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docx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概括地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曾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逐步形成了“民本君末”、“民贵君轻”、“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西方社会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说,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它高扬人的价值,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反对神学统治和封建特权,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但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就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赋予以人为本以全新的涵义。它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它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本”,是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1.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我们党是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惟一宗旨。立党为公,表明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为民,要求党必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要求。这就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拓展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体现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对这一点,就连某些外国政要和学者也表示赞叹,认为中国“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的阶层性”。一些国家发展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们,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古人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是一个国家立国强国之本,人民富裕幸福国家才能稳定安宁。这一千年古训至今仍有启示作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史上许多封建王朝,往往都走了从得民心兴起到失民心衰亡这样一条道路。我们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人心向背,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和现实课题。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真正取得执政的资格。始终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真正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才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深厚的执政资源。这是党过去得天下之道,也是党今天治天下之道。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为人民利益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弘扬和发展了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这几年,党中央突出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充分体现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价值观。强调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的群众观。强调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政绩观。人们看到,在偏僻山区,在困难国企,在遇难矿工的家里,在抗击非典的生死战场上,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提高征地拆迁补偿,解救在海外被绑架的人质,帮助海啸中的受难者,追讨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重奖贡献卓著的科学家,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以人为本的自觉实践。 2.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为了人民。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科学发展观根植于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成果的根本标准。 发展为了人民,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尽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为了人民,说一千道一万,首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逐步过上更加殷实宽裕的小康生活,享有更丰富的营养、更宽敞的住房、更方便的医疗、更有效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更安全的环境、更广泛的自由、更繁荣的文化、更健康多样的娱乐。这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具体、最实际的体现,也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所系。 发展为了人民,要在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不仅经济建设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要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促进和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依靠人民。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是人民。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样靠的是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生动的实践。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办法,谁就能够经受考验,战胜困难,做出成绩。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少数人享有,还是由全体人民享有,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价值取向,反映了执政党的不同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只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前进,以人为本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把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兼顾好。一方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公民权利保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方面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依法逐步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 3.塑造全新风貌的一代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无论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如果说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解决人的发展之“形”,那么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则是人的发展之“神”,“形神兼备”才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满足生存、健康等自然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满足人的民主权利、人的价值实现、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等社会需求,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中。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找到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 1.“四位一体”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面发展 “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实践证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就是经济建设,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谈发展,不能放松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发展,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单打一”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和法制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建设、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实现全面发展,就要按照这一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2.十个指头弹钢琴——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核心是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城乡差距明显,落后的传统农业与现代的城市工业并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普遍性的标志。经济学把这种状况称作“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都有了较快发展,但比较而言,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民、农业和农村,从来都是中国的基本命题。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个农民只要增收100元,全国就会增加900亿元;一个农民一年消费300元,全国就是2700亿元。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里,农民不富,中国不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要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消除体制性障碍。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都有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从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看,1980~20XX年,东部地区从50.2%增加到59.73%,中部地区从29.75%下降为25.22%,西部地区则从20.04%下降为15.05%。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拿西部地区来说,国土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人口3.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同样可以说,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要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形成区域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按照这一战略布局,形成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提速、东北振兴的发展走势,各个地区之间将从差距扩大到趋向缩小,在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集中表现为“三个不够协调”。即: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的投入不足,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与分配不够协调,出现了贫富差距开始拉大的新问题。经济增长与就业、社会保障之间不够协调,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管理、社会秩序、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加快社会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是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三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改造生物圈,但生物圈只能按自己的内在规律变化和发展。如果人类盲目开发,就会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三大难题,我国也不例外。严酷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已经刻不容缓。