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季湘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doc
《2021秋季湘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秋季湘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doc(8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全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1.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1.2-1.3人体指挥部一脑、保护我们的脑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2改变沉浮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3制作航道浮标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3.1地表在变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3.2地震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3.3火山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3.4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3.5-3.6塑造地表的巧手、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4.1燃烧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4.2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4.3生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4.4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5.1热传导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5.2谁的传热本领强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5.3热对流和热辐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5.4制作保温装置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6.1语言与信号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6.2符号与文字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6.3电与通信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6.4信息工程教学设计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1.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1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人体对刺激的反应》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年 8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有感受各种刺激的感觉器官,人体能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刺激和反应对我们很重要。 2.在体验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保护感觉器官、珍爱生命的意识,为生命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通过施加刺激、观察对应的反应,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感受刺激与反应对我们很重要。 教学难点: 在体验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揭示单元内容。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湘版科学第一单元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单元页,通过观看单元页,你们肯定知道了第一单元我们来学习“脑”的有关知识。 二、引出刺激与反应的话题 1.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品尝过柠檬吗?品尝柠檬时有哪些反应和感受? 2.我们在品尝柠檬时嘴里冒出了好多唾液、情不自禁地做出腮帮缩紧,鼓起、皱眉的动作。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和感受呢? 你们肯定想到了,因为我们感觉器官舌头感受到了酸的刺激,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反应。 三、刺激与反应的体验活动 1.如果我们的其它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眼睛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和在光线比较弱的环境中,眼睛会做出反应吗? 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肯定会说:瞳孔会有变化。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瞳孔变大?什么样的环境中瞳孔变小?我们来看一下。 原来眼睛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瞳孔变小,在光线比较弱的环境中瞳孔变大。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同学们,保护眼睛,不要长时间注视强光。 2.如果将一杯盛有冰块的凉水放在手臂上,手臂上的皮肤会做出什么反应?手臂上会起一层鸡皮疙瘩。 3.你遇到这种情景吗?听到刺耳的声音,耳朵特别不舒服,情不自禁的用双手捂上耳朵。 4.鼻子闻到难闻的气味,会产生恶心、反胃的感觉,于是情不自禁的用手捂住鼻子。 四、建立认识:身体的感觉器官能够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 1.现在让我们对刚才的体验活动进行一下整理。舌头在品尝柠檬时受到酸的刺激,我们会做出唾液增多,双腮鼓起、收缩、皱眉的反应;眼睛在光线不同的环境中,瞳孔大小出现变化,眼睛在光线强的环境中瞳孔变小,在光线弱的环境中瞳孔变大;皮肤在接触冰水的时候,受到凉的刺激,皮肤上会出现一层鸡皮疙瘩;耳朵听到刺耳的鞭炮声,我们会产生耳朵不舒服,捂住双耳的反应;鼻子闻到难闻的气味时,会出现恶心,捂鼻子的反应。通过观看图表,你们肯定发现了:我们的舌、眼睛、皮肤、耳、鼻这些主要感觉器官在受到刺激时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 五、建立认识:缺少某种感觉器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方便。 1.你们肯定发现了:我们的舌、眼睛、皮肤、耳、鼻这些主要感觉器官在受到刺激时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如果缺少某种感觉器官,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让我们通过分析和体验活动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2.