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基本走向.docx
《鲁迅基本走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基本走向.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鲁迅基本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冷战时代的终结,一方面各国之间的诸多壁垒逐渐被拆除,这使得鲁迅作品在世界上的传播渠道更为畅通;另一方面,苏联、东欧国家原先因意识形态缘由而形成的对鲁迅的特殊兴趣不复存在,对鲁迅作品的译介和研究进入低谷。同样也是因为冷战的结束,鲁迅在亚、非、拉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日益缩小。但是在日本等远东国家和北美、西欧及其澳洲国家,研究鲁迅作品的学术条件进一步优化,鲁迅在这些国家的传布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将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北美、澳洲和西欧的鲁迅研究状况作初步的介绍和评价。美国学者本时期发表了大量阐释鲁迅思想和作品的论文,这些论文有的是登载在学术刊物上,有的是被收
2、录在论文集里。在90年代初,黄维宗的论文无法逃避的困境:阿Q正传的叙述者和他的话语,对阿Q正传所作的叙事学分析,显示了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阐释文本的可行性。杨书慧的道德失败的恐惧:鲁迅小说的互文本解读,借助西方新的阅读理论,在鲁迅作品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使它们成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鲁迅研究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局面。华裔学者的鲁迅研究成绩相当突出,老一辈学者林毓生继续关注鲁迅思想的矛盾性,他的论文鲁迅个人主义的性质与含义兼论“国民性”问题从鲁迅1925年5月30日写给许广平的一封信谈起。在这封信中,鲁迅说自己的思想有许多矛盾,“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在他身上“
3、消长起伏”着。林毓生动用自己治思想史出身的知识储备,证明在西方思想史上,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无冲突,相反倒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这两种“主义”在鲁迅身上会发生冲突呢?经过考证,林毓生发现两地书铅印本对原信作了删改,鲁迅在原信中说的是“人道主义”与“个人无治主义”的冲突,“个人无治主义”即是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差别很大。那么鲁迅为什么在信件出版时要作改动呢?林毓生分析道,鲁迅“一方面有安那其个人主义的冲动,另一方面又觉得那是不负责任的毁灭之路;一方面他仍不能不受人道主义的感动,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这种没有条件的大爱主义在现实世界上行不通,在这种思想困境中,难免顺着自己写文章的习惯
4、做一点修辞上的工作了”。接着,林毓生在论文中开始讨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问题,他认为鲁迅在此问题上走向了“逻辑的死结”。首先,“国民性”分析范畴具有很强的决定论倾向:假如中国的一切都是由国民性决定,那么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其本质是不会变的;其次,国民性到底是中国问题的原因还是后果也说不清楚。于是难免就走向逻辑死胡同:“一个在思想与精神上深患重疴的民族,如何能认清重疴的基本原因是它的思想与精神呢?”鲁迅思想陷入困境,在日本侵华后,作为爱国者的鲁迅必须采取政治立场,“而中国马列主义已经提出了一套革命的计划与步骤,于是他便在未对它做深切研究之前,成为共产革命的同路人”。林毓生对鲁迅思想困
5、境及其衍变路径的阐释自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他的研究方法比较新颖,他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值得鲁迅研究者关注。唐小兵的论文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中国的现代主义论述了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创性贡献。王德威的鲁迅、沈从文与砍头探讨两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不同的砍头描写方式,以及不同砍头描写方式背后蕴含的道德、美学尺度。王德威认为,鲁迅在砍头场景中看出中国的社会民心和中国的道统象征不可收拾的土崩瓦解;沈从文面对同样的场面,却试图从文字的寓言层次,提供疗伤弥缝的可能。鲁迅在身体断裂、意义流失的黑暗夹缝间,竟然发展出一种不由自主的迷恋。王德威在论文最后总结道:“五四以后的作家多数接受了鲁迅的砍
