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大纲.doc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大纲.doc(35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目录 1. 《基础写作》……………………………………………………………………1 2. 《社会学》………………………………………………………………………9 3. 《 普通逻辑学 》 ……………………………………………………………18 4. 《法学概论》 …………………………………………………………………32 5. 《政治学原理》 ………………………………………………………………47 6. 《中外行政思想史》 …………………………………………………………57 7.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74 8. 《国家公务员制度》 …………………………………………………………88 9.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99 10.《组织行为学》………………………………………………………………108 11.《管理学》……………………………………………………………………124 12.《行政管理学》………………………………………………………………132 13.《公文写作》…………………………………………………………………153 14.《人力资源管理》……………………………………………………………159 15.《市政学》……………………………………………………………………168 16.《行政秘书实务》……………………………………………………………177 17.《西方政治制度》……………………………………………………………188 18.《领导科学》…………………………………………………………………194 19.《电子政务》…………………………………………………………………202 20.《行政管理案例研究》………………………………………………………210 21.《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教程》…………………………………………………219 22.《文学名著选读》……………………………………………………………225 23.《经济法概论》………………………………………………………………230 24.《行政伦理学》………………………………………………………………238 25.《中西方政治思想史》………………………………………………………252 26.《社交礼仪》…………………………………………………………………267 27.《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274 28.《演讲与口才》………………………………………………………………277 29.《政府经济学》………………………………………………………………284 30.《西方经济学原理》…………………………………………………………292 31.《企业管理》…………………………………………………………………302 32.《公共关系学》………………………………………………………………312 33.《新编剑桥商务英语(中级)》 ……………………………………………326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20597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 英文名称:Composition 课程类别:基础课 必修课 学 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 行政管理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写作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文章的体裁知识及相关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多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精讲多练。 英文简介:This curriculum is the administration specialized discipline basic course. The compatibility is strong, the suitable surface is broad, and those are th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适应性强、适用面广,是该门课程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写作基础理论,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 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性质与特点。 2.了解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目的以及考试方式。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本课程学习的要求及特点 1.主要内容:本课程学习的要求及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掌握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二节 有关写作的基本知识 1.主要内容:有关写作的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写作;写作与“说”、“思”之间的关系;现代科技对写作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学生实践,要他们理解写作与说话、思维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写作的特点 1.主要内容:写作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写作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 3.问题与应用:要求学生“就你所经历过的写作体验来谈谈写作的特点”为题来谈谈对写作的认识。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根据你阅读《美国的“写作危机”及其对策》一文的体会,尽可能去查阅一些资料,编写出读后感的写作提纲。(这种练习的目的是教师掌握学生写作水平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教师在随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的写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写作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第二章 写作主体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写作主体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写作主体对写作的影响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含义和作用 1.主要内容:写作主体的含义和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写作主体的含义、作用。 3.问题与应用: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了解到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点所在。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构成要素 1.主要内容:写作主体的构成要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素质、修养和能力构成了写作主体的基本要素。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明白写作主体对于写作能力、写作活动的重要意义。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思考题见教材章节; 2.写作训练 完成一篇作文:塑像前的遐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写作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第三章 写作客体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写作客体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写作客体对写作的影响等。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写作材料的方法,实现由写作客体到写作材料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客体的含义和作用 1.主要内容:写作客体的含义和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写作客体的含义、作用。写作客体与写作材料的关系与区别。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理解写作客体对于写作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要素 1.主要内容:写作客体的构成要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聚材、选材构成了写作主体的基本要素。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认识写作客体的过程和方式。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思考题见教材章节; 2.写作训练 以6人为组,调查农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包括全国各省市院校,课程、数目、教师人数、职称、年龄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等。)要求作出资料卡片,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类别整理和归纳。时间为二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写作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第四章 写作受体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写作受体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写作受体对写作的影响等,懂得“读者意识”对写作主体的写作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 1.主要内容:“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写作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受体意识的表现形态。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理解“受体意识”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 受体的心理特征 1.主要内容:受体的心理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求知受益心理、猎奇探秘心理、平等对话心理、介入互动心理。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明白理解受体的心理特征构成。 第三节 受体对写作的影响 1.主要内容:受体对写作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媒介传播改变受体与写作活动的关系;受体影响写作活动的方式与要素。 3.