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分享此内容可以赚币 分享](/master/images/share_but.png)
苏拉威西铁矿项目实施方案培训资料.doc
《苏拉威西铁矿项目实施方案培训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拉威西铁矿项目实施方案培训资料.doc(4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苏拉威西铁矿项目实施方案培训资料 35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北苏拉威西邦加岛铁矿勘查区探矿概略方案 矿山部 -8-25 目 录 1.绪言 1 1.1 目的任务 1 2.勘查区概况 1 2.1 位置交通 1 2.2 矿权设置情况 2 2.3 以往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程度及评价 3 3.工作部署 4 3.1 前提 4 3.2 工作部署原则 4 3.3 勘查类型 4 3.4 勘探区块及勘探程度划定 5 3.5 勘探线布设、工程间距及资源储量类别 6 3.6 具体工作部署、施工顺序及时间安排 6 4.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9 4.1 技术路线 9 4.2 地形测量 9 4.3 地质填图及剖面测制 10 4.4 地球物理测量 11 4.5 探矿工程 11 4.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13 4.7 取样与化验 14 4.8 地质编录、室内综合整理工作 16 5.实物工作量 22 6.预期提交成果 23 6.1 提交成果 23 6.2 提交成果时间 23 7.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 24 8.经费预算 25 8.1编制说明 25 8.2 经费预算 26 9.质量管理与措施 29 9.1 质量管理与监控 29 9.2 质量保证措施 29 1.绪言 1.1 目的任务 为尽快查明北苏拉威西铁矿资源状况,发展地方经济,公司前期考察评估小组在详细研究该地区区域地质及以往地质概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具寻找大型铁矿床的潜力,并选定北苏拉威西省北米纳哈萨县东里库邦乡的邦加岛作为重点勘探对象。 目的任务:利用1: 地形测量、1: 地质测量、地表槽探揭露、钻探工程验证和取样化验等方法手段,基本查明该区控矿地质构造,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控矿规律,基本查明矿区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特征及品位变化情况,为矿山开采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设计工作量:1: 地形测量10Km2;1: 地质测量10 Km2;磁法勘探28 Km2;电法(激电中梯)28 Km2;槽探 m3;钻探22600m;基本分析样3000件;岩矿鉴定样150件;物相分析样10件;组合分析样300件;小体重样50件;简易工程力学2300米;简易水文观测10个钻孔。 勘查区范围:地理坐标:东经:125°06′00″--125°11′50″,北纬:1°45′30″--1°49′50″。 工作起止时期: 8月20日- 10月30日。 经费预算:项目总经费3703.42万元。 2.勘查区概况 2.1 位置交通 勘查区位于北苏拉威西省北米纳哈萨(Minahasa Utara)县东里库邦(Likupang Timur)乡邦加岛。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25°06′00″--125°11′50″;北纬:1°45′30″--1°49′50″。位于马拉多机场东北方向,从机场到邦加岛登船点约一个小时车程,再乘船至勘查区约40分钟航程(图2-1)。 图2-1 勘查区交通位置 2.2 矿权设置情况 现勘查区范围由14个拐点组成,面积约20平方公里(表2-1),拟调整勘查区范围由22个拐点组成,面积约26.15平方公里(表2-2、图2-2)。 表2-1 现勘查区拐点坐标 点号 东经 北纬 001 125°07′50.88″ 01°48′43.13″ 002 125°09′03.99″ 01°48′43.13″ 003 125°09′03.99″ 01°47′50.53″ 004 125°10′53.00″ 01°47′50.53″ 005 125°10′53.00″ 01°46′20.43″ 006 125°07′55.20″ 01°46′20.43″ 007 125°07′55.20″ 01°47′31.48″ 008 125°07′41.00″ 01°47′31.48″ 009 125°07′41.00″ 01°47′44.88″ 010 125°07′23.00″ 01°47′44.88″ 011 125°07′23.00″ 01°48′05.65″ 012 