6、头情结,由文学反映人生,力抒忧国忧民义愤。他们把鲁迅视为新一代文学的头头。沈从文另辟蹊径,把人生当作文学,为他没头的故事找寻可以接上的头。因此,他最吊诡的贡献,是把五四文学第一巨头鲁迅的言谈叙事法则,一古脑而地砍将下来。他的文采想象,为现代小说另起了一个源头,而他对文学文字寓意的无悔追求,不由得我们不点头。”王德威写得“头头”是道,的确显示了他汪洋恣肆的思辨力,他曾经在林毓生任教的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对该校历史系前辈林毓生的学术理路应该比较熟悉,这两位华裔学者的论著都显示出突出的思辨能力。但他们的学术论著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他们总是预先设定一个前提,在林毓生那里是设定鲁
7、迅和陈独秀、胡适等五四思想家都有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证明他们的反传统是陷入了困境;在王德威这里是预设鲁迅与沈从文的写作有着质的区别,再根据这一预设去寻找两人的差异。然而,鲁迅与沈从文的思想和创作既显示了差别,又具有共同取向。总之,王德威就鲁迅和沈从文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见解,但他的论证方法存在着的问题决定了他的观点只能是一家之言。张隆溪的作为基督的革命者:鲁迅作品中未确认的拯救者,是一篇力图在革命话语与基督教话语之间寻找诠释鲁迅创作之可能性的论文,显示了在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话语之外鲁迅研究的阔大空间。梅仪慈的文本、互文本与鲁迅、郁达夫、王蒙的自我表现把三位中国现当代作
8、家放在一起,通过他们作品的互文本关系,探讨中国五四以来文学的自我表现倾向。本顿格瑞格的鲁迅、托洛斯基以及中国的托洛斯基主义对学术史上争议不断的鲁迅和托洛斯基文艺思想关联问题作了深入的考察,确认了两人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岳刚的鲁迅与食人主义9是研究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食人主义”批判立场的文章,也展示了鲁迅作品对“吃人”主题的艺术表现。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鲁迅研究者继续保持着高度的学术热情,写出了不少论文。卡迪斯尼古拉斯撰写的论文作为审美观照的散文诗:鲁迅野草研究10从美学视角探讨了鲁迅野草的意蕴和创造力。施书梅的论文进化主义与实验主义:鲁迅与陶晶孙11,抓住中国思想史的进化主义和实验主义两
9、大线索,对鲁迅和同样曾经留学日本的创造社作家陶晶孙的思想和创作作了比较性的研究。保罗福斯特撰写的论文中国国民性的讽刺性膨胀:鲁迅的国际性声誉、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及诺贝尔奖12,对围绕着阿Q正传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问题进行了论评。鲁迅小说的反讽和批判现实主义13与荒诞修辞学:余华与鲁迅创作中的荒谬性13都是出自王班之手的论文,前一篇从反讽角度研究鲁迅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后一篇在小说修辞学层面上对鲁迅与当代作家余华创作中的荒诞性作了创造性的阐释。再看专著方面,90年代以来,美国出版了几部专门研究鲁迅的专著,一些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学术著作也把鲁迅当作重点。寇志明的诗人鲁迅:鲁迅旧体诗研究由
10、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印行,将在介绍澳洲鲁迅研究时再作评述。普赛的鲁迅与进化论14分九章,在自中国近代以来进化论的传播之思想史背景下,研究了鲁迅与进化思想的关系。鲁迅与进化论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追踪中国鲁迅研究界如何评价、探讨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学术线索,并不时加入普赛个人的评价。普赛指出,青年鲁迅的思想通常被中国学者说成是受了达尔文主义及其分支学派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但普赛引用美国著名的严复研究专家本杰明施瓦兹的观点,认为鲁迅青年时代阅读的严复所译赫胥黎天演论实际上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个攻击”。中国学者普遍把鲁迅的思想说成是经历了从进化论到唯物论的演进,普赛反对这样的描述,认为“鲁迅思想从来没