分别分析缺少眼睛、鼻子、舌这些感觉器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方便。 3.通过刚才分析、体验活动,在来回答我们的问题:如果缺少某种感觉器官,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你们肯定发现了:缺少某种感觉器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方便。 六、人体有感受各种刺激的感觉器官,人体能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刺激和反应对我们很重要。 1.现在我们知道了,感觉器官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除此之外,感觉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让我们来举例说明吧。 2.举例说明 (1)眼睛在光线强的环境中如果瞳孔不变小,会出现什么后果?在光线弱的环境中如果瞳孔不变大,会出现什么后果? (2)听到鞭炮声,如果不捂住双耳会出现什么后果? (3)肚子饿时会咕咕叫,如果不咕咕叫会出现什么后果? (4)吃饭时,如果没有吃饱的反应,会出现什么后果? (5)皮肤接触冰凉的水时,如果我们的皮肤不起鸡皮疙瘩会出现什么后果? (6)在洗热水藻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皮肤不对热做出反应,会出现什么后果? (7)如果看到红灯不做出停下来的反应,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结合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我们发现:当感觉器官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反应,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 七、认识到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1.看来缺少某种感觉器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威胁到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保护感觉器官。下面是这些做法是在保护感觉器官吗? 2.判断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说出改正方法。 躺着看书、看手机;听音乐时音量大、时间长;用力抠鼻子;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 八、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老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你将自己最近一周的睡眠时间进行记录。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1.2-1.3人体指挥部一脑、保护我们的脑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2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脑的保健》(1.2人体指挥部一脑、1.3保护我们的脑)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8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脑对人体行为有重要的作用;睡眠对于保护大脑很重要;了解人脑的各部分形态、结构、功能;了解大脑的位置和颅骨的保护作用;举例说出保护脑健康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通过反应尺等实验,推断人的反应和视觉结果与人脑的功能相联系。培养学生的 联想能力和抽象判断能力。 3.认识脑保护和脑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1.知道脑对人体行为有重要的作用;睡眠对于保护大脑很重要。 2.了解人脑的各部分形态、结构、功能;了解大脑的位置和颅骨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认识大脑的判断功能。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话题,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人体受到刺激时,我们的感觉器官会做出反应,请你思考:是谁在指挥着我们的身体做出这些反应呢?让我们通过“眼疾手快”的游戏寻找答案吧。 二、感性体验:眼疾手快 1.眼疾手快 (1)要求:一位同学竖直拿尺子,另一位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拿尺子的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另一位同学尽可能快的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 (2)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位同学是怎样做实验的。 (3)讲述:同学们,你们现在开始做实验吧。 (4)同学们你们做完实验了吗?老师给你们看看刚才视频中这两位同学填写的实验记录单。 三、理性分析:脑指挥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 1.结合“眼疾手快”体验活动进行理性分析 (1)问题:谁在指挥身体?想象从看到尺子下落到用手抓尺子的过程中,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学生:通过刚才抓尺子的活动,我认为脑在指挥我们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是这样工作的。当我们看到尺子下落时,眼睛把看到尺子下落的信息传给脑,脑发出命令,命令手抓住下落的尺子。 (2)你们的想法和他们的一样吗?其实就像刚才这两位同学所说的,是我们的脑在指挥我们的身体。脑在指挥我们的身体,做出抓尺子的动作时,需要多长时间呢?我们来看一看书中指南车信箱提供的信息,结合你们刚才抓住下落尺子的距离,请你推测一下自己刚才在抓住尺子的过程中脑的反应速度? (4)指南车资料阅读 女同学在抓住尺子时,尺子下落的距离是20厘米。说明尺子下落的时间是0.2秒,在0.2秒的时间内,大脑命令眼睛注视尺子,当眼睛发现尺子下落时,会把尺子下落的信息报告给脑,脑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命令手臂做出抓尺子的动作,同时提醒眼睛注意尺子下落的位置,并将这个位置信息报告给脑,脑命令手在看到尺子下落的位置去抓尺子。老师说了这么长时间,可是大脑的实际反映速度却只有0.2秒。让我们来感受0.2秒的时间长度。看来脑接收信息并指挥反应的速度真是非常迅速。 (5)一心二用、一心一意抓尺子 如果一边背诵诗歌一边做抓尺子实验,大脑的反应速度与专心抓尺子相比,一样吗?你们肯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法是否正确,我们来做实验进行验证。 现在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边做实验,边将每次实验时尺子落下的距离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这是刘同学填写的记录单 记录数据 抓尺要求 抓住尺子时,尺子落下的距离(厘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专心抓尺 22 15 19 6 边背诗歌边抓尺 40 38 45 37 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想法 同学:每次专心抓尺子与边背诵诗歌边抓尺子的数据,我发现:通过每次专心抓尺子落下的距离比边背诵诗歌边爪尺子要短。说明,专心抓尺子大脑的反应速度比边背诵诗歌边抓尺子的反应速度要快。 (6)师小结:就像你们发现的那样,一心二用影响大脑的反应速度和时间。