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群众监督的政治文明视角.docx
《新时期群众监督的政治文明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群众监督的政治文明视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新时期群众监督的政治文明视角【内容提要】群众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和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承构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选择,而且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向。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了新时期群众监督的协调发展。【关 键 词】政治文明/群众监督/利益/视角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在新时期,群众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和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政治文明视角探究
2、新时期群众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理清其发展思路,无疑对当前加强群众监督和建设政治文明具一定实践价值。一、文明的内隐:群众监督承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选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承了人类其它政治文明的成果,其进步程度主要体现在主体选择、正义选择和价值选择之中。但由于政治文明具阶级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选择表现出鲜明的价值取向,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群众监督作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则承载着政治选择的内涵并将其具体化为政治实践,构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选择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过程,遵循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的主体选择在于人民群众。在政治学上,确认
3、这种主体选择,就意味着确认人民群众在政治文明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也是主体选择具体化的首要表现。马克思主义是最关心人的,但这种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文化生产的具体的人,从根本上说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在变革社会、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政治文明和自己的历史。因此,尊重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二者内在地统一于人民群众参与建设政治文明的具体实践中,生动地表现为人民群众天然拥有享受一切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权利。但由于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权利的实现往往会受到公共权力者
4、的恶意侵犯和剥夺。针对这种情况,群众监督无疑具文明进步意义。因为从宏观上看,群众监督只是主体选择的一种补充,对选择并不具有强制力。但从微观上看,群众监督其实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体选择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化,它以权利制约权力,从人的角度深化主体地位,将其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群众个体。每一个监督个体都成为政治文明主体的延伸形态,他们的监督行为是对主体地位的维护和扞卫。这同时也表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政治领域中不是一种象征,而是具体而实在的文明内容。主体选择具体化的第二种表现在于尊重主体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同理,主体选择的具体化便是人民群众在政治文明发
5、展进程中的具体实践活动。通过政治实践,人民群众一方面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塑造自身的主体形象,巩固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准确把握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将自己的地位、意志、愿望、追求、理想、信仰等内容输入政治文明,内化为政治文明的层次和结构,进一步拓宽政治实践范围。并且,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人民群众的政治实践大致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相对而言,仅考虑四者的实践空间,群众性的民主监督活动更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判断力,更具广泛性、全面性和持久性,毕竟民主监督贯穿于权力行使的全过程。主体选择具体化的第三种表现在于尊重主体的评价。人民群众是价值的主体,有权对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
6、进步程度及内在价值做出理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基础和标准就在于主体的政治实践。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群众性民主监督活动在功能发挥上接近于“评价”,不啻为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就是一种客观标准。可以说,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群众监督,其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主体“选择”。正义选择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至善的过程,它的正义选择在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监督作为维护政治正义的手段,从功能角度将正义选择具体化。其一,群众监督是利益要求的具体“正义”。利益是政治文明的原动力;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体者和实践者,人民群众
7、在实践中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他们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广度、深度、强度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利益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他们在争取利益、实现利益的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政治对于利益分配的权威地位。为此,“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迫切希望将自己的意志输入政治系统”。(注: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于是,在现实性上,各种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便成为人们用来协调利益关系和满足自身利益要求的一种特殊手段。由此可见,群众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机制,产生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需要,它形式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究其
8、本质,其实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一种利益表达、对公共意志的一种利益维护及对政治要求的一种利益满足。这种监督形式本身并不具功利性,但将正义主题直接引向利益追求后,便提升了正义选择的现实性和崇高性。更重要的是,正义的主要力量和评价主体在社会成员结构上与群众监督主体一致,这使得群众监督更能形象地说明正义选择的具体内容,如阶级内容、利益分配内容等。由此可以说,在利益基点上,群众监督也是政治正义的具体内容,运用“正义”行为来维护正义选择。其二,群众监督是正义选择的一种补充。在政治伦理学中,一方面,政治的正义性是由政治的公共权力性质决定的,公共权力服务于公共利益,指向共同的善即正义。“只要集体稍一超越正义的界
9、限,它的正当权力也就马上结束”。(注: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证社会公共权力的性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要求将权力行使置于最广泛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超越正义的界限”。另一方面,政治正义可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而个人正义的实现终究取决于社会整体正义。因为社会整体利益受到侵犯或损害,则个人利益迟早也要遭受损失。结合这两方面内容,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监督,不管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还是出于集体利益的考虑,都可归结为一种“正义”的行为,是正义选择的一种补充。正义选择正是通过群众监督等政治实践活动将其内容具体化,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义在于实
10、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规律。价值选择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优化过程,它的价值选择在于实现政治平等、政治自由和政治民主。在新时期,群众监督基于对政治文明价值选择的尊重和认可,以政治平等为基础,以政治自由为前提,以政治民主为内涵,深化为这些政治精神的具体实践。首先,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的政治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全体社会成员在政治地位上的平等性,也决定了社会公共权力的价值取向。在政治平等的基础上,国家工作人员仅仅是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和执行者,他们运用政治权力不能超越社会公共职责的范围,更不能滥用或亵渎权力,将其蜕变成谋私的工具,否则,人民群众就有权将他们的