11、有经历过真正变化”,“真正的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儒教徒”。认为鲁迅的思想几乎是不变的观点早在40年代就由日本的竹内好提出过,关于鲁迅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至少林毓生在70年代就有所阐述。普赛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上述看法并无多大不妥,问题在于普赛把这部专著的主要篇幅用于质疑、批驳中国学者上,多少显露了他精神深处还残留着某种“冷战”思维的痕迹,虽然普赛本人在理性上是想竭力避免重新陷入“冷战”思维的陷阱的。玛丽法夸尔的中国的儿童文学:从鲁迅到毛泽东15是一部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史论专著,它的第二章鲁迅与儿童世界研究了1903-1936年间鲁迅关于儿童及其文学的写作情况,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一、鲁迅和中国的西方儿童文
12、学翻译;二、清末鲁迅的早期儿童文学翻译;三、鲁迅与五四前期的儿童文学;四、鲁迅与五四后期的儿童文学。在这一章的结论部分,玛丽法夸尔指出,儿童及其文学的属性一直为鲁迅所关注,但鲁迅的兴趣总是集中在儿童及其文学所预示的中国社会未来的变化上,鲁迅的这一思路对后来的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德华冈的重写中国:20世纪中国散文的风格与创新16虽然不是鲁迅研究专著,但它对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以及杂文创作的情调和艺术都作了比较充分的阐释,提出了一些较有见地的看法。安德森的专著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17第三章鲁迅、叶绍钧与现实主义的道德阻碍的第一节鲁迅:观察的暴力,对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形
13、式及其道德困窘作了精彩的阐述。安德森举日本教室里的幻灯片事件、小说示众的示众场面和阿Q正传的“牺牲仪式”为例,就鲁迅作品对“观看”暴力场面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作了深入探讨,他甚至分析出了这样的意味,“在迫害者与受害者的目光碰撞中,暴力的走向被瞬间扭转:无论多么短暂,被看者成了看客,而看客成了被看者”,“这一刻,读者体验到,公众的暴力恰恰植根于他们的行为在受害者心中激起的恐惧”。17藉此,鲁迅对自己的写作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作了强烈的质疑,“他暗示现实主义可能会使作家屈从于他们打算谴责的社会残暴,在形式上描写压迫者与被压迫者间关系的现实主义叙述,有可能会被压迫逻辑俘获,最终只成为压迫的复制”17。安德
14、森竟然在现实主义文学对暴力的揭露性展示中,读出了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与暴力制造者之间暗含的“同盟关系”,的确是深刻的诛心之论,这也是安德森的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整体思路:艺术形式其实是隐含着道德因素的。安德森的这番研究,就把对文本的艺术分析与内容分析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有机的整体。华裔学者刘禾的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18,是一部在海外中国学界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引起震动的专著,她的主要观点是:在中国的语境里,现代性观念在数不尽的翻译、复述中丧失了西方的本原意味,成为“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在该书的第二章国民性理论质疑中,刘禾探讨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与西方传教士
15、史密斯中国人的气质的关联,认为“国民性”是一个隐含了西方霸权和优越感的话语,认为鲁迅“将传教士的中国国民性理论翻译成自己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设计师”18。刘禾通过分析阿Q正传的叙事,认为鲁迅创造了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叙事人,这使得小说超越了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大幅改写了传教士话语”。18刘禾大胆提出新见勇气诚然可嘉,但她把国民性问题仅仅当作西方传来的“翻译的国民性”,就比较偏颇了。中国现代国民性理论的确受到了西方的深深影响,但是中国就如英国、法国或其他国家一样存在着自己的国民性,这也是不能轻易否认的事实;而鲁迅创作中展开的国民性批判乃是植根于中国的本土历史
