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乐府诗集》_王小盾.pdf
《作为方法的《乐府诗集》_王小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方法的《乐府诗集》_王小盾.pdf(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 36 卷第 1 期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3 年 1 月Vol.36 No.1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23作为方法的乐府诗集王小盾,郑大赐(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乐府诗集是一部特殊的文学典籍。从“入乐”的角度看,它的编纂目的是保存清乐时代的乐府诗及其在唐代的回响,因而其中收藏了音乐与文学的多样关系。从“乖调”的角度看,它表明中国古代作家的文学创造是在音乐激励下进行的;通过同音乐相互作用,拟乐府诗完成了它的独立。乐府诗集研究今已采用区别于一般古典文学
2、研究的方法,诸如:注意文学形态的丰富性,考察乐府诗作为诗、作为歌、作为吟诵辞的存在;用新的模式书写中国文学史,既重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过程,又重视两者相疏离的过程;从体性、体制、体式等不同角度分析诗体,将文体学引入较深的层次。这种以乐府诗集的立场为立场、以乐府诗集的结构为思想路线的研究工作,使作为对象的乐府诗集呈现出作为方法的意义。关键词:乐府诗集;方法;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55(2023)01-0001-11DOI:10.3875/j.issn.1674-3555.2023.01.001本文的 PDF 文件可以从 https:/ 获得研究
3、对象是研究者考察的目标,同研究者构成对话的关系。对于研究者来说,对话的通常结果是加深对对象的认识。不过,如果遇上内涵较丰富的对象,研究者又能举一反三,那么,对象就会把研究者引向更高的目标。这种对象就会成为阶梯,成为提升学术的方法,进而成为研究范式。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说“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意思是通过中国来充实对世界的认识认识世界其他部分的多元性,创造更高层面的世界图景1。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这样也就有了作为研究方法的意义。20 世纪后期,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出现一个新现象,即乐府诗集被关注,成为一部明星典籍。在这个领域产生了很多成果,包括青年学者王立增的唐代乐府诗体研究(以下简称“王书
4、”)。最近,我2读到这部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稿,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作为内涵丰富的一部古籍,乐府诗集可以带动我们走向更高的目标。今拟结合“入乐”“乖调”等问题来谈谈这个想法,从一段特别的经历说起。一、从东干文学看文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我的学术经验中,1997 年是难以忘怀的一年。这年开斋节前后,我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ZW014)作者简介:王小盾,男,江西南昌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文学,早期文化,域外汉文献。郑大赐,男,浙江苍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1 参见: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M孙军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5、联书店,2011:130,289,304。2 文中“我”皆指王小盾,后文不再逐一说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2萨克斯坦,对居住在这里的东干人陕甘回族的后裔作了三个多月的考察。扬州大学博士生、民族音乐学学者赵塔里木和我同行。我们之间有分工:赵塔里木主要考察东干人的音乐文学,比如民歌和民间器乐牌子曲;我主要考察东干人的非音乐文学,首先是东干作家的文字书写,其次是“口歌”(谚语)、“口溜儿”(顺口溜)、“倒口话”(绕口令)、“古今儿”(故事与传说)等口头文学作品。东干人的口头文学是在 19 世纪中叶随民族迁徙而传入中亚的;其书面文学则始于20 世纪 30 年代,
6、以 1932 年确定东干拼音文字正字法为标志。考察这两种文学,不啻完整地观看了一部族别文学通史。这部文学史最精彩的部分有两段:一是口头文学的形成,二是作家文学的形成。从前一段,我了解了文学的意义:它是一个民族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东干人在翻过雪山进入吉、哈等国的时候,牺牲了很大一部分人员和辎重,却未丢弃自己的口传文学。他们依靠叙事民歌来传承东干人的历史,用口歌和口溜儿来保存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他们总喜欢在交谈时引经据典,表明某种行为的合法性和某个意见的合理性,他们所引用的便是这些文学作品。从后一段,我了解了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的基本关系:书面文学产生于口头文学但对后者有所改造和提升。东干知识分子是
