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docx
《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摘要:在20世纪初期中国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梁启超开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其目的是想激活中国人的自觉意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但客观上却在民族概念、民族源流、民族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提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把民族史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核心,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关键词:梁启超;中国民族史研究;学科建设在19世纪至20年代相交的前后10年中,中国经历了甲午海战惨败、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烧掠北京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明中华民族已面临生死
2、存亡的危机时刻。对这种历史变化,梁启超从民族的角度有过这样的描写:“为五大洋惊涛骇浪之所冲击,为十九世纪狂飙飞沙之所驱突,于是穹古以来,祖宗遗传、深顽厚锢之根据地,遂催落失陷,而全国民族,亦遂不得不经营惨澹,跋涉苦辛,相率而就于过渡之道。”1(P711)梁启超在这儿讲的“过渡之道”即民族的危亡时刻,是中国民族发展的又一个历史转折点。在民族危机、边疆危机日益深重的社会背景下,梁启超开始了民族史研究,目的在于激活中国人的民族自觉意识,激发爱国精神。1901年,梁启超在清义报第90、91册上撰文阐发中国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1902年在新民杂志第2至4号上发表了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鼓吹在民族竞争的大
3、势下,中国民族必须奋起,鼓起民族主义的精神,去争夺地球上的地位;1903年,在新民杂志第32号,发表了论文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民族的基本概念,解读了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905年在新民杂志第65、66号上发表了论文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文中讨论了民族源流、民族关系问题。至此,梁启超的民族史学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等已基本确立。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已构建起了中国民族史的学科,并在大学讲坛上发表自己对中国民族史学科中中国古代民族的族属源流、语言系属、分布变化等见解。梁启超的博识宏论,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1923年4月在史地丛刊上连续
4、两期发表了他在清华等大学题为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的演讲稿。这篇2万余字的论文,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部中国民族史讲授纲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民族史的研究相当深入且超过以前的学者,中国民族史学科从此走上了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发展之路。一作为走在学术前沿的学者,梁启超在研究民族史时,对民族的定义格外关注。梁启超认为伯伦知理以前的学者往往把民族和国家相混,所以伯伦知理才给民族下了定义,认为“民族者,民俗沿革所发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其始也同居于一地。其始也同一血统。同其支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1(P452)对此,梁启超认为“有此八者,则不识不知之间,自与
5、他族日相阂隔,造成一特别之团体,固有之性质,以传诸其子孙,是谓之民族。”1(P452)对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要素,梁启超特别强调语言、风俗、民族性,即“故夫民族者,有同一之言语风俗,有同一之精神性质。”1(P452)因此,梁启超认为即使是同源尧祖的民族群体,当迁居到遥远之地,与母国民族长久分离,必然在语言、风俗、宗教上产生变异,这时可能已经成为另一个单一民族了,他说:“北国之先,其所自出,可不得考,史家或以为亦神祖黄帝之支裔。虽然,既窜于异域,与母国殊其语言,殊其风俗,殊其宗教,则已不得谓之为同一民族。”1(P2034)显然,梁启超认为语言、风俗、宗教应该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因素。随着梁启超对民族
6、及民族史研究的深入,形成了比较系统且符合中国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与现实的民族概念。梁启超认为在民族概念诸要素中,民族意识最为重要,他说:“血缘、语言、信仰,皆为民族成立之条件,然断不能以此三者之分野,径指为民族之分野,民族成立之唯一的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1(P3211)在梁启超早期的行文里“中华民族”常常专指汉族,必须注意。梁启超将民族意识总结为“对他而自觉为我”是十分准确的。此外,梁启超还从中国历史上的事例来进一步论述民族意识,他认为春秋时楚国人说:“我,
7、蛮夷也。”说明当时楚人还是具有独立民族意识的民族群体,而到了战国时已融入华夏,丧失了楚人的民族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接着梁启超又举例:“南越王佗自称蛮夷大长,此即汉武帝时,广东人尚未加入中华民族之表示。及魏晋以后,粤人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满洲人初建清社,字我辈曰汉人,而自称旗人,至今日则不复有此称谓,有此观念,故凡满洲人,今皆为中华民族之一员。反之,如蒙古人,虽元亡迄今数百年,彼辈犹自觉为蒙古人,而我为汉人,故蒙古人始终未尝为中华民族之一员也。”1(P3211)梁启超所谓的民族意识,也称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在民族共同
8、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历史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民族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大的稳定性。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语言等特征都发生了变化,但只要民族意识存在,民族就依然存在。因此,百年以前梁启超就有如此的学术思想,实在是令人钦佩。除对民族概念进行深入的阐述外,梁启超还对民族与种族、民族与国民的关系及其异同作了分析。他认为民族与种族是不能等同的,“种族作为人种学研究之对象,以骨骼及其他生理上之区别为标识。一种族可析为无数民族,例如条顿种族析为英、德等民族,斯拉夫种族析为俄、塞等民族。一民族可含无数种族,例如中华民族含有羌种族、狄种族,日本民族中会有中国种族、倭奴种族。”1
