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
《镇江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6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镇江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60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镇江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讨论稿) — ,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向农业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镇江现代农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后发先至”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按照市有关文件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具有镇江特点的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有效整合资源、区位、市场、人文四大优势,瞄准高端市场,坚持精品路线,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27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连续七年丰收,总产保持在120万吨以上。截止 ,生猪、家禽、奶牛养殖量分别达到95万头、4300万羽、20万只、5800头,分别比 增长6.7%、22.9%、 1.8%;实现水产品总量8.61万吨,比 增长26.1 %,其中特种水产品2.74万吨,占总产的31.8%,比 高出25个百分点;蔬菜、茶叶、果品总产分别达到90.2万吨、1260吨、4.55万吨,分别比 增27.8%、6.2%、130%,其中食用菌产业和应时鲜果异军突起,总产达到2.32万吨、4.55万吨,分别比 增长63%、130%。 2、农业产业层次逐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止 底,全市亩效益在 元以上的高效种植业面积达到12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24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9.76%、9.33%;高效水产面积达14.3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3.6%。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34个,其中面积在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8个,省级1个、市级1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量达185家,比 增加50家(市级以上增加1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8家,分别比 增加1家、8家。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8.46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54.4%。外向农业实现新突破,5年来吸引“三资”投农150亿元,其中总投资在3000万元或者1000万美元以上的农业重大项目50个; 底开始实现农产品出口2200万美元,比 增长15 %,特别是 实现了水产品出口的零突破。观光农业迅速崛起,全市农业旅游观光点191个,其中国家级 5个、省级14个,年接待游客400人次,培植出“金山翠芽”茶叶节、句容葡萄节、扬中河豚节、江心洲桔子节、丹阳桃花节等8个节庆。 3、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引进国内外新品种122个,推广面积80余万亩;推广了茶园防霜扇、蝴蝶兰工厂化种植、发酵床养殖等42项新技术,推广面积30余万亩。稻米、小麦、油菜、茶叶、果品、蔬菜、生猪、家禽的优质化率分别达到98%、96%、100%、85%、80%、40%、45%、90%。在全省辖市率先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奖,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全省 已达56%,此指标请科教处核准)。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和“致富工程”培训,“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20余万人次,使全市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各类资金11.7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31828.18万元;改造中低田29.19万亩,完成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面积9.897万亩;修建机耕道路682.21公里,新建硬化渠道443.65公里,新建或维修农用电站129座,新建或加固农桥112座,配套等涵闸坝水利设施9294座。营造农田防护林10.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4万亩,改进灌溉面积2.3万亩,新增和改进除涝面积3.4万亩,扩大机耕面积5.5万亩。实施粮油高产增效创立万亩示范片15个,总面积达到16.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面积560万亩次,重大病虫防治覆盖率90%以上。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1.5万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9.2%。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耕水平达92%、机种水平达68%、机收水平达79%、机植保水平达78%,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精(少)量播种、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鲜冷藏、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不断扩大。 5、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全面创新。农民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到 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500个,比 新增1367个,其中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9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社区股份合作社分别为280个、70个,成员总数达17万户。农村土地流转逐步规范,到 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57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面积的34.76%;累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89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0.45%。农业保险稳步推进,险种由最初的粮食向能繁母猪、高效设施农业拓展,全市主要农作物保险覆盖面超过95%,其中水稻承保面达到了98.2%;全市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已经达到1416万元;全市建成较为规范的镇级“三农”保险服务站31个、村级“三农”保险服务点112个。项目农业机制创新力度大,从 起实施市级重点农业项目竞争立项运行机制,共中标项目28个,1680万的财政资金撬动了2.3亿元的民间资金投入高效农业,实施总面积1.15万亩。 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推进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蔬菜农药残留、生猪及其产品违禁物残留、生鲜乳违禁物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99%和99%。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截止 底“三品”总量达485个(无公害180、绿色134、有机171),比 增加286个;“三品”基地面积169.2万亩,比 增加38.5万亩。注重农产品品牌培植,全市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品牌分别达到12个、41个,比 分别增加了2个、11个。 7、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进。“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建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3600处,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5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6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排放量削减20%以上。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8.4万亩,建成村庄绿化达标村550个、示范村167个,丹阳、扬中、丹徒等3个辖市区经过了省林业局村庄绿化整体推进县建设的验收。森林覆盖率从 底的11.77%提高到 底的21.5%。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连年呈现双下降趋势,没有发生大的灾害性损失。建设了市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组建和完善了专业、半专业防火队伍23支,“十一五”期间未发生一起较大森林火灾。 8、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预计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700元,比 增长77.74%,年平均增幅达到12.22%。