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doc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doc(3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 一、 历史分期 1、历史分期 38 原始社会:无阶级、无压迫 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工人阶级是的基金第七届东统治阶级 2、 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划分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 、商 、西周、春秋(前2070—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至清朝 (前475—1912) 资本主义社会: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912—1956) 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以后(1956——) 3、 西方历史社会形态划分 原始社会:(—前8世纪) 奴隶社会:古希腊、古罗马(前8世纪—476) 封建社会:西罗马帝国灭亡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476—1640) 资本主义社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1640—1922) 社会主义社会:俄国十月革命开始(1922—1991) 4、中国史 古代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840年以前) 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49年) 现代史:过渡时期、探索时期、文革、新时期(1949年——今) 5、世界史 古代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500年以前) 近代史: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1500——1917年) 现代史:信息时代(1918——今) 6、 中国古代史划分 先秦(-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秦汉(前221-220)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隋唐(581-907年)中华文明繁荣鼎盛时期 宋元时期(907-1368年)中华文明在隋唐文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明清(1386-1840)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二、 先秦 1、 原始社会 (1)政治:禅让制(三皇五帝) (2)经济:刀耕火种;集体劳动;平均分配 (3)文化:象形文字、彩陶画《鸛鱼石斧图》 2、奴隶社会 (1)朝代更替 夏 (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 (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前476)都城:洛邑(今洛阳) (2) 阶段特征 政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宗法制 经济——井田制 文化——商代甲骨文----汉字成熟的标志 注意: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西周政治 (1) 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②内容:除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 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⑤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⑥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 ⑦瓦解:由于诸侯国势力壮大,西周后期开始衰落 (2) 宗法制 ①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之间的矛盾。 ②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③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⑤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①二者互为表与里、相互依存; ②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④两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4)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之间的关系 ①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来保证分封制的实施,以血缘、姻亲为纽带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 ②而周礼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5)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②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③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 (1)土地制度:井田制(公田) 特点:土地国有 层层分封 集体耕种 不得买卖 实质: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王所有制) 历程:起源——商朝 兴盛——西周 瓦解——春秋 (2) 井田制的瓦解 ①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私田的开垦。 ③标志:BC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④影响: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国有变私有);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变地主,奴隶变佃农);缴税方式的变化(由交纳贡赋到交纳地租) (3)农业:青铜农具 石器锄耕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治虫灭害 (4)手工业:官府垄断 青铜时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5)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官府控制商业 5、封建社会 (1)分期 时间:公元前476年——1912年 朝代: 转型时期:春秋、战国 确立时期:秦、汉 融合时期:魏晋南北朝 繁荣时期:隋、唐 发展时期:宋、元 衰落时期:明、清 (2)春秋战国 ①朝代、时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②阶段特征: 政治:大变革,大动荡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文化:百家争鸣 (3) 大变革时代特征的经济、思想、政治的互相联系 ①从经济角度出发: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繁荣和政治的变革。 ②从百家争鸣的背景出发: 经济的变革、政治的动荡、现实的需要 ③商鞅改革的背景出发:经济、政治、思想 (4)政治特征 ①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②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③阶级结构变化: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兴的地主阶级不断壮大 (5) 经济特征 ①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 ②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水利工程:芍坡——春秋——楚——淮河 都江堰——战国——秦——长江 郑国渠——战国——秦——关中 基本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6、 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2)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③满足自家生活和缴纳赋税(封闭性) ④难以承受封建剥削和自然灾害(脆弱性) (4)地位:小农经济始终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影响 ①积极: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消极:在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7、商鞅变法 (1)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2)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3)主观因素 ①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旧势力相对薄弱; ②秦国比较认同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③秦国充斥尚武精神; ④秦孝公奋发图强并受到商鞅的辅佐。 (3)内容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⑤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⑥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⑦普遍推行县制。 ⑧“燔诗书而明法令”。 (4)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5)评价 1)积极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局限: ①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6)成功的原因 ①商鞅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③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 ④商鞅有能力,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7、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1)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土地私有;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公开承认;秦国商鞅变法 -------------以法律形式确立 (3)类型: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小农土地所有制(附庸),国有土地制(补) (4)结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彻底消灭 8、重农抑商 (1)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低; ②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③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国家税收的来源(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通性大的特点与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思想矛盾。 (2)过程:战国 汉 唐 宋 明清 (3)评价 ①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后期: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9、“百家争鸣” (1)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主要代表 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功、节俭、尚贤 法家: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4) 法家思想特点 ①反对礼制 ②法律的作用 ③“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④“不法古,不循今” ⑤法、术、势治国方略 10、早期儒学 春秋——孔子 (1)主张: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 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战国――孟荀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11、管仲改革 (1)时期:春秋前期 (2)君主:齐桓公 (3)直接背景:财政危机 (4)内容: ①“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②“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 ③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5)意义: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6)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12、李悝变法 (1)时期:战国初期 (2)君主:魏文侯 (3)内容: ①废除官爵世袭制; ②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③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④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4)影响: ①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 ②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 ③从李悝开始,战国时代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的革新逐渐进入更深入、④更广泛的层面,即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动。 