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疫病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二)——温疫学派的形成_袁长津.pdf
《中医疫病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二)——温疫学派的形成_袁长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疫病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二)——温疫学派的形成_袁长津.pdf(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抚今追古话疫病引用:袁长津中医疫病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二)温疫学派的形成 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4):16.中医疫病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二)温疫学派的形成袁长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5)关键词 疫病;历史沿革;温疫学派;吴又可 中图分类号 25911 文献标识码 ADOI: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2304001作者简介:袁长津,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中医,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续上期)2吴又可 温疫论 问世及温疫学派的形成我国古代医家将一切外感热病都归属于伤寒,当然也包括疫病。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有许多医家开始对
2、一切热病皆由伤寒所致的故见产生了疑问,似乎仅仅伤于寒不至于造成众多急剧的病证及其流行,其中必有其他病因和原由。故自魏晋以后,许多医家即开始思考探索形成某些比较危重且具有流行特点的外感热病的关键病因及发病的原由。受时代的局限和崇古尊经思想的束缚,这个过程是迂缓而漫长的。直到明代,其认识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但从总体来说还未有大的突破,其病因还停留在时节气候的异常,即五气六淫的范围之内;其病变则仍未突破由表及里、由寒化热的模式框架。至明朝末年,吴又可著温疫论(成书于 1642 年)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对温疫病的认识和辨治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和系统性的突破,也为中医温疫学派的形成奠定了根基
3、。21温疫的病因及其感染发病的途径和原由温疫论 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疫病的专著。首先,该书即旗帜鲜明、开宗明义地提出,温疫病的根本病因是感受了自然界的“疫邪”所致,决不是传统的“六淫”之邪。这是吴又可反复强调的根本性的创新观点。温疫论原序 开篇即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病原 篇又说:“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该著末尾的伤寒例正误 中,吴氏再次从多方面对王叔和伤寒例 认为四季气候的异常变化与温病、温疫相关的论述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判,认为其“前后矛盾,于理大违”,反对“冬伤于寒伏气成温”之说,并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夫疫者,感天地之
4、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温疫论 中对这种“天地间别有”之气的名称有多种表述,因其与传统的六淫之邪截然不同,故开始即称之为“异气”;因其邪毒厉害而诡异,故又称之为“厉气”“戾气”“疠气”;因其以具有传染性为特征,故又称之为“疫气”“疫邪”“疫疠”“疫毒”等。既然病名是“疫病”或“温疫”,其病因还是规范选择用“疫气”或“疫邪”,更为贴切而明确。吴氏认为:“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气即是物”,“疫气”就是自然界的一类物质,它与六淫之邪截然不同,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吴氏描述“疫气”无色、无味、肉眼根本看不见,人体对其侵入之时,也
5、感觉不到;“疫气”种类繁多,有善恶之别,有传染之能,染病有选择,攻击有靶向,似乎完全具备其后约二百年才发现的“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吴又可这一卓尔不群的思想智慧和创见,确属难能可贵。其二,吴氏认为疫邪感染的主要途径是“自口鼻而入”,其染病传播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病原 篇说:“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1第 39 卷第 4 期2023 年 4 月HUNAN JOUNAL OF T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ol.39No.4Apr.2023病,邪自口鼻而入。”风寒诸邪自肌肤毫毛侵入人体,体质强、腠理密者,往往能抵御其侵扰而不发病;疫邪自口鼻而入,即使身强力壮者
