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样本.doc
《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样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样本.doc(5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引言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全面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 对于经济、 社会、 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重新认识, 从而总结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思想。 本世纪以来, 伴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可是与这一切伴生着的是人口剧增、 资源过渡消耗、 环境污染、 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影响社会、 经济发展, 阻碍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此, 人类被迫重新审视和反省自己走过的历程, 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而且是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 环境的协调, 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合肥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还有相当差距, 要尽快缩短差距, 合肥绝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合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合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 未使环境污染继续恶化, 而且局部地区环境质量还有所改进。可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合肥在发展进程中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如人口的数量、 素质问题, 能源结构及其利用率问题, 水质、 大气污染等问题。这些现实而严峻的问题要求合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合肥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但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实力上, 同时体现在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上。改革开放的与时俱进, 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大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致使合肥不但要和国内的城市展开竞争与合作, 同时也将和国外的一些城市发生竞争与合作。这也要求合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以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章 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1.1 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1.1.1 合肥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条件 建国以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合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从而为合肥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经济领域,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九五”时期及至”十五”初期, 合肥市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 从1992年到1997年, GDP年均增长达到19.1%。 , 合肥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提升到18位。 图1-1 1978- 合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波动情况 二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合肥市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4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1亿元,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6.4亿元,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合肥三次产业比例为10.5:48.5:41。 图1-2 合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三是城市功能实现了转换。近年来, 合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 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道路基本搭起了”二环九射” 加方格网的大框架。城市供水、 排水、 供电、 绿化已基本构成完整体系, 管道燃气供应也已初具规模。 在社会领域, 一是教育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合肥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 素质教育得到重视。合肥不但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质, 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各级、 各类人才。 图1-3 1978- 合肥市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的增长和变动情况 二是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当前, 合肥共有中国科技大学、 中科院合肥分院、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等十所科研院所和普通高等院校。合肥已经基本形成了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等多层次的科研格局, 建立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已经基本由温饱跨入小康, 并正向富裕迈进。体育、 卫生保健事业也得到长足进步。 在生态环境领域, 一方面, 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开始得到遏制。合肥在生产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 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开始得到遏制。大规模环境治理过程开始得到重视。另一方面,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合肥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着手对重污染的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清理整顿。经过治理整顿, 合肥将污染严重的15家企业从市区迁出。 合肥一贯重视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素有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城”之称, 连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 园林城市、 卫生城市、 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另外, 合肥市淡水资源利用条件优越。由于合肥市气候湿润, 因此水系丰富。在合肥水系上游修建了几十座大中型水库和数千口塘坝。这些水流组成水网, 为合肥防洪、 灌溉、 供水、 航运、 养殖、 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1.1.2 制约因素 合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虽然有不少有利条件, 但同时也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 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制约。