13、吴起变法 (1)时间:约在公元前390年 (2)君王:楚悼王 (3)内容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 ②强令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 ③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将节余下来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4)结果:失败 14、 赵武灵王变法 (1)时期:前4世纪末 (2)国君:赵武灵王 (3)内容:改革服装,一律穿胡服;全国上下学习骑马射箭 (4)意义:使赵国实力大增,军事力量仅次于秦国 ;促进民族融合。 三、秦汉 1、总结 (1)朝代更替:秦、西汉、新朝、东汉 (2)阶段特征 ①政治: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和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秦朝统一、西汉发展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 ②经济: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③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2、秦汉时期封建制得到发展与经济、思想、政治的联系 (1)从经济发展的原因看:政治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完善、重农抑商政策、治国思想理念(法-道-儒) (2)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的需要、大一统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原因:小农经济的需要、地主阶级的需要、统一的需要、思想理论的基础 3、秦朝统一 (1)条件 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 ④秦始皇个人招贤纳士; ⑤秦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 (2)过程 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攻越族(桂林 南海 象郡) (3)时间:公元前221年 (4)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 (5)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土地私有 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 教育: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愚民政策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 (1)秦朝时建立 ①皇帝制(寓意、特点3)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不可转移 ②三公九卿(职位及职能,作用)提高效率;减少决策失误;确保皇权独尊 ③郡县制 (长官来源、与分封制比较、影响)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影响至今 ④考核官吏 ⑤秦律 (2)西汉—巩固 ①内外朝(作用) ②刺史 (刺御史) ③推恩令 (作用) ④郡国并存(原因、后果) ⑤酎金夺爵 附益之法 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①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②中央集权:指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 (2)特点 ①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可言,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②君主专制:皇权没有约束和监督,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官僚政治:官为君设,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是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4)原因 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前提:地主阶级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需要中央集权维护其利益。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的理论 历史背景:周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大混乱的历史教训 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促成其形成。 (5)作用 ①积极作用 政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外交关系:有利于抵抗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 ②消极作用 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妨碍了社会发展。 经济: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6、汉代的农业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民生凋敝 指导思想:黄老之学 结果:文景之治 (2)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 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3)工具:犁壁、二牛抬杠式犁耕、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 (4)水力:坎儿井、漕渠、白渠 (5)技术:轮耕、代田法(赵过) (6)田庄经济的特点 ①自给自足 ②聚族而居 (魏晋南北朝豪强发展为士族) ③豪强私人武装 ④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7)租佃制成为普遍的生产关系 ①演变:战国产生,汉代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普及全国 ②原因:土地私有 土地兼并 ③作用: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7、汉代的手工业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 (东汉)水排 鼓风冶铁 丝国 (东汉)青瓷 8、汉代的商业 (1)丝绸之路 (陆路、海路) ①条件: 丝织业发展;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新纪元;汉武帝反击匈奴,接触匈奴威胁;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西域往来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天山南北—中亚安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 (2)城市繁荣 ①主要城市:政治中心长安 洛阳 ②丝绸之路的城市: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 ③特点: 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 (3)统一货币:汉代五铢钱(汉武帝—唐高祖) 9、思想文化 (1)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原因①:在社会转型之中,新兴地主阶级要采取强制手段确立自己的统治; 原因② :秦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代:汉初黄老之学 ① 原因 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 内容 治身(养生) 治国(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 作用:西汉经济恢复和发展 10、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原因 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要开拓大一统; ③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提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德为主 以刑辅政;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作用 ①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主流地位。 (4)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 ①继承:仁、礼、德、民本思想 ②发展: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 (5)措施 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②启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得以大兴。 ③儒家经典成为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 ④兴办太学,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⑤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11、 科技 (1)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2)天文学:东汉张衡—浑象仪 地动仪 地圆说 (3)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医学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 东汉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12、文艺 (1)汉赋: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 (2)乐府诗:代表《孔雀东南飞》;特点:语言通俗,反映人民生活 (3)书法:秦篆汉隶 (4)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 (5)建安文学: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种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四、魏晋 1、总结 (1)朝代更替:三国、两晋、南北朝 (2)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1.)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稳定 ③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2)经济: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九品中正制 (1)含义: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 (2)设立: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 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 (3)背景:汉代推行察举制,因缺乏客观标准,长以来为门阀把持,乃至贿选之风极盛。曹魏时,以陈群之议,定九品中正制以选拔人才。 (4)实质:实际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5)具体做法 ①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②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③品评内容: 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 定品:即确定品级。 (6)衰落: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后来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① 北魏的崛起 兴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东晋建立代国 发展: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399年拓跋珪称道武帝,巩固新生政权 ② 北魏的统一 标志: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 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① 阶级矛盾激化: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② 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③ 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 3)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① 冯太后: 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 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人才培养 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奠基作用 ② 孝文帝 A. 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 B. 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两种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C. 