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pptx
《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pptx(5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57第三章第三章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主要功效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粪便。(一)消化管消化管始自口腔,终于肛门。包含口、咽、食管、胃、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临床以十二指肠为界,将十二指肠以上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消化管称为下消化道。(二)消化腺消化腺包含肝脏、胰腺、唾液腺等。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57消化系统解剖结构消化系统解剖结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消化管口腔口腔食管食管胃胃咽咽小肠小肠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空肠空肠回肠回肠大大肠肠上消化道上消化道下消化道下消化道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57二、消化系统功效二、消化系统功效主要功效是消化、吸收消化、吸收。对从外界摄取食物进行一系列复杂物理性和对从外界摄取食物进行一系列复杂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使其变成简单可溶性物质如单糖、氨基酸、甘油、脂肪化学性消化,使其变成简单可溶性物质如单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然后经小肠吸收入血液和淋巴营养全身,另一部分未消化吸收酸等,然后经小肠吸收入血液和淋巴营养全身,另一部分未消化吸收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另外,还有免疫和内分泌功效。消化管壁内有丰富淋巴组织,组成机另外,还有免疫和内分泌功效。消化管壁内有丰富淋巴组织,组成机体防御功效第一道防线。消化管胃及小肠、大肠含有各种类型内分泌体防御功效第一道防线。消化管胃及小肠、大肠含有各种类型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各种激素。细胞,可分泌各种激素。三、消化管壁普通组织结构三、消化管壁普通组织结构消化管壁普通可分为四层(除口腔外),由管腔内面向外依次为消化管壁普通可分为四层(除口腔外),由管腔内面向外依次为粘膜、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571粘膜 是消化管进行消化吸收主要部分,又分为上皮、固有膜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层和粘膜肌层三层。(1)上皮 是消化管壁最内层。上皮类型依部位而异(2)固有膜 由细密结缔组织组成(3)粘膜肌层 为薄层平滑肌组成,内环外纵两层2.粘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3.肌层 口腔、咽、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普通为内环外纵两层4.外膜 为薄层结缔组织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5/57第二节第二节消化管消化管一、口腔一、口腔(一)位置口腔是消化管起始处,借口唇与外界相通,借咽峡与咽相续。(二)分部口腔以上、下颌牙咬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6/57(三)牙牙是最坚硬最坚硬器官,嵌于牙槽中1形态分部牙按形态可分为牙冠、牙根、牙颈。2结构牙结构包含牙质、牙釉质、粘合质。牙质为主体,牙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粘合质也称牙骨质,包在牙根、牙颈周围。牙形态、结构牙形态、结构牙齿嵌于牙槽中牙齿嵌于牙槽中共分三部冠根颈共分三部冠根颈牙质组成牙主体牙质组成牙主体根颈骨质包一层根颈骨质包一层釉质覆于牙冠上釉质覆于牙冠上瓷白光亮最坚硬瓷白光亮最坚硬牙髓位于牙腔中牙髓位于牙腔中根尖小孔牙槽通根尖小孔牙槽通龋洞加深及牙髓龋洞加深及牙髓三叉神经传剧痛三叉神经传剧痛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7/573牙名称及排列(1)乳牙排列:右上颌左上颌右下颌左下颌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2)恒牙排列:右上颌8765432112345678左上颌右下颌8765432112345678左下颌1中切牙2侧切牙3尖牙4第一前磨牙5第二前磨牙6第一磨牙7第二磨牙8:第三磨牙4牙萌出牙萌出牙萌出生后六月始萌发生后六月始萌发一岁左右已经有八一岁左右已经有八三岁以前要出齐三岁以前要出齐六到八岁换恒牙六到八岁换恒牙5牙周组织包含牙槽骨、牙周膜、牙龈。(四)舌舌位于口腔底,以“V”形界沟分为舌前2/3舌体和舌后1/3舌根。舌结构主要包含舌粘膜和舌肌。舌是肌性器官,分舌尖、舌体和舌根。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8/571舌粘膜舌粘膜淡红,表面有许多舌乳头。轮廓乳头和菌状乳头主管味觉,丝状乳头接收触觉刺激。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9/572舌肌(1)舌内肌:组成舌主体,属骨胳肌骨胳肌。(2)舌外肌:为一对颏舌肌,一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双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前方。舌形态、结构舌形态、结构舌外粘膜舌内肌舌外粘膜舌内肌V形界沟分根体形界沟分根体舌面粘膜乳头多舌面粘膜乳头多各有功效要切记各有功效要切记轮廓菌状主味觉轮廓菌状主味觉触觉刺激丝丝系触觉刺激丝丝系(五)口腔腺口腔腺主要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1腮腺位于耳前下,腺管横过咬肌前,开口于正对上颌第二磨牙颊粘膜上。腮腺腮腺耳廓前下有腮腺耳廓前下有腮腺腺管横过咬肌前腺管横过咬肌前开口上颌颊粘膜开口上颌颊粘膜正对第二磨牙边正对第二磨牙边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深面,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位于舌深面,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0/57二、咽二、咽(一)咽位置和形态咽位于16颈椎前方,为一漏斗形肌性管道。