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集聚提升了区域创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_陈天宇.pdf
《文化产业集聚提升了区域创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_陈天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产业集聚提升了区域创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_陈天宇.pdf(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作者简介:陈天宇,男,河北石家庄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解学芳,女,山东青岛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空间关联视角下长三角文化市场一体化的时空演进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72004097),项目负责人:郭新茹;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及协同发展路径:基于全球视角的比较研究”(2019CGL100),项目负责人:解学芳。经济问题探索2023 年第 3 期文化产业集聚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吗?*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陈天宇,解学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2、,上海 200092)摘要: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机制和实际效果。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活动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创新成果可以随着要素流动向邻近地区扩散;(2)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性集聚均可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影响效果来看,文化产业多样性集聚已成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跃升的主要动力;(3)由于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阻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却通过价格博弈、企业外迁等条件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4)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
3、,文化产业在东部地区的竞争性集聚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西部地区则未有体现。对此,建议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动与资源共享,破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鼓励文化产业特色化与差异化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和发展资源的融合更新,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制度环境和竞争机制。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区域创新能力;空间溢出;空间杜宾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9;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912(2023)03011115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依靠投资驱动、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接近能源储备、环境条件和人力资本的约束边界。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
4、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语境下,如何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破除我国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经济地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已经表明,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通过知识和信息外溢、基础设施共享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匹配(季书涵等,2016)1,推动集群企业触发新的创新,并通过外部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Stam et al,2008;倪进峰和李华,2017)2 3。在文化产业日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背景下,其空间集聚能否同其他产业一样,通过促进知识、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111助推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成为当下亟待检验的问题。对此,学界已经展开
5、了相应探讨。部分学者指出,文化产业集聚可以加快公共知识池的积累(王毅和廖卓娴,2019)4,强化集群企业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创新优势(顾江和车树林,2017)5,并通过知识溢出的“乘数效应”促进创新成果交流与共享(魏和清和李颖,2016)6,有效降低集群企业的创新风险(陈羽洁等,2020)7,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关注到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特殊性,认为相较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更利于默会知识的传播(Coll Martinez etal,2019)8,可以通过促进产业外创新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Clare,2013)9。但也有部分学者针对上述观点提出相反意见,
6、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整体较小,且内部产业结构趋同(胡慧源和李叶,2022)10,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卫志民,2017)11。同时,配套政策、服务和设施的不完善也导致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难以激发有效的知识溢出(曾琎,2012)12,甚至存在一定的“拥挤效应”(张彩江等,2017)13。在此语境下,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难以显现。综上,当前学界对文化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探讨已经逐渐从局部向系统拓展,为本研究的展开夯实了基础。但整体而言,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仍较为分散,相关研究未能形成统一的结论。从研究设计来看,多数研究在探讨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时,未
7、对文化产业集聚的类型和模式进行区分,导致研究结论过于笼统。同时,部分研究在方法设定上也未将样本间的空间溢出纳入考量,致使研究结论与实际状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鉴于此,本文拟从外部性着眼,区分文化产业集聚的类型和模式,深入分析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机制,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将文化产业集聚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进一步校验和丰富既有研究结论。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和边际贡献如下:第一,不同于既有研究普遍选用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技术合同成交额等特定指标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刘思明等,2011;侯鹏和刘思明,2013)14 15,本文以创新活动的发生过程为视角,从创新基础、创新