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D. 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即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主观条件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 卓有成效的新制 ①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②措施 A 俸禄制 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 目的: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内容: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B 均田制(直到唐朝中期)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和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三长制 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均田制 D 租调制 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粮食,如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匹)。 作用: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 意义: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③ 意义 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 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 2) 巧设计迁都洛阳 ①原因 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②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③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④迁都过程: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3) 移风易俗 ①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 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②内容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③意义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改革的影响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①农业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使得大量荒地得意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经济作物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 ②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③商业: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贸易恢复;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①表现:鲜卑族学习汉族;汉族学习鲜卑族: ②意义: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4、 农业 (1) 概况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手工业:白瓷、灌钢法(南北朝) (2)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2)表现 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3)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5、玄学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运用道家的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 (3)中心问题:宇宙最终存在的根据问题 (4)经典: 《老子》、《庄子》、《周易》 (5)评价:魏晋玄学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 :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①原因: a. 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 b. 儒学本身弊端。 ②表现:佛道盛行;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6、文艺 (1)书法:汉字从自发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 特点: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 代表:东晋 王羲之《兰亭序》 (2)绘画: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特点: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 代表: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文学:骈体文 注重对仗排比,文采华丽。 7、科技成就 (1)数学:祖冲之(南朝)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之久。 (2)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五、隋唐 1、总结 (1)朝代更替:隋、唐(武周690—705年) (2)阶段特征 1)政治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③衰落: 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对外交往频繁 2、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盛世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治国策略: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政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4)对外政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秦与隋的相同点 (1)秦与隋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 (2)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 (3)都有重大的工程建设(长城,京杭大运河) (4)都是短命王朝(时长)使汉、唐成为古代文明繁荣发展的时期 4、隋朝大运河 (1)大运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沟通了哪些水系: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5、贞观之治 (1)李世民其人(599—649年)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者) (2)统治政策 ①政治 a吸取隋亡教训,坚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舟民水) b选举贤能,虚心纳谏,“内亲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魏征、以人为镜) c仁义为本,刑罚为末。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用法务在宽简。制定《唐律》,减少大量死刑条款。 ②经济 a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③文化 a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b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c“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④民族关系 a政策开明,“天可汗” b“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c文成公主入藏(641年)(步辇图) ⑤中外交往:积极友好,对外开放 (3)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实行的开明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出现盛世,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虽然其晚年一度骄奢,但后来有所反省,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6、三省六部制 (1)演变:提出:魏晋南北朝 ;发展:隋;完善:唐太宗时期 (2)职能: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3)六部: 工: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刑:刑与狱 兵:军政 礼:礼仪、科举 户:户籍、土地、赋税 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4)作用: 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互牵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7、科举制 (1)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战国以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②战国:按军功授爵 ③汉代:察举制(才、孝、廉;东汉以孝廉为主 ④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初才能,后门第) ⑤隋唐以后:科举制(才学、考试) (2)科举制的形成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拨官员 ②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科举制的演变 ①唐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 ②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 ③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 ④明清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⑤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⑥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4)科举制产生原因 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②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5)科举制的评价 1)积极(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④有利于促进了文化发展; ⑤科举取仕,把选拨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消极 ①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②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8、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1)特点 ①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多国交流(70个); ②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 ③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到天竺学熬糖法) (2)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3)宗教往来 ①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②拜火教(波斯) ③佛教:玄奘取经,鉴真东渡 (4)原因 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②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③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④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⑤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5)影响 ①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②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9、农业 (1)江南经济持续发展,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2)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 (3)筒车 (4)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 10、手工业 (1)纺织:丝织技术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轻盈精湛 (2)陶瓷: ①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知识点 复习 提纲 中国 古代史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