长约12cm。(二)咽分部与沟通1鼻咽正对鼻后孔,并借此与鼻腔相通。侧壁有咽鼓管咽口通中耳。2口咽软腭与会厌平面之间,前借咽峡通口腔,在与腭咽弓之间隐窝内有腭扁桃体。咽峡咽峡: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分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分界界4喉咽会厌与第六颈椎下缘之间,前对喉,借喉口与喉腔相通,下续食管。咽分部与沟通咽分部与沟通鼻咽口咽和喉咽鼻咽口咽和喉咽鼻口喉腔相通连鼻口喉腔相通连咽鼓管口通中耳咽鼓管口通中耳六颈下缘续食管六颈下缘续食管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1/57三、食管三、食管(一)食管形态、位置、分部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cm,沿脊柱前方下降,上续咽,下接胃贲门。可分颈、胸、腹三部。(二)食管狭窄及意义1第一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C6。2第二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约25cm,T4。3第三狭窄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膈处,距切牙约45cm,T10。狭窄意义:是肿瘤好发部位和异物易滞留肿瘤好发部位和异物易滞留部位部位。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2/57四、胃 两口、两壁、两缘、四部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3/57四、胃四、胃(一)胃形态和分部1形态即两壁、两缘、两口。两壁即前、后两壁,两缘即大弯和小弯,两口即上口贲门、下口幽门。2分部分四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幽门部临床也称胃窦,分幽门窦和幽门管两部。(二)胃位置胃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少部位于腹上区(剑突下)。注:二门部贲门部、幽门部。(三)胃壁结构特点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食管狭窄及意义食管狭窄及意义食管全长三处狭食管全长三处狭异物肿瘤最好发异物肿瘤最好发首在食管起始处首在食管起始处次于左支相交叉次于左支相交叉三过食管裂孔处三过食管裂孔处侧算距离到切牙侧算距离到切牙前俩十五二十五前俩十五二十五最末四十才抵达最末四十才抵达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4/57胃壁粘膜结构特点胃壁粘膜结构特点 粘膜粘膜上皮上皮:分泌粘液(阻止胃液内盐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本身消化)分泌粘液(阻止胃液内盐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本身消化)固有层:含胃腺固有层:含胃腺 粘膜肌层:粘膜肌层:胃底腺胃底腺贲门腺贲门腺 幽门腺幽门腺胃底腺胃底腺主细胞(数量较多):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成为有活性胃蛋白酶,主细胞(数量较多):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成为有活性胃蛋白酶,参加蛋白质分解)参加蛋白质分解)盐酸:杀菌和激活胃蛋白酶原盐酸:杀菌和激活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壁细胞:内因子:促进回肠对内因子:促进回肠对VitB12吸收吸收分泌碱性粘液和溶菌酶分泌碱性粘液和溶菌酶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5/57五、小肠五、小肠(一)形态位置小肠长57米,位于腹腔中下部。上接幽门下续盲肠。(二)分部小肠全长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小肠黏膜结构特点小肠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组成,其特征是:1.腔面有许多环状皱襞和肠绒毛环状皱襞是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环状或半环状结构;肠绒毛是在环状皱襞或粘膜表面由上皮和固有膜向肠腔突出指状突起。2.含有发达肠腺:由上皮下陷入固有膜中形成单管腺,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亲银细胞、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6/571十二指肠(1)上部:起自幽门,指向肝门。起始处称十二指肠球,粘膜平滑,是溃溃疡好发疡好发部位。(2)降部:沿脊柱右侧下降,后内侧壁有十二指肠纵襞,末端为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大乳头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3)水平部:向左横过第二腰椎。(4)升部:末端向下弯曲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韧带)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是上、下消化道分界,也是临床外科手术识别空肠起端标志。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7/57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上部:十二指肠球上部:十二指肠球降部: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水平部:肠系膜上动脉水平部:肠系膜上动脉升部:十二指肠悬韧带升部:十二指肠悬韧带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系指因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所引发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8/572空肠和回肠空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回肠下端连于盲肠,二者借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盘曲于腹腔中、下部,没有显著分界没有显著分界。