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doc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doc(12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的重点: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 ①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② 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活动1. 2 .3 .5 三、教学提纲 (一)人口增长 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 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 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活动2: 活动分析: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 最后总结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人口增长模式 1.“高一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特点: 传统型: 阅读: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 活动3 2.“高一低一高”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过渡型: 分布: 3.“低一低一低”人口增长模式 阅读:2000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情况表: 特点:现代型: 分布: (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政策 阅读: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 我国正在向现代型过渡 小结:略 课后作业:新课堂P2 研究性学习: 1.查找青岛市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绘制其变化曲线,判断目前青岛市人口增长模式,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与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不协调,因此,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人类发展也是有害的。目前,只有地球环境适合人类生存,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明确资源、科技水平、生活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该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则是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可达16亿左右,但目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特别是人口与淡水、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正视我国人口与环境的严峻现实,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地球及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环境的限制性。 2.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图片、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现象。 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联系我国的具体情况,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 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1.人口增长模式有哪些类型?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形的曲线? 生 (回答) 1.“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J”形曲线。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展示“人口爆炸”漫画。 资料:1970年全世界人口为33.5亿,按每年20‰速度递增,2005年可达到67亿,2075年将是268亿,前景令人忧虑。人口学家预言:如果地球上的人口每35年翻一番,到3550年,人类自身机体总质量将会等于地球的质量! 师 “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的词汇,它十分形象地反映出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 提出问题:“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板 书: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爆炸” 生 (回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课件展示: “世界‘10亿’人口年表” (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 1.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2.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生 地球上的总人口从公元初年的2亿增加到10亿,大约经历了1800年的时间;从10亿增加到20亿,大约经历了100年的时间(1830~1930年);从20亿增加到30亿,大约经历了30年的时间(1930~1960年);从30亿增加到40亿,只经历了14年的时间(1960~1974年);从40亿增加到50亿,只经历了13年(1974~1987年);从50亿增加到60亿,只经历了12年(1987~1999年)。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间隔逐渐变短。 生 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世界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呈“J”形曲线增长。 师 这种“J”形曲线有何特点? 生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为人口的指数增长。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11页“活动”内容: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对两种观点加以分析评论。 生 (阅读、讨论,得出意见)赞成观点二。 师 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即“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在两个世纪以内,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例将会是256:9,在三个世纪以内,将会是4 096比13。他的“两个级数”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而虚构出来的。若据他计算,当今世界人口应超过550亿,与事实不符。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能主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但马尔萨斯在人类历史上较早地提出人口问题,并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的关系明确地摆到社会面前,是有参考价值的。他的“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因而在当今尤其值得人们关注。 (承转)人口爆炸式地增长,但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的生存发展可能会受到环境的限制。 板 书: 二、环境的限制性 师 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必须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反过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课件展示: 漫画“人与资源” 提问: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生 揭示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说明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师 资源是制约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取的资源的数量,与科学技术水平有关,科技水平越高,越能够拓宽和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页的活动“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思考问题1、2、3。 生1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生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日益广泛和深入。因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越来越多,资源的利用率会不断提高,会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承转)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只有建立良性循环关系,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师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对土地资源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 (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12页“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下表。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选择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空格内。 读“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并将适当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 A.破坏生态平衡 B.土地退化 C.人均耕地减少 D.破坏植被 E.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F.毁林开荒 G.自然灾害频繁 H.粮食需求增加 生 自上而下、自左至右依次为:CHDBGEFA(说明:H与C,A与F可互换位置)。 师 矿产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带来哪些影响? 生 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 师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短时间内难以再生,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弥补矿产资源的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的状况? 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会日益广泛深入,资源后备储量会有所增加,对一些可能耗尽的矿产资源,人类应寻找新的可以代替的资源。 师 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品种日益增加,类型越来越多,要求不断降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矿产资源的减少。再加上海底矿产资源,如锰等的开发利用已经提上日程,使许多重要矿产的储量至少可保证今后若干年的需要。钻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给人类开发利用地壳深层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为什么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生 由于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上水污染等。 师 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 生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所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目前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该地区水源紧张的局面。 师 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人类毁坏森林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生 大面积毁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表面的环境是有限的,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状况,地球能一直承受人口的持续增长吗?我们生活的地球空间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也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板 书: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师 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 生 人口容量是指全球或某一地区的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环境生态能够承载多少人,而不是指地球有多大的空间,有多少人的立足之地。 师 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区别的。有何区别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人类的空间”材料,思考问题。 生 (回答)人类本身所占据的空间并不算大,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怀特岛上,但人类的生存空间却要大得多。 要了解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必须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 [问题探究] 1.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2.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 生 (自主学习后回答) 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二者的区别是: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课件展示: 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讨论)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学生讨论,找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师 (归纳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拓宽和丰富人类的生存环境;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外部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的利用来实现的,开放能够增大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师 读“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漫画。请学生阅读教材P下标14活动“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分析三派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你同意哪一派的观点呢? 课件展示: 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 生 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课件展示: (展示时只保留最左一栏和最上一栏,学生回答后分步显示表格内容) 观点 着眼点(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 悲观派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①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 乐观派 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①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中间派 介于悲观派和乐观派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师 由于采取的分析和预测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针对这些观点,从全面分析看,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都有失偏颇,只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观点才更加全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口容量。 