7、为推广和保存语言而建立书面文学的,除拼音文字正字法以外,他们开办报纸作为保护东干语文的园地。他们建设书面文学体系的过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一是继承民歌传统尝试诗歌写作的阶段,二是依据口头文学文体建立多种书面文体的阶段,三是吸收民间故事创作艺术小说的阶段,四是改造口语而用新诗体来表达个人感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口头文学为基础。他们通过实践,一步一步地凸显出书面文学的特点及其存在价值。比如,若考察东干作家的新诗创作,便知道:“诗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非日常的语言。民歌不一定要超越口语,但诗却要超越。”3为什么呢?因为诗要面向读书断字的人,主要表达个人情感,有文字这个新的载体。只有把两种文学作了比较,才可能
8、懂得这个道理。以上这些学术经验,让我对文学的生存与传播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刷新了我的学术观念。我从此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文学;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成就,总结了人们的经验,也表现了他们的玄思,值得探究。以前我看过许多无病呻吟式的“文学研究”,不免对这个职业感到悲观;现在,我的新认识却被东干人生动活泼的创造重塑了起来。后来,我在越南、韩国、日本等地考察汉文学,又注意到几千年来无数人投入其中的文化共同体建设,发现文学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汉民族之所以成为汉民族,汉文化之所以成为汉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字和汉文学。这让我感到惊讶,同时对文学研究的价值有了一个新判断:这个价值
9、联系于研究者所揭示的对象的价值。从主观方面,我们不妨看成果中凝聚的劳动,包括智慧、灵性、识见、功力等4;而从客观方面,我们则应该看它是否有助于认识人类精神活动的某些道理,是否能够展现文学活动诸事项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也就是说,研究应该抵达对象的本质。除掉以上认识外,我还得到一个新认识:学术研究之所以要面向新资料,这种面向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每一种新资料都暗藏着一种新方法,且它们有自己的特殊本质。比如进行东干文学研究,就必定要关注其功能、其发生过程,而不能采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常用的内容分析或3 参见:王小盾东干文学和越南古代文学的启示:关于新资料对文学研究的未来影响M/王小盾从敦煌学到域外
10、汉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44。4 参见:刘石凛焉戒惕“詅痴符”J文学遗产,2013(6):149-151。王小盾等:作为方法的乐府诗集3艺术性分析的方法(那样就会偏离对象的特性,即特殊本质)。乐府诗集研究也是这样,需要采用同这部书的性质歌辞和拟歌辞的总集相匹配的方法,其范围因此要超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5。也就是说,有一种学术方法就叫作“乐府诗集”。二、关于乐府诗的“入乐”我们面对的“乐府”,是一个围绕宫廷礼乐而建立起来的事物,文心雕龙乐府据此把它的起源推到三代。从越绝书 吴越春秋和陕西出土的秦代文物看,战国之时便有以“乐府”为名的官署。不过,音乐文学意义上的“乐府”,或者说,
11、包括确定祭礼、制作乐章等活动在内的“乐府”,却如汉书礼乐志所说,是始立于汉武帝时的事物。这个“乐府”影响很大,因为它代表三样东西:其一,代表一种音乐机构,即吸收俗乐而进行雅乐建设的宫廷机构;其二,代表一种文学方式,即制作配乐歌辞的方式;其三,代表一个文学品种,既包括第一代乐府歌辞,也包括由它繁衍出来的类似的文学作品。古代人在各种场合说到的“乐府”,大致在这三种涵义的范围之内。学界的“乐府”研究,一般也能注意到这些事项,只是分析未必细致特别是,未对第三个涵义上的“乐府”及其所包含的种种关系加以细致分析。王书的优点就在于:关注第三个涵义上的“乐府”,把乐府诗视作一种诗类或诗体,试图揭示其不同于歌辞
12、、不同于徒诗的独特性。其方法则是使用“准歌辞”“拟歌辞”等名称,以确认大部分唐代乐府诗的性质,并据此阐述“入乐”“乖调”“拟效”“表演程式”“修辞程式”“歌辞造型”等音乐文学所特有的问题。就揭示乐府诗的特性而言,这些问题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的。为说明这一点,我们想从其中选择几个问题稍作引申讨论,先讨论“入乐”。王书认为,唐代乐府诗之展开,有一个“入乐”的背景。唐乐府诗的基本分类,是入乐之诗与不入乐之诗的二分:前者包括声诗、曲子辞和郊庙歌辞,后者包括旧题乐府和新题乐府。其第一章第三节还专门讨论了唐代乐府诗的“入乐”问题,确定“入乐”是指一种艺术实践,即谱上曲调进行演唱。因此,“入乐”有别于吟诵,
13、也有别于想象中的歌唱。这些论述很好,有助于认识“乐府”和“乐府诗”的本质。不过,“入乐”问题却不是乐府诗所独有的问题。要认识中国文学史上其他韵文文学品种,也应该考察其入乐与否、如何入乐。因为这些文学品种也同音乐有发生学上的关系,其阶段性发展同样对应于中国音乐的阶段性发展。一般来说,中国古代音乐史,除使用石器的原始时期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先秦雅乐阶段,其代表是用于各种仪式的钟磬乐;二是汉唐之间的清乐阶段,其代表是相和歌和清商曲;三是始于隋唐之际的燕乐阶段,其代表是曲子和歌舞大曲;四是近世俗乐阶段,其代表是戏曲音乐。诗经 楚辞出现在第一阶段,“歌诗”“古诗”流行于第二阶段,“曲子辞”、近体诗