6、,只要触之(感染上),多难幸免于病。2020 年开始在世界广泛流行的“新冠病毒感染”,每波疫情所涉地域的发病率之高,特别是 2022 年岁末,我国疫情防控解严后的发病情况,即证明了吴氏这一论说绝非妄言。所谓“自口鼻而入”,即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两种途径侵入人体,这也提示了有效预防疫病的着手处和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此外,吴氏还认为,疫邪染病及其传播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即直接感染自然界的某种“疫气”而发病为“天受”,因近距离接触疫病患者而发病为“传染”;感染的方式虽不同,但其发病则基本相同(因为是同一种类的疫邪)。当然,疫病的发生虽以通过口鼻传染为多,但通过肌肤血液
7、传染者亦不少,如疟疾、腺鼠疫等,多以自然界的蚊、蚤之类昆虫为媒介进行传染,这一点吴氏没有谈及,但其染病方式和途径,也可称之为“天受”之类。22杂气病原论温疫论 下卷首列杂气论篇,认为:“疫气”亦属“杂气”中之一类。论之曰:“惟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亦犹草木有野葛巴豆昆虫有毒蛇猛兽万物各有善恶不等,是知杂气之毒亦然。然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其为病也,或时众人发颐,或时头面浮肿,俗名大头瘟是也;或时众人咽痛,或时咽哑,俗名虾蟆瘟是也;或众人疟痢,或为痹气,或为痘疮,或为斑疹,或为疥疮疔肿,或时众人目赤肿痛,或时众人呕血暴亡,俗名瓜瓤瘟
8、、探头瘟是也;或时众人瘿(核)痎,俗名为疙瘩瘟是也;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杂气种类繁多,性质善恶不等,故其致病各异,但皆以具有传染性为特征。并认为:“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径路,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杂气侵染人体致病具有特定的选择性,即某杂气往往专门侵染某脏器组织而发为某种病证,并形成传染流行,如上段引文中所举的大头瘟(流行性腮腺炎)、虾蟆瘟(似白喉)、众人目赤肿痛(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疙瘩瘟(似腺鼠疫)、瓜瓤瘟(似肺鼠疫)等。此即如同现代医学所说的不同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无论病原体
9、本身或其产生的毒素,皆是选择性地侵害某脏器、组织而发生病变,形成不同的病证。如鼠疫、麻疹、甲型流感、禽流感、SAS、新冠肺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霍乱、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等等。吴氏还认为疫病的发生“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盖非五运六气所能定者,是知气之所至无时也”。否认疫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的直接关系,质疑运用“五运六气”预测疫病的可能。并认为疫气每年都会有发生,只是疫气种类繁多,其气有厚薄之分,致病有重轻之别,发病亦有多寡及流行和散发之不同。如吴氏说:(疫气)“虽有多寡不同,然无岁不有。至于瓜瓤瘟、疙瘩瘟,缓则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此又诸疫之最重者,幸而几百年罕有之,不可以常疫并论也。至于
10、发颐、咽痛、目赤、斑疹之类,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人等,然考其证,甚合某年某处某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但目今所钟不厚,所患者稀少耳。此又不可以众人无有,断为非杂气也。”说明疫病种类繁多,各种染疫杂气的厚薄,亦即危害的轻重程度有差异,不仅有罕见的危重疫病流行,亦有比较轻的常见疫病小范围的散发。并告诫切不可以疫病发病人数少,未形成大的流行而忽视为非传染病。其举例描述非常逼真,符合实际,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和辨治,均有切实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仅如此,吴氏还观察到动物中也有瘟疫,并具有人和动物不相传染,不同种类的动物不相互传染的特点。如 论气所伤不同 篇说:“至于无
11、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知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吴氏分析认为,这是所感染的疫气种类不同的原因,疫气种种,亦皆称之为“杂气”。此外,吴氏还突破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的旧论,认为许多外科疮疡痈毒诸疾的发生也是感染杂气所致,即“如疔疮、发背、痈疽、流注、流火、丹毒实非火也,亦杂气所为耳”。“刘河间作原病式,盖祖五运六气,百病皆源于风寒暑湿燥火,无出此六气为病者,实实不知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吴又可所说的“杂气”,酷似现代所称的细菌、病毒等病22023 年第 39 卷第 4 期(总第