(1)空肠:腹腔左上部,空回肠空肠:腹腔左上部,空回肠前前2/5,管径较大,管壁较厚,管径较大,管壁较厚,血供丰富。血供丰富。(2)回肠:腹腔右下部,空回肠回肠:腹腔右下部,空回肠后后3/5,管径略小,管壁较薄,管径略小,管壁较薄,血供稍差。血供稍差。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19/57Meckel憩室憩室区分区分空肠空肠回肠回肠位置位置左腰区左腰区,脐区脐区脐区脐区,右髂区右髂区,下腹区下腹区长度长度近侧近侧2/5远侧远侧3/5外观外观粗粗,粉红粉红,血管多血管多细细,粉灰粉灰,血管少血管少淋巴滤泡淋巴滤泡孤立孤立集合集合血管弓血管弓级数较少级数较少级数较多级数较多空肠空肠与回肠与回肠 回肠(内面观)回肠(内面观)肠系膜肠系膜空肠(内面观)空肠(内面观)环状襞环状襞孤立淋巴滤泡孤立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0/57六、大肠六、大肠大肠起自回肠,终于肛门。约1.5米米,呈“门框”状包绕在小肠周围。可分为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盲肠和结肠表面有三个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结肠带共三条,交汇于阑尾根部。功效:吸收水分、分泌黏液、形成粪便排除体外。1盲肠左接回肠,上续结肠,下连阑尾。2.阑尾:长68cm,末端位置不定。根部固定,恰是三条结肠带交汇处,是临床手术寻找阑尾主要标志。其体表投影为麦氏点麦氏点,即脐与右髂前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交点。3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状结肠。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1/571.盲肠盲肠位置位置: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回肠末端开口于盲。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肠称回盲口。回盲瓣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瓣,称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瓣,称回盲瓣。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2/572.阑尾阑尾位于右髂窝内,连于盲肠后内侧壁。位于右髂窝内,连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汇合处三条结肠带汇合处,是手术中寻找阑尾标志。,是手术中寻找阑尾标志。阑尾根部体表投影:阑尾根部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1/3交点处,称交点处,称麦氏点麦氏点。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3/57结肠起自盲肠上端,结肠起自盲肠上端,至第至第3 3骶椎平面移行为骶椎平面移行为直肠,分为升结肠、直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与乙横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状结肠4 4部分。部分。3.结肠结肠结肠结肠袋袋结肠结肠带带肠脂肠脂垂垂盲肠和结肠表面有三个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肠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脂垂。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4/574 4直肠直肠 上接乙状结肠,下接肛门,约上接乙状结肠,下接肛门,约15cm15cm。全长有两个弯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全长有两个弯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以盆膈为界分为盆部和肛门部。凸向前。以盆膈为界分为盆部和肛门部。盆部:下份膨大,称直肠壶腹,内有盆部:下份膨大,称直肠壶腹,内有2323个直肠横襞,结肠镜检时应防止损个直肠横襞,结肠镜检时应防止损伤。伤。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5/57直肠壶腹:直肠壶腹:直肠下段肠腔扩大形成。直肠下段肠腔扩大形成。直肠横襞直肠横襞 中间直肠横襞中间直肠横襞大而大而显著,位置恒定,距显著,位置恒定,距肛门肛门约约7cm7cm,可作为可作为直直肠镜检定位标志肠镜检定位标志。直肠横襞直肠横襞 乙状结肠或结肠镜乙状结肠或结肠镜检时:检时:要注意各部弯要注意各部弯曲或横襞。曲或横襞。结肠镜检结肠镜检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6/574直肠直肠矢状面上两个弯曲矢状面上两个弯曲:骶曲:骶曲凸向后骶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会阴曲:会阴曲凸向前会阴曲凸向前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7/575肛管肛管上为盆膈平面,下止于肛门,长约上为盆膈平面,下止于肛门,长约4cm4cm,平时处于收缩状态。,平时处于收缩状态。肛管:主要结构有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等。齿状线由肛柱下端和肛瓣边缘围成,线上线下神经起源、动脉供给、血液回流均不一样,线上是粘膜,线下是皮肤。线上形成痔是内痔,线上形成痔是内痔,线下形成痔是外痔,内痔不痛外痔痛。线下形成痔是外痔,内痔不痛外痔痛。齿状线组成、区分、意义齿状线组成、区分、意义肛柱下端肛瓣缘肛柱下端肛瓣缘连成锯齿环形线连成锯齿环形线线上粘膜下皮肤线上粘膜下皮肤供血回血分两端供血回血分两端线下神经属躯体线下神经属躯体线上粘膜内脏管线上粘膜内脏管内痔不痛外痔痛内痔不痛外痔痛辛辣不吃酒莫沾辛辣不吃酒莫沾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8/57肛柱肛柱肛瓣肛瓣肛窦肛窦齿状线齿状线肛柱肛柱肛瓣肛瓣肛窦肛窦齿状线齿状线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29/57内痔内痔外痔外痔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0/57第三节第三节 消化腺消化腺一、唾液腺(一)大唾液腺位置(二)唾液腺组织结构结缔组织被膜深入腺实质将其分为许多叶和小叶。