125°07′05.00″ 01°48′05.65″ 013 125°07′05.00″ 01°48′21.13″ 014 125°07′55.88″ 01°48′21.13″ 表2-2 拟调整勘查区拐点坐标 点号 东经 北纬 1 125°07′50.88″ 1°49′11.69″ 2 125°07′50.88″ 1°49′22.69″ 3 125°08′33.48″ 1°49′22.69″ 4 125°08′33.48″ 1°48′43.13″ 002 125°09′03.99″ 1°48′43.13″ 003 125°09′03.99″ 1°47′50.53″ 004 125°10′53.00″ 1°47′50.53″ 005 125°10′53.00″ 1°46′20.43″ 006 125°07′55.20″ 1°46′20.43″ 007 125°07′55.20″ 1°47′31.48″ 6 125°07′15.50″ 1°47′31.48″ 7 125°07′15.50″ 1°47′44.88″ 8 125°07′10.45″ 1°47′44.88″ 9 125°07′10.45″ 1°47′57.06″ 10 125°07′05.00″ 1°47′57.06″ 11 125°07′05.00″ 1°48′05.65″ 12 125°06′56.92″ 1°48′05.65″ 续表2-2 拟调整勘查区拐点坐标 点号 东经 北纬 13 125°06′56.92″ 1°48′22.60″ 14 125°06′48.70″ 1°48′22.60″ 15 125°06′48.70″ 1°49′04.24″ 16 125°07′26.86″ 1°49′04.24″ 17 125°07′26.86″ 1°49′11.69″ 注:蓝色为调整后矿权;绿色为现矿权范围 图2-2 矿区范围比较 2.3 以往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程度及评价 勘查区地质调查程度低,实质性的地质工作近乎为零,仅有为数不多的地质踏勘,提交有勘查区内地质及矿产资源概略评价的考查报告,但该报告对本次勘查工作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本次实施的地质勘查是在地质工作近乎为零、可借鉴资料有限、勘查时间短的前提下进行,存在有很大的挑战性及地质勘查投入的风险不可控性。 3.工作部署 3.1 前提 因公司战略规划为: 1、矿山建设规模定位为1200万吨/年; 2、 1月必须完成矿山建设规模的基建; 3、 1月份必须开采铁矿30万吨,并在三个月内达到100万吨/月的建设规模; 在此前提下,地勘工作有效时间仅为45天,因此,地勘工作应把效率放在首位;为尽快了解并确定整个勘探区内铁矿资源储量及分布,本次勘控工作分区对待,划分为一期、二期探矿阶段,一期、二期探矿工作同步实施,其中,一期直接实施详查阶段的地勘工作,并最终达到详查的目的及要求;二期直接实施普查阶段的地勘工作,并最终达到普查的目的及要求。 3.2 工作部署原则 本次勘查工作总体思路是:以”效率第一”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合理的投入和取得最大找矿效益为中心。在充分收集和深入研究区及外围已有地质、矿产等成果资料基础上,运用新的成矿理论和综合找矿方法,本着经济、合理、高效的原则,依据矿床地质特征,安排部署本项目工作。 普查工作部署原则遵循”快速高效、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全面研究、综合评价、经济合理”的原则,在施工程序上遵守”由已知到未知,先地表后地下,由浅入深,重点深入”的原则进行工作部署,同时要坚持将有限的工作量投入到对地质找矿有最大成效的地段,使地质找矿能获得最好的成果。 3.3 勘查类型 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根据现场初步勘查,依据 DZ/T 0200— <铁、锰、铬矿地质勘探规范>内附录D中勘查类型的划分标准,本勘查区暂定为第Ⅱ类勘查类型。 3.4 勘探区块及勘探程度划定 本次勘探划分A、B二个区块(图3-1),其中,A区块位于勘查区西北角,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实施详查阶段工作方案;B区块面积为17.15平方公里,实施普查阶段工作方案 A区块 B区块 图3-1 勘探区块分布 3.5 勘探线布设、工程间距及资源储量类别 3.5.1勘探线布设 遵循将探矿工程布置在基本垂直构造矿体走向的一组铅直剖面上的布置形式的原则而布设勘探线,在考虑到勘查区现有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A、B二区块勘探线方位均按东西向布设。 3.5.2探矿工程间距 矿区的勘查类型定为Ⅱ类型,根据 DZ/T 0200— <铁、锰、铬矿地质勘探规范>附录D中表D.4铁矿勘查工程间距。