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与文化的追求中漫游——论王兆胜的学术研究与贡献_周海波.pdf
《在精神与文化的追求中漫游——论王兆胜的学术研究与贡献_周海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精神与文化的追求中漫游——论王兆胜的学术研究与贡献_周海波.pdf(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9文学评论家在精神与文化的追求中漫游论王兆胜的学术研究与贡献周海波2017 年,王兆胜在他的学术随笔负道抱器的“自序”中说:“我相信道,崇信在冥冥的天地之间有大道存矣,于是追求大道藏身的人生哲学,并一直试图将道背在自己的身上,更希望能内化于心。”又说:“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件器物,只要努力修炼,其中就有大道存矣。”“负道”与“抱器”是王兆胜的做人之道,也是他的治学之道。为学术而学术是一种境界,以学术为道之追求、器之修行,也是一种境界。从 1987 年在山东师大学报发表王统照的戏剧观及其创作,随后又在文学评论发表贤妻良母:一个古典的审美文化模式,在导师朱德发影响与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学术之
2、路。此后,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出版数十种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在林语堂研究和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风格,为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构建独特的研究视域重新回顾王兆胜步入学术界之初的几篇论文,不仅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能够从中看到他学术领域与精神世界的内在关系,更好地理解他的治学之路和学术境界。内容提要:这些年来王兆胜在林语堂研究和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风格,为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他发现的王统照创作的“美的哲学”出发,王兆胜通过林语堂研究致力于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在“家庭文学”和“文化阐释”两个方面展示出林语
3、堂研究的独特贡献。他在灵魂对话中的文化思考,积极回答“五四”命题,对林语堂与中国智慧进行深度发掘和阐释,在女性崇拜与家庭文化建构中,回归中国文化的生活之道。王兆胜的散文研究是他又一个重要学术领域,体现出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探究与凝聚,构成了他的研究的四个维度,即作为文学本体存在的“文的世界”,作为文学主体存在的“人的世界”,作为对象主体存在的“物的世界”和作为智慧生成的“天地大道”。关键词:王兆胜家庭文化散文研究美的哲学DOI:10.14094/37-1482/i.2023.01.01420百家评论2023 年第 1 期 总第 62 期目前所见,王统照的戏剧观及其创作是王兆胜最早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
4、,发表这篇论文时,他还是山东师范大学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在这篇论文中,他立足于齐鲁文化的大地,独辟蹊径,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文学史地位的山东作家王统照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讨论的是王统照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这篇文章不仅选题新颖,研究了一个前人很少触及的题目,而且具有地域文化意义,从一个侧面发现了王统照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激情四射、浪漫青春的时代。王兆胜的这篇论文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气息,显示了他内心的温情与激情,也呈现出他的学术研究的生命哲学思辨特征。王兆胜发现,王统照从登上文坛初期到 1957 年的近四十年的文学活动时间,“自始至终对戏剧投以热情的关注,有戏剧理论
5、的倡导,有外国剧作家及作品的译介,有对外国戏剧的评论;有对中国旧戏的探究,有对戏剧演出的注目,更有剧本的尝试”。他还发现,作为王统照戏剧观成功尝试的 死后之胜利,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戏剧突出体现了王统照创作的“美的哲学”,“美是可以用来改良人生、解救社会的”。循着这一思路,王兆胜发现,王统照的“美的哲学”表现在剧作中,就是“对社会罪恶的无情批判”以及由而表现出的“淳厚的人格美”“缠绵的抒情美”“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发现是有意义的,不仅把王统照的作品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而且看到了王统照与“五四”之后的时代特点与创作风格。王统照的“美的哲学”是他早期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命题,不
6、仅具有东西方文化汇流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五四”启蒙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美的哲学”并不是王兆胜的发现,但却成为他从事学术研究最温暖的思想支撑。从阐释“美的哲学”出发,王兆胜的研究进一步向中国传统文化挺进。他的硕士论文中国现代家庭文学的文化阐释提出了两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一是“家庭文学”,二是“文化阐释”,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王兆胜早期学术研究的重要命题。在这个学术命题的建立过程中,可能融入了他个人的诸多生活感受和情感,深蕴着他对人生世事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在王兆胜早期的学术研究中,“家”的文化理念建构起了他的学术体系,或者说,王兆胜是从对“
7、家”的关注与思考走向学术研究的。“家”既是一个具体可感可知的家,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文化思考的出发和归宿。因此,我们在他发表的贤妻良母:一个古典的审美文化模式中看到了他的学术思考的趋向,也看到了他对待“家”的态度方面的情感与理性的矛盾。在这篇文章中,王兆胜以母亲形象为聚集点,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相互关系及其冲突中,发现了中国文学在家庭书写方面的诸多重要问题,探究现实生活与文化象征的母亲形象,寻找理想的“贤妻良母”。他通过比较中国古代的贤妻良母和愚母恶妻两类不同的艺术形象,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层面尝试分析现代家庭文学中的贤妻良母形象,将母亲置于人道主义及其“人”的存在意义的层面,从而发掘了母
