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docx
《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摘 要】在岭南各民族族源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百余年的研究,近十年来又呈现出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的局面。在岭南诸族源流问题上,有的学术界已经初步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还存分歧;有的众说纷纭,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土着说”和“外来说”成为了学术界在岭南诸族族源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为了这个领域新的亮点。本文拟就前人在此问题上的研究做一个述评。【关键词】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Abstract:In the issue of origins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Lingnan,domestic and foreign
2、scholars have research more than 100 years,and showing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ituation over the past 10 years. In the issue of origins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Lingnan,academics have made a preliminary consensus view in some issues,but still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c
3、ertain specific issues;there are many views and havent made a consensus view in some issues. Whether ethnic groups were “indigenous or “outside become the focus of debate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 the issue. Studies of molecular anthropology have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4、reviews what predecessors have done on this issue.Key words:Lingnan;ethnic origins;Review在岭南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大地上聚居着壮侗语族诸族、苗瑶语系诸族和仡佬、京族等民族。缘于岭南地区诸民族及其文化,具有极为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等特征,很早以前就有学者对该地区的民族源流问题进行了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时至今日,岭南地区诸民族的源流问题已渐成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历经百年,国内外学者在岭南民族诸族族源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留不少的异议。主要表现为,在壮侗语族诸族族源问题上,学术界认为壮侗语族诸族来源于百越
5、,仡佬族来源于僚人的结论,京族由百越或其支系发展而来;苗族源于“九黎三苗”,但仍存异议;在瑶族族源问题上,多数学者主张武陵蛮、五溪蛮或盘瓠蛮说;而在畲族族源问题上,学术界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壮侗语族诸族族源研究岭南民族诸族族源研究至今,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在民族源流问题上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民族源流问题上最为明朗的主要有壮侗语族诸族。这8个民族在族源上都与古代百越族群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一)壮侗语族诸族族源研究壮侗语族包括8个民族,即壮族、侗族、水族、黎族、傣族、布依族、仫佬族和毛南族。在壮侗语族源流问题上,目前学术界认为:壮侗语族同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皆为百越后裔,
6、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学术界仍存些异议,例如:土着和外来之争;学术专用名词不规范百越支系的“于越”、“干越”、“骆越”运用较乱等等。1.壮族族源研究壮族研究已走过百年的历程。范宏贵教授把这个百年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这阶段对壮族的研究的特点是,研究工作由外国人掌控,取得的成果是:壮族就是泰族。尽管这个结论不科学,但是外国学者发现壮族与泰族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应该肯定的。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掌控壮族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注重实地考察,并由徐松石创立至今还在使用研究壮族的方法“地名研究考证法”。徐松石通
7、过“地名研究考证法”论证壮族的历史,阐明壮族是岭南一带的土着民族,在民族渊源上与古代百越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个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个时期是壮族的研究全面爆发的时期,也研究成果获得空前丰收的时期。壮学研究呈现出了多学科共同参与,方法多元化的局面。在壮族族源问题上,学术界也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壮族来源于古代越人。尽管学术界在壮族族源问题上,在这个阶段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论,但是这个学术成果却是来之不易的。在1949年到1980年代这个时期里,学术界在壮族族源上曾争议不休。有的认为壮族源于东南沿海的于越,有的认为源于古代的吴越民族,有的认为源于上古的百濮,有的认为今天壮族的一部分是源
8、于岭南的土着居民等等。直到1978年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才取得趋于一致的看法,认为壮族是土着民族,是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人发展而来的。费孝通先生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的资料探讨壮族的起源。他认为写“壮族自称越伊人,使我们联想到古代东南沿海的于越人。广西的壮族可能就是这古代民族余留到现在的一部分”。依群认为,现在的壮族,可能是2000年前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于越”人的一部分发展而形成的。粟冠昌也“同意说今之壮人是源于古越人这一论点”,同时“认为今天两广壮人的先祖,有一部分原是土着居民的后裔”,“但今之两广地区的壮人的先祖有一部分确实是从川省经黔省而迁入两广地区的”。进入20世纪80