其中,A区块勘探线间距确定为: 200m(沿走向),工程间距定为:100-200m;B区块勘探线间距确定为:400m(沿走向),工程间距定为:200-400m; 2.5.3资源储量类别 (1)、200×(100-200m),为详查区工程间距,圈定为控制的基础储量(122b) (2)、400×(200-400m),为普查区工程间距,圈定为推断的资源量(333); 3.6 具体工作部署、施工顺序及时间安排 3.6.1 工作程序 工作流程为开展基础地质矿产测量工作;施工探矿工程(遵循先地表,后地下;先稀疏,后加密的原则),先施工探槽,其次施工浅井,再次为钻探,最后施工水文工程钻孔;取样化验;资料整理;报告编制与评审。 (1)开展基础地质矿产测量工作 内容有:1: 地形测量10Km2;1: 地质矿产测量10Km2;1:10000地质矿产测量18Km2;1:10000地形测量18Km2;1:1000地质剖面测量20Km,1:5000地质剖面测量25Km,地球物理勘探26.15Km2。 (2)施工探矿工程 施工槽探 m3,其中,A区块500 m3,B区块1500m3,钻探113个,平均钻深200m,总进尺22600m;其中,A区块110个,B区块3个,水文地质孔为总钻孔数的10%,简易物理力学试验约3000m岩芯。 (3)取样化验 采集测试各类样品主要有:基本分析样350件;组合分析样30件;化学全分析样6件;光、薄片样15件;小体重与湿度样35件;工程力学样8组;物相分析样8件。 (4)资料整理 将资料整理成系统图件和表格。 (5)报告编制与评审 在图件和表格的基础上编制报告,供评审验收。 3.6.2 施工顺序 甲类:地形测量及专项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及剖面测量); 乙类:地球物理勘探(电法、磁法); 丙类:探矿工程(探槽、浅井、钻探) 甲、乙、丙类工作类型均保证A区块最先实施,施工顺序原则为:1、同类所涉及工作均可同时进行;2、甲、乙二类勘探工作可同时进行;3、丙类探矿工程中的探槽与浅井工程可与甲类地勘工作同时进行,并保证同时结束;4、丙类探矿工程中的钻探分三批次进行,第一批次钻探工程与甲类地勘工作同时进行,第二批次钻探工程的实施时间为A区块中地球物理勘探野外结束后经初步评价后实施;第三批次钻探工程为第二批次钻探工程结束后经初步评价后实施(图3-2)。 3.6.3 时间安排 (1)地形测量、专项地质调查及地球物理勘探的野外工作共计10天,于 9月25日结束,室内资料整理5天,于 9月30日结束全部工作; A区块 为第一批次钻孔; 为第二批次钻孔; 为第三批次钻孔 图3-2 钻孔平面分布 (2)探槽及浅井工程野外工作共计13天,于 9月28日结束,室内整理时间2天,于 9月30日结束全部工作; (3)第一批次钻孔: 9月15日— 9月30日,共计15天; (4)第二批次钻孔: 9月30日— 10月15日,共计15天; (5)第三批次钻孔: 10月15日— 10月30日,共计15天; 4.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4.1 技术路线 根据工作区地质特征,采用的技术路线见图4-1。 图4-1 技术路线流程 4.2 地形测量 对工作区内进行1: 地形图测量、勘探基线、探矿工程进行实地测量,为地质填图及工程布置提供测量资料。 ① 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等地勘工程测量必须符合专业标准DZ/T0091——94<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及其它相应标准的要求。 ② 地质勘查项目测量应用GPS、全站仪、数字测图系统、数字制图系统等先进设备。 具体技术要求由公司测绘专业人员与合作单位共同协商确定。 4.3 地质填图及剖面测制 1、1: 地质填图 1: 地质填图用1: 地形图作为底图,方法以追索法为主,穿越法为辅;线、点密度大致为20m×50m,第四系覆盖区视情况能够放稀到2-5倍。各地质点要详细描述所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特别是与矿有关的地质构造现象更要详细记录。矿区内凡是厚度大于2m,走向延长大于20m的地质体、构造破碎带,矿化带均按比例尺标绘在地质图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可适当放大表示。经过1: 地质测量和地形测量,较详细了解矿区内赋矿地层地质、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圈定矿体,并查明矿体形态、产状、延伸、品位变化情况。 2、1:10000地质填图 采用1:10000地形图作为底图进行1:10000地质填图,其线间距一般100m,点距100-200m。但不严格受点线密度的限制。目的是了解工作区的构造特征,地层及岩浆岩出露情况,地层产状及其含矿层位的分布范围。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重点是将与矿层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观测点用GPS定位,详细地标绘在地形图上。 3、剖面测制 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选择地层出露比较齐全,构造简单,含矿地层比较稳定的地段测制地质剖面,比例尺1:1000,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统一岩矿定名,统一认识。 