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二).doc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二).doc(1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 第一部分:预习学案及答案(约900字) 第二部分:导学案设计(约3000字) 第三部分:课后检测及答案(约1700字) 第四部分:教学反思(约910字)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第一部分:预习学案及答案(约900字) 一、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请结合本文,查资料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成语“胸有成竹”现在的含义。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士大夫()蜩()腹蛇蚹() 兔起鹘()落袜材当萃()于子矣筼()筜()谷 笔砚()斤斧何曾赦()箨()龙剑拔出鞘() 烧笋()晚食畴()昔斫()轮 三、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以为口实() 3、投诸地而骂() 4、轮扁,斫轮者也,() 5、而读书者与() 四、熟读全文,疏通大意。 五、搜集文与可的资料,简介文与可 ------------------------------------------------------------------------------------------------------------------------------------------------------------------------------------------------------------------------------------------------------------------ 参考答案:一、据有关史料说,文与可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可见,胸有成竹是与可穷尽毕生总结出来的绘画理论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略) 三、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遗:wèi赠送) 2、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3、投诸地而骂(诸之于,兼词) 4、轮扁,斫轮者也,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5、而读书者与(与许可,同意) 四、熟读全文,疏通大意。(略) 五、搜集文与可的资料,简介文与可 文与可(1018-1079),姓文名同,北宋画家,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宋史》说他“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北宋名臣文彦博由衷地称赞这位青年才俊“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苏轼在《墨君堂记》中评价他说:“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文同与苏轼为表兄弟。比苏轼大18岁善画山水,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文同告别了洋州山水,其后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第二年正月文同离京前往湖州赴任。据《宋史文苑传》记载:(文同)“至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享年六十二岁。 第二部分:导学案设计(约3000字)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邮编:721300电话:13152243369 E-mailzjx488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 2、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文章主旨,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2、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以诗引入,激发兴趣 苏东坡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古人颇得竹的灵气,植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即以画竹为线索,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和文与可谈画竹来表现表兄弟之间的深挚友谊及缅怀悼念之情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了解背景 根据第三段内容,说说本文的写作背景(缘由)与文体。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他放下画卷,不禁失声痛哭,回想起二人之间与画竹相关的许多往事,便写下这篇记念篇纪念文章。(提示:昔曹孟德《祭桥公文》的祭文也可看出是纪念性的文章。) 三、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从题目上看纪念的人身份是什。(画家) 2、交流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主要是写对诗人兼书画家的表兄的缅怀、悼念、悲痛和赞美之情。通过日常趣事表现了表兄弟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 四、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赏析第一段: 1、题目中“画筼筜谷偃竹”提示了文兄画家的身份,那么文兄在绘画方面有怎样的贡献(绘画方面的见解)? 提示:根据“与可之教予如此”来理解。苏轼谈画竹理论,实际上是赞美了这一理论的总结者和实践者--文与可。 构思:成竹于胸中, 绘画:执笔熟视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捕捉灵感(少纵则逝矣) 心手相应,操之要熟 2、怎样才做到这些呢? 从“乃不学之过也”等句中得知:“学”。尊重生活,师法自然。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不断观察,不断积累,最终做到“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苏轼在这里讲的实际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必须把艺术表现方法变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方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形象。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3、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哪种画法?为什么?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就是力求形似的机械的画法。 总结: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4、引用其弟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肯定了文兄在画竹中寄托了道理和思想。二是肯定了文兄画技的精妙高超,表达了对表兄的敬佩与赞美之情。三是说弟弟不会画画,只是领会了文兄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5、教师小结:这一段通过叙述文兄的画论,不仅写出了文兄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越,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仰、赞扬之情和知己之感。其中以议论为主,夹有描写、述人之言,灵活多变,情理俱谐。 五、品评人物,体验情感 文中第二段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 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记述苏轼与表兄以论竹为话题来斗趣这事,主要是写表兄画技和画论的。三是追述文兄夫妇在洋州时因苏轼的“筼筜谷诗”失笑喷饭满案的事。这三件事分别从文兄的为人,为画,为官来赞扬的。板书: 为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 为画:画技精湛,讲究神似(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 才情过人、无拘率直、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表兄弟以诗斗趣:) 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小结:文与可是北宋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技艺精湛,被称为“墨竹画大师”。为人高尚风雅,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五、延伸探究,提高能力 1、苏辙在《墨竹赋》里说:表兄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说说它们所蕴藏的精妙深邃的道理。 庖丁解牛:掌握规律,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轮扁斫轮:技艺只能从实践中体会(实践出真知),读书的齐恒公懂得了读书与学习实践相结合,不死读书的道理。文同画竹:胸有成竹。凡事都要“学”。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不断观察,不断积累,最终做到“胸有成竹”。板书: 庖丁解牛:掌握规律,游刃有余。 轮扁斫轮:实践出真知,不死读书 文同画竹:胸有成竹积累经验 2、作者学习表兄画论的心得。 