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量的响应_胡月华.pdf
《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量的响应_胡月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量的响应_胡月华.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胡月华 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量的响应 J 江苏农业科学,2023,51(4):206 212doi:10 15889/j issn1002 1302 2023 04030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量的响应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量的响应胡月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476100)摘要:为阐明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量的响应,20192021 年通过田间小麦与玉米轮作定位试验,研究免耕秸秆不覆盖(T1)、免耕秸秆半量覆盖(T2)、免耕秸秆全量覆盖(T3)、旋耕秸秆不覆盖(T
2、4)、旋耕秸秆半量覆盖(T5)、旋耕秸秆全量覆盖(T6)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含量变化一致,其中耕作方式相同时,表现为秸秆全量覆盖处理 秸秆半量覆盖处理 秸秆不覆盖处理;秸秆覆盖量相同时,表现为免耕处理 旋耕处理,整体表现为 T3 T6 T2 T5 T1 T4 处理,免耕秸秆覆盖全量覆盖处理的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含量均为最高值;平均颜色变化率表现为 T3 T6 T2 T5 T1 T4 处理;T3 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化合物、氨基酸、多聚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
3、其他处理分别提高 6 33%47 37%、5 19%39 66%、9 76%28 57%、3 23%50 00%,其中除对氨基酸的利用能力与 T1 处理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指标均与 T1 处理差异显著,不同措施处理土壤微生物对多聚化合物、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最强,其次是碳水化合物、羧酸化合物,对氨基酸、芳香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最弱;T3 处理的香农指数、多样性指数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 5 52%24 03%、2 36%13.06%,香农指数显著高于 T1、T2、T4、T5 处理,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 T1、T4、T5 处理;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与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具
4、有紧密相关的联系。因此,免耕与秸秆全量覆盖配套实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功能代谢能力,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累积。关键词:秸秆覆盖量;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微生物;碳源利用;功能多样性中图分类号:S154 3;S1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1302(2023)04 0206 06收稿日期:2022 03 08基金项目:高职高专国家级示范专业基金(编号:20080063 3)。作者简介:胡月华(1971),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作物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研究。E mail:sqhuyuehua126 com。活性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结构与功能的
5、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敏感地指示评价土壤肥力及碳库指数的变化1 2。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如耕作、秸秆还田等人为措施都能够较大程度地影响土壤碳库及组分的动态平衡3 4。研究表明,传统的精耕细作不仅会使得土壤活性有机碳快速降低,还会导致土壤肥力及土地生产力下降,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 8。而为缓解人类活动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诸如免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制度9 10。大量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主要通过免耕或少耕,结合秸秆覆盖等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土壤扰动,减轻风蚀、水蚀,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上层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对土壤
6、活性有机碳的形成、转化和分解具有深远的影响11 14。因此,通过本研究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对于了解和提高土壤有机碳组分,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翻耕、旋耕是华北平原主要的耕作方式,然而由于农田长期进行扰动性耕作,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减少有机碳的形成与转化,还改变了土壤原有稳定的微生态环境,使得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调,功能多样性降低9,15 17。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是解决目前困境的方向之一18 19。目前,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有机碳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20 21,而关于免耕和不同秸秆覆盖量配套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代谢功能及其相关性的研究并不
7、多,且免耕覆盖对土壤碳组分及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受多种环境因子如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试验年份等共同制约22,因此单个试验点602江苏农业科学2023 年第 51 卷第 4 期或特定区域的研究结果也许并不适用于其他地区。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量配套对土壤碳组分、碳源利用能力及功能多样性方面的影响,以期明确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找到适宜的配套模式,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 1研究区概况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试验示范基地(11615E,3928N)位于河南省东部,属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4 0,年平均日照时长2 2