虽然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在合肥落户, 可是合肥对于这些院校特别是一些顶级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中国科大每年虽然有将近 名毕业生, 可是留在合肥就业和创业的却寥寥无几。这充分暴露了合肥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 第二, 在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方面的制约。合肥当前国有中小企业普遍不景气, 面临着国内城市共同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 失业问题。同时, 合肥高新技术发展势头虽好, 可是总体看仍显薄弱。 第三, 在资源和能源方面的制约。一方面, 合肥当前耕地锐减,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 农用地又粗放经营, 生产率低下。 第四, 在环境生态方面的制约。合肥市的一些化工、 冶金、 造纸等的中小企业、 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城市造成了严重污染。 合肥市环保局, 《合肥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第61页, 10月。 1.2 战略目标与思路 1.2.1 战略目标 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应该是: 人口、 资源、 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和整体的健康、 持续发展, 以逐步实现自然的统一、 人与人的和谐。具体来说, 人口应规模适度、 密度合理、 素质良好; 资源利用应该合理、 高效。 1.2.2 战略思路 第一, 要坚持”三个公平”的发展原则。所谓”三个公平”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公平、 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也称代内公平) 、 当代人与后代之间的公平( 也称代际公平) 。 第二, 坚持三位一体系统发展的思路。以往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割裂了人类与环境共存和谐的关系, 最终对人类自身造成了伤害。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解决, 不但依赖于科技发展, 而且依赖于人类价值观念的调整和改变。因此这个思路要求合肥把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三大目标,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 以发展为核心, 实现三位一体的高度和谐统一。 第三, 坚持以创新推动发展的思路。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将传统的资源、 环境不可承受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化为资源、 环境可持续的经济、 社会发展方式, 这就要求进行全面的技术创新、 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 使得生产方式从高耗、 高污染型转变为低耗、 低污染型, 消费方式从过渡消费型转变为适度消费型。 第四, 坚持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制约合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但表现于经济、 社会、 生态方面, 同样表现在科技、 体制、 观念、 素质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 即使资源环境条件先天不良, 也能经过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进行有效地转换。因而, 合肥的可持续发展应立足于加强能力建设, 应经过体制能力的提高、 科技水平的提高、 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从根本上保证经济、 社会、 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 第五, 坚持全方位合作和社会参与的思路。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 需要合肥市内外、 安徽省内外和国内外全方位的合作和全社会的参与。一是要加强市内外协同, 打破条块分割, 加强市、 区( 县) 两级政府及区县之间协同, 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能力, 同时加强政府与企业、 公众之间的协同, 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强安徽省内的协同和合作, 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 特别应该在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 加强协同合作力度。三是加强国内外的协同与合作, 在全国城市乃至全球网络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且经过加强与国际间的交往, 吸取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技术甚至资金和人才, 促进合肥的可持续发展。 1.2.3 战略重点 合肥可持续发展应牢牢掌握如下战略重点。 第一,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重点发展污染少的行业。合肥要加快城郊型农业的发展, 要按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组织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建设一批集生产、 观光、 休闲为一体的绿色农业基地。 合肥依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需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可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要顺应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 其中要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要载体的知识产业, 逐步实现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对传统的加工制造业, 要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的力度, 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 要进一步加大金融、 贸易、 咨询、 信息、 服务等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 在产业布局上, 合肥要根据”市区体现繁荣和繁华, 郊区体现实力和水平”的格局, 在市中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 第二产业向各大工业区转移, 在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 为城市进一步发展腾出宝贵的土地和发展空间。 第二,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 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 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合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要注意从三个层次上构建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持续农业;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第三,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消费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消费模式的合理与否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合肥应根据国情和市情逐步养成一种低能、 低耗的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最关键的是要更新消费观念, 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引入消费过程。首先, 要引导居民消费耗材少、 节能、 污染少的绿色产品; 其次, 提倡少使用、 不使用一次性产品, 尽量使用可供重复使用的产品; 第三, 对于报废的用品要分类回收, 化废为保, 减少环境污染。 第四, 加快教育产业发展的步伐, 提高市民素质。