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3.滑轮》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
《第五单元《3.滑轮》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3.滑轮》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第五单元3.滑轮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滑轮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并且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引起了对科学的兴趣。本课教学体现了探究式学习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发现进行分析、交流,最终得到科学的结论。有了前面对杠杆的学习,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应该相对容易。 但是限于生活经验,学生对滑轮的感性认识比较缺乏。 虽然学校的旗杆上端一般有定滑轮,但是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比较隐蔽,真正看到过的学生并不多。 动滑轮经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
2、结构也不易被看到。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注意收集一些滑轮的录像资料,突出滑轮的形状与特征,使学生感觉到它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学生对力学有了一定的概念,在杠杆一课的学习中,对通过实验探究简单机械装置作用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研究滑轮的作用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的教学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先通过录像资料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然后提出有关动滑轮和定滑轮作用的问题和假设,最后通过动手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等探究活动认识滑轮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滑轮的类型,以及各种滑轮因结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作用;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3、(2)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阅读资料收集信息,提出关于滑轮作用的问题与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起重机中的滑轮的类别与作用。(3)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升起船帆:钩码(模拟船帆)、铁架台、双顶螺丝、筷子、细绳、曲别针、线轴。 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实验
4、:测力计、钩码、滑轮、铁架台、双顶螺丝、木筷、记录单。(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将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和要素进行组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基于经验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迁移应用回归生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参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1)聚焦话题,激趣导入。(教师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师:大家在录像中看到了什么?生:录像中说的是滑轮。师:对,大家刚才看到的机械装置叫作滑轮。 (板书:滑轮,组织学生观察桌上的滑轮并找出它的特点)师:滑轮是一种边缘有槽的特殊轮子。(教学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
5、通过观察认识滑轮的构造特点)(2)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师:我们能不能用线绳、滑轮和铁架台,把钩码提升起来呢? 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钩码脱落砸到自己和同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巡视观察,关注有没有组装成动的小组)师:下面我们请各小组的同学来演示一下。(小组学生上前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师:他们组装的滑轮有什么不同?生:上一个小组的滑轮是固定不动的,我们的滑轮是和钩码一起移动的。师: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叫作定滑轮,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叫作动滑轮。 (板书:定滑轮、动滑轮)师: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生 1:它们的作用一样吗?生 2:它们都能省力吗?(3)探究定滑轮和动
6、滑轮的作用。初步感受滑轮的作用。师:每个小组先用手提起重物,而后分别用组装成功的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动线绳提起重物,通过对比感受,你有什么发现? 做完后小组内交流。(学生分组实验,先组内交流,而后全班交流)生 1:用定滑轮提钩码时,感觉不省力。生 2:用动滑轮提钩码时,感觉有点省力,我们又加了两个钩码,感觉也是这样。师:如果我们从用力方向方面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再试一试。生 1:定滑轮用力的方向反了。生 2:动滑轮用力的方向没有变。(板书: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不改变用力的方向)(教学意图: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实验探究。师:定滑轮和动滑轮到底能不能省力呢?
7、 刚才我们通过手来感受用力的大小,这不够精确。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用测力计来测量一下用力的大小,通过测量数据来寻找准确的答案。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等钩码静止后读出测力计的读数,把读数记录在记录表里,保留一位小数,每项实验要测量三次求出平均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别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每组只汇报平均值就可以了。生 1:我们组直接用手提起钩码时用力 2N,使用定滑轮提起钩码时用力 2N,使用动滑轮时用力 1N。生 2:我们组直接用手提起钩码时用力 2N,使用定滑轮提起钩码时用力 2. 1N,使用动滑轮时用力 1N。生 3:我们组直接用手提起钩码时用力 2N,使用定滑
8、轮提起钩码时用力 1. 9N,使用动滑轮时用力 1N。生 4:师:从同学们得出的实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生 1:我发现使用动滑轮省力。生 2:我发现使用定滑轮有时省力,有时费力,有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生 3:我发现使用定滑轮提起钩码时所用的力虽然和直接用手提起钩码时所用的力有时不一样,但相差都不大,我怀疑是测量误差引起的。师:同学们非常善于动脑。 为了避免误差,每组数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比如 5 次、7次,甚至更多,然后把测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去掉,再对剩下的数据求平均值,这样往往会更准确些。 当然我们使用测力计时也要注意操作规范,比如测量前要先轻轻地拉动几下挂钩,然后将指针调零,使用时测力时
9、计要竖直提升钩码,滑轮静止时再读数,读数时要双眼平视,另外要保证滑轮转动灵活。 同学们再测量一遍试试。生 1:我们这次测量时发现,直接提起钩码时用力 2N,使用定滑轮提起钩码时用力也是2N,使用动滑轮时用力 1N。生 2:师:我们现在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动滑轮能省力。师:这就是我们用测力计测量得到的结论。 哪位同学能够把这个结论和我们刚才得出的关于用力方向的结论综合起来,说说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生:动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的作用是可以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 (4)滑轮组的探究。师:看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缺点,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它们的优
10、点结合起来呢?(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生:如果先组装一个动滑轮,把钩码挂在动滑轮上,然后把绳子再穿过一个定滑轮,这样就可以既改变用力的方向,又省力了。师:这个方法行不行呢? 请各小组自己组装一下试一试。(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测试结果。生:师:单个滑轮的功能比较单一,在生产中人们经常把它们组合起来做成滑轮组来满足不同的需要,比如这台起重机就用到了滑轮组【教学反思】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首先会关注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这是因为在上节课学习杠杆时,我们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杠杆用力大小和距离的关系,而不是用力方向的变化。 所以对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用力方向,需要教师有意进行引导。 有些
