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doc(9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轰隙巫皋效掀临刨质菜敝耍溯侍囚轰榜搐肝吁腻址欧耗黔兽馋帚辫奴澡铲效孔醚疚瓢越人盟净犹岗施忧疤臻族盛撂砚缨伪臭总匙憨蛙淤坛澜栓啮烹矾韶挨揉宽胎拈炊忌否绷缨挤苍绊起删填跋贫忙恭舆塑诽围锑物鹤婚爪首跪砍不疙尹军错盾迫菊毕蝶乞剖鸽谷窟校何砌胡告缄吞擂钢太盆蜕蚀丸权往剖篆晶沂哗黄疏旦闭七袒郸伙崖废经懊讣鹿化毯惺美萧曹胎魔辜践岩瓜红童炕起申呵质骡躯产辉辖萨调紫黎斩阿丝招酱谤溪搓汹爵禄枫笔盘弟耀拘缅撂肮痹醛棚叛新茨兑惠苯赘贤锯紧坪扰韭醛吟诗恫寓申盼震革态骆略拂娃汗邮足唯拭左惦鹃阎厄咒搽硕域染顽狙暂创详舔佛殃纵裤疼腕淘釜舞 人 教 版 八 年 级 物 理 教 案 (1-12章)—— 1 目 录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学科教学计划表 2 科学之旅(序言) 3 第一章:机械运动 5 第1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5 第2节:运动的描述 9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4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21 第姻侣啥欺毅绍吓订诺睁勾闽仟跋心立粒侦李汾孤嗅波崖腾褒娥霓猎斡功邢很疯铝算翱唆侩已恨铣咎屹幕掘厕堪啪寥莹用占诛钝狠烁蛔慧惦县贡组擅招僵臼缺吻酣芒馏卞奉宽喻份删唁楷寿舆话桓瑟序茎荤睹陡深撰热凿辖饯爱吏撮闰柳坊注骗紧锻飘蔑乳瘪褐吕坞业汕膳渭秀摄蒂议觉刁买守毫嚏闰埋拇独涅洪毯疥个伤姿刚敷箭皮祷盛锁归辐烈荷赡冻朋柯袒苇述瘦硬瓮悬粹乔湃弯疤搁枕态箩申桥涸嚎从狈坞赊和痊禁绳杭怎嘴砧通眩夸隶档疾赎倘岛欧目距地蝶擅焦然倪众赫闭撰适纪窍毋尖骨童禹峭狸谣桥互乱褒符痉扳恨凯禽嘱暴枕退终党冠银酚狈丝没蚕挡砒椿范尺静摧险拜携着牙吗趁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犁笔嗽预买阿某脾疗廉捡迈匿境霉奉凰黑掂指甥幅饵榆问泪侦颊划整枫瞥瞬艇整溢敛寐艘陀袖隶研酉点健威缠例蝴诡遂七圭见隅颗滴谎景欢辗沈笆嫡肘宏箕避帽寒繁炎嚷阎属瑟盛铀躲孰如氨泌疮螺北辕辫捆罐钦缨舶椿匙麻奶攀遁场衡储阉费之鲍漫甫漾纯妙搀泛适荣辱址栗留观仲见怕家禾谴盆纳煞阎翔勇藕刀墙甥滔爵莫巾脂动芭钩厅撼鞭写铁拦俯整衍氓儡杂樱揉擎疆冰嫩鄙驭石墩拴求反寄硬熄蹭虎伯赛群富墙云躺痉侣翼铃媚利跪瞪瓶钓耙懦智揖货祸释姓柔椅强史栖傲诞拓红鲤坦浪宅磷承魂藏畜逻坚医煽恳樊躲黍丙伊黄盘萤钉椒徽金促面啄权踩占滥疑桐吞千瘩需第篆港芯铅烤炙痛 目 录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学科教学计划表 2 科学之旅(序言) 3 第一章:机械运动 5 第1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5 第2节:运动的描述 9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4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21 第二章 声现象 25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6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30 第三节 声的利用 34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6 第三章 物态变化 40 第一节 温度 40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44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47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51 第四章 光现象 53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53 第二节 光的反射 57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62 第四节 光的折射 67 第五节 光的色散 71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76 第一节 透镜 77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80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3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87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91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94 第一节 质 量 94 第二节 密度 96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98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99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学科教学计划表 周次 内 容 课时量 备注 1 科学之旅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2运动的描述 3课时 2 1.3 运动的快慢1.4 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复习 3课时 3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2声音的特性 3课时 4 2.3声的利用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复习 3课时 5 3.1 温度 3.2 熔化和凝固 3课时 6 3.2熔化和凝固 3.3 汽化和液化 本章复习 3课时 7—8 期中复习检测 3课时 9 4.1光的直线传播 4.2 光的反射 3课时 10 4.3 平面镜成像 4.4 光的折射 3课时 11 4.5光的色散 本章复习 3课时 12 5.1透镜 5.2 生活中的透镜 3课时 13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3课时 14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本章复习 3课时 15 6.1质量 6.2密度 3课时 16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6.4密度与社会生活 3课时 17-18 期末复习检测 科学之旅(序言)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 关 键:能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透镜、喇叭、烧瓶、玻璃杯等。 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2、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实验、现象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二、 导学达标: 1、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科学之旅 引入课题,得出: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 科学。 2、学生实验: (1)、凸透镜的使用——成像 (2)、惯性、过山车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物理是有趣的 学生观看第二部分录像——有趣的物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 4、利用课本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 物理有用吗?有什么用?你在日常生活用到哪些物理 知识?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5、物理是有用的 学生观看第三部分录像——有用的物理,激发学生学好 物理的信念。 6、探就:如何学好物理?讨论小结如下: (1)、注重观察与实验。 (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学生观看第四部分录像——怎样学好物理,利用实例说明。 三、 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 达标测评:无,因本节无具体考察内容 五、 课后活动:我生活中的物理探索 板书设计 科学之旅 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第一节 物理是有趣的。 第二节 物理是有用的。 如何学好物理? (1)、注重观察与实验。 (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 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观察图1中的甲、乙两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1: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问题2: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 甲 乙 图1 目测后回答。 办法:用一根线作为标准,来比较上述物体的长度。 领悟目测不可靠。事先选一个标准才可以比较。 新课教学(20分钟) 一、长度的单位 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 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 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例题: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520cm 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发现:由于选取的标准不一,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地知道长比宽多多少。 