8、亲形象与时代发展的交互关系。不同的时代对贤妻良母的理解与表现是不同的,认同或者反对传统社会的贤妻良母,既是一种文化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因此,执著于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观念中的王兆胜,在对待“贤妻良母”这个“古典的审美文化模式”,呈现出矛盾的心情:“理想中的女性到底是什么?这仍然是一个未能解开的谜。”这个谜折磨着写作这篇学位论文时的王兆胜,也是他后来从事相关话题研究不断讨论的一个题目。与贤妻良母:一个古典的审美文化模式同一系列的论文寡妇道德与传统文化:兼论寒夜的爱情悲剧根源少者形象与中国旧文化的老化:兼论寒夜中的小宣形象,同样是以家庭文化为研究对象,将家21文学评论家庭立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
9、汇流与冲突的背景下,从具体的人物形象出发,分析论述贤妻良母、寡母、少儿等引人关注的艺术形象,以现代文明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从而深入剖析传统文化的肌理,对传统家庭文化进行批判。我之所以用了较多的篇幅讨论王兆胜早期的两篇论文,不仅仅是说这两篇论文是他进入学术研究的开篇之作,具有纪念意义,而且试图说明他的学术出发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姿态,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奠定了基础。对家的关注,对女性的关注,是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感动力,文化的关注、美的哲学的关注,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文化的关注给予他的学术研究以使命意识,拥有宽广的学术视野,美的哲学的关注给予他的学术
10、活动以博爱的精神,这种学术态度和学术思想不仅支撑了他的学术研究,而且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学术领域和学术风格。从家庭文化研究出发,王兆胜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林语堂研究,一是散文研究,这两个研究领域相互存在,相互说明。他由家庭文学的研究而进入林语堂研究,因林语堂研究而进入散文研究的领域,而散文研究又不断调整着他的林语堂研究的学术视野和方法;林语堂本人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创作,不仅让人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林语堂,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散文文体。就林语堂研究而言,是王兆胜文化理念的层层思考,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密切关注点;而就他的散文研究而言,则又是他对“美的哲学”关注的理论与实践。
11、一位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者在这两个学术领域中的建树,恰到好处地阐释学术研究的文化情怀。作家梅洁在评论王兆胜的学术研究时说:“兆胜无处不在地强调天地之道、自然之道、人心之道,强调的过程使其始终与博爱、仁慈、道义同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兆胜的学术研究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探求,是深蕴于传统文化根底的哲学探求。目前为止,王兆胜出版过三部个人自选集,第一部为文学的命脉,第二部为温暖的锋芒,第三部是天道与人道,这三部个人自选集可以理解为王兆胜在不同时期学术追求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他个人对文学及其学术认知的总结。文学是天地自然的呈现,天地之间,是一个大写的人。在文学世界中,人生是文学价值的终极体现,这是“文学的
12、命脉”。从对文学的关注到对人的关注,这是一个情感与理性、社会与人文、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的不断融合、升华的过程,如同麦子成长,“在那尖锐的麦芒中,闪耀的是太阳的温暖与大地的金黄灿烂”,这是“温暖的锋芒”。他的这几部自选文集,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表达了他对文学、人生、社会的认识,表现出学术思考的审美趋向和理论趋向。尤其当文学落脚于人的问题时,文学的核心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出来,这也就是他再三提到的文学的“天道”与“人道”的问题。在兆胜的批评理论体系中,“天道”与“人道”是研究“五四”文学的关键词,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人”的问题的属性与规范。人是人道,人道是人的属性,“人道”盛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13、“人的文学”“人的解放”极大地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但是,“人道”又在“天道”的制约与规范中,“天地自然对人的根本性限度,这是保证人保持谦卑、敬畏之心,不被个性与欲望异化的前提”。所以,在兆胜的文学研究中,既要大脑的主导,又有心灵的参与,既有学理的梳理,又有“温暖的锋芒”,既有“理论话语的建构”,也有“思想文化融通”和“情感生命飞扬”,在他的林语堂研究和散文研究中,“有一双慧眼,是用心和生命写成的”文字,能够感受到天地之宽、宇宙之大、人性之美、人生之趣,感受到语言文采的飞扬。22百家评论2023 年第 1 期 总第 62 期二、寻找破解中国文化之谜的现代方案在王兆胜的学术视野中,林语堂并不是一个
14、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的发展与建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承载了诸多学术命题的复杂的存在。王兆胜早期学术研究对家庭文学的发现,对“美的哲学”的发现,奠定了他转向林语堂研究的重要基础。可以看到,林语堂的身影不时出现在这些论述家庭文化及其贤妻良母、寡妇少者的文章中。王兆胜对家庭文化的关注,是他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他在不同研究领域进行思想文化探索的立论基点。也正是对家的发现与关注,才使他遇上了林语堂,在与林语堂的对话中,才实现了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才真正让他认识到了家的温暖与情感的温润,“从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林语堂为什么歌颂母亲之伟大,也明白了林语堂的写作为什么总是心怀一
15、腔热情,对人、对物、对四季,甚至对一草一木,他都写得那样款款深情,而且即使对坏人,林语堂也难以真正憎恨起来,因为林语堂坚信孟子的话,人性本善。”从家庭文学与家庭文化出发,他不仅在巴金、老舍、曹禺等作家作品中发现了现代家庭文化的所在,也发现了家庭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割断的联系。在这其中,家庭文化与人的生存问题、家庭中的女性形象问题,都成为王兆胜讨论中国文化的重点关注问题。当然,更主要的是,他在对林语堂的研究中,从家庭的研究与书写,进一步发现了人类的整体性,看到了在全球大家庭中“人类共同存在的困境和伙伴关系”,看到了“在宇宙中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近年来,他已经出版了多部有关林语堂研究的著作,