特别是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对农民人均增收贡献1061元;高效农业增收效应明显,预计 农民从高效农业中人均实现收入1916元,比 增加了1116元(高效农业从 开始统计)。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原有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生产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下降;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旧薄弱,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多发频发,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三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幅度不大;龙头企业与农业主导产业的关联度不高,真正能带动周边农户互动的企业不多。四是农民创业难度大,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不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五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产品“卖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六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未能较好地适应市场化条件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二、“十二五”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 “十二五”是镇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后发先至”的关键时期,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受市场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价格,向依靠结构调整和提高品质转变;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加速。 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有利于我市劳动密集型特征和比较优势的应时鲜果、绿色蔬菜、高档茶叶、健康畜禽、长江水产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市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我市农产品品质结构还不尽合理,农产品的化肥、农药施用量不符合国际标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受到影响。 三是农业科技日新月异。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加快,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加快我市农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农产品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粮食等初级农产品的直接消费在消费结构中下降,蔬菜类食品、微生物食品和加工型食品的需求上升;普通型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下降,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增加;加工业转化需求大幅度上升。据预测,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这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五是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随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新形势下,我市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紧迫,任务非常艰巨。 总之,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分析新问题,抢抓新机遇,更好地利用资源、市场,在竞争中谋求新发展,不断增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竞争能力。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指导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㈠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关键环节,把科教兴农作为强力支撑,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依法行政作为重要保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镇江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依靠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生态循环型农业,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二是坚持依靠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 三是坚持依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立健全农业抗灾减灾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坚持依靠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加大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㈢发展目标 ——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优质粮食比重达到90%以上。到 ,全市肉类总产量11万吨,禽蛋3万吨,奶类2万吨;全市蔬菜播种面积54.4万亩、茶叶9万亩、应时鲜果16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105万吨、 吨、9.6万吨,食用菌总产达2.8万吨,花卉苗木总面积达1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0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4.5万吨。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到 ,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50万亩;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90%以上,大中型养殖数量占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0%;农产品出口年增长10%以上;全市创立8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成3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立省级对外合作园区2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达到5家、24家、100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30家,出口创汇企业20家;全市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例达到64%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0%以上。高效农业保费收入占农业保费收入总量的40%以上。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到 ,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引进新品种30个、新技术15项,推进面积分别达到160万亩、30万亩;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75%;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达到30%;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年培训农民6万人,包括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 ——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41.7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50%,中低产田改造6万亩;全市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2%以上,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高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到 ,全市所有辖市、区实现100%全覆盖,60%以上的农业重点乡镇建有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新增农业地方标准 180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20处;“三品”有效数量达到60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50个、绿色食品150个、有机食品100个。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到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新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治理工程45处,覆盖率达到80%左右,规模养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有效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扩大到96%以上;全市新增造林17.