师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产物。人口容量有哪些特点? 生 人口容量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 师 临界性,说明人口数量应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的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会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 相对性,说明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是不同的。 警戒性,说明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低警戒线。 [活动探究] 教材P15“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思考问题1、2。 潜力区 具体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北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 4 800 480 38 中温带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南温带 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苏皖北部、辽南 87 900 22 000 279 北亚热带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中亚热带 江南丘陵、南岭、武夷山区、四川盆地、湘西—黔东 229 700 57 000 427 南亚热带 台湾中北部、福建东南部、两广中南部及滇南 91 900 22 900 460 热带 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双版纳、藏东南 22 400 5 600 486 干旱及半干旱区 内蒙古、宁夏、吉林西部、河西走廊、新疆 85 600 8 500 32 青藏区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生 (阅读思考讨论后回答) 1.我国最多可承载16亿人。 2.我国环境人口承载力东部比西部大,南方比北方大。 师 该表把我国按气候因素分成九个地区,给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和可承载人口数。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环境承载力就不同,人口容量也就不同,我国人口承载力南方比北方大,东部比西部大,也说明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各地区可承载人口之和应该就是我国的最大可承载人口数,通过计算,可得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超过这一数量,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环境就会恶化,因而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警戒性的特点。 课堂小结 由于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导致某些资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 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特定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估算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 (1)深入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2)分组讨论,确立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讨论各要素的影响。 (4)根据目前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对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估算。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撰写小论文,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目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 ) 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素质太低 D.森林破坏严重 答案 B 2.水能作为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的历史时期是( ) A.旧石器时代 B.农业社会 C.产业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答案 B 3.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认为,全球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应为( ) A.110亿或略多 B.60亿 C.200亿 D.250亿 答案 A 4.某地区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①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变化 ②某地某时期资源总数不断变化 ③人口不断迁移 ④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实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D 5.关于全球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各国假定的条件、采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结果大体一致 ②出现了悲观、乐观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三种不同观点 ③中国的人口已达到极限 ④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较合理健康的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6.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基本国策是( ) A.珍惜粮食 B.环境保护 C.计划生育 D.控制大城市规模 答案 C 7.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消费水平 B.资源 C.科技水平 D.生产能力 答案 A 二、综合题 8.(1999年广东高考题)下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请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 )生存条件恶化 (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人均资源减少 (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 )人均收入减少 (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答案 依次为i或j、a或b、e或f、j或i、c或d、g或h、a或b、d或c、h或g、f或e 9.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年份 1949 1957 1966 1971 1977 1982 1990 人口(亿) 5.4 6.4 7.4 8.4 9.4 10.3 11.3 人均耕地(亩/人) 2.70 2.34 2.02 1.79 1.60 1.50 1.40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以上情况,你认为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 (3)将表格资料绘成曲线图。 答案 (1)随着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逐渐减少 (2)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略 10.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1999年人均大气温室气体排放图(15个总排放量最高的国家) 材料二:全球CO2排放量分布表——各国排放比重(据世界银行2000年报告) 美国 日本 中国 俄罗斯 印度 其他高收入国家 全世界其他国家 23% 5% 15% 7% 4% 19% 27% 材料三:1997年12月11日,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达成。它反映了人类应对地球变暖这一有害现象的迫切需要。议定书规定38个主要工业国在2008~2010年期间将CO2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削减8%。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在《千年宣言》中承诺:确保《京都议定书》在2002年联合国环保大会10周年之前生效并按规定减排温室气体。 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宣称,在美国经济下滑时采用低排放、高成本的能源,对美国经济不利。近期宣布退出克林顿政府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对国际环保事业形成巨大阻力,引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据统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上升了1.1 ℃。近期上升速度加剧,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惊人地上升了0.4 ℃。地球变暖趋势加快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2)气候变暖将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3)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招来世界一片反对声?运用所学相关知识(主要地理、政治)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工农业发展,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草场过度放牧与垦殖,使草场沙化,急剧减少。 (2)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①两极冰川和高山冰川部分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部分城市和低地;②导致热量带——特别是温带向高纬度地区扩展,使耕作区发生变迁;③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旱涝加剧,沙漠化严重;④威胁地球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导致许多物种的锐减和灭绝;⑤许多气象灾害会加剧,如出现极端高温、水旱灾害、台风等。 (3)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大气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是全球性的,通过大气运动扩散到世界各地,而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排放温室气体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理应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严重破坏了国际环保事业。美国在国际社会中背信弃义,大搞强权政治,不得人心,必然引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 11.思考: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人口容量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在单位的地理空间里,人口容量城市大于乡村,乡村又大于牧区。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来看,影响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资源的丰富程度、环境的空间容量、经济规模及对外的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分析差异的原因从上述因素入手,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生 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 师 (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 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亿。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保持不变,大约是12亿。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长两倍多。” 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 现在人口8 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将降至7 000万。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这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预测与计算结果。德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根据预测,2000年退休者与就业者的比例为40∶10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变为75∶100,从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2003年德国人口总数下降了14.3万人。部分德国官员指出,如果德国政府不放松移民政策,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德国会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消失”。 师 (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移及其所受的影响。 板 书: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课件展示: 思考题 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生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 问题2: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不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只属于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师 激励性评论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P17页活动1、2题。 生 (回答)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那么,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各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展示: “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观察思考:19世纪以前亚洲、欧洲人口迁移方向各有何特点?原因何在? 生 观察讨论后,填表: 课件展示: 迁出地 迁入地 迁移的原因 亚洲 中国、印度等地 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 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 欧洲 欧洲 美洲、大洋洲 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 非洲 美洲 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页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生 阅读材料,填下表: 课件展示: 时间 人口迁移特色 方向 60年代移民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人口迁移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比例较少 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 长江三角洲(或沪宁) 珠江三角洲(或广东) 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2)缓解人口压力或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3)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承转)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也不相同,-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必修 湘教版 教案 全集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