腺组织分为腺泡和导管1腺泡是腺体分泌部,呈泡状或管泡状,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组成,按腺细胞形态和分泌物性质不一样可分为三型。浆液性腺泡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该细胞多呈锥体形,其内粗面内质网丰富,顶部含许多酶原颗粒,分泌物为稀薄而清液体,富有酶物质(淀粉酶)和少许粘液。粘液性腺泡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胞质顶部充满粘原颗粒,。核常被挤到基部压成半月状或扁平形,当分泌物排出时,核又复圆或椭圆形。其分泌物为粘稠液体,主要为蛋白多糖。混合性腺泡由浆液性腺细胞和粘液性腺细胞两种细胞组成,其分泌物兼有粘液和浆液。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1/57唾液腺唾液腺(一一)腮腺腮腺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正确颊粘膜上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正确颊粘膜上(二二)下颌下腺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体内面位于下颌骨体内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导管开口于舌下阜(三三)舌下腺舌下腺位于舌下襞内位于舌下襞内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腮腺管腮腺管腮腺腮腺舌下襞舌下襞舌下阜舌下阜舌下腺小管舌下腺小管下颌下腺管下颌下腺管舌下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下颌下腺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2/572.导管 是分泌物排出时所经过管道,称排泄部。为上皮性管道,可分为闰管、分泌管和排泄管。闰管 是与腺泡直接相连最细一段,较短,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分泌管 又称纹状管,与闰管相延续,管径粗,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核位于细胞上部。排泄管 由分泌管聚集成小叶间导管,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管径较粗,管壁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小叶间导管逐层汇合成一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3/57(三)三对大唾液腺结构特点 结构近似,但各有一些特点。1.腮腺为纯浆液性腺,闰营较长,有分泌管,间质中常见脂肪细胞。分泌物中淀粉酶多,粘液少。2.颌下腺为混合性腺,大多为浆液性腺泡;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较少,闰管短,分泌管较长,分泌物含淀粉酶少,粘液多。3.舌下腺为混合性腺,以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为主,少数为浆液性腺泡,无闰管、分泌管不显著分 泌物以粘液为主(四)唾液腺功效 分泌唾液,湿润0腔粘膜,滑润食物;分泌淀粉酶,能水解淀粉;唾液有清洁口腔和杀菌作用。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4/57二、肝二、肝(一)形态肝是最大消化腺,呈楔形褐红色。1膈面以镰状韧带为界分为左、右两叶。2脏面有两纵一横沟,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1)左纵沟: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2)右纵沟:前为胆囊窝,后有下腔静脉经过。(3)横沟:又称肝门,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部位。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5/57 肝上面称肝上面称膈面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被镰状韧带分为肝肝左叶、肝右叶左叶、肝右叶。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6/57 肝下面称为肝下面称为脏面脏面,有个有个H H形沟,其横沟称形沟,其横沟称肝门肝门,有,有肝固有动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和肝门静脉肝管和肝门静脉等进出等进出肝。肝。肝左叶肝左叶肝右叶肝右叶方方叶叶尾尾状状叶叶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7/57(二)肝位置肝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少部分位于左季肋区。1肝上界与膈穹隆一致。2肝下界右侧与右肋弓基本一致,剑突下可达35cm,平静呼吸时上下共有23cm移动度。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8/57 肝大部分位于右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延至左季肋小部分延至左季肋区区。成人只在剑突。成人只在剑突下下3 35cm5cm处可触及处可触及肝。肝。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39/57肝外胆道肝外胆道 组成组成:包含肝左管、包含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与胆总管囊管、胆囊与胆总管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0/57三、胆囊和胆道1胆囊(1)位置:胆囊位于右季肋区,肝下方胆囊窝内。(2)形态分部:似梨形。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四部。(3)主要功效:暂时储存和浓缩胆汁。(4)胆囊底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稍下方。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体表投影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体表投影胆囊似梨形胆囊似梨形位于右肋中位于右肋中胆囊窝内藏胆囊窝内藏底体接管颈底体接管颈右锁交肋弓右锁交肋弓胆囊底投影胆囊底投影结石或炎症结石或炎症此处有压痛此处有压痛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1/57胆囊三角胆囊三角(Calot三角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脏脏面形成三角形区域,其内可见胆囊动脉经过。