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课件.pptx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课件.pptx(10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阐明中国人口国情,认识中国人口密度地域差异。阐明中国人口国情,认识中国人口密度地域差异。阐明中国的土地利用国情,认识中国农业开发的阐明中国的土地利用国情,认识中国农业开发的 区域特征。区域特征。阐明中国水利建设成就,特别是主要江河的整治与阐明中国水利建设成就,特别是主要江河的整治与 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阐明中国工矿业的基本特点,理解主要工业部门,阐明中国工矿业的基本特点,理解主要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如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机电工业、机电工业、轻纺工业等的地理布局。轻纺工业等的地理布局。认识中国交
2、通的整体布局和旅游业、城乡建设的认识中国交通的整体布局和旅游业、城乡建设的 基本状况。基本状况。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关关 键键 词词中国人口中国人口(Chinesepopulation)中国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区划(agriculturalregionalizationinChina)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theprojectoftransportingwaterfromtheYangtzeRivertoNorthChina)中国矿业布局中国矿业布局(distributionofminingindustryinChina)中国工业布局中国工业布局(distributionofindustr
3、yinChina)“横六竖七横六竖七”交通网交通网(“sixrow,sevenline”transportnet)中国旅游业中国旅游业(tourisminChina)内容结构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人口及其问题第二节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第三节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水利及其开发建设现状或特征现状或特征历史与发展历史与发展第四节第四节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第五节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工业建设与布局主要存在问题主要存在问题基基本本方方面面第六节第六节交通建设与运输、邮电业交通建设与运输、邮电业第七节第七节旅游业旅游业第八节第八节城乡建设城乡建设第四章 人口与
4、经济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人口及其问题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一一)人口过程人口过程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项基本国策。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 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
5、市化过程发展迅速。机械变动 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社会变动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二二)年龄结构年龄结构 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将总人口按性别和5岁一组,由小到大,绘成年龄金字塔。图图4-1 4-1 年龄金字塔年龄金字塔高出生,高死亡,幼儿和青少年比重大,总人口具有不断增长趋势。幼儿和青少年比重缩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扩大,总人口有衰减趋势。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稳定。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
6、用。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公元前,大约在1 000万的水平。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5 000万6 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10。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2亿增长到4亿。从19001954年,经过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从19541969年,经过15年由6亿增长到8亿。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亿增长到10亿。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表4-1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项项目目1949年年1960年年1970年年1980年年1990年年世界人
7、口总数世界人口总数/亿人亿人中国人口总数中国人口总数/亿人亿人中国占世界的比例中国占世界的比例/24.365.4222.2430.276.6221.8736.348.3022.8444.159.8722.3652.8411.3421.46(二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 1957年)。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高潮期)一低一低
8、(低谷期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一下降四个阶段。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02。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1960年高达25.4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人口从6.7亿增到8.9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
9、19741984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处于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三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一一)庞大的人口基数庞大的人口基数 1949年中国人口数量为5.4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14。新中国人口是在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且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妇女的总和生育率1995年为2.
10、1个,比很多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二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年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的趋势。年份年份 少年儿童比重少年儿童比重/成年人口比重成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195336.359.34.4196440.456.13.5198233.661.54.9198728.765.85.5199027.763.718.59200022.8970.156.96表
11、4-2 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1953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64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90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图4-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三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各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953年107.6、1964年105.5、1982年106.3、1990年106.6、2000年106.74,呈现一种逐渐平衡的趋势。中国当前不存在总体意义的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问题,但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局部失调问题是存在的。(四四)不
