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总结资料.doc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总结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总结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 高等教育的概念 1. 人们普遍把 欧洲中世纪大学 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 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 3. 中世纪大学进行分科教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 4. 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又开始有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5. 1998年8月29日 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6.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二.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点)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四个方面出简答,出论述可能性很小,每个方面都含有两个简答 1.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a. 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c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d.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a. 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b.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c.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重要) (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a.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c.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d.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a. 高等教育促经经济增长 研究:斯特鲁米林的研究:提出了劳动简化率的概念 舒尔茨的研究: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 b. 高等教育促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c.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3. 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相对不重要)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的影响 a.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b.科学技术对高等教手段的影响 (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a.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b.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4.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对不重要) (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a.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b.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b. 文化传播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a.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b.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三.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起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小知识点)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血缘”关系的应该是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建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医学堂,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发展为现在的北京大学。 (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创办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2.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教育方针的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2)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具体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提高国民素质 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和 实践能力 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1.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单选)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多选或简答)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德与才、身与心、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重点)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简答)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继承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精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理论要点概括如下: (1)马克思主义认为,考查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 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选择) 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2)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3)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全面发展的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 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高校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传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 高校美育:是通过有关的艺术课程和课外各种艺术活动,或者是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及利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 (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多选):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1.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 高等教育价值选择的两种不同取向,即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2.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掌握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西方 古希腊时期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观 西方 柏拉图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理想国”需要的哲学王和军人。 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本位);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的理解“道”。 3.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简答) (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统称为“七艺” 回顾其历史演变过程,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首先,历史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简答)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现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简答)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它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3.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原因是什么?(简答)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的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三.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1.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2.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1) 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2) 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四.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1.高等教育平等 (1)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 英国学者西方尔弗认为:教育平等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涵义。 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还将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阶段。 (2)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应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a.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b.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3.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a.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b. 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2)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高等学校学制 1.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是 (1) 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 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 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四种基本类型 a. 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代表:意大利 b. 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代表:法国 c. 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代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主要出现在实行联邦制国家) d. 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代表:日本和美国 (2)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3.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二.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1.学位制度的由来: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3.我国的学位制度 (1) 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学士、硕士、博士 (2) 我国学位的授予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三.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统一考试,交费上学,自主择业 四.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1.高校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多选) 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2.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简答)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地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前两者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后两者称为微观管理体制 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特点及其代表国家) (1) 中央集权型: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 法国、意大利、瑞典 (2) 权力分散型:美国 (3)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国、日本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如下(简答) 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 1. 模式(了解)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 2. 我国现行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特点: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3.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简答) 首先,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全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一.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1. 高等教育结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哥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与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2.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多选):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 二.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宏观结构) 1.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我国: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 2. 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3.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4. 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5. 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上的构成状态。有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三.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1.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和多样化模式 2.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简答或论述) 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一. 高等学校的教师 1. 高等学校的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位: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 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 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教书育人(核心任务,首要任务),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 2.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3. 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需要关注以下三个环节 (1)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2) 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 (3)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4. 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 高校教师的结构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 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简答) 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二. 高等学校的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三.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第一,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第二,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加强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一.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1. 专业的概念:狭义的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学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2. 专业的形成 a. 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选择) b. 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c. 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3.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简答) a.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b. 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c. 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d. 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e. 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f. 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4.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简答) a.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b.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二. 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1.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简答) a.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b.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c.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 d.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2.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简答) a.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 b. 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c. 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 d.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静态结构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2.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3. 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规律(简答) a.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b.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c.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4.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 a. 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b.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c.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5.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6. 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强的过程(大学生学习特点) 7.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简答) 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还由大学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 8.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9. 教学原则作为教学规律的反映,具有客观性,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就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教学原则又具有一定主观性。(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联系) 10.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简答) 教学原则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应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并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 首先,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其次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再次,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11.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论述,每条都可以出) a.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b.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c.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d.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e.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每条书上的文字都要写上) 12.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 上述五条原则贯穿于同一过程之中,彼此互相补充,要妥善安排,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优效果。教书与育人相一致、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两原则是为全面实现教学过程三个紧密联系的基本任务而提出的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探索相结合、面向群体与注重个体相结合两原则是为了充分调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全部成员的积极性而提出来的。掌握一般理论与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则是贯穿于学习认识活动始终的原则。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 课程的定义:狭义: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2. 课程的分类(多选) a. 按课程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 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分为学科并列课程与核心课程 c. 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d. 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e. 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f. 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g. 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显形课程和隐性课程 3.(高校)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4.教学计划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最重要的一部分);课程设置(核心部分);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校历) 5.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 6.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简答或多选) 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 7.教材:也成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包括编、章、节等),作业(习题与练习),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释。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8.大学教材的特点(简答) 第一, 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第二, 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学科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三, 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第四, 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致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 第五, 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9.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其意义 a. 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b. 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 c. 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d.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10.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简答) a. 就其内容而言包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课程教学设施(包括试验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b. 课程建设要求: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教材要合适;教学资料要完善;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织和表现出来,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 2.个别教学制: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效率较低。 班级授课制:又称作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最先有捷克教育家夸纽斯在其《大教学论》(1632)中做了理论阐述。19世纪中叶,欧洲广泛采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清末普遍推行。 3.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简答) a. 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b. 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 c. 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4. 高校教学活动的组成(多选):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 5. 课堂教学(重点) 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 备课: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 备课基本要求(简答) 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可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其次,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上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6. 实验课的教学环节: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组织与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课的总结。 7. 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简答) a. 选择题目,确定题目 b. 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c. 全面思考,拟定提纲 d. 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e. 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8. 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多选):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9. 教学管理制度大体分为学年制和学分制。 10.实行学分制的意义: a. 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b. 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 c. 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 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1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12.高等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简答) a.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b. 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c. 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结合 13.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和主要方法 按照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分为: 第一类是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第二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学习法,演示法,参观法 第三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14.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 其有缺点(简答) 优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额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成本低;通用性强。 缺点: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的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 基本要求(简答,重点) 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知识背景和兴趣; 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 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15.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双向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要求(简答,重点) 为避免讨论课的无计划性,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讨论题目,明确讨论主题,确定讨论规模与讨论进程,并制定一定的规则,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 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6.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17.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共同趋势: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18.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19.教育技术领域包括(多选):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 20.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选择) a.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 b. 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 c. 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21.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评价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22.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的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24.形成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25.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说,它与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 26.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简答) a.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b.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c. 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教育学 总结 资料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