经过剖面测制工作,控制铁矿层、顶底板的分布位置、厚(宽)度、形态及变化,查清地质体的产状及变形特征。不但认真对待剖面线上地质体显示出来的地质信息,遇有变化复杂的地质体,还要沿其走向追索,以达到解决地质问题为目的。测制精度要求地质体宽度1m、剖面图上宽度1mm就必须表示出来,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夸大表示。剖面测制完毕,即刻制剖面图和编写剖面小结。 具体技术要求细节由公司地质专业人员与合作单位共同协商确定。 4.4 地球物理测量 本次物探工作拟采用以高精度磁测和激电中梯为主的综合物探方法,在重要异常地段布置一定数量的激电测深点,以进一步了解异常的形态、类型及展布规律。 执行下列规范要求: 1、<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95) 2、<地面磁勘探技术规程>(DZ/T 0144-94) 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 0071-93) 4、<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93) 5、<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 0073-1993) 具体技术细节要求由公司物探专业人员与合作单位共同协商确定。 4.5 探矿工程 4.5.1钻探工程 钻探工程查明深部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情况,为正确评价矿体提供可靠依据。工作方法:钻探采用小口径金刚石钻进,终孔口径75mm。 1.钻探施工要求 岩矿心采取率与整理:矿层及其顶底板3-5米内矿心、岩心采取率不低于80%,厚大矿体内部矿心采取率低于80%的连续长度不能超过5米,否则应采取补救措施。围岩岩心的分层采取率一般不得低于65%。 钻孔倾斜度测定:钻孔为直孔时,钻孔顶角和方位角每100米测量一次,开孔50米加测一个点,允许顶角每100米倾斜2度;见矿和终孔均需测定。 孔深误差的测量与校正:在测顶角和方位的同时,均应测量孔深,误差小于千分之一者可不修正孔深。测量要使用经过校正的钢尺。 简易水文观测:以清水为冲洗液的钻孔每班至少要测1—2次孔内水位,未下好井口套管的孔段和泥浆钻进的钻孔能够不测。每次观测应在提钻后、下钻前各测量一次,其间隔时间应大于5分钟。钻进时遇涌水、漏水、坍塌、掉块、溶洞等现象应及时准确记录其孔深和有关情况。 原始班报表:要在现场用钢笔及时填写,内容齐全、真实准确、详细整洁,不准涂改,只能划改,不得撕毁、遗漏和丢失,终孔后装订成册。交接班班长和机长要亲笔签字。 封孔:封孔要按封孔通知书和封孔设计书进行。矿层(带)及其顶、底板各5米、覆盖层与基岩接触带上下各5米、导水破碎带和孔口5米以内均用400号以上水泥封闭(加速凝剂),其余孔段用稠泥浆灌注。每封完一层要在封孔段顶部位置取水泥浆样证实。钻孔结束后要埋孔口标志,并保证其质量。 工程质量要求严格执行<岩心钻探规程>。 2.钻探编录要求 钻探编录按<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中规定要求执行,并强调如下: ① 编录前检查班报表填写是否正确,是否按要求作孔深、孔斜测量及简易水文观察,检查岩心箱、岩心牌是否齐全、岩心摆放是否正确。 ② 按回次进行编录,并重新测量岩心长度,如发现误差应纠正。 ③ 对岩矿心进行详细的观察,并正确分层,按分层进行详细描述。描述内容包括: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蚀变及矿化现象。注意观察标志面并正确测量轴心夹角,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素描或照相。 ④ 采集必要的样品、标本。对采样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现象进行二次编录。 ⑤ 钻孔终孔一周内,编录人员要提交钻孔柱状图(1︰200)、钻孔地质编录表,钻孔孔深测量、弯曲度测量登记表、采样登记表、钻孔质量验收书、开孔、终孔通知书、封孔通知书、封孔记录等资料,并装订成册。 ⑥ 钻孔终孔后,要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在孔口设置水泥碑标志,是否标明孔号、日期、项目承担单位名称等 3.岩心管理 岩心管理严格按<岩心钻探规程>执行。 具体技术细节要求由公司钻探专业人员、地质技术人员与合作单位共同协商确定。 4.5.2槽探工程 探槽编录采用一壁一底展开法编绘,比例尺采用1:100或1:200。探槽口宽度在保证槽壁安全的前提下视深度而定。探槽最深不超过3米,开口宽1.2~1.5米,底宽不小于0.6米 ,一般以揭露新鲜基岩0.3米为准。探槽两壁坡角75~80°以保证施工、编录人员安全。 4.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1.水文地质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以收集资料为主,了解区域内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泾流、排泄条件,区内主要水体的分布范围和平水期、洪水期、枯水期水位、流速、流量及水质等,提出矿山开采生产、生活用水的水源地。 