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年均增加森林覆盖率0.6个百分点。 ——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到 达2万元以上,力争达2.2万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下降至2.09:1。 “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表 类别 指标 实绩 目标 一、经济增长 农业增加值(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0700 2 二、农产品供给 粮食总产(万吨) 120 100 肉类总产(万吨) 9.8 11 禽蛋总产(万吨) 2.6 3 水产总产(万吨) 8.61 10 奶类(万吨) 1.6 2 蔬菜面积(万亩) 50.16 54.4 茶叶面积(万亩) 6.6 9 应时鲜果(万亩) 11 16 花卉苗木(万亩) 5 10 三、产业结构调整 高效农业面积(万亩) 125 150 设施农业面积(万亩) 24 50 高效渔业面积(万亩) 14.3 18 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个) 1 8 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个) 3 5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个) 18 2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占比(%) 40.45 60 高效农业保费占比(%) 5 40 “三品”总量(个) 485 600 四、农业科技、装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55 60 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 76% 90%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72 114 五、农业生态环境 全市新增造林面积(万亩)(5年新增量) 28.4 17.3 森林覆盖率(%) 21.5 24.5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 90% 96% 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97% 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覆盖率(%) 48.9% 80% 四、发展重点与区域布局 “十二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是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围绕这一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推进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㈠构建粮食(油料)安全自给体系 按照优质、高效、保供的原则,稳定粮油生产面积,主攻粮油单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高产创立,促进粮油产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格局形成,提高粮油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1、实现粮油区域化生产。以沿江和平原稻区为核心,建设沿江、孟河平原、洮塥平原和赤山湖圩区4个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面积达100万亩;以沿江和孟河高沙土平原为重点,建成30万亩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以丘陵地区为主,建成4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充分挖掘丘陵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甘薯、饲用和特用玉米、大豆为主的旱杂粮,形成20万亩具有鲜明特色的旱杂粮生产基地。 2、提高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积极推广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种植,到 基本实现水稻优质化;逐步减少市场滞销、效益差的中筋小麦,大力发展市场紧俏、效益好的优质弱筋和强筋专用小麦;继续稳固油菜品种“双低化”,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3、提升耕地综合质量。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工程,改造土壤,培肥地力,平衡生态,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综合产出能力。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进一步完善配方施肥常态工作体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创新体系和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体系“三个体系”,努力做到施肥总量准确、施肥结构合理、施肥时期适宜、施肥方法恰当。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因地制宜推广绿肥种植和农家肥积制应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行之有效的农田节水技术,逐步解决农业生产缺水制约瓶颈。 4、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增效创立。在确保粮油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优化种植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产增效创立推进力度,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深入推进高产增效创立活动,大力推广“一推广四普及”,广泛开展“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提升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一是稳步扩大实施规模,不断增加万亩示范片的覆盖面。到 市级以上高产万亩示范片达22个,每个产粮油大镇创立1个万亩片,水稻、小麦、油菜籽单产分别提高到600公斤、350公斤、150公斤以上;积极开展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开展整乡镇推进,因地制宜整县推进。积极推进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订单种植经营模式,构建粮食产业体系。二是突出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围绕病虫害防治、育秧、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机收(种)等重点环节,加大专业化全程化服务组织培育力度,引导服务组织将服务范围向产前、产后延伸。三是切实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万亩片粮油生产全面精确定量管理化、优质高产品种覆盖率100%、测土配方施肥100%、机插秧面积100%、病虫草害统一防治率100%。 ㈡构建高效特色农业提升体系 按照“高端市场,精品路线,特色产业”的定位,充分发资源、区位、市场、人文的综合优势,突破耕地制约,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拓展功能,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增收。 1、全面提升高效园艺业。围绕花卉苗木、高档绿茶、应时鲜果、绿色蔬菜、设施园艺五大产业抓提升。一是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发展彩叶苗木、无土草坪和大规格乡土树种,加快宝华玉兰、枫香、榉树等珍稀树种的繁育和乡土树种的培育。以观赏苗木重点,培育丹阳、句容、丹徒3个花卉苗木优势产区,总面积达10万亩,其中观赏苗木面积达5万亩;以鲜切花为重点,全面实施日光温室设施栽培技术,培育扬中市、丹徒区、镇江新区3个优势产区切花生产基地,规模达1100亩;以草坪为重点,培育句容市无土草坪产业区,到 ,核心区的面积达到5000亩。二是高档绿茶产业。发展以无性系良茶为重点的优良茶树品种,到 ,无性良种茶园比率达到35%以上,无性系良种茶总面积达3万亩以上。做大沿宁镇山脉茶区、茅山丘陵茶区、中部低山丘陵茶区三大特色茶区,集聚扶持发展金山翠芽、茅山长青优质原料基地。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加工设备成套率在85%以上。以整合金山翠芽、茅山长青、墅山翠萝、吟春碧芽等茶叶品牌为重点,以品牌带动茶产业,形成茶产业区域特色。加快茶文化功能的开发,经过举办茶叶文化节、开展茶艺活动等,以文化提升茶产业,拓展茶叶产业发展新空间。三是应时鲜果产业。以做大做强葡萄、桃、梨、草莓“四大名旦”为重点,开发丘陵山区特色时鲜果品优势区域,突破合理负载、全园套袋、生草覆盖等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和果品贮藏加工技术,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优质水蜜桃、早熟优质砂梨、优质葡萄、大棚草莓等规模生产基地,应时鲜果优质果率达85%以上。四是绿色蔬菜产业。按照“提高近郊、发展远郊、调整辖市”的总体要求,京口、润州、新区等近郊蔬菜基地,重点生产叶菜和名、特、优、精、细蔬菜;丹徒区重点发展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并兼顾叶菜生产的城市保供蔬菜生产基地,从而确保城市地产蔬菜自给率达50%以上。丹阳市重点发展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蔬菜产品的原料基地。扬中市发展以秧草、马兰等为主的传统特色绿色蔬菜生产,形成深加工和出口的生产基地。句容市利用圩区和丘陵优势,发展以芦蒿、丝瓜等为主的生产基地,为沪宁沿线城市提供菜源。五是设施园艺产业。大力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高架防霜扇,重点发展防虫网、喷灌、防霜、避雨等设施和微滴灌节水栽培。