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汇编.doc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汇编.doc(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
2、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第一章 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3、。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6、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区别及联系:(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互为联系,但并不相等。(2)土壤生产力是由土
4、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所谓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指的是土壤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人为耕作、栽培等管理措施。(3)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因此,高产的土壤必定是肥沃的,但肥沃的土壤并不一定高产。7、岩石的风化过程:地球表面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破碎,并使岩石等的成分和性质等改变的过程。8、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9、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母质不同于岩石,其颗粒小,且母质并不完全具备肥力的条件,但为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0、自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1)物质
5、的地质大循环:该循环过程,是在地质作用下进行的,不仅周期长,而且涉及的范围特别广;(2)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该循环过程,时间短、速度快、涉及范围小,使土壤中富集了养料元素,使土壤肥力形成并不断发展。注:生物小循环式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统一于母质上,生物小循环是土壤形成的动力。11、土壤形成因素:(1)母质:母质是构成土壤矿物部分的原始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营养(氮素除外)的最初来源;(2)气候:气候对土壤的发生起着积极能动的作用,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3)地形:地形不同,引起气候的明显差异,从而产生地表物质与能量在分配过程的不同;(4)时间:时间的长短,决
6、定土壤形成和发展的程度和阶段;(5)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刻,它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的发育方向。12、土壤分类是认识土壤、合理利用土壤和改造土壤的基础。13、土壤的分布:(1)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2)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3)土壤的区域性分布。1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气相、液相。土壤是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分散体系。液相和气相的体积约占50%,两者共同存于固相物质之间的空隙中,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整体,为植物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15、土壤的矿物质组
7、成:(1)原生矿物:地壳上经过物理风化而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一些原始成岩矿物;(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和成土作用后。逐渐改变其形态、性质和成分而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3)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的无机化合物。注:化学成分:O、Si、Al、Fe;物质组成:Fe2O3、Al2O3、SiO2、FeO16、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1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1)矿质化过程:有机质经微生物作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2)腐殖质化过程: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形成新的、更为复杂的
8、、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1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间的关系:(1)这两个过程是互相联系和不可分割的,随条件的改变而互相转化;(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3)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放其养分。注:土壤腐殖质的主要成分为胡敏酸和富里酸。我国北方土壤,其腐殖质以胡敏酸占优势,而南方土壤中以富里酸占优势。我国土壤由东向西,腐殖质的含量逐渐减少,胡敏酸的相对含量也逐渐降低。19、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碳氮比(C/N):当有机残体的C/N小于25:1时,对微生物活动有利;(2)土壤环境条件:土壤
9、温度高水分适宜、通风透气好,各种植物残体就容易进行矿质化。20、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的重要来源;(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5)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21、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1)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如种植绿肥,实行绿肥与粮食作物轮作,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等措施;(2)根据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的因素,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使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消耗达到动态平衡。22、土壤颗粒的分级:粒级名称粒径(mm)分类石砾31物理性砂粒砂粒粗砂粒10.25细砂粒0.250.05粉粒粗粉粒0.050
10、.01中粉粒0.010.005物理性黏粒细粉粒0.0050.002黏粒粗黏粒0.0020.001细黏粒0.00123、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性:(1)砂土类:土壤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保水保肥性差,水分蒸发快,土温昼夜温差大,称为“热性土”。黏性小,疏松好耕,宜耕期长,适宜块根、块茎作物;(2)黏土类: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土温昼夜温差小,称为“凉性土”。可塑性强,疏松好耕,耕作不良,宜耕期短;(3)壤土类:松而不散、黏而不硬、耕作良好,宜耕期长,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较好。24、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1)客土法;(2)引洪漫淤法;(3)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