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2/57胆总管胆总管 commonbileduct 胆总管行向下与胰胆总管行向下与胰管合为管合为肝胰壶腹肝胰壶腹,开,开口于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由由肝总管与胆囊管肝总管与胆囊管锐角汇合而成。锐角汇合而成。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3/57(2 2)胆汁排泄路径)胆汁排泄路径:肝细胞肝细胞胆小管胆小管左、右左、右 肝管肝管胆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胆囊胆囊胆囊管胆囊管小叶间胆管小叶间胆管肝总管肝总管肝胰壶腹肝胰壶腹2胆道 是将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管道。(1)胆汁产生部位:肝细胞 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4/57胆汁排出路径胆汁排出路径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5/57四、胰四、胰四、胰四、胰 腹上区腹上区腹上区腹上区 左季肋区左季肋区左季肋区左季肋区 L1,2L1,2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 后:下腔静脉后:下腔静脉后:下腔静脉后:下腔静脉 胆总管胆总管胆总管胆总管 肝门静脉肝门静脉肝门静脉肝门静脉 腹主动脉腹主动脉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右:十二指肠右:十二指肠右:十二指肠右:十二指肠左:脾门左:脾门左:脾门左:脾门胰头胰头胰头胰头 钩突钩突钩突钩突 胰体胰体胰体胰体 胰尾胰尾胰尾胰尾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一)、胰位置与毗邻(一)、胰位置与毗邻(一)、胰位置与毗邻(一)、胰位置与毗邻(二)、胰分部(二)、胰分部(二)、胰分部(二)、胰分部胰管胰管胰管胰管 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大乳头大乳头大乳头副胰管副胰管副胰管副胰管 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钩突钩突钩突钩突胰头胰头胰头胰头胰体胰体胰体胰体胰尾胰尾胰尾胰尾胰管胰管胰管胰管副胰管副胰管副胰管副胰管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6/57四、胰四、胰(三)结构1外分泌部分泌胰液,由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2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调整血糖。胰位置、分部、结构胰位置、分部、结构胰在胃后一二间胰在胃后一二间头周包绕十二环头周包绕十二环胰体胰尾向左伸胰体胰尾向左伸分泌胰液入胰管分泌胰液入胰管内分泌部称胰岛内分泌部称胰岛控制血糖不简单控制血糖不简单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7/57 副胰管: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肠小乳头 胰管:胰管:开口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于十二指肠大乳头乳头副胰管胰管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8/57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49/57第四节第四节 腹膜腹膜脏腹膜壁腹膜腹膜腔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50/57一、腹膜与脏器关系一、腹膜与脏器关系(一)腹膜内位器官(二)腹膜间位器官(三)腹膜外位器官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51/57二、腹膜形成主要结构二、腹膜形成主要结构(一)韧带1.肝韧带2.脾韧带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52/57(二)系膜(二)系膜1.肠系膜2.横结肠系膜3.阑尾系膜4.乙状结肠系膜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53/57(三)网膜及网膜囊(三)网膜及网膜囊1.小网膜2.大网膜3.网膜囊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54/57(四)隐窝和陷凹(四)隐窝和陷凹肝肾隐窝,直肠膀胱陷凹,直肠子宫陷凹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55/57练习题1 1 试述食管狭窄。试述食管狭窄。2 2 试述十二指肠分部。试述十二指肠分部。3 3 试述阑尾位置和体表投影。试述阑尾位置和体表投影。4 4 何谓内痔、外痔、混合痔?何谓内痔、外痔、混合痔?5 5 试述胆汁产生与排出路径。试述胆汁产生与排出路径。6 6 名词解释:牙式、名词解释:牙式、VaterVater壶腹、壶腹、OddiOddi括约肌、括约肌、TreitzTreitz韧带、韧带、McBurneyMcBurney点、肛点、肛管、第一肝门、第二肝门、管、第一肝门、第二肝门、GlissonGlisson系统、系统、CalotCalot三角、十二指肠大乳头三角、十二指肠大乳头56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56/57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点:1 1 十二指肠分部。十二指肠分部。2 2 结肠特征。结肠特征。3 3 直肠与肛管区分。直肠与肛管区分。4 4 肝脏结构和功效。肝脏结构和功效。难点:难点:肝脏结构和功效。肝脏结构和功效。GlissonGlisson系统系统 肝段肝段57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57/57-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系统 解剖学 消化系统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