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doc
《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一)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 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 “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 “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技巧突破 一• 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 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 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 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萧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①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提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袷衫② , 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提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③也。”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有删改) 【注】①中:感染。②袷衫:旧时衣领交于胸前的单衣。③赤壁之续:苏轼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其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③仿佛若中秋气________ ④咸止而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3)【甲】文描写庭下月色与【乙】文写月有何不同? 【答案】 (1)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3)【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②句意为:大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③句意为:就像中秋时节。秋气:秋日凄清、肃杀之气; ④句意为:都停住而听。咸:皆,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但:只是;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 蓊郁 : 郁郁葱葱 ;乃:才。句意为: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幅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如同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的画面。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照在庭院里透彻的样子比作积满清水一般,并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随后通过对松、柏影子的描写,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中“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间接地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故答案为:⑴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⑵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提炼和鉴赏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全文,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我吃完饭,和陈家的两个书生霞轩、诒孙也出城泛舟,到湖上游玩。霞轩会吹洞箫,于是拿着箫去。月亮升上吴山,薄雾朦胧,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间划开。幽暗的火光闪烁,和我们相距大约一丈远的有六七处,都是画船。洞箫在水的中央开始吹响,声音很小,被风一吹就像硬咽了,凄凉哀怨,湖山回应,就像感染了凄清肃杀之气。雾气消退,月光下湖水纯绿,小船沿着白提停住。我登上锦带桥,霞轩于是吹着萧背对着月亮前行。走入柳树的阴影中,提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霞轩穿着白衣衫,站在月光底下,秋蝉听到萧声,警醒并集体鸣叫,夜景清晰。经过白堤的画船,都停住而听,有为箫声唱和的。诒孙回头跟我说:“这是东坡游赤壁的延续。”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⑥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 , 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箕⑪而浩歌,踞⑫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⑬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⑭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⑮ ,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①阜fù:土山。②并bàng: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āng:独木桥。⑤亏蔽: 掩映。⑥坳ào:低洼。⑦倚qí:弯曲的堤岸。⑧榜bàng:摇桨,划船。⑨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⑩洒然:畅快的样子。⑪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⑫踞:蹲坐。⑬形骸:身体。⑭汩汩:沉浮。⑮磨戛: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B.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 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 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 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其地益阔 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 旁无民居 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 水之阳又竹 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 不亦鄙哉 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 【答案】 (1)C (2)B (3)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D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根据句意及和虚词则,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故选C。 (2)ACD符合原文意思,B原文中说纵广合五六十寻,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与里是不一样的,故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这句话不符合文意。 (3)选文首段记述了沧浪亭兴建的过程兴废并描述了其周围的美景,第二段写在自己经常在这里游玩以及游玩的感触。因此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相近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话: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A更加;好处。B居住;停留。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阳;太阳。D粗鄙,见识短浅。故选D。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 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知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百不得一焉/得不偿失 C.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则几乎罔矣/罔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千 不 得 百 焉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 【答案】 (1)B (2)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千 不 得 百 焉 (3)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解析】【分析】(1)A.知道;通“智”,智慧。B.得到,C.具备;详细。D.可能;无,没有。故选B。 (2)这句话的大意是: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千 不 得 百 焉 。 (3) “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 故答案为:⑴ B ⑵ 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千 不 得 百 焉 ⑶ 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 【附参考译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然而世人都说:“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没有司马迁那样(高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文正与之同年① , 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①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②贻:遗留。③隙:时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罕受人言________ ②其意盖在谏故人耳________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少;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1)①句意:很少听人劝。“罕”,少。②句意: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谏”,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⑴ 少、规劝 ⑵ 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⑶ 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在文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日更定矣 ②是金陵人 ③见余大喜 ④拉余同饮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陈者(陈列、摆开) 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 野蔌(野菜) 余住西湖(我) 拥毳衣炉火(细毛) B. 临溪而渔(捕鱼) 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客此(客人)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余拏一小舟(撑) C. 觥筹(酒筹) 阴翳(遮蔽) 宴酣(畅饮) 一芥(小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 D. 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守谓谁(说的) 更定矣(止,停) 颓然乎其间者(于) 余强饮三大白(痛快) 雾凇沆砀(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野芳发而幽香 B.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溪深而鱼肥 D.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C (2)A (3)D (4)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分析】(1)①代词“这”;②判断动词“是”,与现汉同;③第一人称代词“我”;④第一人称代词“我”。所以①②不同,③④相同。故选C。 (2)B. 丝:弦乐器的代称。苍颜:苍老的容颜。客:客居,旅居。C. 觥:酒器。芳:花。D. 谓:是,叫。强:尽力,勉力,竭力。故选A。 (3)A.表承接。B.表递进。C.表并列。D.加点的“而”与题干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转折。故选D。 (4)本题考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强”:尽力。“白”: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高踞。还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的翻译。 (5)《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醉翁亭记》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故答案为:⑴C;⑵A;⑶ D; ⑷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⑸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一般来说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都在文末。 【附参考译文】 (一)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① , 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 ,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 【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城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③燎:火把。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⑤巘:山峰。 ①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②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③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痴”行背后的“痴”心。 【答案】 (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文言文 句子 朗读 节奏 划分 技巧 方法 练习题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