大力开展园艺标准园示范创立,用五年时间重点建设20个标准园,引导形成葡萄特色与规模,打造园艺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1亿元以上的特色乡镇和1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形成一套设施园艺节本增效生产技术体系,总结一套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索一套高效园艺产业发展模式,培养一批园艺创新创业人才,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推动园艺业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2、扩容增量健康养殖业。①畜牧业主打“健康”牌。根据国家对太湖流域污染治理等相关政策,一是优化区域结构。畜牧业的重点在丹阳的西部、句容的东部和丹徒的南部地区,培育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主产区、优质地方家禽饲养区以及以镇江长江乳业、句容宝华和丹阳练湖为中心的奶业产业带,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养殖质量。二是优化养殖结构。继续坚持大中型规模养殖场(企业)、养殖小区(专业村)和养殖大户等多种发展形式,扩大单体规模,形成中型变大、大型适度的良性发展格局;以发展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建立起符合我市畜牧业发展需要,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畜禽生产标准体系,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80%以上大中型规模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三是优化品种、技术结构。积极推广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加快波尔山羊杂交改良,开发和推广优质地方家禽新品种,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全市畜牧业结构逐步优化;积极推广发酵床养殖、良种猪配套饲养管理技术、种草养畜禽技术,实行良种良法的配套。②渔业主打“时鲜”牌。根据我市长江、水库、湖泊丰富的特色,大力发展江鲜、库鲜、湖鲜三大特色产业。一是建立特色品种水产养殖小区,分别是以扬中的河豚、新区的鲟鱼、丹徒的黄鳝泥鳅、丹阳的鳜鱼和有核珍珠、润州的黄颡鱼为重点的特色品种养殖小区,以推广立体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为重点的特色模式养殖小区,以句容有机水产品为重点的高效渔业养殖小区。二是建立沿江现代渔业产业带,重点是抓好河豚、长吻鮠、青虾等特色水产种苗繁育基地,开发青虾休闲食品为主的水产加工业,加快建设“华厦河豚市场”和规范“江鲜”餐饮业,实施一、二、三产的联动。三是建立沿江休闲观光渔业产业带,以江中诸岛、句容、丹徒、新区、丹阳沿江乡镇为核心,建立沙洲岛屿渔业休闲区、低洼圩区及滩涂两个观光渔业产业区;以丹阳延陵万顷洋、练湖,丹徒荣炳横塘湖、句容赤山湖等区域为中心,建立平原水乡观光渔业区。 3、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手,突出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观光农业,实现上下互动、部门联动,创新农业招商模式,突破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严格按照外向化、标准化、规模化和规范化要求,建设和认定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建立和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提升我市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创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努力打造新型出口农产品产业链体系,深度推进农产品境外促销,加快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组织和筛选我市重点出口农产品企业、重点地区和重点产品,赴境外开展调研、推介、宣传和展示等多种形式农产品境外促销,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地区在境外开设办事处或营销窗口;创立镇江—台湾农业合作平台,推进与台农业全方位合作。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拓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国家境外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境外农业技术输出等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开发境外农业资源,建设农产品原材料基地。 4、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农业。坚持把农业做“美”的总体思路,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同新市镇、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产品规划、创意设计、评星评级等工作。围绕“科教型、体验型、休闲型、度假型”四型观光农业的定位,逐步形成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凸现科教、文化、生态、载体四大功能,提高农业的效益。集中地域、产业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延伸产业链。力争到 ,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达40家,各类园区总量达230家、国家、省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增加10个,重点培育句容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年接待旅客总量突破500万人次,营业收人达10亿元以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三大观光农业区:一是城市周边观光农业区。突出科普和体验功能,以城市中青年和学生为客源市场,以世业洲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南山农业科技示范园、瑞京农业园、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江苏丘陵山区科技实验园为重点,突出农业科普教育,展示传统农业文化,展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形成集科研、体验、观赏、教育于一体的精品农业观光示范园。二是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突出生态、休闲、观光功能,把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休闲观光集为一体,以中高层消费群为主客源市场,以茅山红色旅森林公园生态游为主线,以南山、宝华山、茅山森林公园、茅山有机农业园、南山农庄等为重点,突出宗教文化、人文历史、休闲健身观光特色,品尝山珍野味。三是滨水观光农业区。突出参与、趣味、度假功能,以城市市民为主客源市场,充分发挥长江滩涂资源优势,形成以扬中市为重点的休闲渔业;以仑山水库、二圣水库等大中型水库、江心洲农家乐、世业度假区和沿江湿地、镇江滨水区为重点,突出农渔风光、特色蔬菜、水边垂钓、渔事劳作等参与特色,品尝江鲜、湖鲜。 ㈢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植壮大核心龙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基础上,培植壮大一批起点较高、各具特色、具有强大辐射牵引功能的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园区。经过贷款授信支持、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及农户小额贷款担保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村企结对挂钩,参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龙头企业联动发展,加强监督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到 ,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逐步实现“四化”:现代化,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区域现代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化,根据龙头企业和市场反馈的信息,突出骨干品种,打造主导产品,形成专业优势;规模化,整合重组生产要素资源,鼓励和支持同类龙头企业经过兼并、重组、控股、合作等手段,提高资本集中度,推进龙头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标准化,经过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模式,满足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2、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核心园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按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市级园区认定管理工作,认定授牌一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强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按照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要求,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8个省级园区和30个市级园区,产生效益,带动周边,扩大辐射。 