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争论、张力与延展_郭文.pdf
《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争论、张力与延展_郭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争论、张力与延展_郭文.pdf(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郭文.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争论、张力与延展 J.地理科学,2023,43(1):50-60.Guo Wen.Research paradigm of Chinese Cultural Geography:Debate,tensionand extension.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23,43(1):50-60.doi:10.13249/ki.sgs.2023.01.006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争论、张力与延展郭文(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摘要摘要: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索程度,关涉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深度,也是文
2、化地理学科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时至今日,学科内外依然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争论和疑虑。以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为切入点,对弱、强范式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解析,认为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在本质上契合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在实践中虽然每个范式都引发了争论,但也存在内部张力和延展可能,不应看作是范式的“断代”,将其理解为基于“范式选择”和“阐释效能”内涵更符合实际。在当前流动性和文化混杂性背景下,传统分割式单一范式思维不能较好地回应文化地理发展的新内涵,文化地理学范式探索应
3、该是一个动态且需要不断确立学术话语权的过程,探索“时空综合视角”下的“混杂融合”范式更加符合新的时代诉求。未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界需要超越“范式分割”和“阶段性求安式”的惯性思维,重新定位和精准把握文化地理学的时代使命和学术承诺,提升文化地理学范式解释能力,赋予文化地理学与时代匹配的范式内涵。关键词关键词:文化地理学;弱范式与强范式;争论与张力;范式延展;混杂融合范式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1.6;G07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23)01-0050-11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文化地理学出现了复苏振兴的新局面,文化地理学的科学研究也开始起步1。
4、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为讨论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之间的关系2。最近十几年,随着西方“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等思潮在文化地理学界的兴起,这股发轫于 20 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社会文化研究取向也在中国文化地理学界引起积极响应。纵观 40 多年来的历史经验,中国文化地理学界在借鉴取用与自力更生双向辩证的实践中,无论是研究内容、方法,还是学科贡献,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与此同时,在中国地理学界内部也催生了关于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讨论3。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索程度,关涉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深度,也是文化地理学科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在文化地理学范式探索中,最为核心的任务之一是对研究范式的提
5、炼、确定和提升。但是 40 多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界内部对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讨论始终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随着中国不同尺度空间对当代增长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地理实践的回应,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新因素也不断嵌入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这使中国文化地理学学科内容变得空前庞杂,研究范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团体承诺的集合,也是建立学科体系、开展科学研究和利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基本参照4。因此,无论是出于弥合学界分歧层面的诉求,还是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层面的需要,均有必要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科学诠释和内容整理。文化地理学最主要的学科特征和理论基石是 收稿日
