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心理传统比较.docx
《中日文化心理传统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文化心理传统比较.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中日文化心理传统比较从中日儒学在各自文一化中的实际位置颇不相同说起。以孔子为代表和旗号的儒学,自秦、汉以来,是中国文化的主干,特别在大传统中。这似乎无需论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特别由于汉代以来文官制度的建立,诵读儒家典籍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骨架,上至载人史册的儒林、文苑、循吏、名臣,下到如儒林外史中描绘的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物,无不显示出儒家学说以各种不同方式、形态和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统治、支配和渗透在这个社会精英们的思想、生活、行为、活动中,并已成为他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某种文化心理状态。不仅大传统,在小传统或民
2、间文化中,虽然表面上似乎佛、道两教更占优势,老百姓并不拜孔夫子,而是拜观音、关帝或妈祖,但不仅崇奉儒学的士大夫一般并不排斥民间宗教;而且关键更在于,就在民间宗教和礼俗中,儒学好些基本思想也已不声不响地交融渗透于其中了。六朝时沙门敬不敬王者的著名争论以礼敬帝王为结果,佛说孝子经中亲慈子孝更发展演化方佛以孝为至道之宗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迄今民间宗教的许多内容也实属儒家学说,如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敬老怀幼、正己化人等等。证严法师便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生、护土等陌生人手里,表现了以亲子为核心的儒学人际关怀,而并非看破尘缘、六亲不认。就拿在小传统众多领域中均流行不辍的阴阳五行
3、观念,亦可溯源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理论系统,更不用说宋、明以来流行在民间世俗中的各种族规、家训、乡约、里范以及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等儒学本身的教化作品了。所有这些,显现出儒学远不仅是某些思想家们或精英阶层的书籍理论、思辨体系、道德文章,而且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构成了内在心理的某种情理结构。正是它,支撑着我所谓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人的一个世界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儒学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主干或处于核心地位,简而言之,我以为主要就在
4、这里。日本情况似颇为不同。儒学并非日本文化的主干或核心,其主干或核心是其本土的大和魂或大和精神。和魂汉材正如和魂洋材一样,儒学只是被吸取作为某种适用的工具,其作用、地位和特征与中国相比较,有极大的差异。什么是大和魂或大和精神?简言之,我以为,它是某种原始神道信仰的变换发展和不断伸延。也许由于与四周容易隔绝的地理环境,文明进程较为缓慢,各原始部族对众多神灵和人格神的强大信仰在这里被长久保持下来。古事记中描述二神交媾,养育日本,神道观念长久渗透在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心理中。天皇崇拜是神道主要内容之一。正是在这种本土背景的基础上,为了现实利益的需要,日本极有选择地吸取了中国传来的儒学。从历史进程来看,
5、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和大化革新,主要是搬入了当时在世界上颇为先进的唐代的政治-社会制度,亦即儒家礼制体系和与之相关的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有如中材正直所说,中国的道德主义,所谓孔孟之教,儒者之道,即使在我国,从应仁之朝至今,虽盛衰兴废,因时不一,上从朝廷百官,下至间巷百姓,几乎是自觉遵守执行,使秩序得到维持。在这里,儒学主要作用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外在执行性。这种政治一社会领域内对儒学体制的某些吸取,对日本文化心理深层并无任何重大影响。儒学天道的非人格神的特征丝毫没有动摇日本人对原有神道的信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中国儒学观念倒可以增强人们对天皇神的崇拜。中日文化接触之际,正值中土佛教大行