12、290 期)原微生物。其所论述,揭示了现代病原微生物染病的一些基本规律。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发明显微镜、还远没有形成病原微生物学及传染病学的历史背景下,是非常前卫的科学思想,比西方医学通过显微镜的发现后才产生的近代微生物学早了约二百年。吴氏不迷信书本和名人,在长期而广泛的医疗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精细观察,独立思考,缜密推论而形成如此卓越的创建,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医学的伟大。已故姜春华先生曾予以高度评价说:“吴氏对杂气的说明,等同现代细菌、病毒之说,其伟大的创建为历史上第一人”2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吴又可所说的“杂气”,应包括所有类似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不仅仅是疫病。因此,吴氏所举的杂气为病中
13、,就包括有鹤膝风、痛风、历节风、老人中风、肠风等,这些疾病显然不属于疫病范畴。犹如传染病都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所致,但细菌和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并不一定都是传染病。这一区别,吴又可也似乎有所认识,他说:“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23温疫之邪初客部位及其病机传变病原 篇说:“疫者,感天地之厉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触之即病者,邪自口鼻而入,则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素问疟论 所谓横连膜原 者也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其热淫之气,浮越于某经,即能显
14、某经之证。”吴氏认为疫邪中人,既不在表(经络),又不在里(胃腑),这是吴氏从治疗疫病初起往往用发汗或泻下均不见效的临床经验中悟出的。但是疫邪究竟客舍于何处?吴氏认为,似乎是舍于“去表不远,附近于胃”的“伏膂之内”(膂,脊柱骨及两旁的筋肉组织;伏膂之脉,指隐伏在脊背筋肉之间的经脉),接着又根据 素问疟论 “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之说,把疫邪侵染初舍之地,定为“膜原”,即“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可见其“邪伏膜原”及“邪在半表半里”之说是吴氏根据临床经验推断设想出来的。吴氏通过长期临床辨治疫病及伤寒类外感病的经验,比较分析,从发病过程、传变机制、病势缓急、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等,都做出了细致
15、的鉴别。辨明伤寒时疫 篇说:“夫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衣单风露,或冒雨入水”,而“时疫初起,原无感冒之因,忽觉凛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然亦有因所触而发者,或饥饱劳碌,或焦思气郁,皆能触动其邪,是促其发也,不因所触而发者居多,促而发者,十中一二耳。伤寒投剂,可一汗而解;时疫发散,虽汗不解。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毫毛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伤寒感而即发,时疫感久而后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汗解在后。伤寒投剂,可使立汗;时疫汗解,俟其内溃,汗出自然,不可以期。伤寒解以发汗,时疫解以战汗。伤寒发斑则病笃,时疫发斑则病衰。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时疫感邪在内,内溢于经,经不自传。伤
16、寒感发甚暴;时疫多有淹缠二三日或渐加重,或淹缠五六日,忽然加重。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疫邪侵染与伤寒时邪不同,非从皮毛侵袭,而自口鼻侵入。疫邪侵染之初,先客舍于半表半里之间,多不与营卫相涉而无证可辨,无药可投。待其邪毒溃发,或内侵于胃,或外传于经,皆伤及营卫(营卫者,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及物质基础),表现为诸多病证,则可根据辨治之目标,采取有效的治法。故吴氏在下卷行邪伏邪 篇又进一步说明:“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方其侵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必待其或出表,或
17、入里,然后可导引而去,邪尽方愈。”这段引文的后半部分,也表明了疫病的传变,不外“出表”“入里”两途。因此,吴氏为了说明温疫病之病势反复,变证迭起,将其传变方式归纳为“九传”,即: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而后里,先里而后表。虽然显得其传变是如何的复杂,但从其叙述的内容来看,皆不出乎表里的范围。故吴又可有关温疫的治疗,亦不离针对邪结膜原,分传表里,即邪淫于经、邪入胃腑而进行。24温疫的主要证候及其治法方药其一,温疫初起,邪结膜原,证候见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身疼痛,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疫病 发展 历史沿革 学派 形成 袁长津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