14、和词产生在第三阶段,散曲文学、剧曲文学和种种说唱文学盛行于第四阶段。以上韵文文体各不相同,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用不同的方式,策应不同的音乐;或者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各不相同。就此而言,要判断乐府诗的属性,就不仅要看它是否出身于音乐文学,而且要看它属于中国音乐史的哪一个阶段。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乐府显然是第二阶段清乐阶段的产物;不过,要确认此时音乐与文学之关系的特点,则要稍作分析。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的乐府机构中,文学同音乐的5“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指的是以作家及其作品为对象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则指兼以俗文学、民间文学为对象的研究。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15、 36 卷第 1 期4关系以“相和”为代表。从宋书乐志6603晋书乐志7可以知道,乐府所使用的歌唱形式大略有四:一是“徒歌”,即“汉世街陌谣讴”之歌;二是“但歌”,即“无弦节”“一人倡,三人和”;三是“弦歌”,也就是古诗所谓“一弹再三叹”之歌;四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后三者都属于“相和”,主要方式是以歌和歌,未必配入器乐;即使配入丝竹之乐,其歌声与乐声也采用不相同的旋律。由于往往以歌和歌,所以歌辞多有和声、送声;由于歌、乐之间的关系是不完全伴奏,所以辞式比较散漫,辞中多有表声之字。在早期乐府诗中,有没有声辞结合比较紧密的歌辞呢?有,那就是“魏氏三调哥词”它们被编入平、清、瑟三调,自然有器
16、乐作为轨范。不过,据宋书 乐志记载,它们的配辞方式是“又有因弦管金石,造哥以被之”6550;据乐府诗集 杂歌谣辞,它们是“因其声而作歌”模仿曲调作歌,所造歌辞与弦管金石大致相合。这句话里“又有”二字值得注意,其意思是说:因弦管造歌的方式并不普遍;清乐阶段的宫廷乐歌,大部分仍然采用“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的方式,也就是用器乐来伴和歌唱。如果把清乐阶段的音乐同燕乐阶段的音乐相比较,那么,两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尽管今无音响留存,但我们从记载中可以知道:前者(清乐)产自定居生活,往往在室内(比如铜雀台)表演,主体上散漫闲雅;后者(燕乐)产生在胡乐入华以后,包含大量马背上的音乐,来自旷野,因而有鲜明
17、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前者用“节”在每段段末打节拍,因而产生了“节”和“解”这两个术语;后者则使用了包括“拍板”在内的近二十种打击乐器,比如齐鼓、担鼓、连鼓、鼗鼓、浮鼓、方响、杖鼓、大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正鼓、和鼓、铜鼓、铜钹等,打出丰富多样的节拍8。前者除古琴而外不用乐谱,后者则有多种器乐谱,其中若干种还被称作“胡书”。这样两种音乐,同歌辞的关系自然大不相同,比如“因声度词”的方式依照旋律、节拍填写歌辞的方式便是燕乐时代的配辞方式,而不属于清乐时代。事实上,从文学角度看,清乐和燕乐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不是“因声度词”。燕乐时代音乐文学品种的代表曲子辞就是以“因声度词”
18、为其主要属性的。其文本表现是:每支曲调下的歌辞辞式一致,甚至格律也一致。比如尊前集录李白所作四首清平乐、两首菩萨蛮,皆有统一格式。这表明它们是严格配合曲调的。而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皆不如此,比如:薤露,古辞为“三三七七”四句,魏武帝以后多为五言体,十六句或十八句;陌上桑,古辞为五言五十三句,楚辞钞、魏武帝辞、魏文帝辞则改写成三种不同的杂言体。在这里,辞乐关系只是“韵逗曲折皆系于旧”是遥相配合的关系。对于这种时代隔阂,古人认识得很清楚。比如沈约宋书乐志6549,1477、萧统文选9511和徐陵玉台新咏10都把汉代乐府歌辞称作“古词”(“古辞”)或“古乐府”。这意味着,在“汉世街陌谣讴”和六朝的乐府制
19、撰之间,音乐和文学发生了重大改变。而到了唐代,“古乐府”一名就更加流行了,比如高适有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诗,孟郊有古乐府杂怨诗,白居易有读张籍古乐府诗,权德舆、邵谒和司空图有古乐府诗,等等。这又意味着,唐代作家所面临的,是音乐文学的一个新时代,他们是站在这个时代来遥望第一代乐府诗的。6 参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 参见: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16-717。8 参见: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5:158-162。9 参见:萧统六臣注文选M李善,吕延济,刘良,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10 参见: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M程琰,删补穆克宏,点