合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加快教育产业发展的步伐, 特别是要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 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 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 使市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提高到10- , 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1.3 战略实施的途径与对策措施 1.3.1 结合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 高消耗、 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率, 建立起集约型的经济体系。宏观的途径必须是经过深化改革,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 降低消耗、 增加效益、 保护环境的企业经营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劳动者素质, 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 1.3.2 结合产业战略性调整推进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继续推进合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 能源的消耗,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要重点发展金融服务、 贸易流通、 信息服务、 都市旅游等第三产业, 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源投入少、 污染排放少、 技术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的高科技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同时还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绿色农业基地建设,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1.3.3 经过政府宏观调控推进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决策和宏观调控作用非常重要。这里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与调控体系的目标模式, 具体包括: 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建立集约型、 效益型经济增长体系; 建立崇尚节约、 适合国情的消费体系; 建立效益优先、 兼顾公平坦 的分配体系; 建立少生优育的人口再生产体系。 1.3.4 经过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些环境问题不是单独一个城市能够解决的, 同时由于”公共草地的悲剧”这一博弈的存在, 都要求建立区域合作网络, 共同解决大范围内的环境问题。 另外,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是贯彻实施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这里, 虽然政府投入对其它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起着导向性和基础性作用, 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增加投入, 必须同时吸纳国内外其它各种渠道的资金, 逐步形成合肥可持续发展的多渠道筹资与多元化投资机制。合肥应经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争取国际社会资金支持, 经过广泛宣传和市场机制, 动员企业、 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合肥可持续发展项目和有关的活动。 1.3.5 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科技、 教育、 决策、 管理、 法制、 公众参与等内容,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和人民经过观念的、 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实施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 第一, 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要在国家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确保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 同步实施、 同步发展, 环境建设与地方干部的考核直接挂钩。 第二,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教育工作。合肥应将政府公和员、 企业管理者、 教师和社区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除了要确立她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之外, 还应与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项目培训相结合, 要经过培训, 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意识融入工作。特别是要使学校成为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 使青少年从小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具有相应的能力。 第三, 推动工商企业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是合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要使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 加强环境质量管理。要以科学普及和文化宣传为主要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经常性和持久性的公众活动, 来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参与度。 第四, 建立合肥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急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以便于建立模型, 对合肥可持续发展的”度”进行衡量、 评价和动态跟踪监控, 及时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要逐步建立一整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环保、 人口、 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单项评估指标体系, 以及如市级、 区县级、 街道乡镇级各层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 以合肥的测评数据与国内外城市或地区的指标值进行水平比较研究, 并不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第二章 合肥发展的资源潜力与限度 2.1 土地资源的潜力及可持续利用 2.1.1 合肥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合肥总土地面积为7,497.66平方千米( 含市辖湖泊水域) 。地貌类型以岗地为主, 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8.0%, 平原占7%, 丘陵占5%。其中, 农用地面积572,572.5公顷, 占土地面积的76.4%, 建设用地125847.8公顷, 占16.8%, 未利用土地51,345.6公顷, 占6.8%。 合肥市土地资源利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耕地锐减, 人地矛盾突出。合肥从1949年到1996年的47年间, 全市净增人口234.2万人, 而同时期全市耕地却净减少86,000.0公顷。今后, 合肥市人口估计每年仍要增加4万多人, 各项非农业建设每年也要占用大量耕地。 第二, 农用地粗放经营, 生产率低。合肥市农用地的利用仍以粗放式为主。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合计占耕地总量的75%。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常年失修, 疏于保养。现有林地、 园地数量少, 产量低。 第三,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用地面积大, 布局乱, 利用率低。建制镇用地布局乱, 类型单一, 加之基础设施差, 无支柱产业, 辐射效应和带动功能很低。农村居民点用地严重超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上, 不少工业用地、 行政用地、 公建用地集中于城市一环内, 制约了土地资产价值的实现。 第四, 市郊土地污染严重, 乡镇企业用地不集约。合肥市一些化工、 冶金等中小企业、 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城市造成了严重污染。生活垃圾堆场压占了超过100公顷的耕地。合肥市辖三县一区以砖瓦窑生产为主的乡镇企业就达400余家, 占地数量多, 损毁耕地严重。 