问题与应用:学生了解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对于写作主体来说,要顺应受体,同时又要征服、提升受体,学生要善于妥善处理这一对矛盾。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思考题见教材章节; 2.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写作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第五章 写作载体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写作载体的内容要素,懂得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文章体式”要求;正确掌握和运用写作的五种表达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章体式 1.主要内容:文章体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章体式的含义及特点、作用。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体式”的构成要素以及体式对文章写作的意义,即写作要“合体”。 第二节 表达方式 1.主要内容:表达方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式的性质与特点。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文体当中正确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 第三节 修辞与语体 1.主要内容:修辞与语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修辞的种类与方式;语体的种类及特点。 3.问题与应用:学生明白书面语言载不同的文体运用中形成不同的功能风格,只有把握其中的要领,区别其中的差异,方可写出“合体”的文章。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思考题见教材章节; 2.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写作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第六章 写作过程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写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准备阶段和运行阶段;要求学生在各阶段中进行各写作环节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前写作 1.主要内容:前写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写作前的准备:采撷、积累;回忆、体验;想象、整合的方法。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运用诸种方式完成对写作的准备活动。 第二节 写作 1.主要内容:写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选材立意、构思表达、修改的方法。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立意正确、构思巧妙的写出象样的文章。 第三节 写作后 1.主要内容: 写作后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修改的方法、反馈和吸收对写作的意义。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独立地、规范地进行文章的修改。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思考题见教材章节; 2.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写作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第七章 散 文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散文的性质和特点,体会散文之美、之智,能够写出立意正确、通畅顺达的散文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散文的含义和类型 1.主要内容:散文的含义和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散文的含义;叙事散文、言情散文和明理散文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明白不同类型散文的不同形态。 第二节 散文的特点 1.主要内容:散文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广泛性、写真性、主情性、自由性。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理解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三节 散文写作 1.主要内容:散文写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散文取材和立意、构思赋形的方法;散文语言的特点;散文的表达技巧。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能够写出立意正确、通畅顺达的散文。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思考题见教材章节; 2.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写作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第八章 评论文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评论文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写作社会短评、文艺短评和学术短评等文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短评 1.主要内容:社会短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短评的含义与特点;获取社会评论对象的途径和方法;常用的写作方法。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掌握社会短评的写作特点和方法。 第二节 文艺短评 1.主要内容:文艺短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艺短评的含义及作用、特点;文艺短评的写作过程和方法。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掌握文艺短评的写作特点和方法。 第三节 学术短评 1.主要内容:学术短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学术短评的特点;学术短评的选题方法和原则;学术短评的结构和主要写作方法。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掌握学术短评的写作特点和方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思考题见教材章节; 2.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写作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第九章 新 闻 (一)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新闻写作的性质和特点,能够进行消息和新闻短评的写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1.主要内容: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与新闻相关的几个概念;真实性、时效性、叙述性、简明性。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理解明白新闻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 消息的写作 1.主要内容:消息的写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消息的种类;新闻五要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和结尾的写作;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构。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进行合符体式要求的消息写作。 第三节 新闻短评的写作 1.主要内容:新闻短评的写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闻短评的特点;新闻短评的结构和主要写作方法。 3.问题与应用:学生能够进行新闻短评的写作。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思考题见教材章节; 2.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写作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小 计 第一章 2 1 3 第二章 2 1 3 第三章 3 1 2 6 第四章 2 1 3 第五章 3 1 1 5 第六章 3 3 1 7 第七章 3 3 1 7 第八章 5 4 2 11 第九章 3 2 1 6 写作讲评、复习 3 3 合计 29 14 11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裴显生.《基础写作教程》(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刘孟宇.《写作大要》(第四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张会恩.《写作学基础》(第三版).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4.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第一版).章熊、章学淳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6.裴显生.《写作训练指导》(第一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七、其他说明 大纲修订人: 颜 琳 修订日期:2007年3月1日 大纲审定人: 饶 异 修订日期:2007年4月1日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20591 课程名称:社会学 英文名称:Sociology 课程类别:基础课 必修课 学 时: 36 学 分:2.0 适用对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学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角色、社会组织、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控制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 英文简介:"Sociology" is a very broad application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t can study the various forms of social life and society, social interaction, social role, social organizations, social mobility, social stratification,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system, social control, social policies , social control every aspect of social phenomena and social problems。 