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张羽桐.doc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张羽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张羽桐.doc(5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张羽桐 资料仅供参考 自学考试专业(本科段)复习资料 社 会 学 概 论 (刘豪兴主编) 课程代码:00034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 (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 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 (2) 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 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 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 (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 (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 (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经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经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经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 (2)教育功能 (3)社会管理功能 (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 (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 (2)费用较低 (3)可研究历史现象 (4)适合做纵横分析 缺点:(1)许多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 (2)受隐私和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 (3)部分文献资料缺乏标准化的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 5.统计调查需要遵守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2)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3)完整性原则,数字与情况要相结合 6.普查的原则: (1) 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2) 正确确定调查期限、选择登记时间,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3) 严格筛选调查项目,定义明确 (4) 普查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于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及期规律性 7.普查的优缺点: (1)优点:在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资料全面系统,数据一般较准确 (2)缺点:工作量大,时间性强,组织工作复杂,调查内容有限,易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 8.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1)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事物作教深入的研究 (2)不足:典型的选择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易收到较多的质疑 9.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选择研究题目、初步探索、建立研究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工作) (1)实施阶段 (1)总结阶段(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10.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 (1)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2)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 (3)为深入的统计分析作准备 (4)便于保存调查资料 1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1) 着重点不同 (2) 依据不同 (3) 手段不同 (4) 学科基础不同 (5) 结论表述不同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人口: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4.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一般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5.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6.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7.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它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8.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9.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10.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它社会所吸收的过程。 11.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她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与心理上的震撼。 12.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 13.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14.文化自觉性: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她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二、填空 1.社会的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 2.社会结构的类型:关系性社会结构、实体性社会结构、规范性社会结构。 3.人口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自然资源的分类:(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 5.文化交流是从文化传播开始的,没有文化传播,就不可能有文化交流。 6.文化结构:(1)文化特质 (2)文化集丛 (3)文化模式。 三、简答 1.社会的特征: (1) 社会以人为主本 (2)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3)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4)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3.环境的功能: (1) 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 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 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 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4.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 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 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3) 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5.中国人口问题: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6.文化自觉的内容: (1) 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2) 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3) 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经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3.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4.再社会化: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5.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6.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成为文化反哺。 7.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8.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9.互联网: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 10.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11.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13.自致角色:是指经过个人的活动或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14.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15.开放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16.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17.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利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18.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 二、填空 1.基本社会化的任务:(1)生理性成熟(2)社会性成熟。 2.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环境。 3.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 4.社会角色的扮演的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5.社会角色失调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三、简答 1.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 (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2.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 (2)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3)有助于青少年更好的了解社会规范 (4)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 3.社会角色的涵义: (1)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 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3) 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 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3.社会角色的类型: (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方式的不同分为:先赋角色(先天性)与自致角色(后天努力) (2)很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3)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4.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2)中国人的社会化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 第五章 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经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经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以暗示者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3.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她人影响,而仿照她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4.交换: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5.合作: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6.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形式。 7.冲突:是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8.调适:是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的过程。 9.符号: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的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 10.语言: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示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 11.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12. 强关系网络: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13.弱关系网络: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14.社会资本:指经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 二、填空 1.暗示的分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2.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3.交换的构成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4.交换的类型:物质的交换、非物质的交换。 5.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 6.人际关系网络能够分为: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 三、简答 1.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模仿能够让个体较为方便地适应她所面临的各种情景 (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2.调适产生的原因: (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3.社会网络的形态: (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4.社会资本的分类: (1)以布朗为代表分: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2)根据社会资本的性质分:同质性社会资本和异质性社会资本 (3)罗伯特·科利尔把社会资本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 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婚姻:是家庭建立的基础,家庭一般是从婚姻开始的。婚姻一般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3.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4.主干家庭:指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5.联合家庭: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6.“失独”家庭:指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 7.同性恋家庭:指同性恋者因婚姻压力选择同性婚姻的家庭。 8.丁克家庭:指“无孩家庭”,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人群。 9.留守家庭:指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 二、填空 1.家庭的基本关系: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2.婚姻和家庭一样有它自身的自然属性,婚姻又是一种社会行为。 3.家庭的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 4.家庭的特殊类型:重组家庭、“失独”家庭、同性恋家庭、丁克家庭、留守家庭。 5.符号标识:△表示男性,○表示女性,=表示婚姻关系。 三、简答 1.家庭的特征: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她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即她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 (3)她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即她们相互为对方办事 (4)她们分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居住 (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又对孩子有义务 (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相互保护、相互帮助 2.家庭的功能: (1) 规范性行为功能 (2) 经济生活功能 (3) 人口再生产功能 (4) 精神生活功能 (5) 教育功能 (6) 抚养、赡养功能 3.家庭形态的变化: 答:从总体上看,家庭形态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在城市夫妇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就全国而言老年人夫妇核心家庭增幅加大,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离婚率上升、家庭类型多样化。 4.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1)性观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5.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1) 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 社会舆论压力导致离婚人群增多 (3) 离婚手续的简化 (4) 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郁闷过日子 (5) 改进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 (6) 在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离婚低龄化和结婚时间不长就离婚的“昙花婚姻”明显增多 (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由于夫妻一方网恋对婚姻的破坏作用继续显现 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群体:是人们经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参照群体: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3.大群体: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 4.小群体:指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5.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制度化的群体。 6.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7.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行为。 二、填空 1.初级群体的类型: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2.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3.合法性统治类型包括:超凡魅力型、传统型、法理型。 4.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非制度化。 三、简答 1.