6、、禅宗兴盛之时,恰恰不是儒学,而是佛教传入日本,被上下层广泛接受,影响了文化和心理。在日本,佛教在当时、以后及今日,远比儒学占优势,在大小传统中均如此。佛教得兼儒教,儒教不得兼佛教三纲五常之道足以维持天地但明晓此心,莫若禅。心乃身之主,万事之根也。儒学最先本就是通过禅僧而输人而传播的。日本朱子学的开创者如藤原惺窝、林罗山一,都是由佛转儒。而佛或禅之所以有如此影响和力量,又是因为它们与神道有重要契合点,即某种不可言说的对对象的非理性的认同和追求。日本通过佛教和禅宗来接近和接受家明理学的历史过程,在决定日本儒学的特色上具有重要意义。鸟瞰地看,在儒学全盛的德川一江户的漫长时期,无论是朱子学派的山崎暗
7、齐、贝原益轩、雨森芳洲,阳明学派的中村藤树、熊泽蕃山、佐藤一齐,还是古学派的山鹿素行、伊藤仁齐、获生徂徕,以及水户学派等等,尽管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大有不同,或重居敬修道,或重格物致知,或讲天地活物,或讲礼乐刑政?,但重要的是,它们在不同形态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共同特色,这就是神秘主义与经验论的携手同行。这特色既充分表现了,又反过来增强了日本本土固有的基本精神和文化心理,而与中国儒学相区别。所谓神秘主义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坚持日本本土的神道传统来接受中国儒学,以不同方式将中国儒学与本土神道交会、结合在一起,所谓神儒一体是也。在这里,神道是根本,是基础,是源泉;儒学则是枝叶,是辅翼,是表现。有如吉田兼俱所
8、说:吾日本生种子,震旦现枝叶,天竺开花实。故佛法乃万法之花实,儒教为万法之枝叶,神道为万法的根本。天若无神道,则无三光,亦无四时;地若无神道,则无五行,又无万物;人若无神道,则无一命,又无万法。这是较早时期。其后则是已经接受了朱子学、阳明学的日本大儒们的观点:本朝神道是王道,王道是儒道,因无差等。神道即理也。心外别无神,别无理。心清明,神之光也。行迹正,神之姿也。政行,神之德也。国治,神之力也。盖神教固是易简之要诀,得其要者一言而尽矣。故虽不待求乎外,然得儒教之辅翼,而其理益明备矣。故谓神道无假于儒教而自立,则尚可也;谓儒教无辅翼于神道,则不可也。宇宙中只一理而已,神人与圣人出生的地域虽有东西
9、之别,万里相隔,然道为自然妙契之物,故吾人敬信神道也。夫天地之神道乃倭汉之所同然。由倭汉春夏秋冬之色无异可知也。我朝之神皇之象,与唐土圣人之言若合符节天地之神道者,唐土日本无异也。天地之神道,无形无象,而为人之性。谓之中夏圣人之道可也,谓之日本神皇之道亦可也。天照大神御治之时未有文字,以三神器为知仁勇之象,而为天地神抵的御宝,人世政道之极则也。朱子学派的雨森芳州说得最直截了当:神道者三,一曰神玺,仁也;二曰宝剑,武也;三曰镜,明也。何必言语文章之为哉!或不得已而求其说,则求之孔门文艺之学可也。所谓三器者,本经也;邹鲁所述者,我注脚也。如此等等。只是因为未有文字,才需儒学。日本的神道乃不言之教,
10、无书也。天地不言,而神代亦未有文字。必须依借儒学才能彰明神道,保持和增强神道的生命。神道主要教义既在对众多神灵、特别是天皇的宗教性的敬畏崇拜,因之中国儒学中非人格神的天道论包括阴阳五行说,和非人格神的本体论如天理人欲论,就并没有为日本儒学所真正重视和接受。日本对这些具有一定理论系统和思辨特征的理性化的意识形态并无兴趣。日本儒者多性恶高远微妙之言。贝原益轩便认为:宋儒之学,以太极无极为致知之先务,以静坐澄心为力行之先务,以支离破碎为学之先务,是乃高远艰深,细末无用之事,以难知难行无用不急者为先,与圣门之所立教,以孝弟忠信为先务者,异矣。朱子学派如此,阳明学派更然。日本之阳明学,反乎支那阳明学派富
11、于实践性。偶然有微妙幽玄之理谕论,虽亦研究之,但未窥奥忽转而顾及实行如何。其不得实行者,则不取之。反宋明理学的古学派当然更如此了:宋儒以为,以一理字可以尽天下之事。殊不知天下虽理外无物,然不可以一理字断天下之事。古分之终始不可得而究,四穷之穷际不可得而知,虽近取身,远取诸物,凡其形状性情之所以然之故,皆不可得而穷话也。夫天者,不可知者也,且圣人畏天,故曰止知命,曰知我者其惟天平,未尝云知天,敬之至也。后世之学者,逞私智任臆言之,遂有天即理也之说岂非不敬之甚邪。这正是以天不可知、理不足情的原神道的神秘主义来反对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和思辨理性。其实日本的各派大儒包括来子学的山崎暗齐、阳明学的中村藤树
