的传播规律,打破光这一能量表现形式的神秘感。能量表现形式的探究活动不仅在本单元出现,还在整套教材持续进行,且不断地深入。在学生对光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第四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体的性质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能够获取光现象变化的证据信息;采用新方法、新材料,调整、完善对光现象的探究活动。 愿意经历光现象的发现过程,发展尝试改变光传播路径探究活动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形成有关光的正确观点。 运用有关光现象的原理,列举、解释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光现象事例。 三、单元活动框架 四、课时建议 序号 课题 课时 1 光源 1 2 光的传播 2 3 光的反射 1 4 七色光 1 总课时 5 五、分课分析 1.光源 1.教学内容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2.教学目标 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4.教学准备 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2.光的传播 1.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2.教学目标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4.教学准备 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容器、线香、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3.光的反射 1.教学内容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话题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2.教学目标 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 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 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 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 4.教学准备 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手电筒、若干张白色硬卡纸、长方形硬纸盒(如牙膏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 4.七色光 1.教学内容 本课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2.教学目标 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 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4.教学准备 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有关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图片,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 六、参考资料 光源 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此外,根据光的传播方向,光源可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是不需介质的,即光在介质(透明介质)中或真空中皆能传播。天气晴朗时,白天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夜晚可以欣赏皎洁的月亮,而太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大部分空间并无物质存在,呈真空状态,由此可见光可以穿过真空,不经介质而传播到地球上。光既可以穿越真空,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 光在真空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许多相关事例,比如影子的形成。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不能继续前进,障碍物后边形成影子。民俗技艺中的皮影戏,日、月食等都与影子有关。当早晨的阳光从门窗的缝隙射入室内时,光是沿着直线行进。夜晚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直线光束。 小孔成像 在一个明亮的物体与屏幕间放一块挡板,挡板上开一个小孔,在屏幕上会形成物体的倒立实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其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前后移动中间的挡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小孔成像时,像的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跟小孔的形状无关,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现象的发现是早期光学研究中揭示光的直线传播性的重要证据之一,也是后世照相、幻灯等技术诞生的物理基础。大约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在《墨经》中记载了一系列关于光线成像、成影以及镜面反射规律的论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光学问题的论述,小孔成像就是其中一条。书中不仅描述了光线通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倒立实像的现象,还讨论了成像机制,正确地指出形成倒像的根本原因在于光的直线传播。 在西方,最早记载小孔成像现象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问题集》中记述了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在地上成像的现象,并尝试对其原因进行讨论。不过他给出的解释基本上是错误的。此后,直到公元10世纪,阿拉伯学者海赛姆才对小孔成像的原理给出了正确的解释。这一工作与海赛姆的其他光学发现一样,后来传入欧洲,成为文艺复兴后欧洲相关研究的基础。 古代关于视觉的解释 在古希腊时代,有三种理论来解释视觉:一是发射说,从人眼发出视线到达物体。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都持这种看法。二是进入说,物体发出影像到达人眼。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人主张这种看法。三是相遇说,人眼和物体各发出某种东西在空中相遇而产生视觉,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到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家海赛姆在《光学之鉴》中首次驳斥了古希腊学者的观点,即光线从眼睛里出来,从物体上反射回来,然后回到眼睛。他用解剖学的方法描述了眼睛的构造,解释光线是如何进入眼睛,被聚焦并投射到眼睛的后面。他是第一个提出视觉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的人。 