看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四、认识脑的功能。 1.脑的认识判断功能 视错觉实验一:比大小、两条线平行吗? (1)脑除了指挥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之外还有哪些功能?我们通过体验活动来找到答案。 (2)请你们看看,比较一下黄色的圆和紫色的圆大小一样吗?两条黑线是平行的吗? (3)听一听两位同学观察的结果。 同学:发现紫色的圆比黄色的圆大,两条黑线不是平行的。 (4)还是这两幅图:我们换一种观察方式:将黄色的圆和紫色的圆周围的黑色圆遮挡住,在比较大小;将黑色线周围的橙色线遮挡住再次观察两条黑线看是否平行。 (5)观察完了吗?我们听听观察结果。 同学:遮挡黄色和紫色圆周围的黑色圆,再次比较大小,我发现黄色圆和紫色圆的大小实际上是一样的。遮挡两条黑线周围的的橙色线,我发现两条黑线是平行的。 (6)为什会出现同学们发现的现象呢?是我们的眼睛出现了问题了吗?告诉大家,不是我们的眼睛出现了问题。眼睛就像一个照相机它如实记录刺激,把刺激信息传给大脑,是大脑的认知判断出现了问题,于是就有了刚才认为黄色圆和紫色圆大小不一样,两条黑线是不平行的错觉。 2.视错觉实验之二——双眼的立体视觉 (1)这种视错觉的现象,在生活中还会出现。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2)捂住一只眼睛,筷子对准瓶口,尝试将筷子插入瓶子中。睁开双眼,筷子对准瓶口,尝试将筷子插入瓶子中。 (3)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是怎么实验的。 (4)做完实验之后,同学有疑问了。 同学:捂住一只眼睛,为什么明明感觉筷子对准瓶口了,可是却不能将筷子插入瓶子中呢?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形成立体的视觉后,才能确保将筷子插入瓶中。这就是脑的认识判断功能 (6)小结: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脑是人体的指挥部,它指挥了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还能对事物做出认知和判断。 (7)老师这还有两个案例,我们来看一下,分析这两个案例,来看看大脑还有哪些功能。 案例一:说明脑的情感功能。案例二:说明脑的认知功能。 五、认识脑的主要内部结构与功能 1.脑的内部结构 (1)脑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我们通过阅读一段资料来了解一下。 第一张人脑解剖图是比利时医生维萨里根据人体的真实结构绘制的。1543年,他发表著作《人体的结构》,对脑的结构进行了描述。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平衡,脑控制呼吸和心跳。 2.小结:脑结构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受到了伤害,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要保护脑。 六、认识脑保护和脑健康的重要性 1. 我们先通过看图了解大脑在头部的位置。 大脑在颅骨的下面。 2.触摸头部,说一说颅骨有什么作用? 对了,就像你们想的那样,坚硬的颅骨能够保护被它环绕的大脑不受损伤。 3.老师这有一些同学的日常行为的照片,请你们从保护脑角度出发,判断一下这些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 (1)课间仍在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课上和课间都学习,脑会感到疲劳,这种疲劳带到下节课的学习中,会出现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头昏脑胀。除此之外,老师还想告诉大家,出现疲劳还不休息,就会由疲劳转为过度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损害,影响我们的健康。课间休息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稳定情绪,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2)剧烈运动时戴头盔。这种做法是对的。它在保护我们的大脑不会因为意外受到损伤。 (3)深夜还在上网这种做法不对。如果深夜上网,大脑的睡眠时间就会减少,会导致第二天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犯困,学习效率下降。 五、建立认识:睡眠对于保护大脑很重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计划。 1.睡眠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手段,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健康。 2017年12月,我国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规定“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的睡眠时间”。(插入这段蓝色的字) 2.这是上节课刘老师布置给的大家的作业,请你结合标准中的规定,看看全部达到10小时了吗?如果没有达标,就要重新设计作息时间,确保每天的睡眠达到标准中的规定。 3.观察判断:小明周六的作息计划是否合适? 4.给出作息计划制定时的参考:睡眠时间有保证,各项活动交替进行,每项活动安排的时间不长。 七、小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1.阅读第一单元单元页中的小诗,思考这首小诗中的诗句与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 2.天气冷暖衣服换,喜怒哀乐情绪转;与我们学习的刺激与反应的知识有关;搜集信息作加工,智慧头脑来判断;告诉了我们脑具有认识判断功能;人类活动千千万,协调指挥不慌乱;这句诗指的是脑的协调指挥功能,正是因为有了脑的协调指挥功能,我们的生命活动才会有条不紊的进行。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3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谁沉谁浮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年 8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 2.科学探究 漂浮的物体,它们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的体积不同,做出假设:水面上体积大的(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漂浮能力强。 实验方案设计:采用同样形状和体积的不同材料的物体,比较它们液面上下的体积。实施实验方案,对具体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判断。通过这个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知道实验是证明假设是否成立的重要方法,实事求是,用数据支撑观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活动1 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 活动2 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 1.教师谈话引人:“物体放人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现在有这样一些物体(出示图片),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板书课题,同时进入新课学习。 1.猜想物体是沉还是浮。 (1)出示图片(或实物):梨子、苹果、松木块、蜡烛、塑料尺、小石块、回形针。 (2)猜一猜,下列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3)学生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2.