12、均衡的人口分布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却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密度高达118人/km2,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增长为132人/km2。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的黑河市,向西南云南腾冲县作一直线(胡焕庸线),可将中国人口分布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表表4-3 4-3 中国人口、面积比例变化及东西差异中国人口、面积比例变化及东西差异 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13、。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 ,动态变化大。,动态变化大。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注:注:19351935年的东、西部划分根据当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年的东、西部划分根据当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4 中国各地区平均人口密度(1995)2000年各地区人口数量排名年各地区人口数量排名(单位:万人)(单位:万人)1.河南省(河南省(9256)2.山东省(山东省(9079)3.广东省(广东省(8642)4.四川省(四川省(8329)5.江
14、苏省(江苏省(7438)6.河北省(河北省(6744)7.湖南省(湖南省(6440)8.湖北省(湖北省(6028)9.安徽省(安徽省(5986)10.浙江省(浙江省(4677)11.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489)12.云南省(云南省(4288)13.辽宁省(辽宁省(4238)14.江西省(江西省(4140)15.黑龙江省(黑龙江省(3689)16.陕西省(陕西省(3605)17.贵州省(贵州省(3525)18.福建省(福建省(3471)19.山西省(山西省(3297)20.重庆市(重庆市(3090)21.吉林省(吉林省(2728)22.甘肃省(甘肃省(2562)23.内蒙古自治区(
15、内蒙古自治区(2376)24.台湾省(台湾省(2228)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25)30.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678)26.上海市(上海市(1674)31.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562)27.北京市(北京市(1382)32.青海省(青海省(518)28.天津市(天津市(1001)33.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262)29.海南省(海南省(787)34.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44)(五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六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1949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5 765万人。
16、进入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城镇人口2.15亿人,占总人口的21.13%,人口城镇化过程迅速发展。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6.1,同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1949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迅速上升,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08,1982年为6.67,1990年为8.04,2000年为8.41。(七七)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国新生儿中每年出生先天缺陷婴儿30多万。全国共有残疾人5 1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我国国民受
17、教育年限不足5年。1990年全国人口文盲率为15.88,1990年降低为6.72,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西南和西北地区文盲率仍较高。2000年普查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3 611人,高中程度的11 146人,初中程度的33 961人,小学程度的35 701人。(八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图4-5 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图4-6 中国各地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
18、通等产生巨大需求,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一、有关概念一、有关概念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覆盖变化(LUCCLUCC,land use/cover change)地理学意义地理学意义 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及其变化人地关系及其变化 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人类驱动力(活动)人类驱动力(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核心人地系统动力
19、学过程研究的核心如何理解?如何理解?LUCCLUCC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7 LUCC结构框图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8 中国土地利用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mm400 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90以上。以上。
20、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面积的93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国旱耕地总量的85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60左右。左右。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
21、即大约年均降水量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400mm等值线以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三、三、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表表4-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状况面积面积/(10/(108 8hmhm2 2)占全国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耕地耕地 牧场牧场 有林地有林
22、地 茶果热作等园地茶果热作等园地 疏林、灌木林疏林、灌木林 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 宜农荒地宜农荒地 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沙漠沙漠 戈壁戈壁 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 永久积雪和冰川永久积雪和冰川 岩石裸地岩石裸地 其他其他1.332.861.220.020.440.270.350.670.600.560.170.050.460.5913.929.812.70.24.62.83.76.96.35.81.70.64.86.2全国土地总计全国土地总计9.59100.0(一一)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我国国现现有有耕耕地地约约1.33
23、101.33108 8 hmhm2 2,加加上上已已耕耕用用的的牧牧场场约约2.2102.2108 8 hmhm2 2,人人工工营营造造和和更更新新的的林林地地约约0.8100.8108 8 hmhm2 2,经经济济林林、竹竹林林和和果果园园地地等等约约0.11100.11108 8 hmhm2 2,包包括括水水库库在在内内的的内内陆陆水水域域约约0.27100.27108 8 hmhm2 2,城城镇镇道道路路和和工工矿矿用用地地约约0.67100.67108 8 hmhm2 2,以以及及不不合合理理开开垦垦而而引引起起的的沙沙漠漠化化土土地地和和荒荒山山草草坡坡地地约约0.27100.271
24、08 8 hmhm2 2,共共计计约约5.65105.65108 8 hmhm2 2,占占全全国国可可利利用用土土地地面面积积的的72.2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58.8。我国我国土地利用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人均占有量土地类型土地类型人均人均/亩亩相当世界人均量的比例相当世界人均量的比例/%土地土地12.01/3(世界人均:世界人均:45亩亩)耕地耕地1.721/3(世界人均:世界人均:5.5亩亩)林地林地2.211/7(世界人均:世界人均:15.5亩亩)草地草地4.752/5(世界人均:世界人均:11.4亩亩)注:人口数为注:人口数为1990年数据。年数
25、据。净耕地 1.39亿hm2 占土地的14.6%(美国25%)一、二等地 占耕地的75%后备耕地 0.34亿hm2 占土地的3.5%林地 1.70亿hm2 占土地的17.9%(美国32%)一、二等地 占林地的90%后备林地 1.13亿hm2 占土地的12.59%草地 3.80亿hm2 占土地的40.1%(美国33%)二、三等地 占草地的88%后备草地 0.27亿hm2 占土地的2.79%耕地耕地质量与后备资源量质量与后备资源量 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为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为0.34100.34108 8 hmhm2 2 ,其中质量好的一等后,其中质量好的一等后备耕地只占备耕地只占8.9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地理 人口 经济发展 PPT 课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