8、00 h,无霜期 212 d,年积温(0)4 500 5 500 d,年降水量 600 700 mm。供试土壤为黄潮土黏土质,0 30 cm 土层土壤基础肥力:碱解氮含量48 34 mg/kg、有机质含量7 96 g/kg、速效磷含量 55 16 mg/kg、速效钾含量 158 24 mg/kg、pH值 8.12。试验地点常年小麦与玉米轮作种植。1 2试验设计试验于 2019 年 6 月至 2021 年 9 月进行。设免耕秸秆不覆盖(T1)、免耕秸秆半量覆盖(T2)、免耕秸秆全量覆盖(T3)、旋耕秸秆不覆盖(T4)、旋耕秸秆半量覆盖(T5)、旋耕秸秆全量覆盖(T6)等 6 个处理,每个处理 3
9、 次重复,小区面积 80 m2(8 m 10 m),随机排列分布。免耕处理不进行土壤翻耕,旋耕处理先犁后旋,播种时均通过播种机进行播种。半量覆盖指收获时移走地上部 50%秸秆,其余秸秆粉碎后撒匀,全量覆盖指秸秆全部还田。小麦品种为济麦 22,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玉米品种为郑单 958,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提供。小麦种植密度为麦种120 kg/hm2,玉米种植密度为 52 500 株/hm2。小麦季施肥量:纯氮(N)300kg/hm2、P2O5150kg/hm2、K2O150 kg/hm2;玉米季施肥量:纯 N 300 kg/hm2、P2O5225 kg/hm2、K2O
10、 225 kg/hm2。小麦全生育期为 10月 10 日至6 月8 日,玉米全生育期为6 月15 日至9月 30 日。2021 年 9 月 30 日采集 0 30 cm 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1 3指标测定与方法13 1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23;轻组有机碳(LOC)、重组有机碳(HOC)含量测定均采用相对密度法24。1 3 2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测定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测定采用 Biolog Eco 微孔板法。按照费裕翀等的操作步骤25,称取 10 g 新鲜土样,加入到 100 mL 灭菌的生理盐水(0 9%)中,经过振荡混匀后吸取 1 mL 稀释
11、1 000 倍,静置10 15 min 后通过移液枪吸取 150 L 接种到 Biolog Eco 板中,放入 28 的恒温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68 h,每隔24 h在 590 nm 波长处读数1 次,每个样品重复3 次。其中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香农指数(H)、多样性指数(U)、辛普森指数(D)计算公式如下26 27:AWCD=(Ci C1)/31;(1)H=Pi(lnPi);(2)U=H/(lnS);(3)D=1 P2i。(4)式中:Ci为非对照孔的吸光度;C1为对照孔的吸光度;Pi为第 i 个孔的相对吸光度与总吸光度的比值;S 为生态板中颜色变化孔的数量。1 4数据处理数据采用 WP
12、S 软件进行统计与计算,采用SPSS 19 0 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采用 Canoco 5 0 软件进行冗余分析(RDA)与作图。2结果与分析2 1不同处理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由图 1 可知,不同耕作和秸秆覆盖措施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其中 T3 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较 T1、T2、T4、T5 处理分别显著提高 7 10%、3 73%、12 46%、5.83%,与 T6处理无显著性差异,T4 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低,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 4 76%11.08%,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表现为 T3 T6 T2 T5 T1 T4 处理。从图 1 还可以看出
13、,耕作方式相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秸秆全量覆盖处理 秸秆半量覆盖处理 秸秆不覆盖处理;秸秆覆盖量相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免耕处理 旋耕处理,其中除秸秆全量覆盖时无显著性差异,秸秆不覆盖或半量覆盖时,免耕处理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2 2不同处理措施对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由图 2 可知,不同措施条件下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同耕作方式下,秸秆全量覆盖处理的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覆盖或不覆盖处理,其中 T3 处理轻组有机碳含量较 T1、T2 处理分别显著提高 25 93%、12 26%,T6702江苏农业科学2023 年第 51 卷第 4 期处理轻组有机碳含量较 T4
14、、T5 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290%、16 29%,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秸秆全量覆盖处理 秸秆半量覆盖处理 秸秆不覆盖处理。秸秆覆盖量相同时,免耕处理的轻组有机碳均高于旋耕处理,其中 T1 处理较 T4 处理显著提高1018%,T2 处理较 T5 处理显著提高 8 14%,T3 处理与 T5 处理差异显著。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总体表现为 T3 T6 T2 T5 T1 T4 处理,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较一致。2 3不同处理措施对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由图 3 可知,不同措施条件下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呈现较大差异。相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秸秆全量覆盖处理 秸秆半量覆盖处理 秸秆不覆
15、盖处理;秸秆覆盖量相同时,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免耕处理 旋耕处理。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总体表现为 T3 T6 T2 T5 T1 T4 处理,其中 T3 处理的重组有机碳含量较 T1、T2、T4、T5 处 理 分 别 显 著 提 高 3.90%、2.13%、8 24%、3 11%,与 T6 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6 处理重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 T1、T4、T5 处理,与 T2 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4 处理重组有机碳含量最低,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400%761%。24不同处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由图 4 可知,不同措施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