16、是林语堂研究最专注、成果最丰富的一位学者。诸如林语堂的文化情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解读林语堂经典(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林语堂大传(作家出版社,2006)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闲话林语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等,近年来又发表了几十多篇有关林语堂研究的论文,如林语堂的少年儿童视域及其价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2 期)林语堂对五四新文化的贡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2 期)林语堂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2018 年第 1 期)林语堂的中国论文化观(东
17、岳论丛,2009 年第 7 期)等。这些研究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有关林语堂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的研究,二是林语堂的生平传记。这两个重要的话题,一个是用谨严的学术话语论述,一个是用温情与文采并茂语言呈现,但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说明,在思想文化创作的研究中有传记因素,在传记写作中又有思想文化以及创作的论评。这两个方面又都围绕着林语堂的文化选择与文化思想的建构、林语堂思想与个性的形成等问题展开,这其中的核心理念又呈现出王兆胜多年来对知识分子精神的独特思考。总的来看,王兆胜的林语堂研究着重探究和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灵魂对话中的文化思考,积极回答文化思考中的“五四”命题。对
18、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而言,“五四”是文化思想建构的出发点也是精神的归宿,中国现代文化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因“五四”而提出,又都可以在“五四”寻找到一定的答案。兆胜的学术研究同样聚集于“五四”及其“五四”提出来的问题上。作为“鲁迅研究”方向的博士,王兆胜在已经拥有了充分的鲁迅研究资料和研究设想的前提下,却毅然以林语堂研究做博士论文选题,这个跨学术领域的选择并非是他一时的激动,而是深思熟虑并且有相当深厚基础而做出的决定。对此,他曾经说过:“我对林语堂的作品更有感觉,23文学评论家阅读中常有会心之顷!”这里是仅就他对林语堂作品的阅读感受而言,实际上,林语堂研究更有他对学术研究的新判断和构想,对中国现代文
19、学、现代文化的新认知。无论鲁迅研究还是林语堂研究,都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知识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历史过程中,鲁迅、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等一代知识分子,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答着时代之问。在王兆胜看来,“五四新文学确实为中国传统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建立起了具有相当现代品格的中国现代文学”,但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存在不容置疑的缺陷,“五四”时代的文学同样无法避免,这主要表现在“以西方价值体系为参照而导致的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以过于偏激的打倒一切的姿态”对文化整体性的伤害,“以冲突和斗争为核心的哲学必然造成对和谐、自由和真善美的表面化理解”。这些问题都有五四新文学所存在的不可避免
20、的局限性。这也正如王兆胜在闲话林语堂中所说:“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新文学是以彻底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为基本前提的,一切激进的前驱者冲破了长期以来老大中国的中心论和优越感,代之以用世界性的眼光来剖析中国肌体内存在的痼疾和毒素,并希望给中国文化以根本的疗治,这是中国文化及其文学获得重生的新的契机。”但是,在文化批判的同时,也出现了过激性的“矫枉过正”,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起进行了否定。或者说,在批判否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没有建立起属于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从学理和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在王兆胜看来,林语堂是以“五四运动”“缺席者”
21、的身份出现在这场运动中的人物,他又是以错位的方式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来的。林语堂的出场,是以特殊的方式对未完成的“五四”问题的深入探索和更全面完整的回答。如果说鲁迅是以批判的态度与传统文化进行对话的话,林语堂则主要以世界文化的视野在建构中国现代文化基础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对话。由此出发,王兆胜发现了林语堂的独特价值,也从林语堂身上寻找到了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某些答案。因此,王兆胜的林语堂研究是一场又一场的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灵魂在灵魂间的探险。在这场对话中,他发现了林语堂,也发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周作人等相比,林语堂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文化姿态,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
22、一个从批判否定到认同弘扬的过程。在这场灵魂对话中,王兆胜不否认林语堂内心深处的矛盾。所谓文化“矛盾”是指林语堂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矛盾、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面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重建的矛盾,正是这些内在的矛盾,促成林语堂对文化问题的敏锐感受,也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呈现。当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时,他是站在一个新的全球化的高度,去观察和思考文化问题,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以背向的思维把握东西方文化。与林语堂的文化情怀相比,林语堂与中国文化是从林语堂出发对中国文化的专题研究,该著作从林语堂看中国文化,又从中国文化看林语堂,在林语堂与中国文化之间实现了完美嫁接。在林语堂身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神 文化 追求 漫游 论王兆胜 学术研究 贡献 海波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