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上).doc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上).doc(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一、天论:天人相参和天人之分荀子是在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梁启雄荀子简释比较孟荀的特点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理想和原则尊立时期前后相随的两位大师,荀子则是将儒家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做出比较,从而使儒家思想与战国晚期的社会现实更加接近的又一位重要的人物。荀子的学说以天论为开端。荀子说:天地与人相参。荀子的参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一不同。参既是天与人发生联系,也是天与人具有区别。荀子参的概念与易传中广大配天地,易简之善配至德的配相类。参有三义:人之命在天
2、(荀子强国),天是第一位,人是第二位的,叫作参;人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人在天之下,又在万物之上,叫作参;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天、地、人相对应,相平行并列,叫做参。参的概念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一方面没有否认人与天的联系,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人的相对稳定性。参的概念直接导致了天有天常,人有人治的思想。荀子一方面说:人之命在天,一方面又说:国之命在礼,这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参。天治天事,人治人事,叫作不与天争职。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就是说,万物之命在天。又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
3、远而辍广。这就是说,天是第一性的。又说: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这就是说,天只是治天之事。又说: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这就是说,人要自己治人之事。万物之命在天的观念至此又回转过来。天治天事,人治人事,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这就叫作天人之分。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人之命在天,人最为天下贵。人所具有的本体性质和人在万物之中所具有的灵长地位都是在天的概念上获得。得之谓德,先秦诸子往往有对德的论述。但是荀子认为,天自有德,自有常。天之生人,并非出于天对于人的感情因素,所以天不为而成,人不求
4、而得。因此,虽然有天生人的事实,但人却完全可以不求于天,不求知天。不求知天,不受天德,就叫作明于天人之分。荀子思想的第二个重要概念就是分。天有天职。天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不能与天争职。另一方面,天也不能代行人治。所以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末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治乱天邪?
5、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所以说: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天论)孔子重人不重天,取其当务之急的意思。孔子对于天,是采取存疑保留,消极回避的态度。天之事既非当务之急,又难以见其成效,所以孔子对于天既没有承认,又没有否认。荀子则以十分强调的态度,著作天论专篇,不仅提出了异于先秦诸子天道观的天人相参,而且说出了唯圣人为不求知天的孔子所未说出
6、的话。易传中的天道思想,只限于排比天人的序列,相当于荀子的参。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是较易传更进了一步,从而发展了儒家的天道观。不过,从孔子的夫子之言天道不可得而闻到易传的八卦和大衍之数的天道,到荀子的圣人不求知天和明于天人之分,表面上看是儒家天道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实际上则是儒家实践原则和人道精神的进一步发展。牟宗三名家与荀子说:荀子只言人道以治天,而天则无所谓道,既有道亦只是自然之道也。这是很正确的。台湾学者蔡仁厚孔孟荀哲学说:道家的自然是形而上的,而荀子以天为自然,则根本是实践的,而不是形而上的。荀子言天人之分,不但无所谓法天、法自然,而且以天为物,而主张制天用天。所说很有见地。司马迁评论荀
7、子说: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谓巫祝、禨祥,即八卦及五行学说之末流俗变。庄周猾稽乱俗,即庄子生死齐一、万物与我为一、有生于无的道论。针对前者,荀子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则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荀子天论)如果沿着荀子天人之分的思想逻辑地发展下去,易传和礼记所建立的天人应配的秩序终将失去天与人的相
8、互对应而落空,儒家以人的自然感觉为尺度的宇宙观就有可能从封闭走向开放,儒家就可能在制天用天、制物用物的自然应用方面取得不可限量的进展。可惜汉儒没有能继承荀子明天人之分的天论。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之后,儒学正是走了信禨祥,推五行,事封禅的道路,终于结成封闭不开之局。不仅汉儒如此,甚至连荀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天人关系中所存在的这一极其重要之处。荀子做礼论、乐论诸篇,就丝毫不能坚持天论篇中天人之分和不求知天的思想了。儒家学者既不能像庄子那样以怀疑的精神追求绝对的天道,又没有按照荀子天人之分的思想脱离开天道,自易传和董仲舒以后,儒家这一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主观构造出来的封闭的所谓天道,最终要反过来成为人
9、们思想和实践的自由主动的一大束缚,就是十分遗憾而又必然的了。针对庄子,荀子一方面说唯圣人为不求知天,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另一方面主张君子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荀子君道)。认为万物同守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不承认天对人的隶属关系,却坚持人对万物的隶属关系,开后代经世致用的先河。 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荀子富国: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
10、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断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而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荀子由此认为: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荀子天论)明于天人之分而不与天争职,故不大天而思之。天地与人相参,故应时理物,制
11、天命而致用。荀子天论思想的归结就是制。二、性恶论:性伪之分和性伪合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荀子礼论)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作性。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荀子天论)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孔子、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孔孟不同。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
12、之士,吾亦为之,这是食;颜渊死,子哭之恸,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是哀。孟子更是直接地认可了告子的观点,说:食色,性也。孔孟荀三人都承认人的食色本性和喜怒哀乐情绪,也都认为在性情之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思想行为概念即仁义。三人的不同不在于对人的性情的承认与否和对仁义高于性情的关系的承认与否,而在于对仁义与性情关系的逻辑论证。孔子注意到了人的后天习惯及其差异,因而认为仁的基础就是父慈子孝的自然亲子关系,是先天的生物、血缘关系,把仁建立在比较稳定的先天基础之上。孟子注意到了人的普遍心理,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
13、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
14、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讲性恶,孟子讲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义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但实际上,荀孟二人同样都具有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
15、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本来虽有的,以后也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本来虽没有,以后也可能拥有。所以本来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以后能不能有。所以说,性善与性恶,同归结于仁义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讲仁义,但荀子生当战国末年,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
16、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有佛家世纪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孟荀二人性善性恶观点相反,但仁义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而且,性善或性恶的独断的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致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几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荀子与孔孟二人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
17、历。但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应在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性在孟子以及庄子的思想中都是援以为根据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二人各自学说的理论论证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荀子所以能否定性,与他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
18、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性、情欲都源于天,因此人对于性、情、欲最多只能是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这是天人相参的一面。另一方面,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君子强学而求有仁义、明天人之分而施行人治,这同样是合理的。这是天人之分的一面。既然有天人之分,就可以有人治,有化性起伪,与天情、人性之恶相对抗。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19、。伪即为,意即作为。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应该由人自己承当,天也同样不可以干预人事。伪(为)与虑与学与行,正是荀子思想中所最终强调的部分。荀子著劝学、修身诸篇,并以此作为荀子全书的开始,是有着特殊含义的。荀子认为,礼义是出于圣人君子之伪(为)。荀子儒效: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伪(为)是建立仁义、消化性情的关健,是在否定了孟子之后,礼义和人治赖以重建的新的根据。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思想 转变 荀子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