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农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中心.docx
《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农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农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中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农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中心 内容提要:上世纪70年代末发轫的农村经济改革,是党和政府为克服传统体制弊端,进行体制创新的重大攀措。农村改革初期,围绕着“双包制”展开了激烈交锋。本文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从政策层面,探讨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农民的互动关系。关键词:农村经济改革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互动关系我国的农村改革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下进行的一场伟大变革,是党和政府为克服传统的计划体制弊端,进行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它由推行责任制开始,经过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形成了以包产
2、到户、包干到户即“双包制”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促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它的成功实践,推动了城市以至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农村改革作全方位研究者比较多,但专论19781984年农村改革的文章并不多见,中央、地方、农民三者在此阶段农村改革中的态度及其互动关系则更鲜有论及。本文根据有关资料,拟从政策层面、互动的视角作一透视。一、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分期分批地对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农民个体经济仍有
3、很大局限性,不仅束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工业生产的扩张,而且这种小生产基础脆弱,很不稳定,容易走向两极分化。正是针对土改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中央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逐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挥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私有财产的基础)的集体劳动,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_ * 本课题得到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基金资助。 黄道霞丰编:建国以来农业
4、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基于这种认识,中央于1953年底又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议,提出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5年11月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劳动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它统一地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并且逐步地把这些生产资料公有化;它组织社员进行共同的劳动,统一分配社员的共同劳动成果。”“高级阶段的合作社属于完全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在这种合作社里,社员的土地
5、和合作社所需要的别的生产资料,都已经公有化了。”高级社的建立,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统一经营、共同劳动、统一分配为特征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1958年开始建立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到60年代初基本稳定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形式。趋于稳定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仍然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一是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体制,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公社统一经营体制下,社员名义上是集体的主人,但在实际上对集体的生产和经营根本没有发言权,只是单纯的劳动力,致使他们关心集体生产与经营的热情逐渐消退,正如有社员说的“有队长一个人操心就行了,我们操心也无用”。干活“大呼隆”,经营模
6、式化,社员只有服从的义务,生产中的主动权被完全剥夺,责任心丧失,广大群众中蕴藏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二是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导致政社不分,管理混乱,为极“左”政策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人民公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负责全社的农业生产;作为一级行政机构,集各种权力于一身,既对工、农、商、学、兵等进行统一管理,又对土地的生产经营、作物种植、田间管理、产品分配等有最终决定权,对农业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在此种体制之下,生产队虽是基本核算单位,但不是经营单位,没有经营自主权。这种政社合一的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既“为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又为行政机构全面干涉农村社会经济生活
7、的各个领域奠定了组织条件。”对违反经济规律、侵犯生产队自主权提供了可能,也为极“左”政策的推行,生产上的瞎指挥、强迫命令、刮“共产风”、“浮夸风”等提供了制度保证。三是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农民的收入处于低水平徘徊,极大地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产品实行的统派购制度,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与农民进行不等价交换;年复一年地批判“工分挂帅”、“包工包产”、“包产到户”、“定额管理”、“物质刺激”等,使按劳分配原则流于形式,平均主义流布全国。分配中的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破坏了社会主义倡导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政策上的“共产风”,“
8、一平二调”,“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极“左”做法,把农民卡得太死,挖得太苦,严重地侵蚀了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由于一系列失误及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使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只增长26,赶不上人口增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到l978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的粮食大体上只相当于l957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每年每人的收入只有70多元,有近四分之一的生产队社员收入在50元以下,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足1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于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正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政策的极“左”及一系列决策的失误,极大地制约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失去了活力,造成了农业生产停滞
9、不前,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无法体现。因此,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势在必行。二、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中央、地方和农民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面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严重落后,农业的停滞和农民的贫困,虽然当时中央占主导的声音是“农业学大寨”,但领导层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寻求一条有利于加速农业发展、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处境的务实路线。1977年7月全国普及大寨县座谈会纪要指出,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农业危机,农业的停滞,“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12月,中共中央在转发普及大寨县工作座谈会讨论的若干问题中重申“实
10、行定额管理”。此后,“落实党的农村现行政策”的呼声逐步盖过了“农业学大寨”的宣传。_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359页。 陈吉元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肖冬连: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中央作出农村改革的决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如何进一步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成为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但是,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长期占支配地位,“左”的东西根深蒂固,维护人民公社体制的
11、力量依然强大,因此,在发展农业的问题上,中央高层内部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会议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两个文件,可以说是双方妥协的产物。为维护人民公社制度,会议文件沿用一些“左”的传统提法,硬性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准包产到户”,但务实派的主张也得到体现,强调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规定保护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准搞穷过渡