试一试物体是沉还是浮。 (1)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明确判断沉浮的标准——水槽中的水必须到合适的高度(至少能完全淹没所有的物体),将某个物体缓慢按入水中后再松开,稳定后,触底不动的为沉,上浮致漂浮的为浮。 (2)试一试,根据实验结果,将物体学浮情况分类,并将实验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小结:物体放人水中,出现两种情况,即有的沉、有的浮。 4.引发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浮起来的物体——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1)学生思考、讨论时给予引导和提示,促使学生关注到:①怎样判断漂浮能力——看露出水面的部分的多少。 ②当物体的材料、形状、体积大小各不相同时,去比较其漂浮能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从而导入下一活动的教学:比较不同材料(相同形状、相同体积)的漂浮能力。 1.初步设计。 (1)明确比较对象:漂浮的物体 (2)明确比较方法:漂浮能力强弱是物体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体积的比较;水面上体积大的(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漂浮能力强。我们实验只看物体在水面上的高度,这样要选择确定能够浮起来的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 (3)确定比较的问题: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分别是松木板、泡沫塑料板、白色聚丙烯塑料板(纯DD板), 2.案例示范,完善设计。 (1)说一说你的想法? ①用手往水里按,试试自己的感受…… ②别用手按,用这些完全一样的回形针…… (2)参照教科书,完善设计。 我们的问题: 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我们的猜想: 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需要的器材: 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 实验的方法: 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 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 实验的步骤: 1.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 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 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 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 3.开展实验,记录数据。 (1)提醒学生规范操作: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放置,注意平衡,避免倾覆。 (2)提醒学生做好数据记录。 4.收集数据,统计交流。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2改变沉浮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4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1学期 课题 改变沉浮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可以用下沉的物体使漂浮的物体沉、也可以用上浮的物体使下沉的物体浮起,还可以通过改变形状或中空状态使下沉的物体浮起。 知道潜艇是可以控制其上浮还是下沉,钢铁轮船可以漂浮,木船使漂浮能力更强。 2.科学探究 一是将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既可以是中空的封闭水瓶加水或重物,也可以捆绑沉的物体,直到物体下沉。二是使下沉的物体浮上来。既可以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是捆绑浮的物体,直到物体上浮。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验证设想的方案,根据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设想。 3.科学态度、STSE 积极参与到物体沉浮变化的科学实践。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变沉浮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愿意合作与分享。从独木舟、水密隔舱、钢铁轮船、潜艇等科技史中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活动1 让它沉下去 活动2 让它浮上来 1.从“在漂浮的物体上添加重物”的事例直接引人本课第1个活动的学习。 1.讨论让浮在水面的小瓶沉下去的方法。 2.设计。 (1)让学生想出办法并画出结构设计图,这是此活动的重点。 教材所示的空瓶子以及给空瓶子注水的结构设计图,隐含着方法提示和设计参考. (2)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例如直接往空瓶子里加水、加其它重物;还可以将空瓶子与石块、铁块、沙包等重物绑在一起; (3)完成结构设计图之后,组织交流,并要求学生说出设计理由。 3.实验。 4.拓展。末尾指南车信箱中关于潜艇的介绍,既是学生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予以证实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的事例,又是下一活动的方法暗示,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交流。 1.讨论、设计、实验 (1)提供给学生实心橡皮泥球,沉在水底,让学生讨论: 怎么设计它浮上来?注意这材料本身是缺乏漂浮能力的,且容易手工塑形。 (2)让学生想出办法并画出结构设计图,也是此活动的重点。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例如把橡皮泥展开做成空心的盒子、做成小船等;还可以将漂浮能力很强的大泡沫塑料块、其至是充满了空气的气球用手按人水中与橡皮泥球绑在一起等。 2.拓展 教材中提供了水泥船、钢铁轮船、独木舟的照片,前面两者是本身缺乏漂浮能力的(钢筋水泥、钢铁材料),与橡皮泥球是同类型,后者是本身具有漂浮能力的(木材),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可以让沉的物体浮起来(水泥、钢铁),还可以让本来浮着的物体上浮得更多(独木舟),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3制作航道浮标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5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1学期 课题 制作航道浮标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航道浮标是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 2.科学探究 观察航道浮标实景图,能合理推测、分析其结构和功能。 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航道浮标,能用结构设计图、流程设计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3.科学态度、STSE 有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和推测的兴趣,能创新完成航道浮标的设计与制作,愿意合作与分享。 