第五, 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滞后, 土地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二是土地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未完全发挥, 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难以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三是旧的土地管理体制、 机制和法制无法有效调控土地供给总量, 使得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各项事业难以实施, 也使得土地资产管理力度不够, 划拨土地以多种形式进入市场自发交易, 国家土地资产大量流失。 2.1.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和方针 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是: 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资源与资产并重管理, 统筹兼顾, 全面规划, 科学整理, 严格保护, 严格控制城市和其它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 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 利用效益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资产,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我们借鉴其它省市、 地区的经验, 确立合肥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方针: 立足存量, 抓好增量, 对存量主要应做好结构、 布局调整以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具体来说即是”保护、 调整、 平衡、 优化”。保护就是保护基本农田和其它副食品以及菜篮子工程用地。调整就是调整结构和布局, 从城乡一体化考虑, 盘活中心城区的存量土地, 进行结构调整和布置。调整城镇工业布局和利用率低下的各种土地, 大力推行”三个集中”, 即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农民居住向集镇中心和中心村集中, 农田向农场和种田大户集中。”平衡” 就是平衡供求和总量, 即经过控制城市规模、 土地挖潜和开源节流, 达到土地供求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优化”就是优化土地利用效益, 按照经济、 社会、 生态环境对土地的合理需求, 集约、 高效、 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2.1.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路和对策 为保证合肥土地利用总体目标的实现, 保持合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肥应从根本上转变供地模式、 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立新的用地机制。具体说来, 供地模式应从外延式、 粗放型的模式转变为内涵式、 集约型的模式, 从结构调整中, 从提高产出率中挖掘潜力, 从存量中找出路, 从集约利用中找出路。土地利用模式应从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向规模经营模式、 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 2.2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趋势 2.2.1 合肥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合肥市域地面水体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总体来看, 合肥市域内水网丰富, 水资源补给来源多样, 水资源主要由两大类、 五大部分组成, 即地表水资源的长江流域的水系的径流量、 淮河流域水系的径流量、 两大水系的湖泊水量、 人工水利工程的水量以及属于地下水资源的深层地下水。 合肥水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充沛, 但由于地表水体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合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水质、 水量造成的负面影响, 导致合肥淡水资源远不如表面所显示的那么乐观。 影响合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第一是水污染。这是影响合肥水质的关键原因。随着合肥经济的发展, 城市排出的工业、 生活污水日益增长, 导致合肥地表水的水质逐年下降。 第二是水的浪费严重。随意浪费现象反映在农业灌溉、 工业用水乃至居民生活用水的众多领域。其直接原因是水资源的低代价使用和管理不到位。 第三, 水面积下降。由于经济利益、 眼前利益、 局部利益的诱惑, 合肥将部分水面、 滩涂和湿地进行了填埋改造, 变更为建设用地或农业用地。 第四, 现行管理体制亟待改革。中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管理上的无序状态及多头管理问题, 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考虑。另外, 水价不到位, 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水价体系。 2.2.2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路和对策 第一是依靠科技进步, 调整用水结构。改进和调整农业用水、 机构和技术; 采用工业的技术创新, 运用高科技, 实现工业用水的再循环、 再利用, 将成为合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是节约用水, 实施多次利用。在灌溉方式上积极采用和推广精准灌溉技术, 自动监测等高科技, 实现农田喷管化、 果园微灌化、 输水渠道防渗化、 农田灌溉科学化、 工程管理企业化, 走向低耗、 高效、 优质环保的现代化农业。 第三是加强管理,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对水资源要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并举, 同时理顺价格机制, 发挥市场杠杆的作用。对相关法律规章加大执法力度, 努力探索用水、 治水、 保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实施水资源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加强重要水源保护与治理。确保全市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目标, 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废渣、 城市垃圾、 粪便及其它废弃物向水域倾倒; 不得滥用化肥。 2.3 能源评估和预警 2.3.1 合肥能源利用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合肥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气、 液化气的比例偏低, 合计才有97.53万人利用这两种能源, 仅占合肥总人口的22.26%, 民用气化率仅达34.6%。合肥是一个主要以煤炭和石油等使用后产生大量大气污染物为主要能源的城市。 第二, 能源供应设施不足。市域内供电存在着诸如电源不足、 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 第三, 能源利用率低下。合肥市区现有各种锅炉251台, 热效率一般都在55~60%左右, 而且锅炉分散, 烟囱低矮, 污染环境。 2.3.2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合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该是: 单位GDP能耗和一次能源中煤炭所占地比例继续下降, 能源利用率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着眼现在, 放眼未来, 合肥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向以电力和天然气为核心能源转变, 大力优化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率, 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良好的能源体系及合理的消费模式。所需要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是: 第一, 调整和优化合肥能源结构, 形成煤、 油、 天然气、 电合理比例的能源结构体系。西气东输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合肥也应该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 引入分支管线, 大力提高天然气的比重, 降低煤炭直接利用比例, 向提高二次能源比重转变。同时加强锅炉整治与烟气处理。 第二, 加快能源供应设施的建设。开辟能源来源, 形成充分、 高效、 可靠、 清洁的能源系统, 加快城市电力设施的建设, 新建和扩建一批重要燃气工程。 