Make it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osition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n such an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various phenomena interrelated and form a community as a whole and of a cognitive discipline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社会学》这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它的内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 该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30余年的实践,系统阐述和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分析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各个层面、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通过社会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关注社会,掌握科学分析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其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课打好必要的基础。同时,学习社会学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三) 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学习社会学的主要意义的讲解,使学生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概要的了解,明确社会学与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的联系,懂得社会学为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为改革开放服务的主要途径。 (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1.主要内容:主要讲解社会的概念、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基本要素等基本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的基本定义、社会的特征、社会的功能 3.问题与应用:掌握社会的概念和社会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学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孔德、芝加哥学派、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3.问题与应用:掌握社会学的形成历史,熟悉社会学的一些经典名家。 (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试用社会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写一篇小社会调查报告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的教学以讲授为主,适当组织学生们用所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小调查。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运行的内涵;掌握社会运行的基本类型弄清社会良性运行所需的主要条件以及主要的运行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运行 1.主要内容:介绍什么是社会运行,以及社会运行的类型,以及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几种角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运行的概念、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三种类型、 3.问题与应用:掌握区分三种不同的社会运行的状态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1.主要内容:讲授社会运行的条件概述以及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要素、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3.问题与应用:掌握社会运行内外主要条件的范畴 第三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 1.主要内容:介绍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分类及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以及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五大社会主要运行机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 3.问题与应用:掌握区分不同机制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 (三)课后练习 思考当前我国社会运行的各主要机制的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讲授和课堂讨论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认识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及其基本过程和内容;认清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1.主要内容:讲授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与社会运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3.问题与应用:能够区分各种不同的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主要内容:介绍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社会化的生命周期及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人格、自我、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借用、社会化的生命周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3.问题与应用:能够正确划分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正确认识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三)课后练习 思考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对人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和分组讨论的方法 第四章 社会角色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的内涵、类型和理论;懂得社会角色的扮演及角色失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1.主要内容:主要讲解社会角色的各种理论、社会角色概念、角色集等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角色概念、角色集 3.问题与应用: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角色集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扮演、冲突 1.主要内容:主要讲授社会角色的不同类型,以及角色的扮演和冲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的确定、社会角色的表现、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距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3.问题与应用:正确认识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冲突。 (三)课后练习 试举出几位不同身份的人,仔细列举他们的角色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介绍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和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 第五章 社会互动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及主要理论;认识影响社会互动的主要因素;掌握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理论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和各种社会互动的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互动的含义、符号互动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戏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3.问题与应用:在社会生活中找各种社会互动理论的例子。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1.主要内容:介绍社会互动的各种情境、以及社会互动的过程和我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的一些特殊情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芝加哥的四阶段说 3.问题与应用:区分不同的社会互动情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1.主要内容:介绍各种不同的社会互动维度以及各种不同的社会互动的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顺应、集合行为 3.问题与应用:能够区分各种不同的社会互动的类型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找出与社会互动的类型相吻合的生活案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介绍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与、调查研究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 社会群体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群体的内涵;理解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掌握社会群体及结构及其作用过程;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及特点;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什么是社会群体、群体存在的基础以及群体的不同类型 2.概念和知识点:社会群体的概念、群体的类型 3.