20、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6。王小盾等:作为方法的乐府诗集5以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妨把乐府诗创作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清乐时代的歌辞,包括“汉世街陌谣讴”、乐府“歌诗”以及魏晋六朝的歌辞;第二代是清乐时代的拟作,亦即魏晋六朝人的拟歌辞;第三代就是“隋唐乐府”。这种分类有一个重要理由,即:在汉魏六朝,入乐与否,是两种乐府诗的分水岭;而到隋唐之时,无论是否入乐,乐府诗都和第一代乐府不相同,是另一种乐府。据王书统计,唐代作品在乐府诗集各类中的分布是:郊庙歌辞391首,燕射歌辞0 首,鼓吹曲辞70 首,横吹曲辞114 首,相和歌辞339 首,清商曲辞115 首,舞曲歌辞32 首,琴曲歌辞79
21、首,杂曲歌辞362 首,近代曲辞343 首,杂歌谣辞56 首,新乐府辞421 首。若以是否入乐作为标准,那么,这里有三类作品:一是配合燕乐时代新音乐的歌辞,主要见于近代曲辞,少量见于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二是不入乐的歌辞,见于全书各部,特别是新乐府辞以及鼓吹曲辞 横吹曲辞 相和歌辞 清商曲辞;三是清乐方式的歌辞,主要见于郊庙歌辞 琴曲歌辞,少量见于杂歌谣辞。所谓“清乐方式”,指的是和清乐相同的配辞方式,不一定指旋律。比如旧唐书说武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114161,唐摭言说秦韬玉“工长短歌,有贵公子行”12,武元衡、秦韬玉的作品便属于清乐歌辞。因为武元衡采用旧式配乐方式,即相
22、和式的配辞,“长短歌”是清乐时代的概念,指的是吟咏。另外,白居易太平乐词自注所说在翰林时“奉敕撰进”的闺怨词等七首诗、全唐诗所载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便属于拟歌辞。它们并无乐曲模本,不能算歌辞,更不是“近代曲辞”。总之,在唐乐府三类作品中,只有第三类是同前代音乐藕断丝连的;而唐代乐府诗的主流,则是由第二类不入乐的作品组成的。以上分类,有助于认识唐代乐府诗在乐府诗集中的地位,以及清乐在唐代的地位。现在我们知道,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其主要目的是保存清乐时代的乐府(第一代、第二代乐府)以及它们在唐代的回响。从示例起见,它收录唐代曲子辞,编为近代曲辞,但并不求全。也就是说,唐代曲子辞,在郭茂倩的
23、心目中,并不是真正的“乐府”。因此,对于唐代乐府诗的“入乐”情况,我们不宜作太乐观的估计:音乐必定要依靠某种物质力量或是歌手,或是乐器,或是乐谱来传承;清乐时代的音乐,在唐代实已基本散失。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代宫廷音乐情况说:清乐自隋以来便“日益沦缺”,武太后之时尚存 63 曲,但由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转缺”,到长安年间(701705),“能合于管弦”的只剩 8 曲;其后乐工逃亡殆尽,“清乐之歌阙焉”,“惟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111062,1067-1068。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歌词之变”条则说:“隋氏取汉以来乐器歌章古调并入清乐,余波至李唐始绝。唐中叶虽有古乐府,而播在声律则少矣。士大夫作者,
24、不过以诗一体自名耳。”13这两段话说明,旧乐在唐代(至少在唐代宫廷中)已流失殆尽。因此,文人诗篇中的清乐曲名,往往代表一种记忆,而未必代表清乐在唐代的实际流传。总之,无论哪一种乐府诗,都和音乐有联系,其本质属性中有音乐这个要素;不过它们联系于音乐的方式不同。要认识乐府诗的结构,就要分析音乐与文学的多样关系。也就是说,乐府诗集研究,势必把研究者引向音乐与文学关系研究这个较具普遍意义的目标。11 参见: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 参见: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0。13 参见:王灼碧鸡漫志G/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74。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
25、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6三、关于乐府诗的“乖调”在王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乖调”。王书用这个概念指文人所创作的、有入乐之意愿却未被付诸实际演唱的乐府诗。王书认为,“乖调”代表乐府诗体的源头;所谓“乐府诗体”,指的就是“乖调”之作。这些意见,反映了作者的探索愿望,即从发生角度和艺术手段角度去认识乐府诗体的本质,是有意义的。不过在我们看来,这里仍有一个细节可以重新考虑,即:把曹植、陆机乐府诗不入乐的原因理解为“乖调”,是不是简单了一些?或者说,乐府拟辞是否可以归结为“乖调”之辞?如前文所说,“乖调”尚不是第一代乐府诗的现象;对于有条件接近乐工并有条件按照音乐要求来处理作品的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乐府诗集 作为 方法 乐府 诗集 王小盾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