11、构。第二章 土壤基本特性1、土壤酸碱反应:土壤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程度,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属性。2、土壤酸性(1)土壤酸性的来源:土壤的酸性是由H+和Al3+引起的。(2)土壤酸性的类型: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直接表现出的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潜在酸度:土壤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H+、Al3+所引起的酸度,通常用100g烘干土中氢离子的毫摩尔数表示。潜在酸度又可分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注:土壤中的潜在酸度比活性酸度要大的多,两者是处于一个平衡系统中的两种酸度。活性酸度是土壤酸性的强度指标,而潜在酸度是土壤酸性的容量指标。3、土壤碱性(1)土壤碱性的来源:由于土壤中有
12、弱酸强碱的水解性盐类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是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碱金属(Na、K)及碱土金属(Ca、Mg)的盐类存在;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离子和钙离子的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引起钠离子的交换水解作用,而使土壤溶液呈碱性。(2)土壤碱性的表示方法:pH值;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总量,用中和滴定法测定;碱化度:碱化度(%)=(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100%4、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系:(1)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2)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微生物活性;(3)土壤酸碱反应与植物及农作物生长的关系;(4)土壤酸碱反应对土壤结构的影响。5、土壤的缓冲性能:在土壤中加
13、酸或加碱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缓冲性能越强。6、土壤酸碱性的调节:(1)酸性土的改良: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改良;(2)碱性土的改良:通常采用施用石膏、硫磺、明矾、硫酸铁、有机肥料等方法进行改良。7、土壤胶体的种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8、土壤胶体的性质: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带电性、凝聚性与分散性。9、土壤交换吸附性能:分子或离子在固相表面的富集过程。10、阳离子交换作用: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表面所西索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11、盐基饱和度: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
14、的百分数。注:土壤盐基饱和度越高,盐基离子的有效性也越高。一般认为,盐基饱和度大于80%的土壤是肥沃的土壤,盐基近饱和的土壤常为中性或碱性,盐基饱和度低的土壤则为酸性。我国土壤的盐基饱和度有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的趋势。12、土壤的吸附作用对肥力的影响:(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2)影响养分的有效性;(3)影响施肥的方式和效果。13、土壤养分:依靠土壤提供的营养元素(1)大量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2)微量营养元素:氯、铁、硼、锰、锌、铜、钼。14、水对土壤养分的作用(以水调肥):(1)作物吸收养分离不开水;(2)养分的转化离不开水;(3)水分影响养分的有效性。15、土壤结
15、构体: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土团、土块、土片等);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在土壤中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排列情况及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16、土壤结构体的类型:(1)块状结构体和核状结构体;(2)柱状结构体和棱柱状结构体;(3)片状结构体;(4)团粒结构体:包括团粒和微团粒。17、土壤的团粒结构:分为水稳型和水不稳型(1)形成:胶结物质(主要为腐殖质)、胶结力;(2)破坏:机械作用:过度耕作、不良的灌水方式;理化作用:过多的钙盐和钠盐。(3)恢复:施有机肥、施含钙的化肥、有些还采用掺入PNC。18、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协调作用:(1)能协调土壤水
16、分和空气的矛盾;(2)能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3)能稳定土温,改善土壤温度状况;(4)改良土壤耕性,改善植物扎根的土壤条件。19、土壤孔隙特性:土壤固体颗粒间所形成的大小形状、性质各异的孔隙的数量、比例及在土层中分布情况的综合反映。20、土壤的“当量孔径”或“实效孔径”: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计算公式:d=3/S其中:d为孔隙的当量孔径,mm;S为土壤水所承受的吸力(土壤水吸力),hPa。21、土壤孔隙的分级(根据当量孔径的大小及其作用):(1)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孔径小于0.002mm的孔隙;(2)毛管孔隙:当量孔隙为0.020.002mm的孔隙;(3)通气孔隙:当量
17、孔径大于0.02mm的孔隙。注:土壤孔隙度是以上三种孔隙度的总和。22、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之间以及土体内部的气体交换的性能。注:氧化还原电位Eh可作为土壤通气性的指标。23、土壤通气性的重要性:(1)通过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不断排出CO2,同时从大气中获得新鲜O2,使土壤空气不断得到更新;(2)土体内部的气体交换,可使土体内部各部分的气体组成趋向均一。24、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1)土壤通气性:通气性越好,Eh升高;(2)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含量越高,Eh下降;(3)微生物活动:微生物活动越剧烈,Eh下降;(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如水稻的根系可以泌氧,而使根际土壤的Eh值
18、高于周围;(5)土壤pH值:一定条件下,土壤的Eh值随着pH值得升高而下降。25、土壤的热性质:土壤本身具有的热学性质。26、土壤热性质指标:土壤吸热性、土壤散热性、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性、土壤导温性。27、土壤导温性:土壤吸收一定热量之后,使其温度产生不同程度升高的一种性能。导温性常以导温率K来表示:K=/ C,其中:K为导温率,cm2/s;为土壤导热率;C为土壤容积热容量。注:当土壤含水量由小渐增到某一值时,导温率K逐渐增大至最大值,但当土壤含水量继续增大时,K反而减小了。第三章 土壤水分1、土壤水:吸附于土壤颗粒和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水,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液态水、固态水及气态水都可能存在。2
19、、土壤水分类型:(1)吸湿水:由分子吸引力吸附的水分,土壤的吸湿性是由于土粒表面的分子作用引起的。影响因素:土壤的比表面积越大、土壤质地越黏重、胶粒越分散、吸附力越强,它的吸湿能力也越大,吸湿水含量越高;土壤吸湿水含量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正比;土壤的含盐量高,尤其含吸湿性强的盐类如CaCl2 、MgCl2越多,则吸湿系数越大。 物理性质:对溶质没有溶解能力,导电性极弱甚至没有导电性,冰点下降至-78,被紧缚于土壤颗粒表面,不能作液态流动,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重力也不能使它移动,只有在转变为气态的先决条件下才能运动,因此又称紧束缚水。(2)薄膜水:在土粒周围的吸湿水层外围形成薄的膜状液态水称为薄膜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学 农作 复习资料 汇编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