6、期收稿日期:2022-04-08;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22-06-04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86,42171240)、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研项目资助。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971186,42171240),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for Young and Middle-aged Academic Leaders of QingLan Project of Jiangsu Province.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郭文(1978),男,
7、山西临汾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理论、空间生产与地方治理、人与非人关系能动性。E-mail: 第 43 卷第 1 期地理科学Vol.43 No.12023 年 01 月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Jan.,2023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人文事象1。因此,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切入,对文化地理学的范式进行解读和诠释,是从本质上认知文化地理学范式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去解读文化研究的范式?不同文化研究导向下文化地理学范式的内涵是什么?在中国的实践存在哪些争论与张力?未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知识增长需要什么样的与之相匹配的新范式?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剖析与确定,不仅
8、有利于回应学术界的争论和疑虑,加快中国文化地理学乃至地理学学科的内涵建设,而且有利于充实文化地理研究范式,为提升文化地理学学科品质,促进地理学学科内涵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1 文化研究的弱范式与强范式理解文化研究,就意味着对文化的解释功能及其意义进行探测5。根据文化在任何一个解释系统中的主导权及能动性程度,文化研究可以分为“弱范式”和“强范式”两种类型6。以历时性视角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文化研究的时间没有明确的绝对开端,但从学术界对两种范式的论述,能明显地看到一个条理模糊且又可辨规律的不均衡发展过程。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化的看法基于传统哲学导向,通常将其聚焦在整体一致的认知层面,文化被理解
9、成一个抽象延续的或弥漫于社会且表现为类似价值秩序大一统的东西,其符号意义具有特定的结构模式并受结构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化主导权及能动性意义的内涵。英国伯明翰时期,文化被解释为具有文化主义的内涵,但也表现出与结构捆绑的特征7。文化的社会结构力量,是将文化看作一个工具箱6。此外,有研究者如米歇尔福柯在分析文化与社会时,混杂了文化分析的内在性力量,力图走出结构主义,但他采用谱系学技巧,依然在历史谱系中寻找文化的起源8。使文化本身更加凸显且采用“深描”方法的,当属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 格尔茨9,他在对文化的分析中不是将其作为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这一点和前述研究存
10、在很大差异。在克利福德 格尔茨看来,文化文本的分析可为文化研究范式寻求一个新的境界,这在本质上是对文化本身主导权及能动性确认的深刻表达。20 世纪 60 年代,Douglas 在研究原始文化的禁忌和仪式时,探究了通过文化象征仪式如何建构社会秩序,这是把文化分析置于社会分析中的典范10。20 世纪 70 年代,Turner 提出“人类经验能促动社会变革”的观点,反映了文化具有自变量主导权及能动性的特质11。这一研究风格同样在 20 世纪 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 Wuthnow 的文化研究范式中可以看出12。这些研究的特点在于,强调文化相对于其他因素的自律性和强建构性,文化整体性迷思破裂并走向异质,
11、文化的解释是用具体解释具体,被看作是阐释符号和意义的实实在在的原动力。在众多领域的文化研究者中,比较明确地将文化研究解释为“弱范式”和“强范式”的是Alexander 13。21 世纪以来,他在分析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对“弱范式”和“强范式”进行了详细阐释(表 1)。从表 1 可以看出,根据文化在解释系统中的位置和切入视角不同,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在刻画方式和本质解释上存在很大差异;也可以看出,区分文化研究“弱范式”和“强范式”的主要标志,是文化与结构的分离及其文化本身参与对象分析时的主导权及能动性程度。事实上,文化研究并非任何一门学科的独享专利。如前所述,文化地理学最主要的学
12、科特征是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人文事象分析。基于文化研究“弱范式”和“强范式”知识抽象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在本质上具有“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基本内涵比较,“弱范式”和“强范式”可为文化地理学范式研究及诠释提供借鉴与参考。表表 1“弱范式弱范式”和和“强范式强范式”差异对比差异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weak paradigm and strong paradigm 变量位置切入视角刻画方式解释本质弱范式因变量,受结构影响的相对主导性及能动性以拟定对象来研究文化浅描,文化与结构并驾齐驱,比较抽象文化作为背景解释因素,影响社会、地理