16、与现实,因此,鲁迅的创作总能够引起多数中国人的共鸣。1998年华裔学者李天明在加拿大中国学家杜迈可的指导下,以鲁迅散文诗野草主题研究的论文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李天明在自己的英文学位论文基础上改写的著作难以言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在国内出版19,该书从社会政治批判、人生哲学思考以及情爱与道德责任的两难这三个层面,对鲁迅野草的主旨和内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发,书后所附英语世界野草研究简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美国、加拿大同属英语世界的澳大利亚在本时期出现了一些学术水准较高的鲁迅研究成果。G戴维斯的长篇论文阿Q问题的现代性20,考察了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17、意识形态危机背景下,革命文学论争中钱杏邨、冯乃超等人对鲁迅的阿Q正传的批判,并揭示出阿Q终极悲剧的现代性问题。戴维斯认为,小说的“大团圆”诱使“读者去探求阿Q表面无意义的生存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含义”,正是阿Q“这种存在的被抛入性使读者产生一种热切的愿望:为阿Q的存在赋予意义”。20原籍美国的寇志明任教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在90年代推出了一批鲁迅研究成果,他的著作诗人鲁迅:鲁迅旧体诗研究21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介绍鲁迅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的“导言”,主要向一般读者提供鲁迅旧体诗的时代和作者的传记性背景,还就中国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写作,以及鲁迅的创作个性所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影响等问题作了学术探讨。第
18、二部分是寇志明翻译的、按照编年体排列的鲁迅现存64首旧体诗的英文译本。寇志明的译诗用英语诗歌的音韵来押韵,并使用了英诗的音步,使译诗尽可能成为格律诗,以传达鲁迅原诗的古典风格。寇志明给每首诗都作了导读,除了解释诗篇的意蕴外,还尽量引用鲁迅的书信、他的文章的序言,以及亲友的回忆中有关的说明文字,为读者理解诗篇提供参考。总之,这是一部有利于英语世界的读者解读鲁迅旧体诗的著作。寇志明的论文节日之于鲁迅:“小传统”与国民身份认同建设22指出,鲁迅在朝花夕拾、自传性小说以及其他回忆录作品中,围绕他过往的生活创造了一种“梦幻式的氛围”,鲁迅的回忆中通常使用“节日”作为回归过去生活的主要道具,在这些节日描写
19、中,出现了一连串民间神灵和表演人神共庆的戏剧场面。论文考察了鲁迅少年时代的习作庚子送灶神即事,以及他后来创作的送灶日漫笔、祝福、社戏、五猖会、无常等作品中的节日描写。论文的结论是:鲁迅在写节日的时候,“都提供给我们一种多侧面的民国时期对民族国家进行确认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而且也不经意的对后来共产主义定义中国大众文化的意图进行了反思”,“对鲁迅来说,节日的仪式和戏剧更多是作为社会批评的比喻,而不是作为对俗文化在创造新的民族文化中所占地位的肯定”22。寇志明还写有鲁迅与果戈理23这样的比较文学论文,对鲁迅和果戈理的同题小说狂人日记的意蕴、人物和艺术诸方面进行对照,比较了鲁迅与他的俄国文学前辈创作的
20、异同。英国学者的鲁迅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显示了稳扎稳打的求实精神。波尼麦克道戈尔和凯姆劳撰写的20世纪的中国文学24属于文学史著作,其中对鲁迅的创作有较多的评述。在论及野草时,该文学史指出,“这些散文诗融记事、讽刺、怀旧、梦幻和短剧、打油诗等多种风格和技法于一体”,“野草在主观性、抒情性风格的探索上作了罕见的尝试”,“鲁迅对黑暗力量的执迷构成野草的基本线索”。24该文学史对于鲁迅的小说创作作了更充分的评价,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虽然从灵感和标题上都受了果戈理的恩惠,但它是完全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它是中国第一篇同时使用文言和白话写作的小说,序言用文言写作暗示了这种语言的权威地位,而且文白并置暗示了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迅 基本 走向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