牛顿的光学研究 从1663年起,牛顿(1643—1727)开始自己磨制透镜并且对望远镜的结构和性能产生了兴趣。这是他从事创造性的光学工作的开始,这时他才20岁。1665—1666年,剑桥大学因鼠疫流行而关闭,牛顿回到故乡住了十八个月。1666年,他用一个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了七种色光。1667年初,牛顿重返剑桥,此后大约十年的时间是牛顿光学研究的主要时期。 牛顿用自己磨制的棱镜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看到了鲜艳而强烈的彩色光谱。他很惊奇地发现,光谱是长椭圆形而不是预期的圆形。为了研究这个现象,牛顿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实验,排除了各种可能外因,最终设计了著名的判决性实验。从这个实验中牛顿观察到,每一色光从红到紫单独通过第二个三棱镜时,折射的现象逐渐变大,但颜色不会改变。因此,牛顿提出,太阳光是由折射能力不同的几种光线混合而成的,每一种光线都是不能再分解的单纯色光。根据这个结论,牛顿又进行了一些实验,列出了十三条有关光和色的本质的结论。 彩虹的形成 彩虹,又叫虹,气象学中的一种光学现象,是阳光射入空中的水滴经折射和反射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的彩色圆弧,常见的有主虹和副虹。主虹由外圈到内圈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有时候在主虹的外侧可以看到外紫内红的副虹,即霓。事实上,彩虹有无数种颜色,比如在红色和橙色之间有许多过渡色,但为了方便起见,只用七种颜色作为区分。 彩虹通常出现在下午雨后初晴时,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水滴多,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因没有云的遮挡而出现阳光,彩虹就容易被看到。此外,瀑布附近也常常出现彩虹;在晴朗的天气里,背对阳光向空中洒水或喷水雾可以制造人工彩虹。 平行的太阳光束照射到水滴上时,从不同部位以不同角度入射,入射光经水滴折射、内反射后,向水滴外各个方向射出。不过,出射光大部分是发散光,只有从某一适当部位以一定入射角射入水滴的光束,射出时仍保持平行,这时入射光和出射光的夹角最小,光的强度最大,形成彩虹。光束在水滴中经过一次内反射形成的是主虹,经过两次内反射形成的是霓。主虹常见的视半径约为42°,霓常见的视半径约为50°。因为水对光有色散作用,不同波长的光在水滴中的折射率不同,从红光到紫光折射率依次变大,折射角也依次变大,但光在水滴内被反射,经过一次反射形成的彩虹的光谱是倒过来的,红光在上,紫光在下,经过两次反射形成的光谱恰恰相反,这也就是为什么主虹和霓的色序相反。 色光三原色 人的眼睛是根据所看见的光的波长来识别颜色的。可见光谱中的大部分颜色可以由三种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是红、绿、蓝三原色光。这三种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呈现白色(白光);若三种光的强度均为零,就是黑色(黑暗)。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监视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 色光三原色(加色法):绿+蓝+红=白;红+绿=黄;蓝+绿=青;红+蓝=品红。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2 1.人的起跑反应时间有快有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反应时间通常在0.2~0.3秒,那么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反应时间会是( )。 A.1~2秒 B.0.1~0.2秒 C.0.5~1秒 2.人冬,雨落在树木、高楼、山岩等物体上,立即结成了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 )。 A.冰雹 B.雨夹雪主 C.冻雨太 3.右脑控制( )的运动。 A.左侧身体 B.上半身 C.右侧身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穿手介联 A.人们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水 B.衣服变干是因为水遇热凝结成水蒸气 C.水的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5.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 )。 A.地表径流 B.降水渗入 C.海洋 6.下列降水过程同时存在液体降水和固体降水的是( )。 A.冻雨 B.雨夹雪 C.冰雹 7.冬天,在同一环境里用手触摸木头、大理石和塑料,会感到大理石更冷,这是因为( )。 A.大理石的温度低 B.木头和塑料是热的良导体 C.大理石是热的良导体 8.俏俏的数学很好,书写的文字也非常漂亮,她的( )可能比较发达。 A.左脑 B.右脑 C.脊髓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这主要是为这解.A C.水的三种形态可以互相转化 10.作曲家能谱出优美的乐曲,画家能画出美丽的图画,这说明大脑具有( )。 A.记忆功能 B.识别功能 C.创造功能 11.下列方法中,( )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A A.多建高楼大厦,使用玻璃幕墙八来果哎 B.家里装修时,墙面尽量使用光滑的材料主贷氮烘口 C.剧场的墙面使用粗糙的材料 12.下列选项中,( )是因为热传递让物体温度升高的。 A.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 B.晒太阳感到热 C.将橡皮在桌子上快速滑动,与桌面接触处会发热 13.小明在西藏某地旅游时,导游告诉他,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小明的以下推理中合理的是( )。 A.远古人类曾把贝壳带上高原 B.这里曾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C.贝壳原来生活在高山上,后来环境巨变,才退到水中生活 14."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 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 C.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15.利用篝火取暖主要是利用了(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16.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表附近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 )。 A.云 B.雾 C.雨 17.子萱制作了几个彩色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的是( )。 A.红、橙、黄、绿、蓝、靛、紫 B.黄、绿、蓝 C.红、绿、蓝 18.形成露时的气温( )。 A.比形成霜时的要高 B.比形成霜时的要低 C.与形成霜时相同 19.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人,某个部位瘫痪,而其他部位正常,造成那个部位瘫痪的可能原因是( )。 A.大脑所传出的信息始终绕过瘫痪部位 B.瘫痪部位的神经坏掉了 C.瘫痪部位没有信息反馈给大脑 20.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21."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是自然光源 B.