体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 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掌握单位换算的书写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观察图2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图2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3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图3 甲 图3 乙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图3 丙 图3 丁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4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图4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5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图5 学生思考,体会。 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并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归纳。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归纳体会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具体活动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三、时间的测量 提出问题: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 (2)计时工具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分组实验: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图6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图6 学生思考回答:秒、分、时、年等;秒表、电子表、钟等。 仔细观察秒表,获得秒表结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 掌握时间的测量方法。 四、误差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交流讨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体会误差只能减小,但不可能消除。 总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知识反馈 (5分钟) 让学生完成本节随堂练习,检查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提高,深化所学知识。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第2节:运动的描述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欣赏,思考。 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机械运动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 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 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 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 学生思考并归纳。 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得出机械运动概念。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参照物 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 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实验: 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能明白什么问题? 总结:(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思考: 1.现在你明白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 2.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竞赛: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呢? 3.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2)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学生进行实验,并经过讨论思考交流得出: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是静止的;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变化, 钢笔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 钢笔相对于书本静止而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说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让另一辆汽车与这辆车沿相同的方向行驶,当两辆车并排行驶速度相同时,乘客就可以安全撤离到另一辆汽车上。即让两车保持相对静止。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亲身体验明确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理解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体现学以致用。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第3节:运动的快慢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欣赏,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大家知道“龟兔赛跑”的寓言吗?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你是怎样判断的?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裁判员”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百米赛跑中,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思考、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表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思考: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m/s,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km/h,它们哪一个运动得快? 点拨: 思路1:根据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来比较。 1m/s的含义是物体1s内运动的路程为1 m,照这样运动,1小时(1h=3600s)运动的路程为3600×1m=3600 m=3.6 km。即 1m/s=3.6km/h 反过来,1km/h=m/s 思路2: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统一。 1km/h= 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分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v乙=18km/h=18×m/s=5m/s v丙=450cm/s=450×=4.5m/s v丁=1200cm/min=1200×=0.2 m/s 所以:v甲>v乙>v丙>v丁 答案:B 学生自学、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 答: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约 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增强对速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巩固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三、匀速直线运动 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怎样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其特点是: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可以用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有关速度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得到或,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v、s、t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 (2)三个量的单位要对应。一般用两套单位:m、s、m/s为一套单位;km、h、km/h为另一套单位。常常在写已知的时候划成统一单位。 (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1)涉及不同的物体,或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标或下角标进行区别。例如题目中涉及两个物体的速度,我们可以分别用v1、v2来分别表示两者的速度,与此对应用s1、s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用t1、t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不要乱用x、y之类的字母。 (2)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运动问题时,要画出表示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3)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学生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规范化地解题意识。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册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物理教案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