了解航道浮标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对航行方向和航行路线提供标示,也避免触底或触礁等不利情况发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活动1 了解航道浮标,明确需求 活动2 设计制作航道浮标 活动3改进并展示航道浮标 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应用前段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制作航道浮标。 1.简介用途。介绍航道浮标的工作环境及作用: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 2.观察外部特征。观察人们往水中投放航道浮标以及投放后的图片资料,观察其外部形状、颜色等特征。 3.合理推测。“想一想,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 4.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上轻下重、重心低,水面部分才能直立。如果是金属材料,中空才能漂浮。锚系才能稳定。” 5.明确学习需求。“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航道浮标。” 1.设计 (1)选择材料。“选择材料本身漂浮能力强的还是相反呢?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2)结构设计。 “总体结构及预估的效会是怎样的?画出我们的结构设计图。” (3)流程设计。“具体的制作步骤又是怎样的?画出我们的流程设计图。” (4)汇报交流,初步完善设计。 2.制作 (1)按照设计方案试着制作。 (2)初次评估。评估要点·能够稳定漂浮于指定水域,指示航道左侧和右侧。 (3)组内反思。“我们制作的航道浮标还可以改进吗?” 1.改进 (1相互交流,总结各自的经验、教训。 (2)材料、结构、流程的改进。“在活动手册中继续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3)再次制作,并注意操作方法的改进。 2.展示 (1)展示与评估,推选好作品。 (2)展示与评估。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3.1地表在变化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6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地表在变化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形态的地貌构成了地表壮美秀丽的风光。 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海洋,由于地质变化后来才变成了高山。 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各种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 2. 科学探究 根据提供的喜马拉雅山脉相关资料,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在山顶发现“鱼龙”,联想到“鱼龙”曾经生活在海底,类比推理得:喜马拉雅山曾经处于海底。充分体现地球科学探究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搜集、阅读各种地貌及地貌改变的资料,初步分析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 3. 科学态度、STSE 知道类比推理是人类研究地学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方法。知道想象与联想推动人类不断地探索。有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精神,乐于合作分享。 教学重点:根据提供的喜马拉雅山脉相关资料,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提供的喜马拉雅山脉相关资料,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认识地貌,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幅员辽阔,地表形态多样。请你回忆一下,你都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风景? 2.图片展示,介绍:华山,峰峦叠嶂;月亮湖,地处沙漠;延安宝塔山,坐落在黄土高原;海南,看到了大海。 3.小结:山地、沙漠、高原、大海被称之为地貌。此外还有丘陵和平原。 4.介绍丘陵和山地的区别。 5.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表主要有山地、沙漠、高原、大海、丘陵和平原等地貌,各种形态的地貌构成了地表壮美秀丽的风光。 6.欣赏并思考:以下风光各属于什么地貌? 认识世界之最的地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最大的山地——安第斯山脉;最大的丘陵——哈萨克丘陵;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祁连山等也坐落其上,相当壮观! 7.导入新课:欣赏了不同地貌的风光,你们想过吗?风光各异的地表会发生变化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先去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进行地质考察吧。 二、类比推理,发现地表在变化 1.出示图片,介绍资料1:如今的喜马拉雅山脉白雪皑皑,异峰突起。奇怪的是,科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鱼龙化石,被命名为西藏喜马拉雅鱼龙。它是一种大型海生鱼龙,外貌与今天的鲨鱼和海豚类似。它体长16米多,牙齿锐利,性凶猛,是无可匹敌的快速游泳家。 2.提问:这只鱼龙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3.交流:因为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鱼龙化石,所以1.5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应是海洋。 4.追问:仅凭一个鱼龙化石的证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可靠吗? 5.质疑:鱼龙可能是其他动物带上去的,就不能证明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 6.出示资料2:在发现鱼龙化石的同时,还发现了鱼类、海藻、海螺的化石。这是,否可以确信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 7.疑问:如果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喜马拉雅山脉那么高,水怎么上去的? 8.推理:水往低处流,不是水上去,而是海底怎么升高的。 9.资料3: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4.43米(2005年测量),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现在还在以每年1.8厘米的速度长高。资料3又给我们什么信息? 10.回顾推理过程,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由于地质变化后来才变成了高山。 11.列举:台湾海峡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植树造林;想象一下,若干年以后,这里可能变成森林。 12.总结: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地表在变化是不争的事实。 三、联系实际,寻找改变地表的力量 1.