13、发展强范式自变量,主导权及能动性比较充分以文化视角来研究拟定对象深描,文化与结构分离,超越结构定义文化,强调社会结构的文化和符号意义,比较具体文化以文本等方式作为解释因素,推动社会、地理发展内容来源:根据文献13整理。1 期郭文: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争论、张力与延展51 2 文化地理学的弱强范式及其在中国实践中的争论与张力2.1文化地理学的两种文化研究范式文化地理学的两种文化研究范式文化地理学发轫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西方,至今已将近百年。20 世纪 2070 年代,是文化地理学索尔(Sauer)景观学派占主导地位的时期14。20世纪 70 年代后,受“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等思
14、潮影响,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融入了新的内容,进入了另一个阶段15。在将近百年的发展中,文化地理学主要围绕“文化”“地理”“社会”等关键词,以人们如何理解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多大程度上置于被解释的地理环境系统中,形成了差异性的两种阐释范式。第一种范式,是将文化研究作为地理学中众多分支学科中一种类型,其主要内涵是进行文化的地理学研究(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culture)。形而上的索尔文化景观学派时期,基于对之前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不满与批判,把文化带入地理,并逐渐形成“超有机体”概念,文化在内涵上被解读为“一个预先给定的力量”14,早期在研究内容上主要聚焦景观的物质形态,如聚
15、落布局、农田形状以及建筑物等,后来划分了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5 个研究主题。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将文化景观放置在一个大的宏观结构下进行理解,犹如地理学研究中的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但实际上地理空间文化生产和传播的结果也不仅仅是文化因素决定的,且和地理区域中包括自然、社会、政治在内的众多因素有关。文化在保障地理环境宏观复制层面的作用,远远大于推动具体地理环境变革可能的作用。因此,在文化发生学角度,文化景观重在区分不同类型的宏观文化和抽象文化14,被限定在地理结构解释的大网络之中,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实体和受结构决定的变量,与结构分析并驾齐驱且相得益彰,
16、并没有真正纳入行动者变量,也没有成为独立自主的具体变量;文化具有固化地理大环境或社会大结构的性质,但遮蔽了人类建构文化主导性及能动性意义的呈现,也限制了理解文化多样性和场域性诠释的途径,从而使其理论贫乏且易陷入真空,在文化的解释上,表面上以文化为动力,具有文化决定论,但没有真正摆脱“弱范式”的内涵。第二种范式,是将文化研究作为地理学中一种特殊方法或视角(cultural approach to geography),文化是地理空间生产不可替代的要素,在阐释人的思维及其空间行为时,也是独立的变量。这一范式思维主要是 20 世纪中期后,文化地理学界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运动的影响,以及对“超
17、有机体”概念分析文化景观时采用宏大结构诠释和针对社会变化缺乏深刻政治眼光透视变幻莫测世界的批判。文化地理学的新发展理念,聚焦文化对社会、空间的内部运作和符号的生产与价值内涵的塑造,将意义、权力和符号等作为研究重点,文化政治得到空前重视,凸显了文化的强主导性及能动性15。文化文本阐释的多样性、后结构主义中的社会文化空间相关性、重返物质地理、关系地理学、非表征及其权力等,成为新发展理念重视的研究主题3。与之相匹配的是,新的分析范式主张文化从传统受地理和社会结构制约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倡导以文化本身作为有力量且主要分析的媒介或工具,文化的主导性及能动性基于文化与结构的脱离,以及文化在地理分析时变为独立
18、自主的变量。毋庸置疑,文化地理学这种“强范式”分析,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范式意义上的变革。事实上,文化地理学在具体分析时会因其哲学假设、前提条件和分析路径不同,呈现出较大差异。但无论是弱范式还是强范式,其分歧最大的是文化在地理学中独立自主分析程度的能力带来的差异。中国文化地理学界在不同时期引入文化地理学分析范式时,也在框架和内容探索方面体现出了差异。2.2中国文化地理学在两种文化研究范式影响下中国文化地理学在两种文化研究范式影响下的方向探索的方向探索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经历了近现代和当代两个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地理学发展,是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1。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初
