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杯 B.纯棉毛巾 C.羊毛围巾 D.蚕丝被芯 2.人体缺钙易引发的病症是( ) A.贫血 B.夜盲症 C.骨质疏松 D.甲状腺肿大 3.下列与金属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完全相同 B.炼铁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常温下所有金属均为固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4.下列关于“酒精温度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5.下列化学用于与含义相符的是( ) A.Fe3O4﹣氧化铁 B.2N﹣2个氮元素 C.H+﹣1个氢离子 D.Cl2﹣2个氯原子 6.图中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钠的原子序数为11 B.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D.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 7.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量取浓硫酸 B. 稀释浓硫酸 C. 装生锈铁钉 D. 倾倒稀硫酸 8.以下实验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 A.测定两种金属的密度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将两种金属片相互刻划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10.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 B.氯化钾和氯化铵﹣氢氧化钠 C.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闻气味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 11.将下列各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HNO3和FeCl3 B.NaOH和HCl C.BaCl2和Na2SO4 D.KOH和CuSO4 12.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电解水的原理均可表示为:2H2O2H2↑+O2↑.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减小 B.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少 C.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 D.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64分) 13.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3)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温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14.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径“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 (写一种).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能走完全程. 15.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标号).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氧化铜溶液 (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 .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 .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 . 16.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3)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 ℃. (4)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填“甲”或“乙”)物质饱和溶液. 17.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装置为 (填标号,下同)和 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标号). (4)若用水将图2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 (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5)实验室用碘化氢溶液测定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原理:H2O2+HI═2H2O+I2↓.取25.0g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氢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2.7g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8.某固体粉末由Mg、MgO和Mg(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省略) 【信息资料】本实验条件下,氢气密度为0.09g/L. 【实验过程】 步骤Ⅰ: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并连接仪器. 步骤Ⅱ:倾斜Y形管,使样品充分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为55.6mL. 步骤Ⅲ:拆下装置,往Y形管内残余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生产沉淀.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得沉淀质量为2.90g. 【回答问题】 (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 . (2)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正确操作是 (填标号). A.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 B.样品转移到硫酸溶液中 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 g. ②结论:该样品中的成分是 . 【反思】 (4)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到以下结论,正确的有 (填标号). 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 C.仅称量步骤Ⅱ中Y形管内药品减轻的质量,即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杯 B.纯棉毛巾 C.羊毛围巾 D.蚕丝被芯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B、纯棉毛巾是用纯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羊毛围巾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蚕丝被芯是用蚕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人体缺钙易引发的病症是( ) A.贫血 B.夜盲症 C.骨质疏松 D.甲状腺肿大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人体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 B、人体缺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 C、人体缺钙易引起骨质疏松; D、人体缺碘易引起甲状腺肿大; 故选C. 3.下列与金属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完全相同 B.炼铁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常温下所有金属均为固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考点】生铁和钢;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铁的冶炼;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A.根据生铁、钢的性能回答,生铁硬而脆易断,钢较硬有良好的延性、展性和弹性; B.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C.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分析; D.根据铁的锈蚀因素来分析. 【解答】解:A.生铁硬而脆易断,钢较硬有良好的延性、展性和弹性.故错误; B.矿石炼铁用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汞在常温下是液态的,故错误; D.铁生锈与水和氧气有关,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故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酒精温度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缘故. 故选:C. 5.下列化学用于与含义相符的是( ) A.Fe3O4﹣氧化铁 B.2N﹣2个氮元素 C.H+﹣1个氢离子 D.Cl2﹣2个氯原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A、氧化铁表示为Fe2O3,Fe3O4表示四氧化三铁,故选项错误; B、2N表示两个氮原子,2个氮元素是错误的,元素不能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C、1个氢离子表示为H+,故选项正确; D、2个氯原子表示为2Cl,Cl2表示一个氯分子是由两个氯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图中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钠的原子序数为11 B.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D.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即11,故正确;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所以钠原子有3个电子层,故正确;C、由在周期表中的信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故正确; D、最外层电子数是1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错误; 故选D. 7.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量取浓硫酸 B. 稀释浓硫酸 C. 装生锈铁钉 D. 倾倒稀硫酸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测量容器-量筒;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铁钉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装铁钉,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铁钉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烧杯口与瓶口没有紧挨,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8.以下实验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 A.测定两种金属的密度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将两种金属片相互刻划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测定两种金属的密度,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说明了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选项正确. C、将两种金属片相互刻划,能比较两种金属的硬度,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均无明显变化,不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中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冷凝成水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C、天然气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故选C. 10.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 B.氯化钾和氯化铵﹣氢氧化钠 C.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闻气味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根据硬水和软水都是透明澄清的解答; B、根据铵态氮肥和碱混合会生成氨气进行分析; C、根据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的成分及蛋白质的鉴别方法分析; D、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硬水和软水都是透明澄清的,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是否澄清、透明进行区分,故错误; B、取样品,加入氢氧化钠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氯化铵,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C、羊毛是天然纤维,含有蛋白质,涤纶是合成纤维,羊毛点燃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涤纶只会缩成一团,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D、一氧化碳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不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故正确. 答案:A 11.将下列各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HNO3和FeCl3 B.NaOH和HCl C.BaCl2和Na2SO4 D.KOH和CuSO4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A、根据铁离子是黄色的解答; B、根据NaOH和HCl生成氯化钠和水解答; C、根据BaCl2和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解答; D、根据NaOH和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解答; 【解答】解: A、HNO3和FeCl3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铁离子是黄色的,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错误; B、NaOH和HCl生成氯化钠和水,能得到无色溶液,故正确; C、BaCl2和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浑浊,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错误; D、NaOH和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错误. 答案:B 12.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电解水的原理均可表示为:2H2O2H2↑+O2↑.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减小 B.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少 C.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 D.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 【考点】电解水实验;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A、根据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质量减少,碱性增强解答; B、根据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减少解答;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钠元素质量不变解答; D、根据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解答. 【解答】解: A、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质量减少,碱性增强,溶液的PH增大,故错误; B、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减少,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少,故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钠元素质量不变,故错误; D、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改变,故错误. 答案:B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64分) 13.