群体的特征: (1) 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 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初级群体的特征: (1) 规模小 (2) 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 成员的人格特征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4) 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5) 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组织沟通形式: (1)从沟通信息的方向上看,分为:纵向沟通、横向沟通 (2)从沟通的性质上看,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4.科层制的特征: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5.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 优点: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它组织体系和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缺陷有:(1)形式主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境 (4)人情味欠缺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6.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2)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人际关系,反对把人看作“会说话的机器”。 7.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 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形式、领导当时和行动方式。 8.超“Y”理论的基本观点: (1) 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 (2) 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3) 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第八章 教育、劳动与消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教育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知识技能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2.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变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劳动。 3.福特主义:指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4.后福特主义: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 5.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6.失业率: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 7.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 8.炫耀性消费:是富裕的上层阶级经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须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她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二、填空 1.教育类型:(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分:生存教育、地位教育 2.劳动的类型:(1)根据是否有劳动报酬分为:有薪劳动、无薪劳动 (2)根据消耗体力还是脑力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3)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3.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残余性失业 三、简答 1.学校教育社会功能: 显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选拔的功能、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减少就业压力、社会控制的功能 2.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1)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互相隔阂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 (2)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它要求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在教师的监管下整天学习强制性的课程,是“没有快乐的机构” (3)除常规的至少传授之外,学校还传授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只有经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人做准备,学校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 (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与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原来的意义 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的基本观点: (1)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并非一定存在较低的职业预期和自我能力认知,即心甘情愿的成为社会的下层 (2)她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一般拥有不错的实际生存能力 (3)由劳工子弟组成的男生群体(哥们儿)拥有自己的亚文化 (4)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的主流社会价值,而是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为求职意向 (5)她们在成年后可能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观念 4.劳动的意义: (1)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劳动具有经济意义 (3)劳动具有社会意义 (4)劳动具有文化意义 5.影响求职成功的因素: (1)人力资本 (2)社会网络 (3)社会制度 (4)社会偏见 6.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 在现实中,从来没有真正产生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完整、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往往呈现出一种分割状态,常见的一种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高收入、高福利、职业发展前景好,教育回报率高,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几乎没有福利待遇、流动性大、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教育回报率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和农村,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城市职工。 7.消费社会的特征: (1) 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2) 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 (3) 消费主义盛行 8.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 目的:(1)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作准备 (2)配合学校教育,使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正常发展 内容:培养卫生习惯、传授基本的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发展语言能力、发展个性、兴趣和爱好等。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3.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4.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它组织结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改进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二、填空 1.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把城市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第一环是中心商业区,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较高级住宅区,第五环是高级住宅区。 三、简答 1.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 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2) 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 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社区的功能: (1) 经济生活功能(首要) (2) 社会化功能 (3) 社会控制功能 (4) 社会参与功能 (5) 社会保障的功能 3.农村社区的特点: (1) 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 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 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 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4.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 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 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 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能利、理性化和肤浅化 (4) 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5.社区发展的原则: (1)民主的原则 (2)民众需要的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6.当前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 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章 城镇化 一、名词解释 1.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使城乡融合的过程。 2.城市群: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二、填空 1.中国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 2.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论、多元模式论、小城镇重点论。 三、简答 1.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它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2.城市群的分类: (1)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分为: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三级城市群 (2)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 (3)从中心城市的角度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多核城市群 3.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为平稳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77)为大起大落阶段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4.中国城市群演进中面正确主要问题: (1) 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 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 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 (5) 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5.小城镇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 (2)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 (3)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不平等:广义是指社会差别,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2.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3.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的社会等级制度。 4.种族:又称人种,指在体制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5.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 6.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7.社会分层: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不均等分配。 8.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外一种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二、填空 1.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卢梭。 2.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分层研究。 三、简答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 (1) 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 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3) 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 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 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1)上层有产阶级,即在财产占有上具有巨大优势的阶级 (2)优势职业阶级,即在市场处境中具有优势的阶级 (3)小资产阶级,即在财产和市场处境这两个方面具有一些优势但又不明显的人 (4)工人阶级,她们从事的工作往往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技能培训,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市场处境居于弱势。 4.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1)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职位比另一些职位更重要,需要有特殊才能和技术的人去承担 (2)这些能人从事工作之前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并为此付出代价 (3)与此相对应,她们将来的职位就必须具备吸引人的特殊价值 (4)社会在回报上对这些特殊才能的人予以倾斜,因此的社会成员都会因此获益 (5)这些职位报酬的不同,就是社会分层所谓的地位差距 (6)表现为稀少物品享有和地位声望上的社会分层差异,对社会具有正功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5.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缺陷: (1)先赋性或继承性的优势,可能会影响到不同资源配置的逻辑 (2)能力较强的人未必都能得到高报酬等实质性的刺激 (3)教育不均等导致地位获得未必是均等的 (4)总的说来,社会分层不能保证最有才干的人去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或培养她们去扮演这些角色 6.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3)结构式流动和自由流动 (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7.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依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5)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第十二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名词解释 1.偏差行为: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 2.社会规范: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套对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用以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 3.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4.偏差心理: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 5.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 6.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保罗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7.违章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 8.违规行为:是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9.宏观控制:是指社会利用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0.外在控制:指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11.积极性控制:指利用奖励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12.消极性控制:指利用惩罚手段来防止社会成员的偏差行为。 二、填空 1.文化传递理论把社会文化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 2.偏差源于文化差异。 3.社会控制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 4.社会控制方式: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 5.社会控制类型: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三、简答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她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 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 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 有助于社会预警 (4) 有助于社会进步 3.文化传递理论的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她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她们的行为之因此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她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4.社会控制的内容: (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2)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5.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 (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 2.结构性问题:指-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本科 00034 社会学 概论 重点 复习资料 张羽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