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说,一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二是要坚持资源利用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要坚持统筹规划,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四是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向集约和创新驱动的转变。五是要推进制度创新,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政府协调机制,统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区域性问题。六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国内发展是对外开放的坚实基础,对外开放是国内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统筹运用外部的有利条件和我们自身的有利条件,在更大的范围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我们以更加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全球战略眼光来谋划我国长远发展问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改革。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统筹国内市场与境外技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统筹国际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 3.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人类发展付出沉重代价后作出的深刻反思和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更是人类世代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早在100多年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和把握的关系,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20世纪的100年间,在工业化的重压之下,我们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消耗。全球GDP增加18倍,石油、钢、铜、铝的年消费量也分别增加170倍、29倍、27倍和3608倍。其中,6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矿产资源,是由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耗的。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以牺牲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现象,被人们称为“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联合国先后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国际文件,呼吁各国摒弃传统的以大量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代之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一代一代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一个很小的问题被乘以13亿,都会变成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实施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必然抉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国土严重超载,短缺的、有限的资源,要养育庞大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口,其困难可想而知。我国的国土面积虽然很大,但却是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只有1.4亩,是世界人均占有耕地的1/2。1998年至20XX年减少耕地6100万亩,并且在继续减少。而现在耕地又在受沙漠化、盐碱化的威胁,质量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化。淡水已成为人类的稀缺资源,而我国人均占有量又只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质也在污染恶化,目前是南部严重污染、北部严重干旱,全国600多个城市有一半缺水,不少地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不得不以高投入搞南水北调这样的跨流域、跨省区的大规模调水工程。森林人均面积是世界人均面积的1/6,草地人均面积是世界人均面积的1/2,而林地、草地、湿地也在逐年减少。石油、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十分紧缺,20XX年近40%的石油、50%的铁矿石、60%的铜矿石依靠从国外进口,拉动了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 我国目前仍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高增长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支撑的。有限的资源短缺,处于严重浪费之中。土地资源大量被低效或无效占用,仅省级以下的开发区土地闲置率就高达40%;单位产值用水高于发达国家10~20倍,生产每公斤粮食耗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换一个说法,按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看,一个单位的消耗,我国创造的不到0.7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3.2美元,日本是10.5美元。还应看到,我们经济增长很快,但国内生产总值中相当大的一块是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取得的。我国的污水排放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倍,固体废弃物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倍。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描述过:中国的森林为了生态保护,一棵树不砍也不够;为了使用木材,一棵树不留也维持不了几十年。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消耗,竭泽而渔,尽矿而采,伐林而耕,不讲代价,不顾未来,无异于寅吃卯粮,欠的是子孙后代的账,现代化发展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不能走其他国家已经走过的老路。必须从传统的“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转变为“人是自然的成员”,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理念。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方式。要在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中央作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重大举措,抓住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国力强盛的象征。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有三个结构性指标:一个是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降到15%以下,一个是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降到20%以下,再一个是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不是简单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说,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引擎。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能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二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工业化进程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只靠增加资源投入式的粗放型增长难以维系。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资源占用和环境牺牲创造更多的财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往往经历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同步协调。四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人力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传统的工业化往往是用技术和资本代替劳动力,而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改善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力多的压力,转变为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人工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这20个字,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展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形态。生产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乡风文明。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村容整洁。就是要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安居乐业。管理民主。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利益,使农民享有更多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亿万农民来说,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对全国人民来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现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比如,从20XX年起,全部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种地纳粮,天经地义。20XX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将为农民每年减轻900多亿元的税收负担。广大农民为此欢欣鼓舞,真正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实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充分依靠农民,继续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论语》中讲到的“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描述,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在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为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和保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条基本特征,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扎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六条基本特征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物质基础、加强政治保障、巩固精神支撑;和谐社会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我们还要继续为构建和谐社会长期奋斗。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社会稳定也就没有社会和谐。要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社会矛盾和冲突容易积聚,并有可能在薄弱环节引发社会危机,造成不稳定。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及时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 4.民族振兴的强大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从野蛮愚昧走向文明开化离不开创新,从初级文明向高级文明迈进仍然离不开创新。一个创新精神旺盛的民族,即使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也必然会后来居上,领先于未来。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构筑起捍卫国家安全的防线;神舟飞船遨游苍穹,迈开了和平利用太空的步伐;超级杂交稻的成功培育,使中国的粮食产量有了一个大的跨越;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推广,使古老的中文印刷“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有技术和自主品牌,以华为、海尔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昂首挺胸“走出去”,等等。事实表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发展观 深刻 内涵 基本要求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