16、长而逐渐提高。其中培养 0 24 h,各处理 AWCD 变化不明显,培养24 120 h,AWCD 快速增长,此时期为微生物生长旺盛期,120 168 h,AWCD 增长速度减缓,直至趋于平稳。培养 0 48 h,T6 处理的 AWCD 最大,但与 T3 处理差异不大,从培养 72 h 开始直至培养结束时,T3 处理的 AWCD 均高于 T6 处理,其中培养 120 h 时,各处理的 AWCD 在 0.625 0 935 之间,AWCD 表现为 T3 T6 T2 T5 T1 T4 处理。不同措施条件下的 AWCD 表现为秸秆全量覆盖处理 秸秆半量覆盖处理 秸秆不覆盖处理,免耕处理 旋耕处理。2
17、 5不同处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类型的影响由表 1 可知,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T3 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化合物、氨基酸、多聚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最强,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 6 33%47 37%、5 19%39 66%、9 76%28 57%、3.23%50 00%,其中除对氨基酸的利用能力与T1 处理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指标均与 T1 处理差异802江苏农业科学2023 年第 51 卷第 4 期显著,T1 处理对羧酸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以及 T4 处理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聚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最弱。T6 处理对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最强,较其他处理提高
18、 2 68%22 34%,显著高于 T1 处理,但与其他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T1 处理对芳香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最强,显著高于 T2、T3、T5、T6 处理。就总体利用情况而言,不同措施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多聚化合物、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最强,其次是碳水化合物、羧酸化合物,对氨基酸、芳香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最弱。表 1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类型的影响处理AWCD碳水化合物羧酸化合物氨基酸多聚化合物胺类化合物芳香化合物T10 62 0 07c0 58 014c041 007ab077 005cd094 0 07b043 005aT20 73 0 04b0 73 007abc039 001ab085
19、006abc102 0 07ab032 004bcT3084 0 05a0 81 004a045 004a096 004a112 0 10a033 004bcT4057 0 06c0 63 006bc035 004b064 010d102 0 09ab039 007abT50 74 0 02b0 75 006ab036 003b080 007bc105 0 04ab025 006cT60 79 0 04ab0 77 004ab038 004ab093 012ab115 0 07a028 003c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表 2 同。26不同处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
20、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由表 2 可知,T3 处理的香农指数、多样性指数最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 5 52%24 03%、2.36%13 06%,香农指数显著高于 T1、T2、T4、T5处理,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 T1、T4、T5 处理,T4 处理的香农指数、多样性指数最低,均显著低于 T2、T3、T6 处理,与其他处理无显著性差异。T1 处理的辛普森指数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624%3721%,显著高于 T4、T5、T6 处理,与其他处理无显著性差异,T6处理的辛普森指数最低,显著低于 T1、T2、T3 处理。表 2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处理香农指数多样性指数辛普森指数T1162 009c
21、d277 0 13bc71 39 10 26aT2171 005bc2 96 011ab6720 238abT3191 008a3 03 011a6537 452abcT4154 004d2 68 007c5906 457bcdT5162 004cd283 0 13bc56 45 529cdT6181 006ab290 0 08ab52 03 182d2 7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多元分析利用培养 120 h 时土壤微生物对 31 类碳源的AWCD 与土壤有机碳组分进行 RDA,结果(图 5)表明,排序轴 1、2 能够在累计贡献率 53 34%上解释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
22、对各类碳源利用情况的差异。图中各处理点较为分散,说明不同处理条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化合物、氨基酸、胺类化合物、多聚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与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对芳香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与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基于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利用情况的排序轴与基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排序轴之间关联性(pseudo F=8 6,P=0 004)较好。由此可见,不同处理条件能够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情况。2 8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 有机 组分 微生物 功能 耕作 方式 秸秆 覆盖 响应 月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