12、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种否定理性思辩以敬畏神明的本土特色。可见日本儒学所排拒的是中国儒学的理论思辨的理性系统,而吸取和发挥的是中国儒学中具有实用价值和社会性内容突出的方面。他们一致强调的是实学。比起中国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来,他们更注重实践、行为、活动,他们重气、重物、重行、重欲,具有明显的经验论特色,却并不是理论上的唯物论。他们大讲孝弟忠信,鄙薄心性思辨,主张理气一体、只此一气,良知是气,身重于心,去人欲非人,苟有礼义裁之,请即是道,欲即是义,何恶之有?等等。他们一方面把宋儒的居敬、慎独化为敬畏神明的神秘体验和感受,所谓理、心都不过是神的展现或居所;另方面把儒学尽量落实在社会制度和行为秩序
13、上,重视它的实用性能。例如,中国儒学所强调的尊卑秩序,在日本一经接受便严厉执行,保持长久,至今仍在日本社会中起着功能性、操作性极强的特点。而对外在规范的严厉执行,却成为神道实现自身的显著特征,它呈现在日本文化各领域中。日本儒学之所以能迅速地接受和开拓儒学中经验论的实用方面,正在于它没有中国儒学的理性主义原则的束缚。中国虽然也讲求经与权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但由于中国儒学所已建立起来的理性主义的人文天道观的理论框架,包括上述阴阳五行说和天理人欲论,和这种天道观规范下的社会政治的世俗框架,已被认为是普遍必然的客观理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从而便极大地限制和约束着经验论的自
14、由开展。董仲舒说: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城。不在可以然,故虽死亡,终弗为也。朱表说:论权而含离经,则不是,权只是经之变。即是说,权有可以然之域的限制,不能脱离经来讲权,不能越出礼制经法的框架范围来讲变异和灵活。也就是说,以阴阳五行和天理人欲为框架的中国儒学,其理性主义的原则性非常强大,构成了某种伦理原则和准宗教信念,其灵活性、适应性、实用性比之倡导权外无道的日本儒学要远为局促狭窄。日本基本上既并未接受中国儒学的理性化的天道观或天理观,而神道本身又无系统的世俗教义和礼法体制,因此,重视实用效能的儒学经验论方面与充满神秘主义的原神道信仰便不但毋需划清界限,而且还可以自觉地交融混合,携手同行。它以
15、神之御心乃以诚为主,发为清净正直之道的神道精神与学儒者顺其道而不泥其法,择其礼之宜于本邦者行之,不宜者而置之一行,然则神儒并行而不相修,不亦善乎的实用经验论相结合,更为自由地发展为一种多元而开放的有用即真理的立场:可以采新弃旧,也可以新旧并存;可以坚持到底,也可以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只要忠于君。神,符合现实利益,便无可无不可,不必有思想情感上的争论和障碍。获生祖栋说:风云雷雨,天地之妙用,为人智之所不及,理学者所说,仅恃阴阳五行等名目,附以义理而已,知此亦非真知之也神妙不测之天地之上,本不能知,故雷即谓之雷,可也。这种否定阴阳五行的理性框架,只肯定感觉经验的态度,正是后日比中国能更无阻碍接受西方
16、自然科学的张本。日本就这样以和魂汉材和以后的和魂洋才成功地开辟了自己的道路。由于强调儒学与神道在根本上的合一,反对理性思辨,推崇神秘崇拜,因之,由儒学各派一转而产生反儒反佛、要求回归本上的贺茂真渊、本居宣长等人倡导的国学,也就相当自然了。例如,接着获生祖徐,本居宣长说:火仅热,水仅寒,此热此寒因何理而然,事甚难测。为欲强不知以为知,乃设所谓阴阳,又于其里面设所谓太极是背汉国圣人之妄作也。也是反对中国儒学的太极阴阳的理性系统。本居宣长强调说:欲寻求如何谓之道,既非天地自具之道,亦非人所制作之道。益此道乃来自可敬畏之高御产巢日神之圣灵、神祖伊邪那歧大神、伊邪那美大神始授天照大御神传赐而来之道。我皇
17、国之神道,从皇祖之神开始传下来的,叫做道,在这意味是和汉籍的道绝不相同。儒学在这里被明确贬斥。本居宣长最充分体现了日本精神,影响极大。所以,总起来看,儒学在日本并不构成其文化心理的主干或核心,其地位和作用与在中国并不相同,而中、日儒学由此亦遇然有异。二、中、日文化和中、日儒学的不同,明显地在忠、孝问题上表现出来。中国儒学建立在氏族社会的血缘根基之上。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从原始氏族部落进入文明社会。但在中国,由于文明成熟在新石器时期,而且这时期延续极久,原始氏族的血缘纽带形成了极为强大的构造传统,它支配着、影响着整个社会。在日本,这种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构造的纽带,似乎没有这么强大。例如,在日本,从