第三, 大力推进节能工作。经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来降低能源消耗, 采用社会节能、 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来减少能源消耗, 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 第四,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当前, 上海、 北京等一批大城市在LPG、 CNG等清洁能源的应用方面已经渐成规模, 对于改进城市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合肥也能够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引进LPG和CNG的使用。另外, 我们认为政府能够经过税收、 贷款以及宣传引导等手段积极鼓励和推广合肥农村使用沼气。 第三章 合肥人口及就业可持续发展 3.1 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人口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主体, 是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和要素。在社会生产中, 人与人之间必须要发生和建立一定的联系, 从而形成社会关系, 因此, 人口还是一定设施形态下生产关系的载体。没有一定的人口, 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经济活动, 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 当一个社会的人口发展处在转变过程时, 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人口问题与经济、 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发展问题, 一定数量、 一定质量的人口是经济、 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又要制约经济、 社会的发展。当前, 合肥人口正处于稳定发展时期, 而人口的规模、 结构、 布局、 质量与经济、 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科学规划人口总量, 合理调整人口布局, 大力提高人口质量, 是合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3.2 合肥市人口规模发展趋势判断 随着近年来合肥经济社会的发展, 合肥城市人口也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 图3-1 1978- 合肥市城市人口数的增长和变动情况 我们根据高低两种情况对合肥市未来一段时期人口规模做一发展趋势判断, 结果如下表。 3-1 合肥市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一览表 城市总人口( 万人) 2020 低增长 135万人 180 220 高增长 135 190 250 3.3 人口流动与可持续发展 3.3.1 人口流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应该看到, 人口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自然和正常的过程, 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流入地来说, 因为流动人口能带来技术和资本, 以及新的观念、 新的思想, 而且流动人口期望改进自己原有环境, 对城市经济发展有能动性贡献, 因此流动人口能为流入地带来经济效益, 而非负担。流动人口对于流入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效应。 可是也应当看到, 如果人口流动不受节制, 则城市人口增长率将超过并继续超过城市就业机会增长率, 流入劳动力将超过并继续超过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 这将对社会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冲击。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合肥的外来暂住人口迅速增加, 已经达到31.3万人, 将近占市区常住人口的1/3。合肥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流动人口在社会治安、 医疗卫生、 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问题高度重视。 3.3.2 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 合肥流动人口发展对策 第一, 要逐步建立城乡的经济平衡。为此目的, 应当综合开发农村, 在农村培育和引导适宜的产业活动。 第二, 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 初级产品的加工业。由于农村进城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够高, 因此仍应适度发展小型的、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经过这种方法能够使刚进城的劳动力得到培训, 从而为向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做准备。 第三, 采用适宜的、 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经过技术开发, 逐步提高流动人口的生产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使低素质的劳动力为向高素质的劳动力逐步转变。 3.4 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3.4.1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趋势 一是政府对市场实行间接控制。主要放在强化立法的约束和引导上采取一系列实施措施和税收或各种优惠政策, 引导人才市场行情, 沟通人才供需信息等。 二是对人才实行分类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能够较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整; 企业管理人才次之; 行政领域政治人才的流动一般不宜借助于市场调节机制。 三是市场发展趋势。首先是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统一。其次是人才使用的社会化趋势。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科技、 教育和产业的一体化, 打破了人才单位、 领域、 行业的界线, 使人才市场具有开放性、 多元性、 供需跟踪性。第三, 海外人才流动方式多种多样, 采取聘用制、 兼职制、 择任制、 交流制、 辞职制、 借调制、 竞选制、 转任制、 优惠制、 转换制等。 3.4.2 合肥市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 由于经济、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在就业方面, 合肥当前也面临着中国城市面临的一般问题。一是产业升级换代, 国企改革等原因造成职工下岗、 失业。 合肥统计的失业人口为43千人。可是由于合肥经济总体规模相对偏小, 辐射能力不强, 相当一批传统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发展后劲不足; 新兴产业处在起步阶段, 支柱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 民营经济规模不大两; 对外开放步伐不快, 进出口和外来投资规模偏小, 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力有限等问题, 造成合肥经济对就业人口的吸纳力不够强。另一方面, 合肥新增适龄劳动力数量68千人。这些人口都需要就业。 同时, 合肥还面临着科教基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度不高, 劳动力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改进等问题。这是合肥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高失业率的危险在中国始终存在。因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占世界的22%, 而且以不足世界4%的资本资源创造占世界就业岗位的26.3%。按世界平均数计算, 中国只能提供6亿个就业岗位, 比实际就业数少了1亿。完全充分就业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先例。所谓充分就业, 就是失业维持在自然失业率, 它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变化。中国现在是5%左右。 合肥当前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要害主要还是结构性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合肥当前有农村人口2,951千人, 占总人口的67.36%。