提问:在你的身边,什么力量正在改变地表形态? 2.交流:小河修成水库;荒地盖起高楼大厦;修城铁、盖大桥、架高速路,都能改变地表形态。 3.小结:这些都是出人工活动角度来分析的,还有什么力量改变地表? 4.交流: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水冲刷形成的;暴雨产生的泥石流掩埋房屋,填平沟壑。 5.讲述:大自然的力量有的缓慢改变着地表形态,如流水;还有的剧烈且快速地改变着地表,例如地震火山。列举:海南岛琼州地震、冰岛火山。 6.请对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进行分类。 四、课堂总结 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 地球表面有山地、沙漠、高原、海洋、丘陵、平原等地貌,各种形态的地貌构成了地表壮美秀丽的风光。 2.通过大量的化石证据和地质考察,科学家推断: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由于地质变化后来变成了高山。还有很多事例证明: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地表在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而改变地表的力量分为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内部力量主要是地震和火山;外部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人工活动。 五、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地震的秘密,请你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3.2地震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7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地震》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震可以改变地表。 了解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2. 科学探究 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地震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做震动实验,根据实验的感受类推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测地震的成因。根据地震现象,构建地震模型,用地震模型说明地震情况。 3. 科学态度,STSE 懂得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会产生巨大危害。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懂得自我保护。 教学重点: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做震动实验,根据实验的感受类推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测地震的成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一、复习导入 谈话:在上节科学课中,我们了解到海南岛琼山地震,导致陆地沉陷为海。由此可知,地震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之一。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地震。 二、资料分享,了解地震 谈话:课前,老师请大家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你们找到了哪些?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1. 地震后的照片: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建筑物损毁,有的村庄或城市变成废墟。 地震让道路破损,桥梁中断。 地震会造成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 地震会使地面出现裂缝,这些裂缝还会出现在山上。 地震如果发生在海底,除了海底裂缝以外,还会产生海啸。 2. 地震时的感受: 地震发生时,人会感觉到上下震动,屋顶的吊灯左右摇晃。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甚至有些人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曾经发生了地震。 3. 地震数据: 4. 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表明,仅我国近一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9000多次地震。 5. 了解地震: 大家搜集的资料告诉我们,地震经常发生,有些只是轻微地晃动,有些人都感觉不到;有些地震强烈爆发,破坏力极强,用山崩地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者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所以说,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强烈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 三、探究地震成因 1.分析强震现象 回顾资料:强烈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地面塌陷,用山崩地裂来形容非常贴切。 2.提出猜想: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提示:强震过后我们经常会发现地面开裂、山体开裂,要知道地面和山体都是由岩石层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虽然种类不同,但厚重的岩层都很坚硬。 猜想:是岩层产生了断裂后,引起地面震动才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吗? 3.实验验证 设计实验:第一要模拟岩层断裂是否会产生震动;第二要模拟地面震动是否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害。 实验一,感受震动:用小木棍模拟岩层,感受一下小木棍折断时是否产生了震动。 (1) 动手实验,注意安全 (2) 谈感受:在用力折断小木棍的过程中,小木棍先是弯折,积蓄到一定力量后才在瞬间折断,发出脆响?在木棍折断的一刹那,断裂产生的震动传递到手上,力量还不小呢。 (3) 回放实验放慢视频。 (4)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折断木棍时,需要先积蓄力量,然后会在瞬间折断从而产生震动,然后力量消失,不再震动。地震发生前,没有感觉,然后在瞬间爆发,产生的震动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然后就归于平静。 (5) 小结:这两者之间如此相似,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岩层断裂会产生地面震动。 实验二,模拟地面震动造成建筑物损坏:泡沫板模拟地面,沙子模拟建筑物。 (1) 观看实验视频 分析:从视频看:地面震动,带动沙子震动,距离断裂面近的地方沙子震动幅度大,距离断裂面远的地方,沙子震动幅度小,甚至不震动。 (2) 对比:23. 如果是岩层断裂产生的震动带动建筑物震动呢?当然是震动幅度大受损严重,震动幅度小,受损也小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套 2021 秋季 湘科版 2017 年级 上册 科学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