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混合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 氢分子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C (填标号). (3)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温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燃着的木条熄灭 .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液氧 .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氢气 .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5O24NO+6H2O .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 BC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根据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解答; (2)①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解答; ②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解答; (3)根据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原理解答; (4)①根据图示可知: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氢气解答; ②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③根据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进行解答; (5) A、根据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不能防止形成酸雨解答; B、根据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解答; C、根据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解答. 【解答】解: (1)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用“”可表示的微粒是氢分子; 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 (3)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液氮的沸点低,首先蒸发出来,氮气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体积,其主要成分是液氧; (4)①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氢气;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③氮元素反应前化合价为﹣3价,反应后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反应前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化合价为﹣2价,反应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A、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不能防止形成酸雨,故错误;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故正确;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正确. 答案: (1)混合物; (2)①氢分子;②C; (3)燃着的木条熄灭;液氧; (4)①氢气;②4NH3+5O24NO+6H2O;③属于. (5)BC. 14.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径“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蓝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O+CO2=2NaHCO3 .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 AgNO3 (写一种).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 (写一个). 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CuO (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能走完全程.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①根据紫色石蕊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进行分析; ②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氢钠进行分析; ③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2)①根据能与盐酸反应的盐有碳酸盐、硝酸银,能与碳酸钠反应盐有钙盐、钡盐、硝酸银进行分析; ②根据“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所以5号站可以是活泼金属,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③根据盐酸会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金属氧化物、碱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①紫色石蕊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所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 ②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 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①能与盐酸反应的盐有碳酸盐、硝酸银,能与碳酸钠反应盐有钙盐、钡盐、硝酸银,所以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AgNO3; ②“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所以5号站可以是活泼金属,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③盐酸会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金属氧化物、碱反应,所以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CuO. 故答案为:(1)①蓝色; ②Na2CO3+H2O+CO2=2NaHCO3; ③Na2CO3+Ca(OH)2=CaCO3↓+2NaOH; (2)①AgNO3; ②Fe+2HCl=FeCl2+H2↑; ③CuO. 15.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C (填标号).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氧化铜溶液 (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8 g.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 置换反应 .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 1:2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的守恒,据此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回答,将一定质量的红磷在一瓶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等于磷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 (3)观察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及名称,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 (1)A、蔗糖和水是溶解过程,是物理变化,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相互之间不反应,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铁和氧化铜溶液,铁比铜活泼,可以将铜置换出来,是化学变化,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C. (2)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③从图示看出,6.2g表示反应前固体的质量,就是红磷的质量,14.2g表示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是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则14.2g﹣6.2g=8g就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3)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2+H2O=4HF+O2;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2:4=1:2. 答案: (1)C; (2)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4P+5O22P2O5.③8g; (3)①置换反应;② 16.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A (填标号).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3)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 t1 ℃. (4)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乙 (填“甲”或“乙”)物质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B错误;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 故选:A; (3)t1℃时,甲、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所以溶解度是25g,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 (4)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所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物质. 故答案为:(1)增大; (2)A; (3)t1; (4)乙. 17.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试管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制取装置为 B (填标号,下同)和 C 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 CO2+Ca(OH)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A (填标号). (4)若用水将图2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 b (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5)实验室用碘化氢溶液测定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原理:H2O2+HI═2H2O+I2↓.取25.0g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氢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2.7g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根据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确定收集装置. (3)根据实验室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气体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4)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小解答; (5)根据碘的质量,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①试管;②集气瓶; (2)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固﹣液加热型的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检验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表示:CO2+Ca(OH)2=CaCO3↓+H2O. (3)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分解产生二氧化锰、锰酸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A; (4)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小,若用水将图2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b端导管口通入. (5)设25.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H2O2+HI═2H2O+I2↓ 34 254 x 12.7g x=1.7g 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6.8% 答案: (1)①试管;②集气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B;C;CO2+Ca(OH)2=CaCO3↓+H2O. (3)2KMnO4K2MnO4+MnO2+O2↑,A; (4)b; (5)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8%. 18.某固体粉末由Mg、MgO和Mg(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省略) 【信息资料】本实验条件下,氢气密度为0.09g/L. 【实验过程】 步骤Ⅰ: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并连接仪器. 步骤Ⅱ:倾斜Y形管,使样品充分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为55.6mL. 步骤Ⅲ:拆下装置,往Y形管内残余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生产沉淀.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得沉淀质量为2.90g. 【回答问题】 (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 把水准管下移一段距离,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装置漏气 . (2)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正确操作是 A (填标号). A.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 B.样品转移到硫酸溶液中 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Y形管中的固体全部消失 .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镁 . 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 1.20 g. ②结论:该样品中的成分是 Mg、MgO和Mg(OH)2 . 【反思】 (4)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到以下结论,正确的有 AB (填标号). 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 C.仅称量步骤Ⅱ中Y形管内药品减轻的质量,即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原理与方法来分析; (2)根据药品之间反应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金属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来分析;根据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来计算;根据氢气的体积计算镁的质量,再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把水准管下移一段距离,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装置漏气;故填:把水准管下移一段距离,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的水-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福州市 2016 年中 化学 试题 解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Fis****91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Fis****91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Fis****91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Fis****91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