18、古至今,经常可以看到由无血缘关系的养子来继承家业,保持门户。在中国,非血缘的继承多属例外性质,普遍遵循的规则是由或亲或疏的同姓血缘家属来继承,认为这样来维系、存留、延续财产、权力、事业、姓氏,才能保家门于不坠。中国以血缘为纽带,构成了庞大而扩展的放射性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一传统与日本主要并不以血缘而是以行业、集团、地缘村组来维系和延续名义上的家族和社会关系,颇不相同。中国更重以血缘为基础的实质的家,日本更重以主从为基础的名分的家:一多亲族间广泛而自然的纵横联系,一重集团内人为而严格的等级秩序。正因为非常重视血缘,在中国,孝是忠的基础。论语全书的第二章便是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19、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汉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提法。在这里,孝是关键和根本,为政府所提倡,为社会所崇尚。但中国儒学这一重要根基在日本则并不坚固。在日本,忠比孝更关键,更为根本。古代日本武士们拼性命,舍头颅,效忠于主人,把生命看作臣事主君的手段,忠本身就是生活目标和道德职责,具有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被认作是人生归宿之所在,而与孝亲可以无关。甚至今天还可以看到一个普通职员为公司或企业的利益献身自杀,而不顾及自己的父母妻儿的现象。这在日本文化心理感觉是相当自然的事情,在中国便很难理解或做到。尽管中国儒学早也有大义灭亲忠孝不两全之类的教导,但从原典起,中国儒学更多讲孝,甚至有舜可以舍天下而背负犯罪父亲潜
20、逃的故事孟子。至今,家庭观念之浓厚,仍是海内外中国人特色之一。即便言孝,中国和日本也有某种差异。中国儒学的孝突出标明的是父子关系:所谓父慈子孝,所谓养不教,父之过等等。父子关系是家庭、家族以至社会的主轴,有父子而后有君臣周易,序卦,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礼记?昏义),逐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君臣关系的忠是从父子关系的孝相比拟、类推而产生的。母子关系则一般处于附属地位。相对说来,在日本的家庭关系中,母子之间的自然情感联系有更为明显的展露。本来,作为生物族类,母亲都宠爱子女,子女对母亲在幼小时也有强烈的自然依恋和依赖的感情。这种母子之爱有来自生理的本能根源。比起母子关系来,父子之间的自然情感纽
21、带要薄弱得多。父子之间在古代基本上是一种主宰、支配、管辖,即社会性功能极强的关系。中国传统家庭一贯反对娇惯子女,强调家教,遵循和反映的正是这种状况和理则。当然,并不是说,父子之间没有爱的自然情感。这里只想说明,中国儒学把这种自然的爱塑造转换成一种非常社会化的理性的规范法则之中,追求它们的交融统一。中国儒学讲求的慈、孝,是父母必须具有某种权威地位和道德责任来养育、规范和教导自己的子女,子女则必须服从、接受这种管辖、规范和教导,并终身供养、敬重父母来作为回报。这里的情感关系就远不只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的自然情感,而是为了维系整个家庭、家族以至社会的一种理性化了的要求。也就是说,在爱的亲情中,已经渗
22、入和融合了强大的社会所要求的合理性。并且,以这种情感理性化的父子关系为轴心,扩而充之,通过从远古的礼乐教化到后来的家规、族训,以三纲五伦为准则,把入的各种自然性的情感欲望,与社会要求的合理性紧相联系,使情感里面注入、渗透或交融着理性,亦即将情感本身规范化和理性化,从而极大地减弱了或脱离开具有种种强大本能力量和盲目性的自然情欲或原始动力。所谓文化心理结构,归根究抵,本就是指在文化传统长期塑造下的人们心理中情理结构的特定状态,它主要为表现自然情欲和社会理性的不同比例、配置和关系的组合。由于儒学的这种作用,情感被高度的。甚至过度的合理化:自然情欲、兽性冲动、本能要求等原始力量被长期规范、控制、消融在
23、强大的礼乐教化即社会理性之下。当然,如弗洛依德所指出,任何文明均有此特点。但重要的是,中国不仅在这一方面通过家庭以父子关系为核心而异常突出,而且它还有与此紧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如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所指出,在中国,也是儒学的缘故,理性并不被认作具有独立自足的价值和意义,它反而以情感为最后依据。孔子对宰我说明三年之丧时,其最终依据是心理情感上的安或不安,而不是别的什么。不是因为必须服从某种外在的规定、制度、上帝或先验的至上命令等理则,而只是如果你不孝敬父母,便会觉得对不起父母而良心不安。孟子用看见孺子将入井和为何葬亲等例证,来解说人性善和测隐之心,也是如此。可见,对中国儒学来说,所有外在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日 文化 心理 传统 比较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