水中的月亮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水面的作用相当于平面镜 22.下列物体中,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 B.家用穿衣镜 C.眼镜 23.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24.下列方法中,( )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 A.多建高楼大厦,使用玻璃幕墙 B.家里装修时,墙面尽量使用光滑的材料科 C.剧场的墙面使用粗糙的材料 25.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是( )节气。 A.白露 B.寒露 C.霜降 26.北方冬天玻璃上形成的小水滴是( )而成的。 A.蒸发 B.凝结 C.沸腾 27.雨的形成不需要的是(邮)。果外育内量庭货 A.大量的水蒸气 B.小水滴不断聚集 C.对水蒸气加热 28.冰雹多发生在( )。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29.人们经常用"眼疾手快"形容一个人反应很快,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人(A)。 A.反应时间短 B.视力很好 C.肌肉发达四 30.下列关于人的大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脑的表面有许多沟回食8动线雄舞龄出 B.人的左、右脑的作用是一样的 C.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31.在通常的地形图或地球仪上,蓝色表示( )。 A.海洋 B.陆地 C.盆地 32.大脑的表面凸凹不平,和( )的表面相似。 A.核桃仁 B.杏仁 C.花生 33.下列不属于科学家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途径的是( )。 A.研究火山和地震 B.研究地热和温泉 C.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 34.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月亮 C.未点燃的蜡烛 35.小孔成像的现象是( )发现的。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36.把木头杯盖换成( )杯盖,保温效果会更好。 A.陶瓷 B.金属 C.泡沫塑料 37.下列选项中用来加快热传递的是( )。 A.热水瓶的瓶胆 B.电熨斗的金属底面 C.冬天盖的棉被 38.下图中的两个圆柱大小相同,圆柱的高与直径相比,( )。 A.高比直径大 B.高比直径小 C.高与直径相等 39.观察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发现:我国( )。 A.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B.西部多丘陵,东部多平原 C.西部多盆地,东部多山地 40.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行为中不合适的是( )。 A.迅速离开房间,到空旷的地方 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下 C.快速跑到窗边大声呼救 41.人的大脑分工不同,( )分管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等。 A.左脑 B.右脑 C.小脑 42.水在加热时,变热的水会在水壶里( )。落8 A.上升 B.下降 C.不动 43.手影的现象是利用了( )原理。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44.在地球内部,越往深处( )。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45.在太行山一带的山脉中发现卵石和海生螺蚌的化石,从而推断出这个地带在很早以前是( )。 A.湖泊 B.平原 C.海洋 46.烧开水时,壶壁与水之间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47.露经常在( )形成。 A.傍晚或夜间 B.中午 C.下午 48.在造霜实验中,在冰水中加盐是为了( )。 A.让水尽快结冰 B.制造更低的温度 C.增加水蒸气含量 49.下列成语中,包含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杯弓蛇影 B.如影随形 C.无影无踪 50.下列物体中,反射效果最差的是( )。 A.白色墙壁 B.棕色木板 C.黑板合大 51.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条件相同的是( )。 A.霜和雪 B.云和霜 C.露和霜 52.一般情况下,金属传导热的本领比木头( ) A.差 B.强 C.一样 53.潜水艇里的潜望镜是利用( )工作的。 A.光的折射原理 B.光传播速度快的原理 C.光的反射原理 54.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会觉得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 B.棉被能产生热量左式阳 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中亚( ) 55.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A.这些材料能生热 B.这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C.这些材料完全不传热 56.小明简要画出冷水和冰水的热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 57.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这样岩石便爆裂了,这是人们利用了( )可使岩石爆裂的特征。 A.冷热作用 B.流水作用 C.植物作用 58.小宇同学的家乡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 A.高原 B.山地 C.盆地上 59.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突主货重量燃雾姗雕小决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的温度太高 C.人类的活动 60.人站在阳光下会感到热,是因为太阳利用( )的方式传递了热量。 A.热辐射 B.热传导 C.热对流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2 1.B 2.C 3.A 4.A 5.B 6.B 7.C 8.A 9.B 10.C 11.C 12.B 13.B 14.C 15.C 16.B 17.B 18.A 19.C 20.C 21.C 22.C 23.A 24.C 25.A 26.B 27.C 28.A 29.A 30.B 31.A 32.A 33.C 34.A 35.C 36.C 37.B 38.C 39.A 40.C 41.B 42.A 43.C 44.A 45.C 46.A 47.A 48.B 49.A 50.C 51.A 52.B 53.C 54.A 55.B 56.A解析:热量由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57.A 58.C 59.A 60.A-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苏教版 科学 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教材 分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