9、年代以后,关于壮族族源的研究,学术界在壮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这个较为一致看法的基础上,就壮族族源的某些具体问题和临近的东南亚各族的渊源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也呈现出了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局面。覃彩銮等根据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证明,现代壮族人的体质形态特征与距今4万-5万年的“柳江人”化石和距今7000-9000年桂林“甑皮岩人”的体质形态有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显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李富强、朱芳武在比较分析现代壮族人活体测量数据和“柳江人”、“甑皮岩人”等古人类化石数据的基础上指出:“现代壮族在其体质形成过程中,与岭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某些新石器时代人类有一定继承关系,而其根源似乎
10、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吴超强从语言学角度论证了现代壮族和“百越”、“乌浒”、“俚”、“僚”、“土人”、“?”等古人的渊源关系,认为现今壮族不是在族称上的读音与上述古人的有源流关系,就是在语言上有渊源联系。他们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是一脉相承的。由此,作者认为“百越”、“乌浒”、“俚”、“僚”、“土人”、“?”等古人都是壮族的祖先。200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范宏贵教授的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一书。该书详细的论述了壮族与国内的壮侗语族诸族及东南亚的泰、老、侬、岱、掸等民族的“同源异流”关系。陈晶,李辉,金力等对壮族Y染色体分型及其内部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壮族的
11、“Y染色体SNP单倍群中0*、02a、01这些百越族群特征的单倍群在壮族各支系中普遍高频。”在与已经证明的典型百越后裔族群云南的水族、布依族等民族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后,发现广西的壮族与他们聚在一起。这就印证了广西壮族是古代百越族群的后裔。笔者以为,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的参与研究,学术界在壮族族源问题上告别了过去众说纷纭,争执不休的时代。考古学、体质人类学证实了现代壮族与百越族群及其先民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语言学论证了现代壮族的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与百越族群是一脉相承的;民俗学的研究印证了现代壮族的生活习惯多多少少存留百越族群的遗风;历史学梳理了壮族从百越族群时期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脉络;分子人类学
12、印证了历史的记载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壮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壮族族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令人鼓舞的,但其中仍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学术界引入分子人类学对壮族族源进行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忽视了壮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民族的情况;壮族具体源于百越哪个支系至今仍是个谜;百越支系的称谓混乱等等。2.侗族族源研究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文献对于他的记载亦仅仅是一鳞半爪,因而营孕了侗族族源多元看法:有的认为侗族是黔桂湘边界的土着民族;有的认为侗族祖先来自外地。从前人研究侗族族源的文献上看,无论是明清时期的邝露、顾炎武,还是20世纪30、40年代的徐松石,或者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侗族的张民、廖耀南、
13、庄为玑、王胜先等大批学者都认为:侗族是百越系的民族。而存在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具体支系上。尽管如此,在侗族族源问题上仍有较大的争议,存在着许多来源说:古越说、百越说、骆越说、瓯越说、干越说、荆越说、越为僚说、武陵蛮与越融合为僚说等等,争论的核心就是“土着说”和“外来说”。“土着说”认为今湘、黔、桂三省区的侗族,自古就生于斯长于斯,是这个地区无可争议的主人,其称呼也随时代更迭而变化。“土着说”的主要依据是:1.侗族是古代百越族群西欧骆越的一支,魏晋以后又称僚人;2.从侗族语言、习俗等和文献记载看,与古代百越、僚人有渊源关系;3.侗族自称和黔中郡的古意“黔中”相同,都是用树枝围成圈子,“圈内”侗语称呼
14、和汉语“黔”字音义同;4.湘、黔、桂三省区的侗族的语言、社会机构和习俗比较一直,历史上也未见有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造成侗族系外地迁来的记载;5.梧州迁来说虽有侗族古歌为据,但此属古越人、僚人内部的迁徙,就古歌内容也反映出梧州先民未迁入前,这里早就有侗族先民居住。“外来说”主要是以侗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祭祖歌、历史文献等为据,说明侗族的先民是或从梧州等别的地方来的。纵观学术界在侗族族源上的种种来源说,笔者认为,尽管有诸多方面的分歧和争议,但凡种种说法在地理空间上都未超出岭南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古今如一。近年来,分子人类学的科研成果也证实了侗族人群中,在Y染色体双等基因单倍型分布上,以单倍型H11
15、、H12为主要分布。与百越系后裔民族的相吻合。据此笔者认为,侗族是岭南地区的土着民族,与百越族群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其形成单一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其先民族群曾经或融合了周边的其他族群的成分,或有少部分被融合于其他的族群之中。侗族的先民族群是以一个融合了多族群的复合体形式发展成最终的单一民族共同体。3.水族族源研究学术界研究水族族源的角度颇为独特,从其歌谣和民间传说入手,而在其族源上的看法也颇多,例如:龙番氏后裔说、江南迁来说、殷人后裔说、东谢蛮后裔说、土着民族说、广西南宁迁来说和广东广西迁来说等等,但是近年来学术界在此问题上已取得突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水族源于百越。水族简史描述了水族先民从骆越
16、族群中分离出来,发展成单一民族的过程,及其在文化上保留着骆越的遗风。高路加在考察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在水族族源上的看法:“水族主要是由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系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其原始居地在广东、广西交界的沿海地带。我们说水族源于骆越,并不排除有原属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何燕,文波,金力等用PCR-RFLP法研究由11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分布,结果显示该人群的Y染色体主要为南方特异的H11和H9单倍型,两者频率高达%,尤其是H11频率达%。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其父系遗传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南方民族特征,与同为百越后裔的黎族、布依族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最