3、强化品牌创立,打响核心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把品牌创立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率先实行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建立可追溯制度,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立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打响镇江“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原产地品牌”,加大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我市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重点打响一批核心农产品品牌,借助文化造势手段,巩固、做强“恒顺”香醋、“圣象”木地板两个全国知名品牌;经过品牌整合、形象设计、强化研发、宣传造势、举办节会等手段,重点扶持有基础、有提升空间的“金山翠芽”茶叶、茅山老鹅、“宴春”肴肉、“东乡”羊肉、“老方”葡萄等新、老品牌,提升镇江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㈣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加大《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贯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1、坚持硬件建设与水平提升相结合,加快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推进县级质检站建设全覆盖,启动乡镇速测室建设,加快建立布局合理、职责分明、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优化整合资源,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检测水平,树立检测权威。 2、坚持制定标准与实施标准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继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按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经过组织化催生规模化,经过规模化促进标准化。经过建立三品基地,发挥三品效益;培植三品主体,服务三品建设;推进三品认定,强化三品监管;扶持三品政策,完善三品机制。至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70%以上,新增“三品”数量115个以上。 3、坚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结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继续推进兽药经营环节GSP认证。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突出蔬菜、畜产品违禁药物残留等监测重点,增加抽检频次,提高监测覆盖面。大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控制模式,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 4、坚持预防为主与应急管理相结合,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疫情。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管理机制。做好动物疫病免疫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开展春防、秋防和消毒灭源三大行动,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健全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立畜产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驻场监管、定期检测、同步检疫、凭证运输等监管制度。建立奶站监督规范管理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掺杂使假违法行为。加强对植物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突出重大病虫害防控和自然灾害预警。拓展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的范围,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对一枝黄花、水花生等外来生物的防治力度,确保种植业的生产安全。 ㈤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 努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加快开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积极引进和扶持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1、培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集聚和优化配置我市农业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组织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农业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立足我市丘陵和长江资源优势,围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为重点,加大与之相关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示范、推广力度,增强科技的支撑作用,实现农业技术突破,力争研究出1—2项我市独创的能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引导她们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 2、加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整合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资源、信息联络和共享,建立能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所需的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使科技成果有一个顺畅有序的转化渠道,实现科技与生产在体制上的自然结融合。逐步建立起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园区等在农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鼓励农技人员按市场化运作;选聘高素质涉农专业者入编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加大农技推广骨干进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力度,对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以优势特色产业带为主体的科研、推广格局。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应用。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围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的优先主题,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等农业科技专项,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重点依托中央财政在科技推广示范资金和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加快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力争到 ,组织实施20项以上先进、实用、成熟的农业关键技术、50项以上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广项目,主要农作物、生猪、肉禽、蛋禽良种和先进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积极培育新一代智能型农民。一是加强农民培训。围绕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农民创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培育一大批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工人;培育一大批懂科技、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用人单位、培训机构、部门行业的积极性,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重点培训市场经营知识、政策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能力、市场驾驭能力、法制意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开展持证农民培训,并经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理论考核和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培训持证农民2.5-5万名,90%以上农民掌握1-2门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3门转移就业技术,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和务工能力。二是完善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技推广培训中心、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现有培训资源,整合部门闲置或使用效益不高的科技培训资源,联合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强农村科技培训能力。加大农民科技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培训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实效性和技能性。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经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专兼结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等需求,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镇江市 十二 现代农业 发展规划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