用“乃不学之过也”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作者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我们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这里也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3、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 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表兄的“亲厚无间”,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往日表兄的“骂”“笑”与作者的“废卷”、“失声”形成鲜明对比。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六、明确主旨,体会写法 1、本文是纪念性的散文,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和说理。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 2、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信笔写出,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分三段,从评价绘画主张,到追忆两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全文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所以脉络清楚,真正达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3、语言也很朴素自然,叙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发感情又都出自肺腑,无矫揉造作之态,而真实动人。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仅仅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动。整篇文章生活气息浓厚,感情色彩强烈,成功地抒发了悼念之情。 七、布置作业:1、积累文言知识2、比较阅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不同点。 第三部分 课后检测及答案(约1700字)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邮编:721300电话:13152243369 E-mailzjx4889@ 一、解释一词多义 熟 1、执笔熟视。()2、而操之不熟者。() 3、稻有七八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 语 1、今语士大夫。() 2、有“车过”“腹痛“之语。() 3、贫者语于富者曰。() 过 1、不学之过也。() 2、有车过腹痛之语。() 3、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4、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5、求,无乃尔是过与?() 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而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2、而节叶具焉。() 3、生而有之也。() 4、废卷而哭失声。() 二、翻译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3、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4、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三、比较阅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不同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祭十二郎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一词多义 熟 1、执笔熟视:仔细2、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3、稻有七八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成熟 语 1、今语士大夫:告诉 2、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过 1、不学之过也:过错 2、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3、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走过,经过) 4、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超过,胜过) 5、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批评) 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访、拜访) 而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2、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3、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4、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二、翻译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竹的节、叶就像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 3、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不明白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4、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田地回家养老啊 三、比较阅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不同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准确评价马克思的功绩。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特别是第8段)。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纪念性的散文,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和说理。 文章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主要是写对诗人兼书画家的表兄的缅怀、悼念、悲痛和赞美之情。通过日常趣事表现了表兄弟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反思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邮编:721300电话:13152243369 E-mailzjx4889@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的一篇内容丰富,且有一定难度的作品。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加强学生课前预习,设计好学案。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于是在我在预习学案中让学生首先明白了“胸有成竹”的故事与成语的含义,这就给课堂导学提供了一个捷径。因为,本文虽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但与传统的纪念性散文的写法有所不同,第一段主要是议论为主,这样就给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造成了困难。有了预习学案中的故事和文学常识的积累,导学案就能够很快直奔主题,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很快理解第一段议论实际上是评价画家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进入了纪念性文章歌颂评价人物一生主要功绩的主题,突破了重点。那第二段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是主要写画家其他方面的事迹,主要从为人,为画,为官来进一来歌颂,表现失去表兄的悲痛心情,表达深深地缅怀、追忆、悼念之情,体现了表兄弟之间的深挚友谊和密切关系。教学设计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为宗旨,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课文人物形象。 重视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这是表兄已去世几个月了,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的优秀悼念文章,这篇悼念散文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体现了作者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特点。理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就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目标:做任何事都要胸有成竹。也就是说在作任何一件事前,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反复实践,不断探索,“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解决这个目标并不是难,那是因为第一部分学生对画家的精神画家的理论与思想都有了明确的理解,因此对事理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张一飞-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完整 word 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学 设计 反思 人教版高二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