17、为接近的亲缘关系。这也印证了与学术界:“水族先民是古“百越”族的“骆越”之一支,与今壮侗语族的诸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的观点。”笔者认为,分子人类学对水族Y染色体研究取得的成果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印证了学术界水族源于百越的观点,但是董永利,杨智丽,石宏等云南18个民族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频率的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云南水族的单倍型H6、H8的频率很高,表明其遗传关系与氐羌群体接近。这对学术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术界在水族族源问题上仍有待加强和提高,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尚待解决。4.黎族族源研究关于黎族的族源,学术界曾经有南来说、北来说、多源说等多种观点。现今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取得一致的
18、看法,即黎族源于古越族的骆越。尽管黎族简史在黎族族源问题上很模糊,给出了三种观点,但是肯定了黎族是我国古代南方的越族发展而来,与百越西方部分的一支骆越有较密切的关系。练铭志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黎族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骆越。黎族的构成是多元的,但不是多源的。这和汉族的内部构成一样,既有自己民族的主体成分,即越族的一支骆越及其后裔,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包括汉族、壮族、回族和正马来人,以及少量矮黑人等渐而形成一个源多流的人们共同体。中国黎族一书认为,黎族是从古越族的骆越发展而来的。该书分别从历史地理学、考古学、语言学、地名学和民族学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西汉以
19、前,居住在海南岛的居民为骆越的一部分;考古资料表明黎族先民与古越族的一支骆越在文化上有密切的关系;黎语与壮侗语族各民族语言有密切关系;黎族地域内的地名在语音、语义方面与两广地区的非常接近或相同,完全属壮侗语言系统;古越人的“断发文身”、“居干栏”、“善铸铜器”等生活习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能从黎族身上找得到。5.傣族族源研究傣族源于百越,已得到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支持。而最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又把研究的焦点转移到对傣族支系的源流问题上。傣族简史认为,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滇越”、“掸傣”、“乌浒蛮”、“儋耳蛮”等都是古代百越的一部分。傣族的先民自汉以来被称为“掸”。王文光综合运用民族学、考古学、语言
20、学等学科的方法,对史上相关掸傣民族的历史文献以及近代以来前人对掸傣民族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和考证。认为,掸傣民族“共源于古代百越民族中的骆越,很早就有掸傣民族的先民分布在今云南、广西、越南北方、老挝东北部地区,这可以考古学材料、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和语言材料、现在仍遗留下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得到证明。覃圣敏综合了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赞同学术界壮泰两族“同源异流”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壮族和泰族起源于古代西瓯、骆越。作者还以越人为起点,追溯了侗台语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古人类的关系,指出壮族和泰族分离的时间,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
21、时期。6.布依族族源研究研究布依族族源问题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林惠祥、岑家梧等老一辈人类学民族学家就已对布依族族源进行探讨研究,而他们在这一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有楚掸族说,汉族说、夏族说、僚人说等几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进,研究的深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布依族族源问题上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学者达成了一直的看法:布依族源于“古越族”。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主张源于越濮、濮莱、羌越、越夏诸说,而持这些主张的学者也都认为布依族族源与越族有渊源关系。布依族简史认为,布依族的族源据现有的汉文史籍和民族学资料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侯绍庄通过今天布依族的分
22、布,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史上文献对今川滇黔一带越人的称呼于今布依族自称的比较以及布依族的风俗习惯等进行研究后,认布依族来源于古代越族,后来又属于被称为俚僚中的一部分。莫俊卿以历史文献为基础,从布依族在历史上的称呼入手,考察了布依族先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等特征,以历史事实证明,布依族与壮、傣、黎、侗、水、仫佬、毛南族等民族一样,都来源于古越人。其衍变序列大致是:秦汉以前“布越”两汉六朝的“僚人”唐宋元代的“蛮”、“蕃”明清和解放前的“仲家”解放后的“布依族”。侯哲安在考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新石器考古资料后,认为僚人是夜郎地区的主题族群之一,其源于“百越一支无疑”,“今之仡佬族、布依族、水族、侗族都是
23、僚人支系”。黄义仁在其所着的布依族史一书中指出,现代布依族的聚居区,早在距今10万到4千年前就有水城人、穿洞人、兴义人等布依族原住先民居住,在夜郎国时期,这些原住民与临近的“濮人”、“越人”两族群融合而成布依族的先民“濮越”(布依)人,再后来又同许多民族融合而成今日的布依族。阿伍在布依族的族源一文中指出,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的“濮越人”或“濮夷”,(晋)华阳国志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南中”自周代以前为越人居住地,即今贵州、云南两省及四川省南部。该书亦称“夷越”这一族群为“夷濮”,而后汉书则称之为“夷僚”。可见,“濮夷”、“夷越”、“夷僚”都为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李永念,左丽,文波等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岭南 民族 源流 研究 述评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