8、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贡献四个层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样本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测度。第二,既有研究在考察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时,往往不会对文化产业集聚进行类型区分,或只注意到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性集聚,而忽略了竞争性集聚(王猛和王有鑫,2015)16,致使研究结论部分失效。对此,本文立足于经济地理学的话语范式,从外部性视角着眼,将文化产业集聚区分为专业化集聚、多样性集聚和竞争性集聚等不同类型,以深入探究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机制。第三,既有研究在测度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效果时,较少关注集聚过程中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全国统
9、一大市场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日益完善的环境下,本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将文化产业集聚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以求全面考察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二、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表明,文化产业集聚主要通过正向的外部性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 Glaeser et al(1992)17 和 Henderson et al(1995)18 提出的产业外部性划分依据,文化产业集聚可以细分为专业化集聚、多样性集聚和竞争性集聚(冀刚和黄继忠,2018)19,其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机制如下:(一)文化产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
10、聚效应即 MA 外部性,是指集群企业通过相互学习促进技术外溢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既有研究指出,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技术溢出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徐丹和于渤,2021)20。而在文化产业集群中,随着专业化分工体系的不断完善,隐性知识和专有技术可以在集群企业间快速扩散,从而有效破除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壁垒,为集群企业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与211创新提供便利。此外,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聚还可以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各环节的连贯成熟,提高集群企业的交易与匹配效率,切实缓解因信息壁垒导致的要素错配和“低效配”,促使集群企业不断提升创新效率,并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有效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同时,在全国统一大
11、市场建设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语境下,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效应往往会通过“一义多用”的乘数效应向邻近地区溢出,并在产品和服务的扩散过程中助推邻近地区相关产业实现技术更新、业态更新和模式更新,从而有效带动邻近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出:假设 1a:文化产业专业化集聚会正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假设 1b:文化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二)文化产业多样性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文化产业的多样性集聚效应即 Jacobs 外部性,是指集群内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知识流动与共享(卞晓丹和钟廷勇,2016)21。一般而言,交叉领域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促进知
12、识与技术的跨行业渗透,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在文化产业集群中,相关性产业的关联互动可以强化互补性知识在集群内的溢出,提高集聚资源的配置效率(张天华等,2019)22,有效拓展区域创新活动的外延范围。此外,不同领域的文化企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往往会激发以项目为导向的柔性合作机制,打破行业界限并建立跨产业合作联盟,强化人才、技术、知识、设备的弹性流动,促进创新要素和发展资源的融合与更新,有效激发集群企业的创新潜力,并最终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多样性集聚效应往往会通过社会网络促使邻近地区企业间形成紧密的非交易性互动关系,并构建起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
13、同创新体系,加速集群组织惯例的扩散与优化,助推邻近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出:假设 2a:文化产业多样性集聚会正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假设 2b:文化产业多样性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三)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文化产业的竞争性集聚效应即 Porter 外部性,是指集群企业通过竞争所获得的创新和发展优势。Porter(2011)23 从竞争优势的视角出发,认为外部性来源于开放环境下的竞争性专业化分工。在此语境下,文化企业在集群中积极、有序的竞争可以促进模仿创新,推动专业技术的加速迭代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尹诗晨和杨秀云,2022)24,并通过彼此
14、间的知识互动和压力传导优化集群企业的分工体系和创新效率。此外,集群内的文化企业还可以通过健康的价格竞争降低文化产业部门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更新,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跃升提供内生动力。同时,根据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文化产业的竞争性集聚效应往往会推动知识含量和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形态向邻近地区梯度转移。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整体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上述产业形态的转移通常会引起邻近地区文化企业的学习并触发新的创新,极大地推动资源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实现文化产业生产技术和竞争机制的空间溢出,进而促进邻近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出:假设 3a: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会正向影响区域
15、创新能力。假设 3b: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三、研究设计与变量描述(一)模型构建由于样本间可能存在的空间效应与传统计量模型样本观察值不相关的基本假设相悖,故参照既有研究思路(王亮,2019)25,构建广义嵌套空间模型(GNS)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公式如下:Innit=0+Nj=1WijInnjt+1MAit+2Jacit+3Porit+4Xit+Nj=1Wij(1MAjt+2Jacjt+3Porjt+4Xjt)+i+it(1)311it=Nj=1Wijjt+it(2)其中,i 和 j 均表示地区,t 表示年份。Innit为地区 i 在时间 t 的区域创新
16、能力,Wij为空间矩阵单元,整体而言,在现有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空间矩阵主要包括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考虑到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外部性的空间效应牢牢植根于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若选用邻接矩阵或地理距离矩阵,仅以地理单元间的邻接关系或空间距离作为矩阵的加权依据,易导致实证结果出现设定偏差。因此,本文参照 Han et al(2018)26 及徐辉和邱晨光(2022)27 的研究思路,基于 20132020 年的人均 GDP数据构建经济距离矩阵,计算公式为:Wij=1GDPi GDPj(ij),对角线元素 Wij=0。MAit、Jacit
