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文言文练习题.doc
《新中考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文言文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考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文言文练习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中考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一、“以” 的用法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 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 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 E.以弱为强——(以:由、从) 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以便”; 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A、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用来 ) B、以伤先帝之明 ——(以:以致)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E、以彰其咎 F、以告先帝之灵 G、故为之文以志 H、以激怒其众 I、以知天地之广大 J、将以攻宋 K、杀之以应陈涉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助词 :无意 如:“有以异乎”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二、“而”的用法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②面山而居。 ③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学而不思则罔 (三)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三、“之”的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⑤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音节助词)。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陋室铭》)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 A、具答之。 B、亲戚畔之 C、彼竭我盈,故克之。 D、又数刀毙之。 E、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F、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I、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J、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K、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④“吾欲之南海”、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⑥、“多助之至”、⑦“寡助之至” 四、“其”的用法 (一)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 ④其如土石何? (二)、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们的)(《狼》)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他们的)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其中的) ⑤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⑦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⑧其一犬坐于前(《狼》)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五、“为”的用法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1、表示被动,译作“被”。 ①、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向”“对”) (《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①、于是为长安郡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②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②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5、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6、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 当作”、 “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造) (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六“于”的用法 (一)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 在……方面”“到”“从”“自”。 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 4.表示被动,译“被”。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告之于帝(向)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比”, 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七、“乃”的用法 1、作副词,“就”“才”“这个”“于是” 如:乃重修岳阳楼 乃记之而去 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作代词:“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八、“焉”的用法 (一)代词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指示代词,译“此”“这”。 3.人称代词,译“他”“它”。 如:今其室十无一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是”“于此”“于之”“于何”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 (二)兼词 1、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五)特殊用法 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怎么”“哪儿” 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 九、“虽”的用法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③、虽有千里之能” ④、虽不能察 ⑤、虽多何为 ⑥、虽杀臣,不能绝也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②、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③、风力虽尚劲 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十、“然”的用法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吴广以为然 ③、然,胡不已乎 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表……的样子。 ①、颓然乎其间者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满目萧然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一、“者”的用法 (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三)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四)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五)作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4.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十二、“或”的用法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十三、“乎”的用法 1、作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未): A.表疑问。可译为“吗”“呢”。B.表测度,可译为“吧”。C.表感叹,译“啊”。 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4、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十四、“也”的用法 (一)作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 十五、“所”的用法 (一)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 十六、“盖”的 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桑坝学校吴纪虎编辑 2011-9-20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乃募能使者________ ②径匈奴,匈奴得之________ ③传诣单宇________ ④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头为饮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月氏遁而怨匈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无与共击之 何陋之有 D.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4)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两个语句。 【答案】 (1)出使;俘获;到往;离开 (2)A (3)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 (4)骞持汉节不失;(骞)俱亡归汉。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注意“得”“诣”“去”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2)A把。B表承接;表转折。C代词;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和;比。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强:坚强。力:有毅力。蛮夷:匈奴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语句,“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和“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都表现了张骞对国忠诚。 故答案为:⑴出使;俘获;到往;离开 ⑵A; ⑶ 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 ⑷ 骞持汉节不失;(骞)俱亡归汉。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赔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 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 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 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則又请焉 D. ①故逐之 ②故田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肉食者謀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 C. 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 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双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 (1)D (2)B (3)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②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C (5)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分析】⑴A.参与/夹杂;B. 种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D.所以/所以。故选D。 ⑵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凭借/凭借;C.在/比;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故选B。 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 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句意是: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 鼓,击鼓;再,第二次;竭,尽。句意是: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⑷B项有误。“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⑸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 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②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⑷C ⑸ 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实词的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辨析虚词的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⑶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答题时应注意,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 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 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 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 (1)A (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B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故选A。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把;虽:只是。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ACD正确。B文中并没有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的内容,其实刘表能其中去请,就是最大的诚意。 故答案为:⑴ A; ⑵ 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阅读文言文多方面的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译文】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公笑着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 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刘表叹息而去,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 , 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⑪ , 不鼓不成列。”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________ ②又何间焉________ ③门官歼焉________ ④公伤股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且焉置土石 B. 小大之狱 古之为军也 C. 必以分人 不以阻隘也 D. 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甲】文中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政治上取信于民,并在战争中抓住战机,因此在长勺之战中取胜。 C. 【乙】文中宋襄公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D. 【乙】文中泓水之战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答案】 (1)目光短浅;参与;被杀死;大腿 (2)D (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①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②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5)C 【解析】【分析】(1)(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鄙”“间”“股”都属于古今异义词,注意不要以今释古。 (2)A.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哪里。B.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把;凭借。D.在。 (3)这句话的大意是: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鼓:击鼓进军。作,振作。再:第二次。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②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成列:排成战斗行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5)ABD说法正确。C.文中宋襄公的观点是: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故答案为:⑴目光短浅;参与;被杀死;大腿 ⑵D ⑶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⑷ ①-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初中 文言 虚词 用法 系统 归纳 文言文 练习题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