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doc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doc(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 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 :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 :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
2、同。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心理学也关注个体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道德状况,关注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作出的道德评价 。四、道德和品德的联系:1.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道德为评价个体的品德好坏提供了一个善恶尺度。个体身上的某种道德品质之所以是良好的,是因为它与社会规范和公众期望相符;而那些
4、与社会规范不相符的道德品质,无疑将被评价为恶劣。 同时,一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2. 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社会道德: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第二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当人的思想
5、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或不满意。3、道德行为 4、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关系。5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1. 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2. 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3. 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4.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1、 道德教育的本质 道德教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根本特征。具体地,德育在教育中区分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即根据社会规范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这一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在于教育者以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学生,与学生原有品德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就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
6、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就是这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从而使学生的品德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个特殊矛盾也就是德育活动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依据所在。这样,探析德育的本质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明确德育与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区别,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的目标 (1) 总目标。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 各学
7、龄段分目标。小学德育目标的定位应靠近学生年龄实际、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为: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立志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和开放环境的基本品德素质。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为: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热爱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
8、具有公民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荣辱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三、有关德育实施的两点建议1. 德育目标突出层次性 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是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关键。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针对中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水平和德育现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手段,进一步增强中学德育实效。 2. 德育方法注重思辨性 当代学生面临的是一个改革开放、
9、价值取向多元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就是教师也较生疏,有些道德难题也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所以,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时,实行的德育方式要具有思辨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第四节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 品德发展的建构性建构性是从个体品德发展的基本动力方面来介绍的。目前普遍认为,品德的发展既非单纯的个体成熟,也非后天学习的来,而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品德
10、结构、品德水平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个体的品德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质变过程中得到发展、建构的。2. 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品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变的、普遍的顺序阶段。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并能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品德变化才能称之为品德发展。另外,品德发展的这种顺序性综合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这其中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飞跃,量变反映了品德发展中连续性的特点,而质变则反映了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3. 品德发展的系统性品德的发展在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中仍呈现出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加以考察。横向上,每一个品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
11、的行为片段相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纵向方面,品德发展的阶段形成一种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潜在的、高一级的品德水平总是要以原有的水平为基础得以建构;前一阶段的品德水平总是融汇或整合进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并且为下一阶段所取代。这样,品德的发展就形成乐一个新旧整合的综合体。4. 品德发展的不平衡性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就造成了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也称最佳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施以适宜的道德教育,会促使个体品德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限制个体品德的发展,甚至导致某种不可逆的品德发展缺失。 品德发展不平衡性的另一种情况是同一阶段的各品德结构不协调。二、 品德发展对
12、道德教育的影响1. 品德发展水平制约德育目标的制定 德育目标能否充分发挥出应有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德育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 品德发展机制影响德育方法的实施 既然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那么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推进个体的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上,而不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抑或采取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虽然品德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但现实道德环境中的恰当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顺利进行。三、道德教育对品德发展的影响道德教育并非个体品德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却是个体在建构品德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之源。良好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互动源泉促进
13、建构过程的顺利进行,不合理的道德教育则可能适得其反,阻碍个体品德的发展。对中小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是学校德育,学校不仅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小学生系统传播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更能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实践互动来促进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建构,甚至无形的学校道德风尚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水平品德第五节 中小学生品德的测评的形成,最终促进品德发展。一、品德测评的涵义品德测评,是一种建立在对品德特征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与评判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测评者通过“测”与“量”的活动,获得所要搜集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解释。二、品德测评的功能1