矿区水文地质调查应在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基本查明矿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基本查明矿区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主要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初步确定矿坑充水因素,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2.工程地质 岩(矿)石、夹层及矿体顶底板围岩的坚固性及稳定程度对矿山开采影响很大,它是确定矿山开采方法的重要依据,在工作中应采取岩矿石物性分析样品分析岩矿石的工程地质参数,并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矿体顶底板围岩应注意详细研究,主要经过探槽和平硐观察是否有变形坍塌现象、围岩和矿体的产状及孔隙、节理、断层(断层破碎带)、风化带等发育程度、裂隙中充填物的性质等,评价其对矿体及顶、底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即对矿山开采的可能影响程度),根据对上述资料的分析研究,初步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3.环境地质 分析研究基岩光谱样、组合分析样等样品的测试成果,基本查明岩石、矿石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及有害气体的成份,含量等情况;收集研究矿床所在区域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并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 综合上述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调查成果,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4.7 取样与化验 1.采样 (1)样品长度 取样长度为2米,如遇品位变化较大或其它地质原因影响时,根据具体情况可缩短或延长,缩短或延长的厚度以样长的1/2即1m为界,就是最长不超过3m,最短不小于1m。 (2)探矿工程采样 ①探槽工程中分析样品采样,按矿石自然类型分层分段连续采取,用刻槽法取样。取样断面规格宽3厘米,深2厘米。取样质量要求不能混样。 ②钻孔取样于矿体所在孔段用矿芯1/2劈开法系统采样。 以上所取样品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误差不大于10%。 (3)小体重样及湿度样 在矿体中采取。小体重样取样后立即进行称重,烘干后再称重测定湿度,然后用封腊排水法测定体积。 (4)组合分析样 组合分析样在基本分析副样中提取。组合样品时,考虑下属原则:①在基本分析中做了的项目,不再列入组合分析,本矿区涉及TFe和mFe两项;②一个组合分析样品的基本分析样,不得分布在不同类别的资源储量中;③一个组合分析样品的基本分析样用同一工程或相邻工程构成的同一矿体同一资源类别内;④采用副样组合的原则,是根据基本分析样品长度,按比例进行组合;⑤组合样品重量100-200g。⑥组合分析样品的数量待获取大部分基本分析结果后再定。 (5)光谱分析样 在基本分析副样中组取。其分析结果能提供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信息,全矿区组15件。 (6)化学全分析 做50件,样品重量0.5Kg。 2、样品分析测试 (1)基本分析样 基本分析样品的分析项目确定为二项:TFe、mFe。 (3)组合分析样 其目的在于了解矿体内具有综合回收利用的有益组分,或影响矿石选、冶性能的有害组分含量。所采集的样品应有代表性。分析项目16项:Fe2O3、FeO、SiO2、Al2O3、CaO、MgO、TiO2、S、P、As、F、V2O5、Cu、Pb、Zn、烧矢量。 (4)光谱样分析项目作定量全分析。 (5)光、薄片鉴定样鉴定要求 目的在于研究岩矿石的组构、了解矿石的显微特征、矿物组成及矿物共生组合,确定岩矿石的名称。 2、化验、测试工作 光谱全分析、化学全分析、组合分析、光、薄片、小体重、内、外检等样品均按相关规范要求便宜采取,分析、化验、测试项目以能满足勘查工作为要求,同时要求分析、化验、测试单位应具备相关的资质条件,并保证能按时提交检测分析报告。 4.8 地质编录、室内综合整理工作 4.8.1地质编录 1.基本要求 原始地质编录包括野外现场编录和整理两个方面。原始地质编录应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准确地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编录应随工作或施工进展及时进行,做到图、表、文字说明互相一致,整洁美观,字迹清楚,编录中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 2.