9、(P3211)尽管梁启超在使用“种族”这一概念时与今天所指有差异,甚至不太准确,但他对民族与种族的区别思想却是十分正确的。对于民族与国民的区别,梁启超认为国民是法律学的研究对象,“以同居一地域,有一定国籍之区别为标识。一个民族可析为两个以上之国民,一国民可包含两个以上之民族,例如今中华国民,兼以蒙、回、藏诸民族为构成分子。”1(P3211)二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研究对象为从古至今已经消失和仍存在的民族及其发展历史,这是没有疑义的。但这些民族如何分类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而梁启超的民族分类值得重视,其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05年梁启超在新民杂志上发表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
10、观察一文,认为中国民族从总体上可以分为9个派系,第一是华族,其他8个派系为苗蛮族、蜀族、巴氐族、徐淮族、吴越族、闽族、百粤族、百濮族。这些民族“皆组成中国民族最重要分子也。”1(P1685)到1923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对中国民族的派系划分又有了新的看法,他将中国民族分为8组:诸夏组、荆吴组、东夷组、苗蛮组、百越组、氐羌组、群狄组、群貊组。各组之下又包含一些民族,因此,梁启超的“组”相当于“族系”的概念。现评析1(P32173229)诸夏组。诸夏组最早的核心是神话时代许多文化相近的部落,到舜、禹时,民族意识确立,开始有联邦的结合。从夏、商到战国时期,华族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广
11、泛吸收周边民族,分布区则“除云南、广东、福建三省,中国本部,皆为诸夏范围矣。”东夷组。东夷在古代又有九夷的称呼,所以东夷实际上含有众多民族。梁启超认为东夷在春秋前后最着名的民族有莱夷、淮夷、徐戎。莱夷分布在山东半岛的登州、莱州、青州,在战国时融入华夏族;淮夷历史较为悠久,在禹贡、书费誓、诗江汉中有记载,汉朝以后融入汉族。所以,东夷组的民族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吴组。梁启超的荆族实指楚族,而吴族指春秋的吴国之民,对楚与吴是否是同一族系,梁启超也拿不准,他认为:“吴俗断发文身,其族系与楚较近,尚难断定。”实际上吴族即越系民族之一,春秋以后与楚族一同融入华夏族。苗蛮组。对苗蛮组梁启超说:“苗、蛮
12、族种类甚多,今在滇、黔、桂诸省者,细别不下数十族,今学者研究之结果,区为三大系,曰苗,曰摆夷,曰倮倮。”对苗蛮组的分类梁启超大约主要是着眼于分布区域,因为苗、摆夷、倮倮主要分布在西南,但族属类别上是有区别的,他们分别属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族、壮侗语族、藏缅语族的民族。关于苗蛮组的民族融合问题,梁启超有一个看法是十分正确的,即认为汉民族中融合了大量的苗蛮民族。百越组。梁启超认为百越组内部种类繁多,有越、瓯越、闽越、南越、山越。百越组中的越,指春秋时的越国,在战国时融入华夏。分布在今附近的瓯越及闽越在汉代被迁到江淮间融入汉族。南越属百越系统是对的,但梁启超将之称为摆夷则值得商榷,实际上摆夷为滇之后,
13、同是百越中的支系。山越和南越一样,最后几乎都融入汉族。这是对的,但他又补充道:“从人种上观察,百越与群蛮,可云同系,故或亦合称苗、越。”这一观点较为片面,因为苗蛮组中只有摆夷属百越组。氐羌组。梁启超对氐羌组的划分最细,分为秦系;巴庸系,巴即巴人,庸即尚书牧誓中的庸国之民;蜀系,秦汉以后融入汉族;狭义的羌系,内部又有葱茈羌、羌、宕昌羌、邓至羌、党项羌等,这些羌中的许多人也融入汉族;狭义的氐系,唐以后全融于汉族;狭义的氐羌族之最初入中国者,主要指春秋时的姜戎;徼外之氐羌,主要指明清时期四川松藩至雅安一带的羌系民族。在论述氐羌组各系后,梁启超有一段总结性的归纳,至今仍为学术界赞同,并多沿用此说:“氐
14、、羌组在历史上曾建设四大国,一曰汉时之月氏,似与春秋之阴戎同系,本居敦煌,为匈奴所迫西迁,度葱岭,曾征服中亚细亚及印度,惟与中国交涉甚少;二曰六朝时之吐谷浑,国王虽为鲜卑人,其所统部皆氐、羌族,唐时灭于吐蕃,其地即今青海也;三曰唐时之吐蕃,当其全盛时,东向与中国为敌国,在今则为我藩属之西藏;四曰宋之西夏,即前文所谓党项羌之遗胤,元以后全入中国。”群狄组。在群狄组内部又分为匈奴、东胡、杂胡、其他诸异族等4大类,而其中的东胡、杂胡等之下又分为若干族。先看东胡。梁启超将之分为汉以前之东胡、乌胡、鲜卑、契丹、渤海及女真、满洲。他认为“东胡民族全部变为中华民族之成分,吾齐但感觉吾族扩大之足为庆幸云尔。”
15、再看杂胡。梁启超认为所谓杂胡,“大抵皆突厥民族”,其主要者“曰柔然,曰突厥,曰回纥”。对于与中国民族有密切关系的乌孙、塞种、波斯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等,梁启超将他们列入其他异族,并认为这些民族在与中国民族的交往中,也有部分融入中国民族之中。梁启超对民族的分类,一方面反映了他能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中国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中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关联性的深刻洞察。从科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方法,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种基本范式,长期以来被学者们在研究民族源流史、民族融合史、民族关系史时所采用。三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但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却常
16、常忽略对汉民族的研究。梁启超则是较为系统地研究汉族源流的学者之一。在梁启超早期的论着中,常用“中华民族”来指“汉族”,在历史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他曾说:“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通俗所谓汉族者。”1(P1678)梁启超首先认为研究汉族应先解决汉族自古是由单一民族发展而来,还是由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问题。对此,梁启超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1(P1680)这是典型的多源合流论,梁启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此宏论,不仅需要学识,更需要惊人的勇气。对于组成中华民族的多源,梁启超认为:“先秦以前,分宅中国本部诸族,除炎黄一派之华族以外,凡得八族。”1(P1680)这8族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梁启超 中国 民族 研究 及其 史学 发展 贡献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