19、,学术界聚焦的主要对象是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等。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地理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些教材,且基本延续了上述体系16。在这些著述中,均是将文化地理学界定在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2,研究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17。文化的侧重点被看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以此为观察基点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内涵上是文化的社会现象在地理空间中的表达。人们通常的思维是基于文化的时间意义及行为表达地理逻辑,对文化地理进行空间和社会的刻画。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的52地理科学43 卷 学术研究中,中国文化地理学界刊发的一些学术论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基本是在
20、此范式框架内以各种形式、各种主题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文化地理学的新发展,与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理念不断被引入中国密不可分,并在新千年之后由缓慢进入到逐步迎来发展高潮18-19。在研究主题上,学术界在延续传统文化地理 5 大主题的基础上,内容变得更为多样和充实20。以文学21、音乐22、书法23、美术24等为核心词的地理学研究开始出现。但这些研究除注重尺度由之前的大趋向小之外,依然是注重对“地”的研究,保留了较强的文化地理学“弱范式”特质。随着社会现代化与后现代思潮对生活的渗透与影响,文化地理学进一步凸显了开放性和适应性,以“人”的角度考察地理感知的呼吁开始出现25。这一呼吁对确立“人”在地理学中
21、的位置和对“地”的人文主义说明具有进步意义3。近些年来,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理念和主题不断被介绍进入中国文化地理学术界3,26,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及其背后的人地关系开始成为学者们关注较多的话题,社会文化景观和权力以及空间认同等方面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7。另一个大的变化特征是,受传统对重返物质地理学思潮和表征依赖的影响,学术界也开始关注有别于之前静态的新型关系网络和反对预设结果或结构决定的非表征文化地理等议题,注重地理关系的社会文化意义与符号建构,将身体的社会化作为描述文化意义的重要维度28,重新强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其具身感知,以及实现途径的多样性探索,出现了“文化转向”后
22、的又一次尝试。新文化地理学在中国学术界的研究特点,虽然话题多样,但理论统一,总体上遵循了“强范式”将研究嵌套在实际空间情景和话语中进行解读的叙事方式,比较重视对地理文化文本的解构与重构,把文化文本置于与地理、社会语境等具有直接关联的关系之中,并以文化的视角诠释地理事象的深层含义。文化被看作是和物质性社会事实一样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基本体现了“强范式”的“深描”特征。“深描”的宗旨就是聚焦文化的社会空间生产,通过文化文本来讨论文化地理事象的空间符号、社会意义或认同等,聚焦点是从强调文化的地理维度,如文化的空间形式、象征层面、精神层面等在地理学中的解释,转向如何把文化文本纳入地理空间序列,以及地理
23、如何进入文化文本,并促使文化文本的空间生产、协商与重构。文化地理学的“弱范式”与“强范式”,本质上是人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文化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的阶段性探索手段,可以理解为文化地理学人根据实际情形的“基于范式选择”的文化地理学解释系统。但是,无论是上述哪一种范式,在文化地理学实践中均存在不同声音。2.3两种文化研究范式下中国文化地理学内容探两种文化研究范式下中国文化地理学内容探索中的争论与张力索中的争论与张力在以传统文化地理学“弱范式”阐释体系中,文化在地理学中的实际解释能力是将其作为地理事象的附属品,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现实中的文化事象进行地理学分析。譬如,
24、当人们在谈论某一区域文化(如中国北方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地理事象时,一种理解方式是将某一区域中特有文化特质,如北方文化中的豪放、耿直、豁达等,江南文化中的刚(山)柔(水)相济、开放善纳、开放进取等,或岭南文化中开放风气、进取精神等基因,看作已经存在的“地理事实”,或者认为是该区域固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29。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提到某一区域文化的一个隐含前提,是认为该区域存在与其他区域有一种差异的文化事实,在地理上的阐释即为文化的差异空间存在。在此范式诠释中,上述区域中文化的地理学解释,便是以区域文化为媒介,勾连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文化地理的形成过程、地理结构、空间特征和地理发展趋势。针对这
25、种特征,有研究者认为,该范式下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多从本体论层面将文化固化为一种超有机体进行解读,地理单元的边界划分、空间的确定,以及分析空间主导文化的特质是其学术实践常态30,实践中只关注区域文化特色的描述或文化扩散,忽视了社会空间网络和文化意义的建构,甚至会产生文化究竟是主题、对象,还是环境的疑惑31。这些观点阐述了文化地理学“弱范式”研究的内在特征。也有研究者对其在实际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文化的主体性上,这种文化观中的文化被看成了整体,在针对相对稳定的大尺度或中偏大尺度文化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时,具有较强的地理学诠释能力,也比较具有说服力32。但在文化地理具体实践中,某一区域文化地理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 地理学 研究 范式 争论 张力 延展 郭文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