11、学生实验时测得的数据会出现误差,影响正确结论的得出,教师这时可以指导学生多测量几次来减小误差,并且注意提醒学生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总结点评】本课比较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及作用。(1)以学生为主,展开探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教师要安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发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交流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分析和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的两种使用方式,并对比它们的工作方式,在学生认真观察
12、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结构上的区别及其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启迪学生明白“认识事物”时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的道理。(3)处理数据,灵活多变。课堂上学生获得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其价值,没有优劣之分,如果是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出错应及时纠正,重新操作,如果是误差,就要通过增加测量次数来解决,以此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第五单元2.杠杆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杠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主题了。 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为丰富的使用杠杆类工具的生
13、活经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简单机械,不具备对杠杆作用与分类方面的明确认识。 学生在本课将通过实验探究并运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发现杠杆的作用规律,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深入理解各类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节课以改进跷跷板作为任务驱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向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杠杆的类型,以及各种杠杆因结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作用;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2)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资料,收集信息提出关于杠杆作用的问题与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生活中的杠杆类
14、工具。(3)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杠杆尺平衡实验中用到支架、杠杆尺、垫圈、记录单。(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将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和要素进行组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基于经验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迁移应用回归生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参与,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
15、教学。(1)引入活动:巧玩跷跷板。师:大家玩过跷跷板吗? 我们在公园里经常见到它。 如果一个小朋友和他的妈妈一起玩跷跷板,可小朋友怎么也不能把妈妈翘起来。 这该怎么办呢? 我们来帮他出个主意吧。(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汇报)生:在妈妈的座位下边放上两块磁铁,地上一块,座位下一块,让它们同极相对。 我们学过,磁铁同极相斥,这样就能把妈妈弹起来。师:大家觉得这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设计得怎么样?生 1:我觉得这个方案可以,我同意。生 2:我们也同意。师:表扬这个小组的设计,因为他们不但动了脑筋,还利用了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 还有别的设计吗?生:我们觉得也可以在小朋友的座位下放两块磁铁,让它们异极相吸,帮
16、助小朋友翘起妈妈。师:看来这个设计也可以实现。 还有吗?生 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在妈妈的座位下放上一个弹簧,弹簧可以把妈妈弹起来。生 2:可以在小朋友的座位下绑上一块大石头,小朋友的体重加上大石头的重量等于妈妈的体重就可以了。生 3:再找来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坐一边,妈妈坐另一边,这样也可以。师:你们为什么这么想呢?生 1:因为小朋友没有妈妈重呀,只要他们一样重不就可以玩跷跷板了吗?生 2:还可以让小朋友的妈妈往前挪一挪,这样也行。师:这样也可以吗? 你们为什么这么想?生 1:我们在公园玩跷跷板时,发现越靠近中间,越容易被翘起来。生 2:师:没想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听到在有的同学提
17、出的建议中运用到了一种简单机械的知识,它的名字叫杠杆,关于杠杆我们知道哪些知识呢?生:我听爸爸说过跷跷板就是杠杆。(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课件讲解杠杆的概念和结构)师:我们看这个杠杆,如果是你,怎样用较小的力把重物撬起来呢?(3)作出假设。生 1:我听过阿基米德的故事,他说:如果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棍子和一个支点,他就能把地球撬起来。生 2:阿基米德撬地球用的长棍子很像杠杆呀。生 3:那么我想是不是杠杆的动力点离支点越远,用力就越小呢?生 4:我们玩跷跷板的时候,坐得越靠后面,用力就越小。生 5:这也是因为动力点到支点距离变长了。生 6:也可以把阻力点靠近支点,应该也可以把动力变小。生 7:(4
18、)搜集证据:杠杆尺平衡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师: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吧。(师介绍杠杆尺平衡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操作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得的数据,分析后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生:我们发现如果两边距离一样,那么用力也相等。师:说明这时候,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生 1:应该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生 2:我们发现也是这样。生 3:我们还发现,如果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动力就小。师:请说清楚是谁和谁比呢?生:是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就小于阻力。师:那么这样的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呢?生:是省力的。师:能
19、完整说一下吗?生: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小于阻力,杠杆就省力。师:说得非常清楚。生 1:我们还发现如果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动力大于阻力,那么就不省力了,还费力。生 2:我们发现了一个计算方法,就是将两边相乘,得出的数是一样的。师:能详细说一说吗?生 1:大家看这一行,就是 2 乘以 2 等于这边的 2 乘 2,这行是 1 乘以 3 等于 3 乘 1。生 2:我们也发现了。师:同学们真聪明!师: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发现使用杠杆工作时,如果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所用的动力会小于阻力,也就是省力;反之,不省力。(5)迁移应用。师
20、生谈话:到生活中去找一找有没有杠杆类的工具。 大家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因为有的杠杆类工具会“变身”,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不容易发现。生 1:跷跷板是杠杆,中间的支柱就是支点。生 2:起钉锤也是杠杆,只是它是弯的杠杆。生 3:剪纸用的剪刀好像也是杠杆。生 4:它应该是两根杠杆吧。师:对,它是支点重合的两根杠杆。 我们根据自己用剪刀的经验,分析一下怎样用剪刀剪东西更省力呢?生:把纸放在越靠近支点轴的地方,用力就越小。师:这是用到了我们刚刚发现的什么科学知识呢?生:是当支点到动力点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距离时,杠杆会省力。师:像这种由两根杠杆支点重合的工具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请大家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滑轮 第五 单元 滑轮 教学 设计 大象 2017 科学 年级 上册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