原始地质编录 野外工作期间原始地质编录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凡未涉及到的内容,均按<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执行。 (1)手图与清图编录 大比例尺填图过程中,在野外现场进行编录时,野外手图上可用临时代号简单注记,以提高工作效率,待整理时按照规范要求转绘成清图,并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即可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2)代号及编号方法 ①代号 北苏拉威西省东里库邦乡邦加岛铁矿矿区代号SB。 地质观察点、探矿工程、各类样品代号详见表4-1。 表4-1 地质观察点、探矿工程、样品代号 项目 代号 项目 代号 地质观察点 D 基本分析样 Hj 探槽 TC 小体重样 XT 光薄片样 b 组合分析样 ZH ②编号方法 A、地质观察点、实测剖面编号:均采用全矿区顺序编号,即:年号、矿区代号、项目代号、顺序号顺次连结而成。 例如:11SB-D01 其中11-年号 SB-矿区代号 D-地质观察点代号 01-顺序号 B、探矿工程编号:由年号、矿区代号、工程代号、勘查线号、勘查线上该类工程顺序号顺连结而成;对未处在勘探线上的工程矿区实行统一编号 例如:11SB-TC0001 其中:11-年号 SB-矿区代号 TC-探槽代号 00-勘查线号 01-探槽顺序号 C、各类样品编号:由年号、矿区代号、地质观察点(浅井、剖面)号、样品代号及该观察点(浅井、剖面)中样品顺序号顺次连结而成。 例如:11SB-TC0001-b-01 其中:11-年号 SB-矿区代号 TC0001-探槽编号 b-薄片代号 01-样品顺序号 (3)实测剖面的原始地质编录 ①实测剖面(勘探线剖面)两端点应埋设木桩或水泥柱,测量点、观察点等在实地用小红旗作标志。 ②剖面实测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各种地质现象,测量各种资料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测制日期、人员分工、方位、起点座标、终点座标及高程、岩(矿)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成份、结构构造等)、蚀变及矿化现象、古生物;岩(矿)脉的名称、岩性、穿插关系及产状、厚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的产状,地质体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变化等。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应放大素描和照像等记录。 ③系统采集岩矿鉴定样等有代表性的样品,并记录采样位置标在剖面图上,在整理时将其鉴定、测试结果补充至记录中去。 ④野外现场编录应逐日整理,每一条剖面测制结束后,及时编制剖面图和剖面小结,随着工作的开展,及时补充所采新鲜样品、深化认识,必要时应修正原来名称。 ⑤实测剖面的编制采用展开法作图。 ⑥注意新技术、新理论及新方法在测制剖面中的应用。 (4)地质填图的原始地质编录 ①大比例尺填图采用剖面、地质观察点、观察路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编录,将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相应图上,地质观察点采用全仪器法测量定点。 ②地质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原始编录在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力争真实、准确,编录内容包括点号、点位、点性、点义、点间地质,深入观察研究,仔细描述。地质观察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岩性观察描述(颜色、结晶程度、结构、构造、矿物成份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及含量变化、岩石变质程度、蚀变、矿化)、岩层和岩体观察(岩相变化、岩性变化、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侵入岩相变化、原生构造、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征)、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结构面性质、破裂带的充填物特征、构造产物、破裂面旁侧同序次或次级构造特征、构造配置观察)、矿化特征观察描述(矿化特征及矿体特征、矿体及矿化体顶底围岩特征及其与矿体矿化体的接触关系)、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蚀变规模、强度、种类及分带、蚀变与围岩的关系、蚀变与矿化的关系),每条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图及必要的素描图。 ③矿区已有系统标本时,一般情况下能够不再采或少采,只注意采集反映重要地质现象的样品、标本。 ④逐日整理原始编录资料,填图结束后,编好阶段性地质图、露头分布图、将手图内容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并按规定整饰、逐步修正阶段性地形地质图直到普查工作结束,编制出矿区地形地质草图等。 ⑤地质图上各类工程均采用实际所测的基点坐标转绘于图上。 (5)槽探编录 探槽素描图绘一壁及底,首选正北壁、北西壁、北东壁或正东壁,对此矿区应有统一规定。基点、基线、标本、样品均应布在绘图壁或底上,并在素描图上标出,必要时加绘另壁全部或局部地段素描图。记录描述以基线读数为准。 基线方向变化时,应设置基点(拐点)并顺序编号。槽壁的地质现象及标本、样品位置均沿地质走向投影到包含基线的斜面上绘制,斜面斜度大于75°时,按铅直面处理,否则应在备注中记录其倾斜角。槽底按正投影绘制。槽壁上标明基线位置及方向,但槽壁轮廓高低变化可简化。槽底按平均宽度绘制或简化。如探槽过长、坡度较大,则可在明确标明基点及基线位置、方向、坡度及连接情况下,将槽壁素描图分段垂直上(下)移,绘成锯齿状,同时附有小比例尺的复原图。 (6)钻探编录 1)钻探编录的工作内容: a.钻孔施工前,根据钻孔地质技术指导书的地质部分,核查孔口坐标、主轴方位、斜度及岩心收集装置等。 b.施工中逐日到现场对岩心进行观察研究,用规定的表格进行记录,划分和采集标本、样品。 c.每钻进一定深度,或见重要标志层、见矿、处理重大孔内事故后及终孔时,都应进行孔深校测,见矿、终孔校正井深时编录人员应在场。 d.钻孔终孔后,要及时整理资料,配合有关方面进行钻孔验收、封孔和建立孔口标识等工作。 2)钻探编录技术要求: a.在钻探施工现场经过对岩心(岩屑、岩粉)的观察研究,对所揭示的地质现象按钻进顺序即孔深进行编录。编录的重点是各种地质界线,特别是标志层、矿层(体)和构造、断裂界线,矿化(包括主要矿产和伴生、共生矿产)、蚀变现象及其后生变化(包括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划分)等等。岩矿心的整理、编号等按DZ/T0032<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执行。 b.钻孔的原始地质记录要在前后系统观察对比后,归并成矿区的统一分层,在检查、复核岩心的基础上,在岩心箱内放置分层标签,并整理成钻孔地质综合表和钻孔柱状图。钻孔柱状图比例尺为1:100~1:200;无矿部分可用断开线缩短绘制,但断线上下同种岩性的柱状图不得少于2cm(总共4cm)。 7)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 采集的各类样品均应进行原始地质编录、记录样品编号、采样位置及产状、目的和采样方法、规格、重量、样长、分析项目、采集人和日期等。同时收集、整理各类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修正野外现场的肉眼观察记录。 ①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包括填写记录表和标签。标签放置在样品包装中,整理时根据记录表及测试成果、鉴定结果填写样品登记表,并将样品位置展绘在实际材料图、素描图上等。送样鉴定、测试或储存时,按标准填写送样单三份,要求内容填写齐全。 ②探槽采样时,除在图上及原始地质记录表中标出外,在现场也应标出采样位置及编号等。 ③采样的原始编录要求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经检查不合格样品必须重采,否则,其测试作废。 4.8.2 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 野外资料的系统整理,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均按<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执行。 1、综合整理基本要求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是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做到边施工、边整理、边研究、边指导施工。综合整理及研究具有阶段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划分为日、月、季及年终或阶段性整理研究、验收前的整理研究、编写报告前的综合整理。 在综合整理中,对有疑义的原始资料,必须会同原作者和请示项目负责,必要时到现场复查。 在综合整理过程中,做到严格质量检查验收,按”贯标”要求开展”三级”质量检查,并逐级填写好质量检查卡片,并交原作者进行修改完善。 2、野外资料的系统整理 工作过程中所形成单项原始资料,按照规范要求,系统整理、综合及检查,为综合研究提供资料。 