问题与应用:掌握不同群体类型划分的标准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1.主要内容:介绍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以及群体内部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领导与决策、初级社会群体 3.问题与应用:掌握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三)课后练习 试思考初级社会群体衰落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 第七章 社会组织 (一) 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懂得社会组织的含义及目标;把握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和组织特点,并掌握社会组织的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1.主要内容:主要讲解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组织的研究变项以及社会组织的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分类、直线职能式组织、矩阵组织 3.问题与应用:掌握各种不同社会组织结构在应用范围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1.主要内容:主要讲授不同时期的管理理论以及各种不同的管理方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传统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管理理论、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的管理方式、官僚主义问题 3.问题与应用:区分三种不同的管理理论的应用范围 (三)实践环节 选择一个社会组织,观察其领导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和调查研究的教学方法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分层的两大理论传统;了解社会分层的含义及类型;掌握社会流动的内涵及类型;分析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及个人条件;弄清合理的社会流动在社会良性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社会地位及其差别、社会分化及其类型、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地位、社会分化的类型、社会不平等、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3.问题与应用:区分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理论与内容 1.主要内容:介绍各种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标准,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特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弱势群体问题 3.问题与应用:掌握改革前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原因 第三节 社会流动 1.主要内容:介绍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流动的不同类型、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各种条件,以及为什么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流动的类型、 3.问题与应用:掌握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的意义。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观察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课程讲授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 第九章 社会问题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理解社会问题的各种理论研究,并分析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贫困和犯罪等突出社会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社会问题的含义以及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问题的含义、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社会问题的类型 3.问题与应用:掌握社会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研究社会问题的四种理论:社会整合理论、文化失调理论、社会解体理论、价值冲突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解体 3.问题与应用:掌握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关系。 第三节 当代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当前的四大社会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马尔萨斯陷阱、人口老龄化、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可持续发展、贫困的类型、关于贫困的理论解释、同步论、多因论、成本论 3.问题与应用:掌握各种不同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三)实践环节 针对当前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做一个调查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程讲授、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 第十章 社会控制与社会政策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控制的作用,理解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的关系,掌握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控制 1.主要内容:首先对社会控制进行概述,然后介绍社会控制体系以及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控制的概念、社会控制体系、社会控制手段、社会控制过程、社会越轨的概念、社会越轨的类型、社会越轨的原因 3.问题与应用:掌握社会控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政策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政策的执行以及社会政策的终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社会政策的终结 3.问题与应用:掌握社会政策的生命周期 (三)课后练习 试析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小 计 第一章 3 0 0 0 0 3 第二章 3 0 0 0 0 3 第三章 3 0 0 0 0 3 第四章 2 0 1 0 0 3 第五章 3 0 0 0 0 3 第六章 3 0 0 0 0 3 第七章 3 0 0 0 0 3 第八章 5 0 2 0 0 6 第九章 2 0 1 0 0 3 第十章 4 1 1 0 0 6 合计 30 1 5 0 0 36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郑杭生,李强等.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七、其他说明 大纲修订人:孙林 修订日期:2007-4-10 大纲审定人:饶异 审定日期:2007-4-30 《 普通逻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20592 课程名称:普通逻辑学 英文名称:Ordinary Logic 课程类别:基础课 必修课 学 时:36 学 分:2.0 适用对象: 行政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普通逻辑学是逻辑学的一大分支,属于思维科学,是一门工具性、基础性的科学。它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以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方法和逻辑规律为研究对象,它不直接给人们提供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获取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思维工具。普通逻辑学还是一门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学科。掌握普通逻辑学对于学生敏锐的思维、精确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在于:坚持理论性,突出实用性;坚持知识性,强化趣味性;坚持深入浅出,力求雅俗共赏。本课程教学结合本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多方面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加强与 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强化学生对思维方法的应用,强化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必需、够用”。 英文简介:Ordinary Logic, a branch of Logic, is an instrumental and fundamental thinking science. It studies the logical form, logical method and logical discipline of thinking rather than its concrete content, and it provides us with the necessary thinking implement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expressing and testifying thoughts instead of concrete scientific knowledge. As a highly applicable subje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rpening students' thinking and refining their expression. This course is characterized by focusing on blend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by teaching students knowledge in an interesting and enlightening way. According to our actual teaching condition, this course tries to teach the students necessary and enoug-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管理 专业 教学大纲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