整体人口素质不高, 适龄人口中仅有小学、 扫盲班教育程度和完全未受过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54.0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 合肥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1.04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6.95%。基本能够认为合肥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初期阶段。 3.4.3 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战略对策 经济和商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 即人的技能、 人的科学知识、 人的管理水平、 人的信息容量、 人的决策的竞争。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特别是现有的人力资源,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和进步内容。 面对人口结构问题和就业压力, 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 1) 要适当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不可盲目追求数量; ( 2) 基本国情决定了合肥必须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劳务输出, 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 3) 发展劳动力市场, 引导劳动流动, 可是不能对劳动力市场管理太严格, 特别是对自谋生路者管理太严格, 否则就业压力将更大, 造成部分劳动力将有可能因缺少谋生门路而生活无着; ( 4) 全面推进再就业工程, 加强再就业培训, 实行转岗分流,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失业保障体系; ( 5) 调整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 一是基础性的经济发展政策, 二是结构调整政策, 重点鼓励第三产业,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政策。 3.4.4 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途径 发展乡镇企业, 建设小城镇和开拓农村市场, 扩大内需结合起来, 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强化城市功能, 这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测算, 乡镇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可吸纳25万人就业。 而且, 要将发展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上, 走”三二一”的路子。这是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其次是立足农村, 就地消化。主要方式是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搞开发性农业、 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另外还要走出农村, 加快城市化进程。据测算, 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可带动投资2.5万元。而合肥要想达到规划中的286万城市人口( 总人口520万人, 城镇化水平55%) , 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最重要的是要进行政策扶持。在农业政策、 优惠政策、 非农产业政策、 适度规模经营政策、 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进行相应扶持。 第四章 合肥社会可持续发展 4.1 合肥社区发展 4.1.1 家庭规模与家庭价值观变迁 随着合肥社会发展, 合肥的家庭规模和家庭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 家庭规模小型化, 户均人口数趋于下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合肥的贯彻实施, 使出生的孩子数量减少, 同时合肥城乡居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 都是使原来的联合家庭分户现象大大增加的因素。 合肥城乡家庭每户的平均人口数为3.21人, 比1990年的3.74人减少了0.52人。在短短的 时间, 每户平均人口数发生了显著的下降。 第二, 家庭类型呈现出核心家庭化趋势。核心家庭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合肥市家庭类型的主流。尽管其它类型的家庭还具有一定比重, 可是, 只要独生子女政策持续实行, 住房条件继续改进, 许多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即会分裂开来成为若干个核心家庭。 第三, 代际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老龄化来临, 合肥的家庭在家庭结构、 家庭观念、 家庭角色等方面出现新变化。一是家庭观念有所削弱, 代际分离普遍, 老代、 中代、 青代的独立性一次增强,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和观念正在逐步变化, 越来越多的青年夫妇希望独立居住。二是家庭关系中妇女的角色和作用重新得到认可和定位。三是家庭中老年人数量增加, 对老年人的赡养和高龄老人的护理负担加重。 基于合肥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发生的变化, 能够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内合肥家庭规模和代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呈现为: 代际关系由于居住条件的改进趋于松散; 代际间的生活互助重任将随着社区服务的全面推进而有所缓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代际的财产流动从单向的流向子代变化为多向的平衡。 因此, 合肥要重视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 老年人的生活空间拓展等问题。这是因为随着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代际矛盾将直接转向社会, 并将随着合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而激化。 4.1.2 合肥社区发展现状、 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般认为, 社区是个人、 家庭、 非正式团体与组织、 各种机构、 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阶层以及单位之间的组合, 也指个人间和群体间的有形和无形的网络构成。当前, 中国城市微型社区的主要形式是居民委员会这一辖区共同体。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间, 居委会主要开展了公共福利、 治安保卫、 调节纠纷、 沟通居民与政府联系等项社区工作。 社区服务主要是指在社区内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 其目的在于调解人际关系, 缓解社会矛盾, 创造一个和谐、 良好的社会环境。社区服务的内核是服务的模式及其运作的过程, 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涉及到有关法规、 社会公共政策、 社会结构和机制、 运作方式、 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社会的参与程度等。 合肥的社区服务发展到当前, 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 1) 人们的社区意识和社区精神还较薄弱 期望政府向自己提供一生的所有需要这种重大依赖思想依然广泛存在。重要的是要增强个人自主意识, 认清人人应成为参与和解决问题的一员。 ( 2) 现行公共机制及公共政策的社会参与不足 例如当前的税务制度没有强大的激励机制鼓励个人、 社会组织和企业赞助和支持社会事务。必须对现行社会公共政策以及有关法规进行研究和调整, 使之与促进社区发展更加协调。 ( 3) 缺乏非政府组织和直接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组织 其后果是无法充分调动社区内公众参与社会工作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使许多应由社会分担的事务都搁置到政府手中。 ( 4) 社会工作及社区服务人员素质较低 其中许多人员是退休人员, 未受过正规训练, 虽有满腔热情, 但精力和工作能力不足。 ( 5) 社区服务社会化刚起步, 经验不足 社区服务包括建立敬老院、 精神病院、 康复所等, 其中不应削弱城市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作用和功能。家庭应成为社区服务的基本目标和对象, 这样才能建立真正健康的社区。 在实现合肥社会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 产业 发展战略 可持续 发展规划 样本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