12、,等等。这些规定为农村改革注入了强大推动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了恢复,但对生产责任制是落实到作业组还是包产到户则出现了原则分歧。在探索农村实施责任制的过程中,安徽部分地区率先突破禁区,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但引起了“产量与方向”的激烈争论。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张浩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读者来信,就代表了部分中央领导人的看法。同月,国家农委在北京举行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安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的观点没有产生共鸣,经过讨论形成的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认为,“目前多数地方,还是实行分组作业,
13、小段包工,按定额计酬的办法。”“不论实行哪种办法,除特殊情况经县委批准外,都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划分核算单位,一律不许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在否定统一经营这一点上,本质上和分田单干没有多少差别,所以是一种倒退。搞了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地方,积极引导农民重新组织起来”。纪要虽然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但并未把路堵死,认为“深山、偏僻地区的孤门独户,实行包产到户,也应当许可”。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虽然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但允许“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
14、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搞包产到户。这种“例外”规定,表明包产到户这一传统“禁区”在农民的冲击下开始解禁。 1980年1月11日至2月2日,国家农委在京召开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会议围绕安徽代表所作联系产量责任制的强大生命力的发言,展开激烈交锋。其焦点是包产到户是姓“社”还是姓“资”,符不符合中央政策的规定?反对者认为,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是资本主义性质,它调动的是农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治穷的办法很多,何必非要包产到户,而且中央文件明文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也不能包产到户”,“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写入宪法的,搞包产到户既违反中央的规定,也违反了宪法的规定。这次会议之后,主政安徽支持
15、搞包产到户的万里奉调入京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这可视为中央支持包产到户的一个信号。而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趋激烈。在推行包产到户遇到重重阻力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站出来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1980年4月,他同中央负责人谈长期规划问题时说: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像贵州、云南、西北的甘肃等省份中的这类地区,政策要放宽,使它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点。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5月31日,他又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_ 张浩的信是由当时主管农业的副总理王任重于1979年3月14日晚
16、批给人民日报发表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页。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他认为争论如此激烈,“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所致。邓小平的讲话不仅是对安徽农村改革的巨大支持,也为全国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推动包产到户在全国
17、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邓小平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共中央于9月召开了讨论农业发展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即75号文件)。文件指出:“凡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关心集体生产,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经济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针对社会上对“双包制”的争论,文件指出:“实
18、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在社会主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文件虽然没有回答包产到户的属性问题,但它标志着中央对包产到户认识的重大突破。 从75号文件可以看出,中央虽然提出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推行,但“上面放”的局面业已形成,这标志着中央在农村改革上由被动的适应、观望向主动调整政策、积极指导转变。从此,中央对农村改革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升华,从1982年开始,每年以1号文件来指导农村改革工作。第一个1号文件即全国农村工作会议
19、纪要确认包括“双包制”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首次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给它上了社会主义的“户口”,这一定性为几年的争论做了结论。第二个1号文件是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该文件认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至此,包产到户突破了观望者的心理防线,瓦解了抵制的最后堡垒。第三个1号文件即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该文件提出,要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梳理流
20、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延长土地承包期,对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应给予积极支持,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从上述历程可以看出,中央虽然在农村改革伊始就作出了决策,但对改革中农民创造的适合农村实际的“双包”责任制却经历了一个由排拒认同提倡的过程。随着政策的松动,在文件上不断修改提法,表述由开始的“不准”、“不许”到“不要”再到“有条件的允许”,直到最终给“双包制”正名,向全国推广。 农村改革初期,地方政府处于改革链条的承上启下位置。从中央、地方和农民三者的角色看,中央是决策者,地方是中央政策的执行者,而农民则是改革的实践者。从1978年开始,中央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确定了的,但关
21、键是对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包产到户责任制存在分歧,中央的两种声音给地方带来了很大影响,使地方官员处在一个两难的位置上,从而造成了农村改革进程的异步性并引发剧烈争论。_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31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45、547页。 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编:农村经济政策汇编(19811983)上,农村读物出版社1984年版,。农村改革在安徽率先拉开帷幕。1977年11月,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万里主持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制定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六条”),规定尊重
22、生产队自主权、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家庭副业等,显然触及一些敏感的“原则问题”甚至是闯了“红灯”,但正是这些突破禁区的措施符合农村实际,因此深受群众欢迎。1978年初,四川也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简称“十二条”)。4月,广东省委制定了关于减轻生产队负担的规定。上述地方制定的一些政策,冲破了党在农业战线上“左”的政策藩篱,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改革因突破了中央的政策界限而成为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给坚持改革的领导者带来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万里主政安徽不久主持制定的省委“六条”,由于其中的规定与中央政策不符而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
23、和不安。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省委及时作出“借地种麦”的决定,招来不少人的担心与非议,有人说“借地”调动起来的不是集体主义的积极性,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这样做违反了中央文件精神和上级指示,还有没有组织纪律性?肥西县实行包产到户不久,万里收到一封署名“人民群众”的匿名信。该信指责肥西县搞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是“刘少奇路线的翻版”,“这是曾希圣阴魂不散”。同时,肥西的包产到户在省直机关也是一石击起千重浪,成为议论的焦点,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问题的两个文件精神传达后,更是众说纷纭,担心这种明显违反中央文件精神的做法,若不制止处理,恐怕会出岔子,有人甚至质问省委要把群众引导到哪里
24、去?安徽省人大会议文件中流露出允许包产到户的意思,不少县委书记责问:“秘书处里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鼓吹资本主义?”安徽允许包产到户的做法也招致了周边各省的指责。江苏在苏皖两省交界处树起“堵资本主义的路”、“坚决反对安徽的分田单干风”的大标语牌子,并用高音喇叭天天朝安徽那边宣传“大批促大干”。山西省委作出决定:必须继续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山西日报已组织文章对安徽的做法进行笔伐,以扞卫大寨红旗。湖南省委书记也表示:要继续坚持学习大寨的基本经验。当时全国支持或附和安徽做法的只有广东、内蒙、贵州等几个边远或贫困省份的第一把手。 作为党的喉舌的人民日报发表张浩的来信及所加的编者按,引起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78 1984 农村 改革 中央 地方 农民 互动关系 研究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中心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458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