11、权力“收回”。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监督就成为人民群众收回权力的法宝,它向下延伸和补充选举权,向上提升和行使罢免权,从而将政治平等的合理内涵贯彻至政治实践领域。其次,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政治自由就是人民处理全民的、国家事务的自由,“争得政治自由,取争得以法律(宪法)保证全体公民直接参加国家的管理,保证全体公民享有自由集会、自由讨论自己的事情和通过各种团体与报纸影响国家事务的权利”。(注: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90)基于这种“权利”前提,人民群众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涉入政治生活,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将符合社会理性现实和国家规范现实,有权对自己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甚至政治参与行为进行
12、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位。换言之,就是人民群众在参与群众性民主监督活动中,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合法的权利,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监督的方式、举报的途径及控告的内容等,不受任何人胁迫和强制。可见,群众监督在政治自由的合法范围内已成为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具特点在于自由的群众主体和自由的监督行为。最后,政治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是政治自由制度化的外在表现,体现着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地位。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超越个体的性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之间的协调一致。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客观规定,所表述的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所特有的阶
13、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简言之,就是从人民立场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民主监督,结合自身的政治体验和生活经历,将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的要求融入行使权利的各个具体环节,这既强化了政治民主的制度规范和整合功能,也构成其合理的内在机制。由此,借助群众监督等诸多民主形式,把政治民主理解为制度形式、监督活动、合法权利的统一,不仅使政治民主获得完整的内蕴,而且也使政治民主呈现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态势。二、文明的外显:群众监督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向政治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状态,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完整体系。(注: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J.理论前沿,
14、2002(4).21)在新时期,群众监督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体现,不仅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也推动了政治意识的社会化、政治制度的完善化、政治行为的世俗化。政治意识的社会化。在政治学中,政治意识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观念形态,具体地说,是政治角色关于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思想、观点、认知和心理的总和。作为政治的一种隐性结构和内在精神,政治意识的文明程度代表着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向,如果没有政治意识的文明,整个政治文明将会失去精神动力。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人的思想里仍残存着传统的政治意识。他们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对人权、政治权利的民主要求,对权力既害怕又崇拜,臣民心理、等级观念和权威崇拜思想
15、严重。而在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意识则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淡化,另一种是强化。一部分人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将注意力转向经济利益,日渐游离于政治中心,产生政治意识淡化倾向;一些人则在取得经济地位后,急切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以维护既得利益,他们的政治意识倾向于强化。与此同时,西方的政治意识借助经济和文化力量渗透进中国社会。于是,传统政治意识与现代政治意识、东方的政治意识与西方的政治意识汇聚于社会转型期,相互冲击和碰撞,使整个社会的政治意识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处于躁热之中。不可否认,这种状况不仅易于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扰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还会造成价值观、行为指向的错位
16、,阻碍政治文明的发展。为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使社会“结构更加严密、整合力更加强大,要追求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形成、存在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主体性明快、强制力确然的、众所遵奉的主体性政治意识”。(注:董磊明.现阶段政治意识的特征、历史成因及变革J.南京社会科学,1997(3).40)尤其在社会转型期,更应倡导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明确的权力义务观念、爱国主义传统和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构筑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主题即实现政治意识的社会化,使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真正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支柱。历史经验表明,政治意识的社会化离不开具体的政治
17、实践。因为政治意识社会化一方面要求政治角色参与一定的政治实践,接受政治思想的灌输和引导,学习特定的社会价值观、权利义务观、政治行为模式、政治伦理等内容,从而把政治思想、社会观念内化为主观需求、内心信念、价值评判及良心,成为合乎特定理性的社会成员;另一方面要求公共权力主体运用国家权威,将先进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输入社会,以其高效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并代表政治意识文明的发展方向。从这些要求出发,在现实性上,群众监督无疑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政治选择。其一,群众监督是政治意识社会化的直接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贯彻程度。其二,群众监督是政治意识社会化的实践形式,它不是沿袭传统的
18、说教模式和纯理论的空洞论证,而是鼓励人民群众直接向政府表达民意、监督政府行为,这不仅有利于破除传统政治意识的束缚,克服臣属心理,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积累民主经验,成为自觉自主自立的政治意识主体。其三,群众监督对政治意识具纠偏力量。政治意识社会化借助人民群众的政治实践,可以减少人为干扰,实现与政治文明的同步发展。政治制度的完善化。政治制度是人们政治关系的规范体系,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以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和功能影响和引导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政治制度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实体形态,代表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国体与政体的统一,其
19、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内容包括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的国家政权制度,民主集中制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组织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以及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举制度、基层民主等一系列制度。在政治文明的制度变革上,这种政治制度在本质上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为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提供了条件。然而政治历史告诉我们,“当一种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和理性选择来发展和改进它,以使其
20、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否则,即使是已经确立的制度也会自蔽、凋落乃至覆亡”。(注: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J.人大报刊资料政治学,2002(5).10-11)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尤其在中国,如何“经过深思熟虑和理性选择来发展和改进”政治制度,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从制度选择的跨越性上看,“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政治制度所依托的制度基础和制度理念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时期 群众监督 政治文明 视角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