3、综合研究 项目负责具体实施综合研究工作,以研究成矿地质背景、控矿条件、矿床特征、矿石质量为主,并注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的收集。 4、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 将野外系统整理和工作过程中综合研究的资料、图件、按照普查地质报告、普查设计的要求编制图件、表册和文字,项目负责根据有关规范(标准)对其进行检查验收,为编写报告奠定基础。 5.实物工作量 设计实物工作量见表5-1。 表5-1实物工程量 工作方法 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地形测量 1:2千地形测量 Km2 10 1:1万地形测量 18 专项地质 1:2千地质测量 Km2 10 1:1万地质测量 18 1:1千剖面测量 Km 20 1:5千剖面测量 25 物探勘探 磁法勘探 Km2 28 A区块10 Km2网格控制为:20×10;B区块18 Km2网格控制为:100×40; 电法勘探(激电中梯) Km2 28 A区块10 Km2网格控制为:20×10;B区块18 Km2网格控制为:100×40; 探矿工程 钻探 m 22600 探槽 m3 简易水文测量 抽水试验 个 10 工程地质 简易物理力学试验 m 2300 样品 基本分析样 件 3000 基本分析样外检样 300 组合样 300 组合样外检样 30 化学全分析 50 光谱分析样 15 物相分析样 10 光、薄片样 片 150 小体重 件 50 大致重 2 水样 20 注:实物工作量以最终形成数量为准。 6.预期提交成果 6.1 提交成果 1、提交<苏拉威西邦加岛铁矿详查报告>一份及相关附图、附表。 2、1: 探矿工程及采样点分布图; 3、A区1: 地形地质图(包括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图切剖面图); 4、B区1:10000地形地质图(包括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图切剖面图); 5、1:100钻孔柱状图; 6、实测1: 及1:5000地质剖面图 7、B区1:10000磁异常图; 8、A区1: 磁异常图; 9、1:10000激电中梯异常分布图; 10、储量估算图; 11、提交控制的基础储量(122b)、推断的资源量(333)和预测的资源量(334?)。其中控制的基础储量(122b)在探求的总资源量中占20%-30%,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占70%以上。 6.2 提交成果时间 11月30日前。 7.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 为了更好地完成北苏拉威西邦加岛铁矿详查工作,公司特成立了一个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指导实施。 本次勘查包括专项地质测量、地形测量、物探、钻探、槽探、简易水文测量及工程地质测量等七项。为了更好地完成北苏拉威西邦加岛铁矿详查工作,公司实施主要工程外包,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指导实施,人员组成如下: 1)项目经理:1人; 2)技术负责:2人; 3)技术顾问:1人; 2)地质工程师: 3人; 3)物探工程师:2人; 4)测量工程师:2人; 5)水、工、环地质工程师:2人; 6)钻探工程师:3人; 7)地质编录技术人员:3人; 8)驾驶员:2人; 9)后勤物资保障人员:4人 8.经费预算 8.1编制说明 8.1.1基本情况 北苏拉威西省北米纳哈萨县东里库邦乡邦加岛铁矿区属于低丘陵区,区内最高海拔接近300米,一般海拔高度在90~200米,山坡角在10~15°。 矿区含矿地质体地表裸露。少数地段被新生代第四系覆盖。本次详查主要采用专项地质测量、物探高精度磁法、电法测量、槽探,并结合钻探工程寻求深部矿藏分布,而扩大铁矿资源量,故其项目费用主要用在钻探工程上。 8.1.2项目预算表的编制依据 1、单位预算费用标准,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二0一0年)。 2、单位费用标准是按预算发生的人月数,月数及各种材料用量采以现行价格进行计算。 3、工资及津贴部分按现行工资及津贴标准进行预算。 8.1.3 预算编测方法 1、根据项目所反映的地质条件和测区位置,地区调整系数选用1.2。 2、各工作项目的总预算取决于项目设计预算表,项目预算总计由各工作项目总计相加求得。 计算公式为:预算费用=单位预算标准×工作量预算。 3、项目设计预算表的计算方法,是根据项目设计部的工作项目分别填列工作量,并根据所确定的技术条件和工作项目名称选择预算标准。按表中所设计的计算公式-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拉威西 铁矿 项目 实施方案 培训资料
![提示](https://www.zixin.com.cn/images/bang_tan.gif)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