17、、Porit分别为地区 i 在时间 t 的文化产业专业化、多样性、竞争性集聚,Xit为控制变量。和 表示影响系数,和 分别为空间滞后项和误差项系数。i为个体固定效应,it为纳入空间溢出的随机扰动项,it N(0,2)。当 =0 时,模型为空间杜宾模型(SDM);当 =1,2,3,4=0 时,模型为空间滞后模型(SLM),当 =1,2,3,4=0 时,模型为空间误差模型(SEM)。(二)变量说明1 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Innit)。创新活动的多维性和丰富性表明,区域创新能力无法被某一特定指标替代。因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与比较应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实现。对此,相关研究已经做了较
18、多尝试(宋文月和任保平,2019)28。但整体来看,既有成果普遍存在条件指标过度化、评价方法主观化等问题。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创新活动的发生过程为视角,在充分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部出台的 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贡献四个层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 1)。在此基础上,为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所有指标信息,采用熵权 TOPSIS 法逐年测算样本区域的创新能力得分,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替代指标。表 1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计量单位属性创新基础公共设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万正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
19、部/百人正单位人口公共图书藏量册/人正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正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占 GDP 比重%正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正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正教育水平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正人均受教育年限年正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正创新投入经费投入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D 经费支出亿元正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正人力投入D 人员全时当量人年正D 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数的比重%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D 人员全时当量人年正创新机构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个正高技术企业数个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正411续表 1一
20、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计量单位属性创新产出知识产出人均专利申请量件正人均专利授权量件正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比重%正万人科技论文数篇正产品产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 D 支出比重%正人均核准注册商标数项正技术产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占 GDP 比重%正创新贡献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城镇登记失业率%负恩格尔系数%负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 GDP 比重%正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正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正单位 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负环境治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城市污水处理率%正2 解释变量:文化产业集聚(MAit、Jacit、Porit
21、)。根据外部溢出机制的差异,将文化产业集聚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分别测度。包括:第一,专业化集聚(MAit)。参照文丰安(2018)29 的研究,通过构建专业化集聚指数对其进行衡量,计算公式为:MAit=MAXj(Sij/Si)。第二,多样性集聚(Jacit)。参照孙智君和李响(2015)30 的研究,采用 HHI 指数的倒数进行测度,计算公式为:Jacit=1jQ2ij。第三,竞争性集聚(Porit)。参照张涛等(2015)31 的研究,通过企业平均规模进行衡量,计算公式为:Porit=(NiGi)(iNiiGi)。其中,Sij表示 i 地区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Si表示全国文化产业
22、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Qij表示 i 地区各细分产业就业人数占文化产业就业总人数比重;Ni、Gi分别表示 i 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数量与营业收入。3 控制变量:除文化产业集聚外,区域创新能力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参照既有研究成果,在模型中加入以下控制变量。第一,市场化水平(marketit)。通过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单位数占企业总数比重衡量(韩长根和张力,2019)32。第二,金融发展水平(finit)。通过非国有部门的贷款比重衡量,计算公式为:非国有部门贷款比重=总贷款/GDP (1 国有企业固定投资额/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白俊红和刘宇英,2018)33。第三,文化环境支撑(cesit)。
23、通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总额的比重衡量(任文龙等,2019)34。(三)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 20132020 年除港、澳、台、藏的省级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亦有研究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在 2013 年开始呈现出“极化”的新形态,文化市场活力的激发成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动力(冯星宇等,2021)35。在此语境下,选取20132020 年的面板数据探讨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具有较为充分的样本代表性。本文所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各省、
24、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 2。511表 2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样本量区域创新能力(Innit)3.3330.4254.3902.804240文化产业专业化集聚(MAit)1.3441.3527.7290.277240文化产业多样性集聚(Jacit)2.1130.2812.6061.371240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Porit)1.5930.8834.3410.397240市场化水平(marketit)0.5090.1340.7870.118240金融发展水平(finit)1.0060.3212.0410.516240文化环境支撑(cesit)0.1100.015
25、0.1630.075240四、实证结果分析(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为纠正传统模型在估计时忽略空间溢出而造成的设定偏差,本文参照 Bao 和 Chen(2017)36 的研究思路,使用全局莫兰指数对观测样本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以验证区域创新能力是否存在空间依赖。由表 3 可知,20132020 年区域创新能力的全局莫兰指数均在 0.300 以上且至少通过 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表 3区域创新能力的全局莫兰指数年份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Moran s I0.496(4.60)0.472(4.39)0.446(4.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产业 集聚 提升 区域 创新 基于 空间 计量 模型 实证 检验 天宇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