14、. 评定功能2. 区分功能3. 反馈功能4. 教育功能5. 预测功能三、品德测评的方法1. 定性测评法(1)总体印象法(2)评语鉴定法(3)写实法2. 等级测评法3. 定量测评法(1)累积分法(2)加减分法4. 综合测评法 第二章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1) 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心理学家。他在 1932 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在方法上皮亚杰采用独创的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对权威的认知、
15、公正观念的形成等方面,考察儿童道德判断和认知发展间的关系,揭示道德认识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 l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 l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 l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 自我中心阶段 ( 出生 3 岁 ) 。又称前道德阶段。(2) 权威阶段 (3 岁 7 岁 ) 。又称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 可逆阶段 (7 岁 12 岁 ) 。又称自律道德阶段或合作道
16、德阶段。(4) 公正阶段 (12 岁以后 )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不同于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在道德两难情境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柯尔伯格和皮亚杰一样,重点放在了解儿童对行为对错的道德判断,以及道德判断背后的推理。(3.)李伯黍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李伯黍和他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就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和公正观念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发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确实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研究结果基本支持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但同时也发现,我国儿童的道德判断由不成熟至成熟所经历的年龄阶段比皮亚杰所描述的要早。、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弗洛伊德是较早强调
17、道德情感的心理学家,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其道德内化观。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原始欲望组成,是人格中动物性的成分,是无意识的,遵从快乐原则,即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从本我出发并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盲目激情,使本我的基本需要尽可能得以满足,又控制本我的过分冲动。超我是人格中的另一个监控系统,代表社会伦理道德。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力图使本我的欲望延迟或不能得以满足,并引导、完善自我的发展。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也是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手段。以班杜拉
18、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与其他行为一样,都是社会学习的产物,可以通过模仿榜样而获得。这种以效仿榜样的行为方式而进行的学习就称为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而所谓奖惩只影响行为的表现,不影响儿童对行为的学习。班杜拉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实验,具体阐述了儿童是怎样习得攻击性行为的。第二节 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一、社会性的基本内涵 社会性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典型心理和行为特征。广义的社会性包含了人在社会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性,如人的社会心理特性、政治特性、道德特性、经济特性、审美特性、哲学特性等,它是相对于个体的生物特性而言的一切社会心理特性的总和;在狭
19、义上可理解为个体在生存适应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与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等具有相同的意义,它是相对于人的生理和认知而言的一切社会心理特性的总和。本节所介绍的社会性是出于狭义上的理解。二、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1. 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具体地,从个体品德的发生、发展来看,品德是在儿童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2. 品德
20、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 (1) 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2) 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3.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2、协调性1.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协调2. 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相协调3. 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协调4. 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协调。第四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21、。1. 伦理道德的萌芽 在少年期的品德中,伦理道德开始占优势,主要表现为开始具有某部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这种高层次道德观念的产生与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所谓道德观念,即人对道德活动中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的反映,或者说是对伦理的内在主观反映。 2. 品德心理的动荡性 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他们的品德心理也表现出动荡、反复和两极分化的特点二、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 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2. 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居重要的位置3. 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的明显化4.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5. 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6. 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
22、完善化。第五节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 、农村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历史原因方面,首先,我国广大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这导致学校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都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德育理念陈旧,甚至严重滞后于现实社会。其次,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带来了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师资流动性大,致使学校教育中许多德育内容亦无法展开。最后,由于经济和教育条件的限制,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对偏低,这就导致其难以给后代子女在道德层面以科学的引导。二、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目前的普遍看法是,既有一般中小学生的普遍共性
23、,又因1. 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目前农村学校德育的突出状况是:(1)德育理念错位。(2) 德育目标错位。学校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目标指向负载过重,有意无意的“拔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3) 德育内容错位。(4) 德育手段错位。2. 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农村地区许多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大多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这种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得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失调,儿童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支持,从而难以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人格特质,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常常会表现出诸多偏差。其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也表明
24、,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的疏远,较之一般儿童更为内向,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情绪更为淡漠、消沉,对事物持冷淡态度,对事物的兴趣和关心更为淡薄,或者说只对极其有限的事物表示出关心。3. 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对大部分农村儿童而言,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隔代抚养、学校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等原因,他们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榜样形象的弱化致使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正常的道德行为学习过程受阻。 三、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弹性处境不利并不必然导致发展不利,有些处境不利的农村儿童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发展水平甚至超出了城市儿童,即日常所说的“在逆境中成长”,也即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生 品德 发展 道德教育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